震撼人心的旋律仍在华府上空回荡

diantaosun

<i>大华府纪念抗战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音乐会幕后故事</i> 时间过的真快,不经意间,由华盛顿同心基金会等社团共同举办的大华府纪念抗战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音乐会已经过去了十几天,但当晚那热烈感人的场面、经久不息的掌声、动人心魄的旋律,以及观众与演员禁不住涌出眼眶的泪水,仿佛依然历历在目。用一位观众的说法,这是一场制作精良,震撼人心的音乐会,作为大华府纪念抗战胜利音乐会的常客,我被深深地感动了,以至于老泪纵横,难以自持……<br> 本次音乐会也是继大华府纪念抗战胜利50周年、60周年、70周年音乐会之后的又一成功之作。为了还原音乐会背后的故事,使大家了解主创和参演演员的艰辛与不易,汗水与泪水,笔者特别采访了音乐会的三位导演组成员,她们是:谭颖(总导演)、张丽慧和胡荣华。<br><div><br></div><div><b>时间紧迫,临危受命</b></div><div><b><br></b></div><div> <b>谭颖</b>:这次参与这台音乐会可以说是“临危受命”。当华盛顿同心基金会理事长何晓慧女士联系我时,已经是四月中下旬,而我早已定好了五月份回国的机票,掐指一算,等我返回时,距离演出就剩下两个月左右的时间。要在如此有限的时间内,完成一场高质量、意义重大的演出,压力之大可想而知。为此,我曾挣扎犹豫,到底接还是不接。但晓慧姐和组委会其他成员给予了我极大的支持与信任,再加上音乐会本身的感召力,让我最终鼓足勇气,咬牙接下了这个活儿。<br> 因为本场音乐会主题和基调明确,经过讨论,最终确定为以合唱为主的音乐会形式呈现,所以,我提议邀请声乐教学经验丰富的张丽慧老师,以及北维合唱团团长胡荣华加入导演组,这一想法与晓慧姐恰好不谋而合。于是,由我们三人组成了导演团队:丽慧姐负责声乐训练和曲目把控,荣华负责团队召集与人员调配,我则统筹整体协调和技术支持。再加上华府两位经验丰富的指挥——张晨临老师与谭洁丽老师的加盟,我们仅用两天时间,便搭建起了完整的演出框架。<br> 在随后的两个月里,我们动员了华府几支最优秀的合唱团精英力量,合唱团人数超过百人。再加上杨芸老师、张丽慧老师带领的青少年合唱团,演员总人数超过150人,年龄从五岁到七十多岁,恰好汇聚了海外华人华侨老中青三代人。更令人欣喜的是,我们还有幸邀请到著名男高音歌唱家李毅、女高音歌唱家邓曼丽伉俪,以及钢琴家杨佳月、大提琴家丁健参演。远在国内的著名歌唱家魏金栋先生更是专程从北京飞抵华府,他们的加盟,大大增加了音乐会的艺术含金量。<br></div> <div><br></div><b>挥汗如雨,困难重重</b><br><br> <b>胡荣华</b>:我是4月底才被谭导拉进导演团队的,我的任务是组建合唱团队,这个任务可不轻。经过一番不懈地努力,加上丽慧姐的鼎立相助,我们最终集结了华府五个合唱团的107位团员,组成了一个百人临时合唱团。团员分别来自北维之声合唱团、凌空女子合唱团、长江合唱团、科堡合唱团和黄河艺术团,大家加盟合唱团的理由非常简单,就是希望借此来表达自己的家国情怀。<br> 俗话说,7月流火。随着排练的逐渐展开,也到了一年中最炎热的两个月。几乎每个周日下午,大家都要顶着烈日赶来家园排练。不过,这还不是最难的。<br> 从6月份合练开始,基本上是两位指挥——张晨临老师和谭洁丽老师现场教唱。五个团的团员分布在维州、马州两地,有些团员来自马州北部的哈维郡,来一趟家园路上就需要一个小时左右,大家来回奔波不说,排练场地的空调还坏了,演唱时总是大汗淋漓,一到休息时间,所有人都会蜂拥地躲进隔壁的大厅,毕竟哪儿比排练场还凉快点。<br> 进入7月份,更大的困难不期而至,两位指挥都不在,怎么办?时间紧迫,排练根本不允许停下来!没办法,我和张丽慧老师便卷起袖子,带着大家继续练。为了让大家学得快一些,我和丽慧姐亲自给大家录了范唱,除了女中(我本身就是女中声部)、女高声部以外,我还要硬着头皮录男高声部,而最难的男低声部就交给了丽慧姐了。以至于到后来,自己也常常唱串了声部。而丽慧姐为了让男低声部尽快掌握正确的旋律,居然两次通过Zoom逐字逐句地教大家演唱。正是通过我们和所有团员的不懈努力,等到张晨临老师和谭洁丽老师如期归来的时候,大家已经唱的有模有样了,让两位指挥非常惊讶。<br> <b>张丽慧</b>:除了团员,最不容易的是每场必到的钢琴伴奏林垚老师。林老师自己教着很多学生,还得照顾年仅6岁的儿子。每次看到她拉着儿子风风火火冲进排练场的时候,我就心生感动,那张美丽的面孔下面有着一颗滚烫的心。<br> 本次演出除了五个成人合唱团之外,还特意选择杨芸老师的希望儿童合唱团和我的学生们组成的青少年合唱团参加演出。面对炎炎夏日,看着孩子们演唱时不时淌下的汗水,心里就特别不是滋味。但学生家长们却说:“在炎热的夏天,孩子们本应尽情玩耍,但他们选择了克服困难,来参加这个有意义的活动。这不仅是对历史的缅怀,也是一种文化的传承。”,“虽然我们身在海外,但血脉中的华夏情结却始终没有改变。我希望孩子能从中感受到历史的厚重,理解先辈们的牺牲与奋斗,并将这份情感与责任延续下去。”更令人感动的是,好几个孩子的妈妈也加入了成人合唱演出。她们说:“此次最不一样的,是能和自己的孩子同台演出,这将成为我们共同拥有的一份难忘的记忆。”“当看到他们认真演唱的那一刻,我们心里突然觉得特别踏实——也许孩子们还不能完全理解那段岁月留给中国人的全部重量,但至少他们知道了—有些歌,为什么一定要唱;有些历史,为什么一定不能忘。”<br> 8月23日,当歌声响彻整个音乐大厅的那一刻,我相信,每个人的心里都充满了自豪与快乐。<br> <div><br></div><b>掌声响起,不辱使命</b><br><br> <b>张丽慧</b>:八十年,听起来很长,可当我站在舞台上,面对合唱团的孩子们,面对那些熟悉的旋律,忽然觉得历史从未远离,它就在我们每一次的铭记和讲述里延续着自己的生命。30年前,我第一次随大华府的合唱团去纽约参加纪念抗战胜利50周年的演出,10年前,我又加入了大华府纪念抗战胜利70周年的音乐会。而这一次,除了指挥青少年合唱团,临时又被李毅老师邀请,和荣华一起加入了《在希望的田野上》的领唱。当压轴大合唱《在希望的田野上》落下最后一个强音的时候,更让我有一种跟随历史再次走过的感动和自豪。<br> <b>胡荣华</b>:演出当天,我1点半就赶到了剧场,走台、分配化妆间、招呼合唱团集合、走台。等到演出正式开始时,人已经十分疲惫。台上唱到最后几个音符时,右腿已开始痉挛。下台后疼痛难忍,后台的工作人员们立刻围了上来,帮我按摩、找水,甚至连场地技术人员都跑到商店给我买香蕉。那一刻,我感受到的不只是疼痛,还有满满的温情。<br> 当我们唱响《在希望的田野上》的时候,我的心是愉快的,我的笑容是发自内心的,我们的歌声里充满了希望与爱。三个多月来,我们经历了酷热的天气,更经历了一百多位演员和工作人员炽热的激情与真心。演出也许有遗憾,但在我心里,最珍贵的是每一位参与者的努力,以及我们共同坚守的“铭记历史、守望和平”的信念。<br> <b>谭颖</b>:本次演出,同心基金会以新任会长姜岳洋和骨干杨恺为首的年轻团队,为音乐会提供了强有力的后勤保障,不仅租用了很棒的场地(UDC音乐厅),还为每位合唱团员购置了演出服装。众多义工更是以出色的工作,确保了演出专业且到位。何洁在出游前一晚仍加班加点地制作背景视频,之后廖伟又根据导演组的要求进行调整,最后呈现出最契合的舞台效果。演出前后,资深导演穆建西老师亲自担任舞台总监,调度自如,丝滑有序,再加上工作人员分工明确、合作默契,最终成就了这场令观众难以忘怀的重要演出。当音乐会圆满结束,掌声经久不息之际,当谢锋大使给予我们真诚地褒奖和鼓励的时候,当所有演员带着满足离开舞台的那一刻,我的心里突然涌出了四个字——不辱使命!<br> <b>胡荣华</b>:愿我们在抗战胜利90周年的时候,能够再次唱响《保卫黄河》,唱响我们对世界和平的追求与渴望!<br> (供稿:华盛顿同心基金会,撰稿:孙殿涛,摄影:华府童心)<b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