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8月6日周三,从平遥古城城隍庙出来,逛古城街道。 逛古城街道。 逛古城街道。 听雨楼。 逛古城街道。 逛古城街道。 逛古城街道。 14:31分前往平遥古城县衙游玩。 <b>平遥古城县衙。</b><div><b>仪门。</b>通常关闭,新官上任,接待上宪,重大庆典之时打开。旁设角门,东称"人门",西称"鬼门"。东西两侧的窑洞叫"赋役序"是征收赋税钱粮的场所,也是壮班的班房。</div> <b>仪门。礼房。吏房。</b><div><b>兵房。</b>主管全县征集兵丁、马匹,训练兵卒,向上级输送兵员,驿站、铺兵、城防、剿匪等均属兵房管辖之事。四项职责:第一.守护关卡、盘查行人、维护社会治安;第二.负责监造兵器并负责"武备库"的保卫工作;第三."三班衙役"的管理操练,奉命承办团练,以维护封建统制;第四.选送兵丁以及武举人员等。</div><div><b>刑房。</b>主管本县民事、刑事案件,人员由经承、管年、帮助、剑子手、狱卒、仵作等。主要职责有:第一.负责审案文书记录,整理归档,为知县查找国家刑典中的适用条款。根据县太爷指令,书写对有关人犯的拘传、查抄、起赃,传唤证人,封产,判决书等有关文札,以及大案初审的上报案宗;第二.管理监狱、监督制造、保管刑具、戒具等;第三.誉写朝廷新颁布的法令、禁令及上级传来的通缉令,张贴于城门、市井、交通要卡,晓谕百姓;第四.组织医学值司人员为人犯诊断,核实伤情病情。率领仵作(相当于现在法医)验尸取证。</div><div><b>工房。</b>主管本县基本建设、维修,制造兵器、刑具,承办官银元宝浇铸造等。第一.组织维修衙署城池、官祀之庙字坊台,修造官立牌坊,监修重大水利、桥梁、关隘工程;第二.承办官银元宝浇铸造,制造兵器、刑具、执事等;第三.派员带领民工赴上级指定的重大工程地完成劳役。</div><div><b>衙役三班。</b>县衙中的衙役分为三班,指快班、壮班、皂班。快班也就是"捕快",分为步快和马快,专门负责查赃侦察、缉奸捕盗、破案解囚、捉拿人犯。马快骑马,行动敏捷迅速;步快步行,便捷灵活。壮班多由知县、户房发差,出票差遣下乡,催收钱粮。壮班多把催粮征税视为发财的有利时机,不仅不会逃避奔劳之苦,反而会买号谋签,乞恩赏票,借机恐吓乡民,勒索钱财。皂班负责站堂、行刑、内勤事务。</div><div><b>礼部。</b>清代管理国家礼仪、科举等事务的机关。主持国家大典,如祭天地、祭太庙、祭陵寝、登极、大婚、万寿大丧、出征、献俘、敕封、朝贡等,管理科举和学校中务,如提名考官,预定录取名额,安排殿试;负责铸造皇帝御宝和内外官署印信;发放官员"养廉"银两等。礼部设满、汉尚各一人为长官,满、汉左右待郎各一人为副,下设郎中、员外郎、主事等司官。部内设仪制、祠祭、主客、精膳四司,及司务厅、铸印局、四译馆、养廉处等机构,分管有关部务。此外专管典礼音乐的乐部也由礼部尚书兼理;专管祭祀、宴会、典礼的太常寺、光禄寺、鸿胪寺非礼部下属。因其职责相关,实际上也在礼部统辖之下。宣统三年,设典礼院,礼部遂撤。<br><b>户部。</b>清代管理全国赋役户籍机关,管理国家疆域、土地、户口、田赋、漕运、俸饷、盐政、仓库、关税,并负责铸钱和发行货币。各省赋税匀解交户部统一管理,国家的财政开支亦统由户部支出。户部设满、汉左右待郎各一人为副,下设郎中、员外郎主事等司官。部内按地区设江南、浙江、江西、广东、广西、福建、湖广、山东、山西、河南、陕西、四川、云南、贵州等十四司,以及司务厅、损纳房、现审处、八旗俸饷处等机构分管总务。隶属于户部的机构有户部钱法堂、宝泉局、户部三库、仓场衙门及全国的税关。光绪32年改为度支部。<br><b>吏部。</b>清代管理全国文职官员的机关。清朝国家重视吏治,以吏部为六部之首。管理全国文职官员的品级、铨选、调补、升迁、俸禄、封赏、考课、奖惩、休致、终养、恩荫、验看、引见、抚血、世爵、世职等事务。清代官制重文轻武,从军机大臣、大学士、部院尚书、御史,到各省总督、巡抚、司、道、府县官均属文职,故吏部实际管理全国主要国家机关的全部官员。吏部设满、汉尚书各一人为长官,满汉左右侍郎各一人为副,下设郎中、主事等司官。部内设文选、考功、稽勋、验封四司及司务厅等机构分管部务。宣统三年5月清廷宣布成立责任内阁,吏部裁撤。</div> <b>赋役房。</b>收取赋税钱粮的办公场所。劳役(现为办公区域)。 <b>平遥县衙旅游线路图。</b><div><b>职官文化展品。</b>职官文化制度是我国有史记载以来,文武百官管理国家的一种规范,几千年来积累了一套完整的运作机制,特别是清代王朝更加逐渐完善。在选官、用官、擢升、待遇礼教、俸禄、奖罚等方面有着严谨的操作规程,指导文武百官在运作中规范自己的行为。本展馆有清代康熙皇帝穿过的缂丝龙袍、清代五色圣旨等皇家用品。尤其丝龙袍是藏品中的珍宝,展有体显官品位官帽、官服补子、官府用学及大量文献性史料等实物藏品。展品经得有关专家和学者的推究及鉴赏,具有较高的收藏价值和历史价值。悬衙是我国官府文化的一个集中缩影,上至皇家朝廷、省抚巡、知州等,下触广大百姓,起着一个上传下达的核纽中心。但历经战火动乱、自然灾害、人为因素等原因,流传于世的官府文化实物资料极为稀少,这次征得上百件官府文化实物资料就显得弥足珍贵。</div><div><b>官帽盒。一品红宝石。二品珊瑚。三品蓝宝石。四品青金石。</b></div> <b>明代/清代文武职官补服表。</b><div><b>五品水晶。六品砗磲。</b></div> <b>文一品.仙鹤。文二品.锦鸡。文三品.孔雀。文四品.大雁。文五品.白鹇。武一品.麒麟。</b> <b>诰封圣旨盒。</b>前刻奉天诰命,此为清代中期官制。<div><b>官印官印盒。</b>此官印为悬府之用,印纽为螭龙形制,官印盒为双保锁设置,清中期官制。</div><div><b>诰奉圣旨。</b>此单色圣旨 嘉庆十四年X年X月X日。明、清时代文武官员及其先代与妻室受皇帝赐予爵位名号时,皇帝赐封有诰命与敕命之分,五品以上授诰命,称诰封,是五色圣旨。六品以下授敕命,称敕封,是单色圣旨。</div><div><b>诰命夫人的服装。</b>百蝴蝶与蝴蝶谐音"百富",大小百只蝴蝶,活灵活显百姿百态,是集平锈、打籽绣、拉锁绣,翎毛锈等于一身,体显了官家的气势,妇随夫荣。此衣为清中期制。</div><div><b>夏服。</b>此官服为夏服,丝纱镂空团龙图,为清早期官服。</div><div><b>女官服。</b>清代女官为数不多,保存下来的官服更少,为体显男官之别,女的袖口绣有花朵。此衣为中清后期官制。</div> <b>朝板。</b>象牙所制。是宋、元、明时期大臣上朝时所必带的用品,上朝时大臣们是不能直视当今皇帝的,所上奏内容略写朝板之上,上奏时供眼睛去处。<div><b>云肩(披肩)。</b></div><div><b>六部房帐册。</b>静海县府道光年间六部房所使用的来往帐目及花费册。</div><div><b>战旗。</b>白虎战旗,是清代兵部打战时指挥排阵的专用旗帜。</div><div><b>乡试题。</b>清代省考,山西乡试考题。</div> <b>朝珠。</b>此胡珠为玛瑙质地,清中后期官制。清庭礼部,冠服规定,皇帝和文官五品、武官四品以上者佩带朝珠,妇女册封五品以上,内廷行走人员和典礼执事人员也佩带朝珠,皇帝朝珠以东珠为主。文武官员的朝珠以翡翠、珊瑚、玛瑙、水晶、沉香等珍贵材料制作。<div><b>朝珠。</b>为珊瑚质地,为清后期官制。</div><div><b>朝靴。</b>是清代上朝大臣,每日朝见皇帝时所穿的一种专用靴,它做工考究,用料精良,内底是千层布,外底是全厚牛皮,靴底型小是为朝见皇帝时,来约束大臣行走的姿势,步伐不宜过大所设制。</div> <b>执照。</b>宣统元年,钦命山西等处提学使司提学使可入乡试通知,颁发的考试执照。<div><b>功牌。</b>颁给有功将士的奖牌。明英宗正统十四年(1499)造赏功牌,分奇功、头功、齐力三种,奖给有功将士,分别进秩、给赏,清功牌先为银制。后以紫绫裱纸代,长方形,公为五等有功牌即为有出身。有几品功牌即可用几品顶戴,后赏赐日滥,弊端极多表失赏功作用。</div><div><b>奏折。</b>明清大臣对皇帝的章奏,因为以折本缮写得名,奏折所用纸张、书写款式等皆有规定,与题本并重,此为乾隆十五年三月二十二日。闽浙总督,喀尔吉善和福建巡抚,潘思榘联合上奏的奏折。</div> <b>乡试题。</b><div><b>大清缙绅录。</b>清代1882年荣华堂镌刻。是清朝全国官员必需的一种书刊,内容详细记载了全国朝廷内外宫吏的姓名、籍贯、官职、出身(秀 、举人、进士等)每年都官吏升调、贬黜,是一本清代流行的全国职官姓名录,如现在的全国政府机关干部通讯录。</div><div><b>官用印泥盒。</b>清早期官作,材质为青白玉,图案为龙形祥云。</div> <b>鸿发捷报。</b>同治元年,清代最高教育机构国子监颁给升入国子监学习的太学生,核准入京学习的通知。<div><b>大清光绪年间的户部颁制标准衡量器。</b></div><div><b>诰命敕命夫人饰品。</b></div><div><b>贡元。</b>是科举制度中,生员(秀才)一般隶属于本府、州、县学,若考选入京师国子监读书,则不再是本府、州、县学的生员,而称为贡生,意思是把人才贡献给皇帝,明清两代贡生不同名目,明有多贡、选贡、恩贡和纳贡,清有恩贡、拨贡、副贡、岁贡、优贡和例贡,第一名称为贡元。<br><b>选元。</b>是清代科举制度中会试第一名。因会试是聚集各省举人到京会考,每三年一次,由礼部主持,应试者为举人,考中者称贡士,经殿试合格后称进士。</div><div><b>乡试。</b>清代每三年一次在各省城及京城举行的考试。凡本省生员与监生、荫生、官生、贡生经科考、录考、录遗考合格者均可应考。由皇帝钦命正副主考官。每逢子、午、卯、酉年举行,称为正科,又叫"大比"。遇登级、万寿庆典等特诏举行,称为恩科。考期因在旧历秋季八月,又称"秋闱""秋试"。乡试的考场称贡院,科场条规繁多,戒备森严。考试共进行三场。考试内容,顺治三年规定:首场《四书》三题,《五经》各四题,考生可自选一经。二场试《孝经》论一篇,诏、诰、表各一道,判五条。三场试经史时务策五道。乾隆21年对乡试内容作了较大的改动。光绪27年慈禧下诏实行新政,宣布乡试首场改试中国政治史事论五篇,二场各国政治艺学策五道,三场《四书》义二篇,《五经》义一篇,但是实行不久科举制度就废除了。考试结束后,发榜多在寅日或辰日,而寅属虎。辰属龙,于是人们称之为"龙虎榜"。放榜时正值桂花盛开,故又称"桂榜"。所有考中者均称"举人"。第一名称"解元"。</div><b>会试。</b>清代三年一次在京城举行的全国性的考试。参加者是乡试中举之人。会试前必须经过磨勘试卷和复试。清代会试有正科和恩科之分;在乡试正科的次年举行者称正科;在乡试恩科的次年举行者称恩科。会试即集中会考之意。会试时间,清初定于阴历二月,雍正五年改为春季三月,称为"春闱"。因由礼部主持,又称"礼闱"。会试分三场。入场搜检,坐号编排。场内关防、试卷覆盖式等都与乡试略同。会试发榜之日正值杏花盛开时节,故称 "杏榜"。考中者为贡士,第一名称会元。发榜之后,新贡士也要进行磨勘和复试,合格者才能参加殿试。<div><b>殿试。</b>亦称廷试。清代由皇帝亲自在殿廷上主持的考试。参加者是会试考中的贡士,乾隆26年定为每届于旧历四月二十一日举行,遂成为定制。考试地点最初在天安门外,1789年改为在保和殿内举行。考试内容是时务策,试卷由白宣纸裱成,缮写有一定格式。贡士对策,不限字数,但不得少于千字。殿试以一日为限,考卷由读卷大臣历协助评阅,读卷时标出(即圈、尖、点、直、叉)五个不同等级,以区分成绩。殿试结果,分为三甲。一甲三名赐"进士及第",第一名称状元,第二名称榜眼,第三名称探花。二甲三甲名额不等,分别赐"进士出身"和"同进士出身"。一、二、三甲总称进士。殿试读卷后一日,举行由皇帝宣布登第进士名次的隆重典礼,即传胪,并用黄纸发榜,表里二层,人称金榜。殿试揭晓后,立即授职,状元授翰林院修撰,榜眼、探花授翰林编修。二甲、三甲进土可通过吏部选试,分别授以庶吉士、主事、知州、知县等职。进士是科举的终点,也是仕途的起点。</div> <b>平遥县衙清光绪七年平遥县人丁/田亩/钱粮赋税简表。</b><div><b>古衙宏大。</b>有城就有衙,平遥衙署坐北向南。长190宽100米,面积1.9万平方米,目前我国保存比较完整的少数古县衙之一。</div><div><b>平遥县衙。</b>平遥历史悠久,帝尧始封地。古老的遗迹、建筑沉淀了邑地深厚的文化底蕴使平遥古城成为中国古代县城的活标本、中国汉民族历史文化的载体、汉民族城市在明清时期的杰出范例。平遥是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联合国确定的"世界文化遗产"。衙署大门。<br><b>历代修葺。</b>平遥古衙现在保留建筑,规制为明清。据《平遥县志》载明万历十九年(1590)知县何其智更建大门、谯楼、寅宾馆后,又有知县周之度、杨廷谟、汪丽日、恩端锡良不断修葺、扩建,历经明、清、中华民国、中华人民共和国四个不同历史时期。二堂。</div> 资政大夫、文官散名,金始署三品,元升为正二唱品,明为二品升授之阶,清正二品,这是资政大夫的关防封条印。<div><b>官禁石碑。</b>是道光二十三年六月特授山西泽州盐捕军府设立的,内容残缺。是难得官禁石碑。</div><div><b>云锦龙袍。</b>云锦是江南官办织造局所特有的技术,采用金丝银线等多道手工编织,成品挺刮不变形,浮雕镶嵌工艺精巧,金帛其价如金,实非难事,在元、明、清三代为皇家贡品。云锦龙袍为蓝底金龙是皇帝祭拜地神之仪所穿,园领、大襟、右衽、马蹄袖、四开福裾以金银线织龙纹、龙纹间饰五彩祥云纹,云锦九龙、蝙蝠、灵芝、暗八仙、十二纹饰等。寓意为"一统江山、万世升平"保存至今,实属不易。<br><b>缂丝龙袍。</b>缂丝是我国古代特有的一种丝织手工工艺品,它采用生蚕丝织造,以细蚕丝为经,各种彩丝为纬,故纬丝不贯穿全幅,而经丝则纵贯金品,古人称之为"通经断纬"织造特点,织成的产品有雕刻之像,镂花之形,复杂的色调,丰富的层次,织造难度极大,制做一件龙袍需三年工夫,黄金千两之说,有"一寸缂丝,一寸金"之说。艺术价值很高,是我国传统工艺美术之一绝,故成为清代皇家御用之品,皇室以外不得使用,足以证明缂丝的珍贵。缂丝龙袍为直身长式,长220厘米,高150厘米,缂有祥龙九条,海水江崖,龙翱翔于云海之间,象征封建帝王"普天之下,莫非王土""四海之内,惟我独尊"凌驾于普天众人之上威严气势。是典型的皇帝御用之品。</div> <b>官斗。</b>县行官斗是县府粮食标准化量器之一。<div><b>官领。</b>是清代后期。清政府腐败,国库无银,但为体显皇帝军队的尊严,做个高级呢料的衣领充头脸,来显示清军的富有和威风。</div><div><b>官轿牌。</b>是官员出行,坐轿时挂在轿外的,以显示自己是什么官位,让外人知道,坐轿是个几品官。</div><div><b>护书。</b>是清代官员必备手册之一,上面记有皇帝及皇太后做寿及诞生日、典庆日,还有皇家忌日,官员什么日子,穿什么官服。也体现对皇上的尊重,也对自己的行为负责。</div><div><b>马镫。</b>二龙戏珠错金银马,是皇家御用品。</div><div><b>文案用品。</b></div> <b>清和蘭言曲畅,今日修竹古时。</b>袁承业,字绍庭。号晓艇,山西翼城人,咸丰三年癸丑科2甲59名进士,散馆授编修。<div><b>天地间诗书最贵,家庭内孝友为先。</b>汪洵(?-1915),字子渊,号渊若,原名学翰,字渊若,阳湖(今江苏常州)人,光绪十八年(1892)进士,授编修,书法摹颜真卿,得其神骨,又参以他帖而变化之,功力深甚兼精篆、隶,雅饬古朴,尤工小篆,少时刻印,非旧友不知,所用印皆自作。工花卉、草虫,秀逸可爱,惟不动笔。鲜有知其能画者,暮年鬻书上海二十年《清朝书画家笔录》《广印人传》《海上墨林》。<div><b>酒杯在手六国印,花片满身一品衣。</b>王廷瑜,清代举人,字菊舫。工行书《津门纪略》。</div></div> <b>清平遥县城平面图。清代房契/地契。</b><div><b>建筑特点。</b>平遥县衙建筑宏伟,且轴线对称、前朝后寢、左文右武、主从有序的建筑特点。中轴线上有大门、仪门、戒石坊、大堂、宅门、二堂、内宅与大仙楼。东侧线为土地祠、酂侯祠、粮厅、花厅,西侧线是牢狱公廨房、督捕厅、洪善驿。实为封建王朝皇宫在最基层的缩影。衙署大堂。<br><b>城衙合璧。</b>平遥古城保存完整。古城墙、古街巷、古店铺、古衙署的修复、完善,更增添了平遥古城凝重的历史内涵。古衙再现当年历史的本来面貌,是向人们进行历史唯物主义、爱国主义教育的形象场所,也是人们旅游观光胜地。</div><div><b>一枝独秀。</b>中国封建时代州县衙署一千余座,现今保存下来无几。平遥县衙署能同古城一样保留至今,难能可贵。今天平遥衙署以其珍贵的历史、艺术价值、气势雄伟的建筑特点,翔实丰富的文物史料,独特灵秀的引人魅力,展现在游客面前,必将受到人们的青睐。</div> <b>大堂。</b>大堂位于衙署中轴线中心。它是整个县衙中最高大雄伟的建筑,庄严肃穆,体现着知县在该县的中心地位、至高无上的权威。大堂乃听政之所布令之堂。古代衙署大堂匾额多为正堂、公堂、正厅、公厅等,也有以申明施政宗旨而称。谓忠义堂、亲民堂、牧爱堂、平政堂等。大堂也是知县恭迎圣旨、接待上宪、重大庆典的场所。明清两代知县多讲求大堂办事,为能"日与百姓相见",以加强他在百姓心目中的威望,有时对一些"顽劣之徒",要坐大堂对众杖之,以惩一儆百。大堂内设暖阁上悬"明镜高悬"大匾,暖阁外东有原告跪石,西有被告跪石。东梢间为"钱粮库"。西梢间为"武备库"。两房师爷专为知县大堂理事服务。 銮驾厅。 <b>大堂。</b>县衙中的主体建筑,明代风格。是知县审理重案、要案、命案和举行重大活动的场所。它坐北向南,东为赞政厅,西为銮驾厅。东西庑房为"六部房",与中央六部相对应,文东武西,是县衙中的主要职能机构。 <b>皇帝服。</b><div><b>宅门。</b>通往内宅的院门,看门人称"门子",来县衙找知县办事者由门子通禀。有时还要贿赂门子求个方便。"走门子"一说由此而来。</div><div><b>清代品官岁俸章服表(雍正朝)。</b></div><div><b>二堂。</b>明代建筑,是知县日常办公及调解民事纠纷的场所。东为"简房",礼房下设,设掌管知县的信件、名片、帖子;西为"招房",刑房下设,存放司法诉讼方面的各种文书档案。二堂东侧的"县丞房"是县衙中正八品官的办公场所;西侧的"主簿房"是县衙中正九品官的办公场所。东西厢房是"钱谷师爷房"和"邢名师爷房",分别是县衙中"户房"和"刑房"正头的办公场所。</div> <b>二堂。</b><div><b>招房。</b>二堂西梢间为"招房",是招书(即招房师爷,属刑房管)办公的地方,多陈列诉状、供词、笔墨石砚,供知县审案时使用。</div><div><b>简房。</b>在二堂东梢间,为简房师爷(属礼房管),在此主管知县所有公文,也是知县办公时临时品茗、小憩或与师爷、幕僚商量办法和对策的地方。</div> <b>招房。简房。勤慎堂。西花厅。</b> <b>亲民堂-大堂。</b><b>清代行政机关职官品级一览表。</b><b>宅门。</b> 官员补子。二堂。 <b>内宅。</b>知县日常生活起居之所,正房为知县的卧室、客厅和书斋。院内东西厢房为客厅,供上级官员或知县的同窗好友来访时居住。平时只有知县一人在此居住,清代规定:知县不准携带家眷。 二堂。勤慎堂。招房。简房。 内宅。 东华厅。 内宅。 西华厅。 <b>正堂。勤慎堂。内宅。</b><div><b>大仙楼。</b>元代建筑,楼上供奉保护官印的狐仙,为平遥县衙独有。楼下窑洞为知县的餐厅,院内东房为厨房,西房是炊管人员的住所。</div> 大仙楼内景。 大仙楼内景。 <b>团防局。</b>"平遥地当冲要,实为川陕通衢,商贾云屯,甲于晋省"。故平遥安危,历代衙署不敢懈怠,清道光年间(1821-1850)全境留22兵卒守城池,29名分驻城外。并对全县一关、五堡、二寨加强戒备。咸丰三年秋太平天国北征军攻入山西,晋中各县震动,平遥知县万逢时,在城西武庙设立团防局,招兵勇千人,归兵房辖管。十年知县王佩鈺又增招二百人。同治六年(1867)西捻军由陕入晋,知县姚景元,在署后吉祥寺设团练总局,新招兵勇千人。商户捐资。<div><b>城墙外。</b>绕城池有深宽各四米的护城河。河上设吊桥昼放供行走,夜收保城安。<br><b>瓷城。</b>城四周辟门六道,东西各二,南北各一。每道门均筑瓮城,出击时可集中兵力,回防时可围歼御敌。</div><div><b>马面。</b>72个,向外突出。战时相邻两马面间可组织交叉射击网,以对付接近和攀城之敌。</div><div><b>敌楼。</b>72个,是建在马面墩台上的小房。专为守城士兵休息了望,上有了望孔和射孔,战时既可当防守掩体,又可贮兵器弹药。</div><div><b>垛口。</b>三千个。距离勻称、式样齐整。城垛可做掩体,垛口可向下射击。<br><b>巡警营。</b>光绪二十八年(1902)奉清廷命,撤平遥团防局,设巡警营。宣统三年改称警务公所。人员基本乃城守营兵勇。任务巡防街道、维持治安。</div> <b>宋井。</b>始凿于宋初,碑记毁于战火,传说一度时期曾有鲤鱼出现。<div><b>对弈亭</b>。元至正末年,元帅府都事刘基(刘伯温)遇挫弃官还祖籍(平遥朱坑村)祭祖时,曾与县尹(达鲁海都)在此对弈。</div> 对弈亭。 平遥县衙景色。 <b>磨房。</b>磨坊是旧时经营土法磨面的作坊。当年此处磨房内的石磨、石碾子所碾磨的粮食,是专供衙门內吏员之用的。石磨由磨盘、磨石、推竿等组成,石碾子由碾盘、碾子、碾竿等组成;都由人力或畜力推动。在电磨普及之前的几千年中,它们一直在为人们不停地滚动,笨拙、原始却功不可没。粮厅左右的东西梢间,是存放磨房相关用具的地方。主要用具有,盛具(笔䇭、篦笸、笸箩、答落、篰箩根盆、面箱等); 工具(簸箕、笊篱、面瓢、榨槌、落鞭等);量具(斗、槲子、大小竿秤)等。<div><b>明清时期平遥全县户口人丁一览表。</b></div><div><b>田亩。</b>清代光绪初年(1875年)平遥县有熟地10392顷584亩。</div><div><b>屯田。</b>太原左卫军屯在本县,共地4顷74亩,征粮526石3升5合2勺,征银420两8钱2分8厘。<br><b>征税粮本邑年。</b>光绪初年平遥全县年征赋税折色并草马丝维等共银64178两。共征夏秋粮51547石3斗7升1合,地丁征共银73138两2钱5分9厘。<br><b>征粮纳税。</b>粮食是关系封建王朝命运的大事,农业几乎是国家唯一的经济来源,皇室的费用,官吏的俸禄、军队的兵饷,大都是粮食布帛等实物。纳税多是征收粮食。征粮纳税是县衙的主要政务。<br><b>赋税。</b>我国古代国家的一切财政收入均通过各地知县之手取之于黎民百姓。</div><div><b>征纳办法。</b>清代征收地丁钱银,每年分上下两期。上期从农历二月到五月截止,下期由八月开征至十一月截止。征收期间由县衙户房编制出串票上写清纳税者的田亩、正赋、杂赋、本色、折色等各项钱粮与应收数额,开征前由户粮房派壮班衙役把滚单串票发给里书甲首,里书甲首再把串票下发催头花户,由上而下层层滚催。为避免营私舞弊,串票为三联,县衙、甲首、花户各执一联。</div><div><b>建仓诸备。</b>清政府十分重视粮食的生产、征收、粮价和储备,清廷责令各省、府、州、县衙门,在全县、乡广建仓储,县为常平仓,乡村设社仓,市镇建义仓,适时平粜。力求保持粮价稳定并供应驻兵、边防及百姓食用和不时之需。常平仓、社义仓春夏出粜,秋冬籴还其息较低,灾年作为赈灾之用。一般每年七分存仓、三分出粜。自康熙中期确立逐级上报粮价制度。</div><div><b>粮厅。</b>是县衙征粮纳税的场所,也是钱粮师爷及六房中的户房经承书吏办公的地方。此处主管全县的户籍、田粮、财税。斤内备有《赋役全书》,记载全县赋役数额《鱼鳞图册》,记录全县土地田亩;《户籍册》记载全县户籍人口。平遥粮厅东西及厅外,有丰年官吏买粮储存的常平仓,以备歉年低价卖于灾民。每年春秋二次催征钱粮,厅内十分忙碌,清廷还规定县官还须临现场监督,以防吏役勒索。</div> <b>酂侯庙。</b>也称衙神庙,平遥县衙建此庙,表达对定邦安国的贤相(萧何)的敬仰之意,旨在鼓励官吏效法。<div><div><b>萧何(?-前193年)。</b>江苏沛县人。西汉贤相,前206年刘邦灭秦。萧何助刘邦约法三章,收效甚大。后又另立汉律九章,成为西汉统一后我国最早的一部基本法典,也为汉以后的立法奠定了基础。刘邦称之为"管理国家、供应军需的人杰",封为酂侯。</div><div><b>酂侯。</b>即汉高祖刘邦的相国萧何。精通典狱制律。初为小吏,后随刘邦攻咸阳、灭秦国、定关中、约法三章,荐贤才、追荐韩信守巴蜀、供应军粮,功不可没。西汉五年(前202年)刘邦杀项羽、建西汉,论功行赏,封萧何为酂侯(河南酂县)。后萧何协助帝诛韩信、平陈稀灭英布、荐曹参。功劳卓著,各地县衙立其神像,以资效法,正殿中为酂侯神像,东为留侯张良,西乃淮阴候韩信。</div><div><b>张良(?-前189年)。</b>西汉开国功臣。曾遇黄石公授以"太公兵法","鸿门宴"为刘邦解围出,出私财行贿项伯为刘邦争得汉中根据地,刘邦称之为"运筹于帷幄之中,决胜于千里之外的人杰"。论功行赏时,他很谦让,仅封留候(沛县),后随赤松子云游而去,有成仙之说。</div><div><b>韩信(?-前196年)。</b>江苏淮阴人,西汉军事家。跟随刘邦被拜为大将,在整个楚汉相争中立下了汗马功劳,被刘邦誉为人杰,先封齐王,后改楚王,因有人说他谋反,贬淮阴侯。又告其要袭击吕后及太子,被诱入宫中斩于长乐宫钟室,成为可歌可泣的一位历史人物。</div></div> <div><b>县衙与衙神庙。</b>纵观历史上我国封建皇朝两千余年的发展轨迹,地方行政体制中县一直是国家政权的重要机构。县官署是直接接触百姓的衙门,县官乃最基层的亲民之官,朝廷的政令均在此付诸实施。关系到天下治乱的县衙,地位重要。历代帝王十分重视县衙的政绩和更员的选任,同时出于对神灵的信奉与精神寄托,在《清会典.工部》中规定:在各地衙门中建衙神庙,多称萧曹衙神庙,平遥县衙称酂侯庙。以勉知县与衙内吏员以萧何为楷模,治理好衙门。</div><b>风雅台。酂侯庙。</b> 土地祠。 <b>药王殿。</b>县衙医馆的办事场所。<div><b>彰瘅亭。</b>彰瘅"扬善瘅恶",即扬善惩恶的场所。</div><div><b>钟楼。</b></div> <b>平遥县衙景色。</b> <b>牢狱。</b>占地1700平方米,是一个相对封闭的场所,现保存下来的是牢狱,接见室及狱神庙,其余的男、女水牢已毁。此牢狱一直使用到20世纪60年代,是国内目前唯一保存下来的清代监狱。 轻狱/重狱。 <b>快班房(房址)。</b>快班衙役也称捕快,分马快班和步快班两种,主要负责缉捕人犯。<div>15:50分离开平遥县衙。</div> 16:06分到达"雷履泰旧居"。 <b>雷履泰旧居。</b>雷履泰(1770-1849),中国第一家票号-日只昌创始人。故居位于山西省平遥县城内书院街11号,建于清嘉庆末年至道光初年,共有房屋40余间,距今已有200多年的历史,是雷履泰后半生20余年长期居住和生活的地方。故居坐北朝南,主体建筑由东、西主院及东偏院和西偏院4座自成一体而又相互贯通的院落组成,占地3888平方米。现对外开放的西主院是"故居"的主体,属平遥典型的"三截两院过道厅"院式格局。房舍建筑用材硕大,造型粗犷,砖本石构件雕饰别致。雷履泰故居主院为前后二进院,结构布局为轿杆式晓落,建于高高的台基上,进入宅门,南厅原为宴客和家族聚餐的地方,现为雷履泰生平展室,其山墙砖雕悬鱼图案别具特色,中厅三开间双坡硬山顶建筑,是会客的地方。里院正房三间带前廊,为上楼下窑式建筑,是雷履秦的居所,二层绣楼现为平遥票号展室。前后两院东西厢房各三间,是其子孙及管家的住所,现采用实景陈设予以复原,并布置平窑民俗展。雷履泰故居整座院落建筑用料考究,结构坚固实用,工艺朴实无华,造型雄伟壮观,充分反映了雷履泰做为一位金融家丰厚的家财和务实的创业精神。<div><b>雷履泰故居导游全景图。</b></div> 雷履泰旧居。<div>雷履泰作为传统社会的商人、金融界的翘楚,长于顺流而动、颇善经纪。他紧抓时机转营票号,不仅开创了中国金融史上第一家专营存放款和汇兑业务的金融机构,而且在总结前人经商经验的基础上,于实践中逐渐摸索、制定出诸如"两权分离""顶身股""严格号规""精选培训""制约互利""抽疲转快"等经营的方法、原则和规章制度,使中国票号业蓬勃发展,对中国金融业以及商品经济和信用制度的发展起到了不可估量的促进作用。</div> <b>雷履泰旧居。</b><div><div><b>雷履泰传。</b>山西省平遥县细窑村(今龙跃村)人,中国金融业泰斗,票号创始人,对中国金融业发展贡献巨大,雷履泰出身农家,父亲过早去世,因家贫弃学经商,进开遥城一家宝房当看宝盒的小伙计,被西裕成颜料庄东家李大全看中,请入西裕成颜料庄。不久便委任其为汉口分号掌柜,后又调其到京都分号领班。李大全继承父亲执掌号东时,将雷履泰调回总号,委以总经理重任。二人于清道光三年(1823)创立了中国第一家票号-日昇昌,并由雷履泰担任总经理职务,随着日昇昌汇兑业务的发展,日昇昌的分号遍及全国各大商埠。日昇昌的兴盛引发晋商广泛投资票号,使中国票号业迅速发展起来。道光二十午(1840)雷履泰70大寿时,日昇昌及平遥各商家赠其"拔手其萃"金字大匾,悬挂于其家中厅,以褒扬其首创票号之业绩。道光二十九年(1849)雷履泰去世。</div><div><b>雷氏家族。</b>据相关史料记载:雷履泰家族祖籍陕西渭南雷华镇,元顺宗年间,奉旨迁居平遥城内东南门头街,属余庆坊里甲,其中一支迁居城东细窑村(今龙跃村),即是雷履泰家族这一支系,雷家为村中大姓,以务农及经营染坊为业,并建有雷家堡合族而居,村堡至今保存完整,由于族谱遗失,只知雷履泰生两子,长子辅昌,留居原籍细窑村,次子晋昌,留居城内,至其孙辈时败落,将其城内祖居乃至坟前碑石一同出卖,雷履泰及其家族情况大多已不可知,今根据卫聚贤《山西票号史》及调查只能了解其家族九代人的谱系。龙跃村雷履泰老宅。</div></div> 雷履泰家族族谱。<div><b>外院东厢房。</b>是男管家的居所,男管家主要负责宅院财物的采购、统计、存储和佣人的考察聘用,以及来客接待和日常事务处理等。现陈设平遥婚嫁礼俗展。</div> 雷履泰旧居。<div><b>南厅。</b>是雷履泰宴客和家族逢年过节聚餐的地方,也是婚丧嫁娶时招待亲朋的宴会厅,现特设雷履泰生平展。</div> <b>外院西厢房。</b>是女管家房的居所。女管家主要负责内宅女眷的用品采买、饮食起居、女仆的考察聘用,以及女性亲眷的接待和内宅日常事务处理等。现陈设平遥春节礼俗展。 <b>中厅。</b>是雷履泰会客的地方,也是家族重大庆典活动举办的场所,雷履泰七十大寿时,商界为其贺寿并赠送"拔于其萃"匾额即在此处。现陈设雷履泰生平缩微景现。 <b>里院东厢房。</b>是雷履泰之子雷晋昌的居所。雷晋昌一生无所建树,商学两途,均末涉足,靠其父产业虚度一生。现陈设平遥岁时礼俗展。 <b>里院西厢房。</b>是雷履泰之孙雷大玉的居所。雷大玉一生吃喝嫖赌,吸食鸦片,将雷履泰的产业败光,民国初年与其子雷东阳将租宅变卖。现陈设平遥岁时礼俗展。 里院西厢房。 <b>绣褛</b>。是雷家待嫁女子的闺房。一般亲眷不得进入。现特设平遥票号展。<div>16:23分离开雷履泰故居。</div> 16:25分来到平遥武庙游玩。<div><b>平遥武庙导览示意图。</b>平遥武庙又称关侯庙、关王庙、关帝庙,民间也称五虎庙,五虎老爷庙。县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位于县城内书院街西口路北,创建年代不详,总占地面积4470 平方米。整座庙宇坐北朝南,由三进院落和东偏院组成。中轴线上原建有牌坊、山门、戏台、献殿、正殿,两侧建钟鼓楼、配殿、厢房。原庙东设道院,庙南建影壁,庙前东西两侧有过街牌坊。2018年8月-2022年8月由南城村委实施整体修缮复原。武庙是平遥古城内重要的寺庙建筑群。与古城东南隅的文庙左右对称,形成"左文庙、右武庙"的礼制格局,是研究古代城市规划、建设和发展的珍贵实物例证。</div><div><b>庙门。</b>平遥武庙庙门坐北朝南,西宽三间进深四椽,平檐五檩悬山分心造,檐下斗拱双昂五踩,明间装修为板门、门额"神勇"。是乾隆三十三年(1768)清高宗弘历敕赐关帝谥号时所题。次间屏风墙壁绘周仓、廖化。彩塑神马两匹,廊心墙壁画青龙白虎。</div><div><b>牲牺所。</b>置放供祭祀用的纯色全体牲畜之地,相当于神厨。现辟为"平遥名胜展"内容有:古城全景图、南门城楼、市楼、县衙、协同庆、清虚观、城隍庙、日升昌、镇国寺、双林寺、慈相寺、汇济桥、九龙壁微缩模型,墙面展品有平遥十二景漆画挂屏。</div> <b>名将祠。</b>武庙西庑面宽五间,进深四椽,五檩双玻悬山前廊式。屋面施灰瓦,檐下斗拱单昂三踩,明间隔扇、次梢间直棂窗。殿内仿宋制陈展为36位历代名将彩塑群雕尊故事。<div><b>关帝殿。</b>关圣大帝殿是平遥武庙的主殿。面阔五间,进深五椽,六檁前廊悬山式。屋面用黄绿蓝流璃瓦套心、剪边。檐下大斗翼形拱,明次间装修为隔扇,稍间设槛窗。殿内依旧制建供台神龛,内陈关羽、张飞、赵云、马超、黄忠五虎上将彩塑。</div><div><b>部将祠。</b>面宽三间,进深五椽,六檩硬山前廊式,檐下斗拱单昂三踩,名次间装修为隔扇。殿啟內彩塑"杨仪、王普、赵累"。</div> 庙门。<div><b>钟楼。</b>古代城市中标志性建筑,寺庙内设置有鼓楼与之相对,有"左钟楼右鼓楼"的说法。其作用一是报时,其二是敬仰神晃,或庆典、法会、迎宾时钟鼓齐鸣,表示庄重、恭敬的礼仪。</div><div><b>鼓楼。</b>古代城市中标志性建筑,寺庙内设置有钟楼与之相对,有"晨钟暮鼓"的说法。武庙钟鼓楼设在庙门两侧,平面呈方形,砖木结构上下二层。一层砖券门间,二层单开间歇山顶,施单昂三踩斗拱。</div> <b>献殿。</b>是规格高的祭坛,也是供香客上香、许愿、进献物品的大殿。武庙献殿面宽三间,进深两间,卷棚顶,明间出歇山式抱厦,檐下斗拱五虽踩双昂重计心造。殿内陈展有石刻精品屏风碑两方,线刻:关圣图、《觉世真经》、凤雨诗竹图、关羽挺风勒马图、四好碑、正气归天图。<div><b>关帝庙内彩塑。</b></div> 名将祠。戏台。献殿。 殿内塑像。 <b>春秋楼</b>。是当年关羽在许昌时秉烛达旦夜读《春秋》的地方。武庙春秋楼面宽五间,进深四间,四周回廊,屋而黄、绿、蓝琉璃剪边套心,重擔二层歇山式木构楼阁。楼内陈展有:关羽夜读春秋挂屏、编钟、古罄、平遥古代英武先贤、木雕模型、四面神龛。<div><b>部将祠内塑像。</b></div> <b>启圣祠。</b>面宽三间,进深四椽,五檩硬山前廊式,屋顶琉璃剪边,檐下斗拱双昂五踩,明间隔扇、次间直棂窗。殿前建月台、石雕栏板围护。祠内彩塑为关帝上三代:曾祖父"光昭公",祖父"裕昌公",父亲"成忠公"。<div>16:33分离开平遥武庙。</div>