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李鸿章,字少荃,号少泉,晚号仪狄,安徽合肥人,清末重要的政治家、军事家、外交家和洋务派代表人物。</p><p class="ql-block"> 李鸿章的一生功过参半,曾被誉为“晚清重臣”“洋务首脑”等;也被斥为“千古罪人”“背负千古罪名”等。其功过争议并存,<span style="font-size:18px;">在中国近代转型过程中占据举足轻重的地位,</span></p><p class="ql-block"> 李鸿章<span style="font-size:18px;">生于1823年,卒于1901年,享年79岁。尽管工作</span>忙碌、身心劳累,但他仍能保持充沛的精力,并能活到79岁,肯定与其重视养生有密切的联系。</p><p class="ql-block"> 他的养生经验涵盖以下多个方面。</p><p class="ql-block"> 一、注重养心,推崇静坐。李鸿章曾说:“世事纷繁,人心若浮躁,则神不守舍,养生亦难成”(《李鸿章语录》)。他认为一个人若心绪不宁,便容易导致身体虚弱。因此,他在政务繁忙、局势动荡之时,总能保持冷静,避免情绪剧烈波动。</p> <p class="ql-block"> 他十分推崇“静坐”来调养心神。据《李鸿章年谱》记载,李鸿章每日清晨必静坐片刻,以调整呼吸,凝神静气。他认为静坐能够使人心情宁静,减少杂念,对健康有极大的益处。 </p><p class="ql-block"> 二、作息规律,顺应自然。李鸿章曾说:“人之精气,随日月运行,起居不定,则易伤其元气。”(《李鸿章家书》)因此,他遵循“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自然规律,避免熬夜,保持充足睡眠。</p><p class="ql-block"> 据《清史稿·李鸿章传》记载,李鸿章每日清晨四五点起床,先静坐片刻,随后开始读书、批阅公文。他晚上不过亥时(21点)便就寝,极少熬夜,即便公务繁忙,也会尽量在固定时间入睡。保持规律的作息能够使他的精力充沛,以应对繁重的公务。</p><p class="ql-block"> <span style="font-size:18px;"> 三、饮食节制,清淡适量。李鸿章在饮食方面主张“食不过饱,饮不过醉”,讲究适量与清淡。</span></p> <p class="ql-block"> 他在《李鸿章家书》中告诫子孙:“贪食肥甘,最损脾胃,清淡适中,方能延年。”他平时不贪食山珍海味,而喜欢米饭、蔬菜、豆类等易消化的食物。</p><p class="ql-block"> 他在他的书信中曾经提到:“酒能乱性,少则怡情,过则伤身。”(《李鸿章书信集》)因此,他在宴席上往往点到即止,从不贪杯,这也与他严谨持重的性格相吻合。</p><p class="ql-block"> 四、适当运动,动静相宜。李鸿章虽然身居高位,但他并不沉溺于安逸,在《李鸿章语录》中他说:“人贵在动,久坐则气滞,适劳则气活”。<span style="font-size:18px;">他特别喜爱散步,每天早晚都会在花园中走上几圈。 </span></p><p class="ql-block"> 据《曾文正公家书》记载,李鸿章曾向曾国藩学习书法,他认为练字不仅能修心养性,还能活动手腕、增强专注力。他说过:“书法如练气,运笔如运身”(《李鸿章日记》)。书法既是他的兴趣爱好,也是他重要的养生方法。</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span></p> <p class="ql-block"> 五、保持宽厚,戒怒戒躁。李鸿章一生经历了无数政争和外交风波,但却始终能保持沉稳的心态。他有一副自嘲联:“受尽天下百官气,养就胸中一段春”,流传较广。</p><p class="ql-block"> 他曾说过:“宽厚者福自来,忿怒者病自生”(《李鸿章家书》)。他认为心胸狭窄的人往往容易积怒成疾,而心胸宽广的人则更能保持身心健康。</p><p class="ql-block"> 六、适度用脑,劳逸结合。李鸿章十分强调劳逸结合,适度用脑。他曾说:“读书不可过劳,凡事当有节制”(《李鸿章书信集》)。</p><p class="ql-block"> 他在处理公处一段时间后,都要适时休息,缓解大脑疲劳。他平时还喜欢听戏、读诗,以调节心情,缓解疲劳。</p><p class="ql-block"> 时至今日,李鸿章的养生经验仍具有一定的借鉴作用。熟悉并掌握他的养生理念与方法,能帮助人们养成健康的生活方式,对身心健康与延年益寿产生积极的影响。</p> <p class="ql-block">网图致谢</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