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font-size:15px; color:rgb(128, 128, 128);">——献给第41个教师节</b></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教师节又至,空气里浮动着节日特有的馨香与欢悦。今年的主题是:“以教育家精神铸魂强师,谱写教育强国建设华章。”窗外标语鲜红灼目,映着室内桌上那枚崭新的“杏坛星光·致敬教育追梦人”的小小奖章,像一枚投入心湖的石子,激起层层叠叠的涟漪——今日的荣光,与二十五载西区教育岁月回首相撞,竟让我有些微微晕眩。</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2001年,当我第一次踏上西区微热的土地时,并未想到此后人生在此深植,连根须都盘结缠绕于此。也曾有名校递来橄榄枝,但那伸出的枝条却未能搅动我心底的波澜——眼前是西区的操场、校舍,还有那些目光清澈如初生露珠的孩子们,它们已悄然占据了我的生命,让我心甘情愿地将生命力最丰沛的青年与壮年,尽数交付于此。</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我在西区工作的二十五年里,有八年在小学的教室与操场上奔忙,十七载转战于各中学的讲台。其中西区中学十年,令我最难忘的,是数年行政生涯中那番挫折与坚持。长久以来,体育在中考中的分量轻飘如絮,学生与家长皆是敷衍。我近乎执拗地一遍遍向上级陈述、呼告,最终争取到尝试的机会:“以考促练”的模式从构想到艰难落地——那几年,我如同一根绷紧的弦,从清晨训练至暮色归家,每一次计时器冰冷的声响,都敲打在我紧绷的神经上。直至连续五年持续上升的中考体育业绩和案例在全市宣讲与推广,汗滴流过脊背的灼烫感,才转化为掌心紧攥着的安稳温度:这微薄的一己之力,毕竟撬动了某种固执的惯性。</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我辗转于西区各所公办中学,足迹最终覆盖了每一寸土地。铁城中学成立之初,我迎接第一届懵懂的新生;送别他们时,体育中考的骄人成绩如一道初升的霞光,照亮了所有艰难跋涉的日夜,为铁城中学连续五年获得市教学质量综合评比一等奖打响了头炮,奠定了学科基础、贡献了学科力量。而后的支教潮州,身处铮蓉中学简陋宿舍,窗外蝉鸣竟如潮水般带着异乡的陌生与湿重,我亦曾深夜无眠。一年后离开,孩子们追着车子不舍挥动的手臂,让我懂得,所谓“贡献奖”的微芒,原来镌刻在人心深处。</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2024年,政府为了解决辖区内中学生就近入学难题,依托区内名校品牌效应,在沙朗片区分别开办铁城中学广丰和沙朗两个分校区。我作为学科带头人被选中支援广丰校区一年。今年八月,铁中分校沙朗校区扩班如旱田渴雨般急需优质师资。8月22日,西区发布遴选的十五个大名单里,我的名字赫然在列,如同命运无声的召唤。踏上沙朗校区操场,脚下带着熟悉使命的重量。当学生们在晨光熹微中跑过身边,脚步轻捷,气息蓬勃,我仿佛看见无数个当年的自己从时光深处迎面奔来——这里,就是西区赠予我毕生耕耘的沃土,也是我所有跋涉的起点与归宿。</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西区二十五载教育岁月,恰如一条深潜地下的河流,默默奔涌却难见波澜。不曾想,就在今年的近五个月里,我却接连三次被“西区发布”推送,仿佛水流忽然跃出地表,在阳光下曝出令人惊喜的闪耀。</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五月,我代表西区参加全市“百千万工程”主题宣讲大赛。台下黑压压一片,聚光灯刺眼,我紧握话筒的手心微微沁汗。当我讲罢西区体育教育的蜕变,讲至自己如何一路披荆斩棘闯入决赛,台下掌声绵密如潮水。最终捧回三等奖的奖杯和证书,那沉甸甸的份量,仿佛凝结了二十五年未曾停歇的心跳。</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惊喜并未止步。两天后,宣传办的同志发给我一个链接,“老于,5月27日专刊推送你的事迹!”我站在学校运动场的单杠旁微笑着,那些曾被认为“无关紧要”的体育训练细节,此刻被文字郑重汇聚、定格。指尖拂过墨香犹存的纸页,心中翻腾的酸楚与自豪,竟让眼眶微微发热。</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9月6日,“杏坛星光·致敬教育追梦人”的名单公布,我的名字又一次忝列其中。三次垂青,短短数月光景,竟胜过二十五年默然耕耘的时光。同事们纷纷道贺,我内心却清晰映照出那些操场上的烈日、沙坑旁的汗水、教案上密密麻麻的字迹——原来西区大地,从未忘记任何一颗深埋的种子。</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回溯至1997年秋,初抵中山的第一个年头,南粤湿热的风裹着陌生方言迎面扑来。翌年五月,广播体操比赛一等奖的喜悦宛若初生的朝日,将最初的忐忑驱散。1998年5月27日,《中山日报》总第3430期“校园内外”第63期上那帧照片,由资深记者黄春华捕捉下我在南粤的第一次定格。照片里的我略显青涩拘谨,手臂高高扬起,似在笨拙地试图托起一个尚不明晰的未来——同小朋友玩“老鹰捉小鸡”的游戏也能成为新闻?不曾想,我的人生大幕在这里竟然以“儿戏”的方式徐徐开启。</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自此,武术便与我血脉相连,更成了我切入中山教育肌理最为锋利的刃。我摒弃枯燥招式,以配乐《中国功夫》为母版,分别创编了竞技版、舞台版、课间操版、大型团体操版等多种形态。学生们的筋骨在音乐的节奏中舒展、绷紧。后来,这套源自古老拳术的律动,竟跃过香江之隔,在香港、澳门的中小学里落地生根。2007年5月26日,《中山商报》记者吴飞雄的镜头再次对准了我,总第0641期头版图文赫然写着:“以武育德,以武强身”——那八个字如烙印般滚烫,深深嵌入我的职业生命。一座城市的专业认同,竟以如此郑重的方式加冕于身。</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我未曾预料,这束始于校园的武术之光,竟能照亮通往奥林匹斯山的路途。2004年6月,当“雅典第28届奥运会火炬手候选人”的通知静静躺在邮箱里时,我反复确认着那行小字,疑心是电子海洋里一次幸运的误捕。直至那封底色庄重、印有奥运五环的确认函稳妥抵达,指尖抚过纸页上清晰无比的名字,我才终于任狂喜的巨浪穿透身体——自己竟从三百万竞选者中被遴选出来,将亲手高擎圣火,触摸那举世仰望的荣光!</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中国体育报》总第8768期头版,资深记者张旭光那篇“35名体育界人士成为光荣火炬手”的报道中,我与刘国梁、桑兰的名字并列。那一行铅字,重得如同命运悄然落下的砝码。6月9日,北京中关村大街人潮如沸。当手中的“橄榄”火炬被点燃,源于奥林匹亚的圣火真实灼烫着手掌时,那温度瞬间点燃了胸膛,击碎了此前所有的虚幻感。火焰跃动,人群的声浪纯粹而浩荡,我被巨大的幸福托举而起——如同在跑道尽头撞线,只是这一次,撞开的是通往一个更广阔世界的门扉。</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四年后,北京夏季奥运会“祥云”火炬在重庆传递。山城的阶梯蜿蜒陡峭,汗水浸透衣衫,却浇不息心中跃动的火种。行至高处,心头忽有灵光闪现,我凝神提气,将南方拳法中特有的“滚桥”身法,沉稳融入火炬接力的姿态之中,动作如行云流水,刚柔相济。后来才知,“中国功夫传圣火”这一瞬被镜头捕捉,竟入选全球圣火传递十大经典荟萃,刚好排在第十位。央视奥运频道、中文国际频道联机直播特写长达52秒,这也成为我在央视最长的影像记录;新华网重庆频道于2008年6月16日甚至将我置于封面人物给予推送——那一刻,我竟成了古老东方力量的一个微小而具象的符号。</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2010年10月13日,广州亚运会圣火经过伟人故里中山。我选择用最庄重的古礼——单膝跪地,承接那名为“潮流”的亚运圣火。广东卫视全程直播。那一刻,膝盖触碰在故乡温热的土地上,圣火在头顶上方如灯如炬。媒体镜头闪烁如星,后来从媒体得知,我竟成了首位三次传递奥林匹克圣火的基层教师。三次、三座城市、三束不同的圣火,让我平凡的生命穿越时空,与人类最古老崇高的理想仪式性地连接在一起。这股回旋于血脉里的暖流,名为归属,更蕴含着感恩——唯有在这个伟大的时代,在这片丰饶的土地上,一个普通教师的步履,才得以如此深远地走向世界。</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2022年初,北京冬奥会火炬传递的邀请函如约而至。然而,名字最终未能出现在名单上——全球“新冠肺炎”疫情肆虐,许多精心准备的相遇被迫搁浅。那晚我静坐良久,点开“第25512827号线上护跑手”的电子证书,屏幕幽光映亮失落的眼底,却终被一种更为浩瀚的信念覆盖:圣火的光芒,从来不只属于瞬间的传递者,更属于所有曾在黑暗中执着点燃过手中薪火的人。</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2023年,杭州亚运会筹办如火如荼。某日邮箱提示音轻响,是浙江金华图书馆发来的通知:我的第四部教育专著《拥抱阳光:我和体育的故事》,被遴选为杭州亚运会“运动主题书籍”之一。该书有一篇把事故演绎成故事的随笔叫《难忘的中考体育》,备受读者推崇,尤其受到年轻人的青睐。看着那份推荐目录,自己的书名刚好排在第五位,一种难以言喻的柔软力量悄然浸润心房——一个基层体育教师讲述的平凡故事,竟也能成为亚洲体育盛典精神图谱中的一笔微光。这份骄傲,远比任何奖章都更沉、更暖。</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此刻,教师节的阳光正透过窗棂,柔和地流淌在办公桌上,浸润着那枚“杏坛星光”的奖章,也浸润着那部新作——《拥抱阳光》。指尖轻抚过封面上烫金的书名,阳光的温度仿佛透过纸张渗入心间。二十五年光阴,从操场扬起的尘土,到奥运之火灼灼的光芒,再到眼前这行凝固着无数汗水与笑语的铅字——原来每一步跋涉,都未曾虚掷。</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二十五个春秋,这里的每一缕风都熟悉我的脚步;三次圣火传递,让我以最虔诚的姿势触摸过人类精神的峰巅;而当自己书写的故事最终汇入亚运会的洪流,一个清晰的脉络在时光深处浮现——从《中山日报》上定格的那场笨拙的“老鹰捉小鸡”儿戏起步,臂膀扬起的是对未知未来的懵懂托举;到奥运之火在手,那灼烫的温度点燃的是世界舞台的荣光与责任;再到此刻,《拥抱阳光》的字里行间,凝结着深耕的汗水与思考,汇入亚运精神洪流的微光。我忽然彻悟:所谓燃烧,并非要焚尽自身照亮长空;而是在自己站立的三尺讲台前,将这段始于“儿戏”的炽热旅程所淬炼的全部热爱、执着与感悟,化作不息的炬光,引燃少年们心中那盏不灭的灯,照亮他们奔赴各自人生大戏的壮阔征途。</span></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right;"><span style="font-size:15px;">2025年09月10日 星期三 教师节深夜</span></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right;"><span style="font-size:15px;"><span class="ql-cursor"></span></span></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