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b>文/蒺藜秧子(卢宝行)</b></p><p class="ql-block"><b>美 篇 制 作 王胜利</b></p> <p class="ql-block"><b>季春宜宾好风光——</b></p><p class="ql-block"><b>火箭炮十连暨团后勤处宜宾战友聚会纪行之七</b></p> <p class="ql-block"><b>下午2点,从水东门乘大巴沿江一路东行,去往万里长江第一古镇李庄。</b></p><p class="ql-block"><b>江水悠悠流淌,阳光洒在平静如镜的江面上,波光粼粼,像是无数颗钻石闪着光。微风吹过,泛起阵阵涟漪,仿佛微风与江水在嬉戏。沿途,山峦起伏,与江水相依相伴,构成了一幅幅绝美的山水画卷。山上植被郁郁葱葱,与江水相依相伴,大巴犹如行驶于绝美的山水画卷中。不时看到或集中或分散的村落分布在山间,为宁静的山水增添了几分烟火气息。</b></p><p class="ql-block"><b>向来有睡午觉的毛病,有一点除外,就是不管坐飞机、火车还是大巴、小车,哪怕是上下眼皮直打架,也强忍着不睡觉,而是观赏沿途的风景。因为稍纵即逝的旅行路上,一旦错过,大概率是此生再也没机会。大巴上大多数的战友和家属都已经昏昏欲睡,而我则如侦察兵似的不停地左右看着。</b></p><p class="ql-block"><b>自水东门岷江畔乘大巴,过金沙江大桥后,沿长江南岸的盐李路向东行驶25.7公里约四十分钟,即到达李庄古镇停车场。不到一个小时,即饱览过岷江、金沙江、长江,不得不说是一种不可多得的幸运,这也是我笃信的“最美的风景在路上”这句话。</b></p> <p class="ql-block"><b>李庄古镇位于翠屏区东郊长江南岸,素有 “万里长江第一古镇” 之称,是中国历史文化名镇,春秋战国时为古僰人聚居地,西汉设驿站,始建于南北朝时期,明清时成为川南商贸重镇。</b></p><p class="ql-block"><b>下车后,跟着举着小旗的导游,走在同济大道的石板路上,边听着解说边观看沿途风景,沿着通往抗战纪念馆指示牌所示方向,朝着江畔而行。</b></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37, 35, 8);">回眸一笑百媚生,原来是在等老公。史建群姊妹</span></p> <p class="ql-block"><b>石板路有些凹凸不平,老伴腿脚不便,只好走在沿街门市外的便道上。此时的气温正高,走了一会,先是满头大汗,继而汗流浃背。尽管如此,还是拉在后面,且离队伍越来越远,索性慢了下来。</b></p><p class="ql-block"><b>到达江畔,也就是十桥渡码头左拐,经月亮岛、李庄邮局、映月巷,终于到达抗战博物馆。</b></p><p class="ql-block"><b>抗战纪念馆的建筑风格古朴而庄重,与古镇的整体风貌相融,又似在默默彰显着那段特殊时期的坚韧与力量。青灰色的墙面上,“李庄文化抗战博物馆” 几个字大字煞是醒目。组委会和导游正在清点人数准备入馆。</b></p><p class="ql-block"><b><span class="ql-cursor"></span>博物馆工作人员的检查和高铁站、飞机场检票处毫无二致。甚至比高铁站还严,连打火机也不让带。</b></p> <p class="ql-block"><b>馆内以 “文化脊梁・中国李庄” 为主题,分为“序厅”、“家国情怀・大义李庄”、“风雨共济・文化抗战”、“薪火永续・共谱华章”、“尾厅”五个部分,系统展示了 1940至1946 年期间李庄文化抗战的历史。</b></p><p class="ql-block"><b>首先参观的是“家国情怀・大义李庄” 展区。墙上镌刻的 “同大迁川,李庄欢迎,一切需要,地方供给” 十六字电文,如同一束光,照亮了漂泊学者们的前路,也展现出李庄百姓的大义与担当。之所以如此讲,是因为这些教书育人的学者,从东北、北京、天津、南京、上海、杭州、武汉等地被日寇追着狂轰烂炸,一路躲一路炸,直炸到重庆、昆明等地。无奈之下,只好从昆明又往回返至李庄。一句话,这些精英走到哪里,日寇的飞机就就轰炸到哪里,直到把这些人斩草除根,完全消灭为止,断了中华民族文化的脊梁。也就是说,李庄人是冒着被轰炸的危险而同意将这些文化精英留住。</b></p><p class="ql-block"><b><span class="ql-cursor"></span>这是何等的胸怀和过人的胆魄?</b></p> 李庄古镇月亮田景区 李庄古镇月亮田景区 古镇古街 <p class="ql-block"><b>继而来到 “风雨共济・文化抗战” 展区,这里陈列着众多珍贵的历史文物与文献资料。一封封字迹斑驳的书信手稿,记录着学者们在艰难环境中潜心治学的坚守。锈迹斑斑的科研仪器,见证了他们在战火中未曾停歇的学术探索。为躲避战乱,同济大学师生带着珍贵的图书资料和仪器设备,历经长途跋涉,最终在李庄安顿下来。他们在庙宇、祠堂、民宅中搭建起临时的教室和实验室,在昏暗的灯光下,继续追求知识的真理。</b></p><p class="ql-block"><b>馆内还有一处场景复原区,生动地再现了当年的生活与学习场景。复原的简陋教室中,摆放着破旧的课桌椅和黑板,墙上挂着简单的教学图表,仿佛能听见当年师生们朗朗的读书声;复原的学者住所里,书架上堆满了线装书,案头的砚台与手稿,诉说着他们日夜钻研的故事。在艰苦的条件下,梁思成先生抱病撰写《中国建筑史》,林徽因先生虽身体孱弱,仍协助丈夫进行建筑研究;童第周先生在菜油灯下,用简单的实验设备,在胚胎学研究领域取得了世界领先的成果。他们用自己的行动,诠释着对学术的执着与对国家的热爱。</b></p><p class="ql-block"><b>“薪火永续・共谱华章” 展区则展示了抗战胜利后,从李庄走出的学子们在各自领域发光发热,为国家建设贡献力量的事迹。那些熟悉的名字,那些卓越的成就,让我们看到了李庄文化抗战精神的延续与传承。</b></p> 古镇景色 古镇景色 古镇景色 <p class="ql-block"><b>走出纪念馆,回望这座承载着历史记忆的建筑,心中满是感慨。李庄古镇抗战纪念馆,不仅仅是一座建筑,更是一部生动的史书,它记录了一段波澜壮阔的历史,见证了中国知识分子在战火中坚守文化阵地的精神,也展现了李庄百姓与学者们风雨同舟的深厚情谊。</b></p><p class="ql-block"><b>参观后,印象最为深刻的,是李庄古镇容留的这些学者中,新中国成立后,竟然有一大批成为一代泰斗、大师,如童第周、叶毓芬夫妇,梁思成、林徽因夫妇,以及傅斯年、任继愈等。这些学者如星星之火,遍布各地成燎原之势,如同济大学、复旦大学、华中科技大学、上海交通大学、浙江大学、华中师范大学、上海交大、华东师范大学、南京大学。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武汉大学、东南大学、天津大学、中国科学院社会研究所、清华、北大、南京博物院、台北故宫博物院。台湾大学国立中央研究院。</b></p><p class="ql-block"><b><span class="ql-cursor"></span>如果说,南昌和井岗山是革命圣地,我以为,李庄古镇就是教育圣</b></p> <p class="ql-block"><b>早就知晓建筑大师梁思成夫妇在李庄古镇居住了六年之久,并在此完成了中国建筑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中国建筑史》。经询问得知,梁思成旧居仅离此几百米。云勋夫人小袁听到我们要去看一下梁思成旧居,主动当向导,叫了辆观光车,并陪同前往。 </b></p><p class="ql-block"><b>一会儿,一处依山而建的青瓦平房出现在眼前,这就是一代建筑大师梁思成和民国赫赫有名的大美女加大才女林徽因的旧居。</b></p> 李庄古镇梁思成林微因旧居 李庄古镇梁思成林微因旧居 <p class="ql-block"><b>正欲下车去游览,观光车师傅说今天不开放。只好边听师傅讲解边看一看。</b></p><p class="ql-block"><b>从外面看上去,显然是刚整修过。旧居外,种着翠竹等观赏性绿植,虽然古朴,但雅致宁静。遥想当年,梁思成、林徽因夫妇和孩子住在这里,虽身处艰难岁月,却也有着世外桃源式的情趣。 听师傅讲,里面的摆设很简单,堂屋之中,三合土地面,中间摆放一张八仙桌,桌子两边各一把竹椅,墙上挂着梁思成、林徽因夫妇留学前后的照片。书房六七平方米大小,靠窗的书桌不足一平方米,靠墙有两个木箱子。卧室如今已空空如也,但墙上挂满的照片,却生动地展现了在李庄的生活片段。林徽因躺在病床上,眼神中却透着坚毅;梁思成在工作间里埋头绘制图纸,专注而执着。在这偏远的小镇,病痛、贫困与寂寞如影随形,林徽因缠绵病榻,仍坚持为梁思成的《中国建筑史》校阅书稿,并执笔撰写部分章节;梁思成则在艰苦的条件下,四处奔波考察,夫妇俩用知识和信念,为中国建筑史书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b></p><p class="ql-block"><b>不知为何,脑海中不知不觉地闪出现出林微因那首脍炙人口的《你是人间的四月天》。</b></p><p class="ql-block"><b>观光车停在同济大道处,我们几个边游览边向茶楼方向聚集。</b></p><p class="ql-block"><b><span class="ql-cursor"></span>还没到茶楼,只见一拨战友和家属围拢在一处在看着什么,走近细瞧,才知是一年轻俊朗厨师正在表演片肉。原来这就是李庄的三绝之一——李庄白肉。厨师全神贯注,一手持刀,一手摁着肉,眨眼间就片下薄如纸般的白肉,顿时,引来一阵赞叹声。</b></p> 厨师正在表演片肉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37, 35, 8);">战友及家属们兴趣十足地看厨师表演</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37, 35, 8);">战友及家属们兴趣十足地看厨师表演</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37, 35, 8);">战友家属们兴趣十足地看厨师表演</span></p> 蒋学志忍不住亲自操刀一试 <p class="ql-block"><b>看过片白肉绝活,继续前行,不大会就到了茶楼。茶楼内人数寥寥,大多数战友和家人数寥寥坐在临江而设的茶摊上,边品茶边聊天边欣赏江景</b></p> 面向岷江的东岳庙 <p class="ql-block"><b>先去水龙头处洗把汗渍斑斑的脸,而后来到赵金良、李廷军、夏来友、赵录河那张茶桌处,顾不得坐下,端起递过来早已沏好的茶,咕嘟咕嘟一口气喝了三杯,方才找个空位。</b></p><p class="ql-block"><b>另一张茶桌旁,李川团长夫妇,张轩团长夫妇,江南大才子李立军夫妇,苟云勋夫妇以及骆康勇、何忠如、刘宗均等围坐一处,见故城老乡们热闹异常,准知道是我又在胡侃,笑着的目光盯着我们,见状溜达过去。</b></p><p class="ql-block"><b>天府之国的收入不是最高的,但我知道,他们的幸福指数却是最高的。究其原因,是他们活的通透,活的高雅,活的安逸。其中,品茶就是不可缺少的一部分。</b></p> 顺河路街景 <p class="ql-block"><b>犹记得,2019秋重庆战友聚会之时,李川团长夫妇在寸金寸土的解放碑街茶楼,以东道身份约李贵德夫妇、赵红旗大校,以及我和老伴等战友喝茶。首长请下属,令人难忘。</b></p><p class="ql-block"><b>此时坐在长江畔,一众四川战友向我讲解了具有悠久历史的宜宾茶文化。宜宾人喝茶,不拘场合。江边的茶摊支着帆布篷,江风穿堂过,茶客们一边吃着小吃,一边看江船往来。就连窄巷里弄,也摆着小茶摊。</b></p><p class="ql-block"><b>茶里泡着的是宜宾的光阴,老年人喝的多是 “叙府龙芽”,叶片在水里舒展如雀翅,抿一口,先苦后甘,像他们走过的岁月;年轻人爱喝 “峨眉雪芽”,清清爽爽,配着街边的凉糕,把夏日的燥热浇得透透的。茶过三巡,话匣子就开了,从街坊琐事到长江汛情,从李庄的白肉到五粮液的酒香,话题随着茶汤越泡越浓。</b></p><p class="ql-block"><b>喝茶最好的去处当然就是此时的江边茶楼。欣赏着江水悠悠流淌,偶见江中船儿驶过,看对岸的绿树红花,还有顺河街的各种吆喝。茶淡了添水再泡,宜宾人的日子就像这循环往复的茶汤,平淡里透着回甘。宜宾人懂茶,更懂把日子泡在茶里的滋味,不疾不徐,有苦有甜,宜宾人就像这长江水,缓缓流着,却把每一段时光都浸润得有滋有味。</b></p><p class="ql-block"><b><span class="ql-cursor"></span>“天府之国”里的宜宾人茶文化博大精深,充满哲理。晚餐安排在古镇的迎吉酒店。饭后观看李庄夜景,而后乘大巴返回翠屏山酒店。限于篇幅不在记叙。</b></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37, 35, 8);">左起:何忠如、唐开文、张轩</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37, 35, 8);">左起:苟云勋夫人、刘建文夫人、王宪恒夫人、王志荣夫人、王志荣、陈建新、陈建新夫人、陈建新妻姐、小陈等</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37, 35, 8);">右起:苟云勋、夏来友、张豫川、陈世明、刘建文、刑恩、王宪恒、陶富美、明安山、蒋学志夫人</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37, 35, 8);">回到翠屏山酒店,已是晚十点在右。</span></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