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文字/李开</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美篇昵称:尘埃</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美篇号:12177432</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插图:来自于网络</p> <p class="ql-block">三十四载春风化雨,得为人师,此生有幸。除英语外,诸科统考皆曾涉猎,或深耕十余载,或浅尝三五秋。每立于三尺讲台,俯视求知若渴的学子,心中常思:如何传道授业解惑?如何为后辈点亮心灯,指引精神归途?</p><p class="ql-block">今始循朱子之教,先《大学》以明德,次《论语》以修身,再《孟子》以养气,终《中庸》以求道。四书五经,先贤智慧之所聚,千载文明之所系。虽知路途漫漫,然心向往之。愿以虔诚之心,静读经典,与古圣先贤对话,在字里行间寻觅人生真谛。</p><p class="ql-block">此行不为名利,不为浮华,只为心中那份对知识的敬畏,对文化的传承,更为了不负为人师者之责。愿以己身之行,为学子树立榜样,让经典之光照亮更多人前行的道路。此记,以明心志。</p><p class="ql-block"> ——题记</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大学》是中国古代儒家经典之一,原为《礼记》第四十二篇,后由宋代理学家朱熹独立成篇,与《中庸》《论语》《孟子》并称为“四书”。它主要阐述了儒家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思想体系,提出了“三纲领”和“八条目”,对个人修养和社会治理具有重要指导意义。</p> <p class="ql-block">一、读书摘要</p><p class="ql-block">《大学》的核心思想“三纲领”“八条目”</p><p class="ql-block"> 1. 三纲领</p><p class="ql-block">明明德:弘扬光明正大的品德,发掘人性中的善根。</p><p class="ql-block">亲民:使人弃旧图新,去恶从善,追求革新与进步。</p><p class="ql-block">止于至善:达到儒家伦理道德的最高境界,不断追求完善。</p><p class="ql-block"> 2. 八条目</p><p class="ql-block">格物:探究事物的本质和规律。</p><p class="ql-block">致知:通过学习和实践获得知识。</p><p class="ql-block">诚意:真诚无欺,做到内心诚实。</p><p class="ql-block">正心:调整心态,保持正直。</p><p class="ql-block">修身:修养个人品德,成为品德高尚的人。</p><p class="ql-block">齐家:管理好家庭,使家庭成员和谐相处。</p><p class="ql-block">治国:治理好国家,以德治国。</p><p class="ql-block">平天下:实现世界和平与大同。</p> <p class="ql-block">二、读书随笔</p><p class="ql-block">翻开《大学》,短短千余字,却如一面明镜,照见了教育的本质。这部儒家经典以"三纲领八条目"构建的思想体系,不仅是对古代君子的要求,更是对当代教育工作者的深刻启示。</p><p class="ql-block">"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这三纲领中,"止于至善"最令我深思。作为从教多年的老师,我深知教育不是一蹴而就的过程,而是永无止境的追求。记得刚转到新校区那几年,班上有个叫李献民的学生,我印象特别深刻,初一时成绩平平,性格内向,课堂上总是低着头,即使被点名回答问题,声音也小得几乎听不见。我没有急于要求他立刻变得优秀,而是每天课间找他聊聊天,从他的兴趣爱好入手,慢慢建立信任。起初,我鼓励他在课堂讨论中积极发言,哪怕只有一两句;后来,让他在班级活动中担任思品法课代表,收发作业,试卷,培养他的交际能力和胆量。初二下学期,他第一次主动举手回答问题,虽然声音还有些颤抖,但全班同学都为他鼓掌。到了初三,他不仅能够自信地参与班级各种活动,他变得越来越活泼开朗,还在那一年中考中,思想品德科目取得年级第一名98分,近乎于满分(百分制)。这三年间,我看着他一步步成长,走出自我。这让我切身体会到"止于至善"的真谛——教育不是追求完美的结果,而是珍视每一步成长的足迹。就像园丁培育花朵,我们需要的是耐心等待,相信每个生命都有绽放的可能。</p> <p class="ql-block">八条目中,"格物致知"对我后来那五六年教的化学教学实践影响最深。在我的化学课堂上,我常带学生走出教室,用生活中的现象解释抽象概念。记得有一次讲解金属的锈蚀及预防生锈的方法,我没有直接讲授枯燥的理论,而是带着学生来到校园的角落,观察铁栏杆上的锈迹。我提问:"为什么原本光滑的铁栏杆会变得粗糙,颜色也会发生变化?"学生们好奇地触摸、观察,有的甚至用小刀刮下铁锈用纸包起来。回到教室后,我让他们分组讨论,查阅资料,设计小实验来验证自己的猜想。在上实验探究的课上,有的小组用铁钉、水和醋模拟酸雨环境探究生锈的原因;有的同学则把刮下来的铁锈拿出来,探究铁锈的成分;有的同学探究怎样除锈,有的则探究怎样防止铁生锈。一周后,学生们不仅理解了金属锈蚀的原因,还能用化学方程式解释生锈的原理,甚至提出了防止金属生锈的多种方法。这种"格物致知"的教学方式,让我想起刚入职时的困惑——为什么学生总是记不住化学方程式?后来我明白,知识不是灌输的容器,而是点燃的火焰。当学生通过亲身体验获得知识时,那些抽象的化学概念才能真正内化为他们的智慧,化学也不再是课本上冰冷的符号,而是生活中鲜活的奥秘。</p><p class="ql-block">"诚意正心"的理念在诚信教育中尤为关键。记得有一年的期末考试前,我发现班上几个学生在悄悄讨论作弊“小妙招”,其中包括平时成绩不错的陈洋。我没有当场揭穿,而是在班会上分享了自己上学时作弊后的内心煎熬,引导学生思考诚信的价值。课后,我真诚地与陈洋交流,了解到他因化学成绩下滑而担心让父母失望。我帮他制定学习计划,每天课后辅导。期末考试,陈洋不仅靠努力取得进步,更主动感谢我并为自己之前的想法感到羞愧。这让我深刻体会到,教育不仅是知识传递,更是心灵交流。只有内心真诚,才能触动他人心灵,帮助学生从内心建立对诚信的认同,这种由内而外的教育远比外在约束更持久有效。</p> <p class="ql-block">在"修身齐家"方面,我常鼓励学生将课堂所学带回家。从2020年新课改后,每周都会布置"孝心作业",每周一个主题,为父母洗脚,为父母做一次饭,为父母洗一次衣服……,让学生为父母做一件力所能及的小事,体会父母的艰辛和不容易。记得一位平时在班里特调皮的男生,回家后为常年在田间劳作的父亲洗了一次脚,父亲感动得热泪盈眶,迫不及待的把照片分享到了班级群。这件事让我明白,教育的意义不仅在于培养优秀的学生,更在于培养有温度的人。</p><p class="ql-block">随着年龄增长和教学经验的积累,我越发感受到《大学》智慧的现实意义。在这个快节奏的时代,我们常常追求立竿见影的效果,却忽视了教育的本质是培养人。《大学》提醒我们,真正的教育应当从个人修养做起,循序渐进,最终达到服务社会的目的。</p><p class="ql-block">每当夜深人静,我常常翻阅《大学》,从中汲取教育的智慧。它不仅是一部经典,更是一位良师,指引我在教育的道路上不断前行。作为教师,我愿以《大学》为镜,在平凡的岗位上,用心点亮每个学生的未来,让他们在追求"至善"的道路上,收获属于自己的精彩人生。</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