<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山海关景区老龙头, 据《临榆县志》记载:"万历七年(1579年),戚继光在长城滨海处,增筑入海石城七丈,视为长城的起点,其地名'老龙头'。"老龙头为明代万里长城东部起点,坐落于山海关城南的临海高地,依山襟海,长城耸峙海岸,优越的地理形势,加上精心建造的军事防御工程,气势之大,天开海岳,被誉为"人类建筑史上的千古奇观"。“长城连海水连天,人上飞楼百尺颠”。</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山海关景区·老龙头由宁海城、澄海楼、入海石城、龙武营、海神庙等景观组成。在此可欣赏到万里长城中唯一的一段入海石城、唯一的一座海上敌台、明代长城东部的第一个垛口、第一道关口、第一座观海楼阁及现存最完整的明代海防兵营等。</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如果你也想触摸历史的温度,感受"长城起点"的震撼,老龙头很值得去!</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宁海城,始建于明代,是万里长城军事防御建筑中唯一一座功能齐全的海堡城。城中拥有军事指挥机构守备署、驻扎军队之龙武营、明代七品武官官邸把总署,及依托神灵护佑的龙王庙、关帝庙等建筑。现存内瓮城为国内罕见。</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龙武营系明代驻防老龙头的水师营。据康熙八年《山海关志》记载:"龙武营,明天启二年阁部孙承宗设"。明后期,后金(清)向西步步进逼,山海关已成拱卫京师的最后一道屏障。天启二年(1622)朝廷派兵部尚书、内阁大学士孙承宗亲临山海关督师,在老龙头设龙武营,训练水军,加强陆海防御,捍卫军需转输港兼护航。到崇祯六年(1633),巡抚杨嗣昌再设。1900年,八国联军入侵老龙头,龙武营被毁。1992年春重建,恢复后的建筑物有军官房、士兵房、伙房碾房、粮仓、牢房、马厩等,再现了明代的军营原貌。</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将台,驻守老龙头的官兵练武之指挥台,建于明代,土筑砖包,清代后期圮毁,1989年重建。将台上陈列蓟镇总兵、总理练兵边防的爱国名将戚继光等七尊塑像及其练兵图、九边重镇图、军情传递图。</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八卦阵,"八卦"相传为伏羲所造,后又分为伏羲八卦和文王八卦。八卦,即乾、坤、巽、兑、艮、震、离、坎,代表天、地、风、泽、山、雷、火、水八种基本物象。此处八卦阵相传为戚继光坐镇蓟镇长城时所建,后毁,1987年复建。</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守备署是中国古代至明清时期设立的军事管理机构,主要负责军事防御、地方行政及屯田管理等事务。</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澄海楼,始建于明末,为万里长城东端第一座城楼,亦是老龙头景区主要景点讨论,景点级别是国家AAAA级。这座三层楼阁,“澄海楼”匾额为乾隆御笔,楼上悬有明大学士,民族英雄孙承宗题今人侯正荣所书“雄襟万里”匾额。现存者为1985-1987年和南海关口、靖虏1号敌台、入海石城一并修复,两层大木结构、重檐九脊歇山瓦顶。</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一勺之多"碑刻】明天启五年(1625),山石道刘永基题,六年海运同知王应豫立。清末被湮灭。1987年修复老龙头时清出,恢复原状,碑高2.15米,宽0.78米,厚0.19米。"一勺之多"出自《中庸》博学篇。</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道光御制卧碑】清道光九年(1829)冬十月,道光帝东谒祖陵回程山海关,登澄海楼与侍从大臣联句赋诗。碑刻于1900年八国联军入侵老龙头时被毁,碑面被刻上外文,1987年出土,1992年复制。</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老龙头碑林】老龙头碑林建于1992年,内有御碑亭一座,收录了乾隆皇帝所作的三首长诗。亭旁立有10通卧碑,均为明清时期文臣武将所作有关龙龙头诗词。碑林内还保存明代"一勺之多"碑、清乾隆御制碑、清道光御制碑及山海关兵部分司主事杨琚所作《观海亭记》。一首首名篇佳句记录下老龙头长城的优美风光和历史变迁。</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天开海岳碑刻】此碑青石制,高2.65米,宽0.7米,厚0.25米,碑刻年代及题写人均无考,经专家鉴定属唐代碑刻。"天开海岳"将山海关地理形势作了高度概括,海山美景如天造地设般令人惊叹!</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入海石城】入海石城是老龙头长城伸入海中的尽端部分,全城屹立于海水之中,建于明万历七年(1579年),为蓟镇总兵戚继光派参将吴惟忠修建。1987年修复的入海石城,伸入海中22.4米,宽8.3米,高9.2米。为九层巨石垒砌,其中四五六层仍用原入海石城基础石建造。</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入海石城建筑石】此处陈列的大方石,系万历七年修筑入海石城所用花岗岩基础石。每块方石上均凿有梯形石槽,两石相连即形成燕尾槽,再浇注铁粉、松香、白矾制成的"凝固剂",使入海石城成为坚不可摧的海上堡垒,充分体现了我国劳动人民的聪明才智和古代高超的水下建筑技艺。</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南海口关】始建于明洪武年间,系海陆防御的重要关道,毁于明代末期,后被沙土掩埋,1987年修复老龙头长城时,于10米深处清出遗址,按原貌恢复。</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瓮城】瓮城又名月城,其形似瓮,故名。瓮城一般建于城门外部。而此城却筑于城门内部,实属罕见。1988年修复宁海城时,由十米深处发掘出来,按原状加以保护。</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海神庙,依海而建,红墙灰瓦与湛蓝海水相映成画。这座庙是清代为祭祀海神而建,主殿"天后宫"供奉妈祖(她叫林默,福建人,名字很美)。海神庙的末端是一座非常精美的亭子,可以想见,若起海雾,这里宛如漂浮在海上的"蓬莱仙境"。</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