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都大同:青砖映夜,秋雨润城

林微风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中国古都,天下大同”,这座横亘在晋北大地上的古城,是北魏京华、辽金陪都、明清重镇,中国九大古都之一。两千余年的建城史里,每一块青砖都浸着历史的温度。它不似江南古城的婉约,也不似西安古城的磅礴,却以“和合”之姿,将边塞的雄浑与中原的雅致揉成独特的风骨,在时光里静静诉说着“大同”的理想。</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自2008年起,在耿彦波市长的强力推动下,他以坚决果断的魄力、大胆革新的思路、力排众议的担当广引资金,推动大同市全面启动历史文化复兴与古城保护工程,对70%遗存的古城墙实施包砖修复。修复后的古城墙更加雄伟壮观。每当夜幕降临、华灯初上,古城夜景更添迷人韵味——流光溢彩的灯光勾勒出城墙楼阁的俊俏轮廓,让其伟岸身姿更具魅力。随着工程成效逐步显现,大同市民也愈发认可耿彦波市长的一系列创新举措。</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大同古城的灵魂,藏在那圈周长7.2公里的明城墙里。墙体以“三合土”夯筑,外包青砖,高14米的城垣如巨龙盘桓,将古城的市井烟火与历史沉淀稳稳环抱。</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墙顶的马道宽阔平整,曾是守城将士策马巡逻的通道,如今成了游人凭栏远眺的好去处——白日里,能看见墙砖上深浅不一的凹痕,那是岁月冲刷与战火洗礼的印记;暮色四合时,墙垛间的灯笼次第亮起,暖黄的光顺着城墙的弧度流淌,把“镇川”“清远”“和阳”“永泰”四座主城门衬得愈发庄重,仿佛千年前守城的号角仍在城门洞的回声里隐约飘荡。</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如果说城墙是古城的脊梁,那城墙上的雁塔便是点睛之笔。这座建于明代(1624年)的砖塔,六面八角七层,塔身刻着精美的佛龛与经文,虽无西安大雁塔的巍峨,却多了几分玲珑雅致。2008年7月,大同市文物部门组织施工人员对雁塔实施了其建成380年以来最大规模的保护工程,精心拆下雁塔上的每块砖、每个砖雕、每个套兽构件等,仔细编号、打包。2011年将其在府文庙中重新使用原构件、原材料,复原建成,使其得到了妥善的异地保护,同时也为府文庙景区增添了新景。现在的雁塔,高37米,加上城墙高逾50米,是古城内最高的建筑。</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塔下是热闹的华严街,青石板路两侧,明清风格的店铺挂着红灯笼,老字号的刀削面馆飘出阵阵香气,古塔与市井相融,恰是大同“古今共生”的缩影。</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散布在城墙四角的箭楼,是古城的“守护者”——以砖石垒砌的箭楼,飞檐翘角,箭窗密布,站在箭楼下抬头仰望,能清晰看见木构屋檐上的雕花,那些历经风雨却依旧鲜活的图案,藏着古代工匠的巧思,也藏着古城抵御外敌的坚韧。</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最动人的,莫过于大同古城的夜景,尤其是雨后的秋夜。一场秋雨过后,空气里满是树木与泥土的清香,青石板路被雨水打湿,映着沿街的灯火,仿佛撒了一地碎金。城墙下的护城河,平日里水波平静,雨后却泛起细碎的涟漪,岸边的路灯与城墙上的灯带倒映在水里,成了一片晃动的光影,分不清是灯在水中,还是水在灯里。</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秋夜的风带着凉意,却吹不散古城的烟火气。华严街上,卖糖炒栗子的小摊前冒着热气,刚出锅的栗子裹着糖霜,甜香扑鼻;老字号的羊杂粉店里,食客们捧着碗,吃得满头大汗,热气从碗口升起,模糊了窗上的水汽。雁塔下,有人在弹吉他,舒缓的旋律与古塔的沉静相融,引得路人驻足聆听,偶尔有人跟着哼唱,歌声在秋夜里飘得很远。</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沿着城墙根漫步,能看见三三两两的游人看着这壮丽景色,轻声赞叹;也能看见当地居民饭后遛弯,慢悠悠地走过,偶尔停下来,指着城墙上的某一处,给孩子讲过去的故事。街角的咖啡馆透出暖光,玻璃窗上凝着水珠,与窗外的古墙形成奇妙的对比。走到和阳门广场,夜色里的城门楼愈发宏伟,朱红的城门、金色的匾额,在灯光的映照下仿佛一幅立体的古画。这夜,温柔得让人心尖发颤。</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天下大同”,这四个字刻在古城的每一处——是城墙包容四方的格局,是雁塔接纳烟火的温柔,是雨夜灯火里的人间暖意。这座古城,见过北魏的繁华,经辽金的风雨,历明清的变迁,却始终以开放的姿态,将历史的厚重与当下的鲜活编织在一起。在这个雨后秋夜,我懂了:大同的美,从不是刻意的雕琢,而是时光沉淀后的从容,是“古今和鸣”的诗意,更是“天下大同”的初心。</span></p> 感谢您的雅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