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8.18 中午时分来到斯库台湖畔的罗扎法城堡。 <p class="ql-block">从地图上斯库台湖处于黑山和阿尔巴尼亚的交集处,为两国共有,同时斯库台又面临海岸线,所以此地是兵家必争之地。同时斯库台是阿尔巴尼亚的第二大城市。斯库台湖也是巴尔干的第一大淡水湖,有非常多的资源。</p> <p class="ql-block"> 罗扎法城堡的历史可追溯至公元前4世纪,最初作为伊利里亚人的防御中心,此后在不同文明的更迭中不断演变。中世纪时期,城堡被斯拉夫人征服,后又归属于拜占庭帝国,名称“罗扎法”也在此阶段正式出现。</p> <p class="ql-block">根据阿尔巴尼亚的官方表述,阿尔巴尼亚人就是“伊利里亚人”后裔。</p> <p class="ql-block"> 城堡占地9英亩,以三个庭院层层递进的结构形成严密防御。第一层庭院狭长,主要承担防御功能,城墙可追溯至公元前4世纪;</p> 每个庭院都有很长而坚固的隧道。 <div><br></div> 第二庭院为核心区域,曾建有王宫建筑,现残留展览馆遗迹; <p class="ql-block">第三庭院则保留了更多生活设施痕迹,如卫戍部队营房、仓库等。</p> <p class="ql-block">城墙上的三座塔楼分别建于中世纪和奥斯曼帝国时期,目前仅存地基。城墙最厚处达10余米,入口采用两进式设计,需通过甬道进入内部,体现了古代军事建筑的防御智慧。</p> 站在这残壁上观看四周的地形和风景,是绝佳的地方。 <p class="ql-block">站在这里感觉很不错。</p> 一起合个影。 <p class="ql-block">听我们来自中国,一个法国游客过来帮忙帮我们四人合影。</p> <p class="ql-block">制高点观景台可360度眺望斯库台湖(巴尔干最大湖泊)、大德林河及阿尔卑斯山远景,红顶民居与绿色田野交织的画面被誉为“山清水秀的典范”</p> <p class="ql-block">两个本地的小姑娘,见我们这些老外非常友好,当我拿起相机对向她们时,她们还主动给我摆POSE。</p> <p class="ql-block">我们下山后途径斯库台湖,湖色很美,周边是大森林,如果是秋天,景色将是非常的美。</p> <p class="ql-block">但由于行程按排,只能微微走近湖面轻轻一瞥。</p> <p class="ql-block">离开斯库台,下一站的目的地是阿尔巴尼亚首都“地拉那”由于道路很窄,车速就很慢。</p> <p class="ql-block">停车时,还不时遇到吉普赛人来乞讨。</p> <p class="ql-block">仅200多公里的路程,整整用了近5个小时,到地拉那时已是华灯初放。满街都是车,来回六车道的路,还是被堵得满满的。</p> <p class="ql-block">乘堵路之机,来大致介绍一下阿尔巴尼亚</p><p class="ql-block"> 关于阿尔巴尼亚人的民族来源,尚有争议。但阿尔巴尼亚学者认为,其祖先主要是伊利里亚人。伊利里亚人于公元前1000年纪陆续迁至巴尔干半岛西部,并逐步排挤或同化早先在此居住的佩拉斯吉人和色雷斯人,前7世纪形成众多部落联盟,前5世纪合并为若干王国。</p><p class="ql-block"> 伊利里亚人自前168年起受罗马统治。395年以后归拜占庭帝国管辖,并相继遭到哥特人、匈奴人、保加利亚人、斯拉夫人和诺曼人的侵略。</p><p class="ql-block"> 伊利里亚各部落不断吸收外族血统、语言和文化,并在长期反抗外敌的斗争中联合起来,逐步形成统一的民族共同体,而以新的族称"阿尔巴诺伊人"载入中世纪史册。</p> <p class="ql-block"> 1190年,在阿尔巴尼亚中部地区以克鲁雅城为中心建立第一个封建国家──阿尔贝里公国。至14世纪,已出现各封建公国合并为统一民族国家的局面。</p><p class="ql-block"> 1358年开始受到奥斯曼土耳其人的进攻,1415年被占领。1443年,阿尔巴尼亚人在民族英雄斯坎德培的领导下举行武装起义,进行了长达25年的斗争。斗争失败后,阿尔巴尼亚人陷入土耳其人的长期统治,阿尔巴尼亚人逐渐改信伊斯兰教;各地区之间的经济交往受到阻挠,封建割据更加严重,方言差别日益明显。</p><p class="ql-block"> 18世纪后半叶形成南北两大支系:北部称"盖格人",保持较多固有文化;南部称"托斯克人",受希腊影响,文化较发达。至19世纪末、20世纪初,民族运动逐渐高涨,民族意识日益浓厚,并建立起全国性革命组织。</p><p class="ql-block"> 经过1910年和1911年的大起义,于1912年获得独立。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又遭意、德法西斯侵略,直到1944年11月29日始获解放。</p><p class="ql-block"> 阿尔巴尼亚真是一个不屈的民族。</p> <p class="ql-block">1991年4月通过宪法修正案后,推行了市场经济。20世纪90年代初开始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过渡。现有人口270万,相当与上海一个区的人口。近年来,阿尔巴尼亚经济保持稳定增长。</p><p class="ql-block">2023年主要经济数据如下:</p><p class="ql-block">国内生产总值:233亿美元。人均国内生产总值:8800美元(一半为农业)。地拉那看上去不落后。因已是晚上没能细看。</p> 我们第一个去的是“斯坎德培广场”。 <p class="ql-block">途径一个形状很奇特的地下室入口。导游告诉我们这是阿尔巴尼亚在60-70年代与美国和苏联关系都紧张的时候,向中国人学习“深挖洞、广积粮”搞的人防工事。在阿尔巴尼亚有许多碉堡,现在还有改成了旅馆。他们那时的口号是“一手拿镐,一手拿枪”。</p> 这地下室是介绍那个时期的展览,可惜太晚了已闭馆。 <p class="ql-block">“斯坎德培广场”很大,大约有上海半个“人民广场”大小,周围都是城市的地标性建筑。是真正市中心。</p> 国家历史博物馆。可惜已关门。 这工农兵的造型与我们五十年前的如出一撤。 市政府 埃塞姆贝清真寺,是一座 18 世纪的清真寺,位于地拉那的中心。外面和门廊的壁画描 绘了树木,瀑布和桥梁,这是伊斯兰艺术中很少见的图案。 <p class="ql-block">这就是阿尔巴尼亚人在民族英雄“斯坎德培”,1358年奥斯曼土耳其人开始进攻进攻阿尔巴尼亚,1415年阿尔巴尼亚被占领。1443年在他的领导下举行武装起义,进行了长达25年的斗争。</p><p class="ql-block">请注意他头顶的帽子。</p> <p class="ql-block">被绘到现在的国徽上,有此可见他在阿尔巴尼亚人心中的地位。</p> 路上还见到一栋很有特色和漂亮的房子,但不知是什么渊源。 见边上还有一标牌,就是没有文字。 <p class="ql-block">地拉那的夜生活还很丰富,年轻人很多,刚才在广场上见到许多年轻人和孩子在游玩。夜宵摊上也是年轻人居多。</p> 从衣着看也时髦,阿尔巴尼亚要比想象的富裕。 地拉那的机场虽是国际机场,但很小。与我国地级市的机场差不多。 整个机场也没有登机栈道,我们还是乘坐爱琴海航空经希腊返航上海,从而结束这次的巴尔干之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