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平生曾有两次去南京,出中山门去拜谒中山陵。第一次是1981年3月和单位蒋同事去南京炼油厂出差,逗留期间游玩了玄武湖,长江大桥、中山陵,明孝陵;第二次是1997年8月去钟山康复医院疗养,抽空去四方城、美龄宫和中山陵。</p><p class="ql-block">中山陵,位于南京市玄武区紫金山南麓,是中国民主革命先行者孙中山的陵寝及其附属纪念建筑群。中山陵总占地面积达130平方千米,由陵园,廖仲恺、何香凝墓,邓演达墓,谭延闿墓,国民革命军阵亡将士公墓和中山陵附属革命历史图书馆旧址,共六部分组成。</p> <p class="ql-block">中山先生仰慕紫金山山水曾说:“他日待我辞世后,愿向国民乞此一土,以安置躯壳尔。”中山陵就是按照中山先生当年遗愿建造。孙中山作为中华民国的国父,为中华民族复兴而奋斗终身,其陵墓建筑风格自然应遵循中国传统。陵墓采用中国传统式样,突现祭堂蕴含的中国古文化元素,以体现其特殊纪念意义。</p><p class="ql-block">总设计师吕彦直的设计别出心裁,端庄肃穆。空中俯瞰整个建筑呈现一个平面“自由钟”图形,寓含先生“唤起民众”警世木铎的深远意义,擘画出“天下为公”宏伟蓝图。设计师还结合山峦地势,沿一条中轴线将各个孤立的建筑物用石阶、平台和绿化相连,整个主体建筑全部采用白色花岗岩与钢筋水泥构筑,覆蓝色琉璃瓦,融合中西建筑精华,被誉为“中国近代建筑史上第一陵”。</p> <p class="ql-block">陵园分前后两部分,前为墓道和碑坊,后为陵爱坊、墓道、陵门、碑亭等陵主体建筑,平距700米,高差70米。在陵区范围内还有中山植物园、音乐台、光华亭、仰止亭等名胜古迹。</p><p class="ql-block">那日,我来到了广场,映入眼帘的是牌坊上先生手书的“博爱”。博爱体现了先生宏大的人文情怀,家国天下的宗旨理念。透过这两字,我仿佛看见他为求得民族自由与平等呕心沥血的样子。“国父”二字,先生当之无愧。</p> <p class="ql-block">我进入陵园,爬上共有392级的石阶,台阶数暗喻当时中国3.92亿同胞,低头攀登时“只见台阶不见平台”,登顶后“只见平台不见台阶”,这种体现独特视觉设计,让人感觉天地之悠悠,整个陵园辽阔而肃穆,充分体现先生之伟大,与天地同在,日月同辉。</p><p class="ql-block">登顶俯视景区熙熙攘攘的游人,远望繁华富庶的南京城,突然想起中山先生这句“世界潮流,浩浩荡荡,顺之者昌,逆之者亡”的惊世名言,可以想象到这是先生已经预知资产阶级救国之路的局限,而发出的无力感慨。如今,中国革命取得举世瞩目的胜利,想必先生泉下有知,也可安然瞑目了。</p> <p class="ql-block">孙中山领导的辛亥革命,推翻了长达两千多年的封建统治,开辟了崭新的历史篇章。孙中山在临终前曾留下遗愿,希望其遗体能够得以保存,以供后人瞻仰。这一遗愿使得其陵墓不仅成为一处历史遗迹,更成为了一处新的精神寄托圣地,向世人开放。游人在陵园墓道间拍照留念,在松柏苍翠,青天绿山前,寄托其哀思。</p><p class="ql-block">时光荏苒,青山依旧,今年恰逢孙中山先生逝世100周年。今天的中山陵,正如先生说过的“惟愿诸君将振兴中华之责任,置之于自身之肩上。”提醒每个来这里的人:来这里拜谒,不单单是为了纪念孙中山先生个人,它如同吕彦直先生当初的设计理念一样,成为了中国国家历史记忆里的一口大钟,时刻提醒着我们铭记历史,千万不要忘记过去!</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right;">(2025年8月29日)</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