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西南,自驾探寻古廊桥(续)

山猫

  今年上半年,我曾与几位老友自驾到浙西南的庆元县及其周边去探寻古廊桥。回来后整理照片资料,写过《浙西南,自驾探寻古廊桥》的美篇。   我对古廊桥中的木拱桥特别感兴趣。这种桥利用木拱构架技术,突破了木梁本身的长度限制,可以不用一钉一铆,搭建出大跨度、大净高、重承载的木拱桥,堪称当时桥梁设计建造水平的顶峰。 听说距庆元县不远的泰顺县也保存着很多高质量的木拱廊桥,于是决定再到泰顺县去探寻一番。   先在网上做足功课,选定泰顺县7座有代表性的古桥。7座桥中木拱桥占了5座。一切准备完成,约上朋友出发。   下面根据游览顺序,跟着我们的脚步一起看看这7座桥。 <div><b>1 文兴桥</b></div>  文兴桥位于筱村镇枫林村坑边自然村,横跨玉溪之上。始建年代无确切记载,现存桥体为清咸丰七年(1857年)重建,为编梁式木拱廊桥。   文兴桥全长40.3米,宽5米,净跨29.6米,净高约8米。看这些数据,文兴桥在全国的木拱古廊桥中已经不算小了。   ▲ 这是第一眼看到的文兴桥,先拍张全景。看桥的底部您是否有这感觉:这桥的照片有违近大远小的视觉习惯?   ▲ 换个角度,这张更明显。其实这并非错觉,这桥的结构就是两端不一样。近端的石台基高,采用“三节苗”木拱;远端石台基低,采用“五节苗”木拱(“苗”是指木拱架的基础骨架)。照片中可以很明显地看出两端石台基的高度不一样。文兴桥也是目前唯一现存的“不对称木拱廊桥”。   ▲ 这是文兴桥近端的桥头。   ▲ 这是桥廊内部。坡度很陡,无台阶,猜想这是为了方便村民推小车。看这廊内的净宽,畜力车只要牲畜拉得动,上下桥的问题也不大。   ▲ 桥廊共17间,中部有神龛但内无佛像。整座桥的维护还是相当不错,可见当地人对保护古迹的重视。   ▲ 桥的一侧有座小型的廊桥记忆馆可参观。   ▲ 这是馆内的木拱模型,通过它可以了解古代工匠是如何搭建木拱桥的。   ▲ 这是馆内一块展板上的照片,再现了1982年文兴桥被洪水冲毁后按原貌重建时的场景。照片中可以看出,木拱仍使用遗留下来的木梁,而桥廊则使用了新木料。 <b>2 文重桥</b><div>  文重桥位于筱村镇东垟村水尾,横跨于玉溪之上,距上一座文兴桥4公里。文重桥始建于明隆庆年间(1567-1572年),清乾隆十年(1745年)重建,最近一次大修是1988年。</div>   文重桥是一墩两跨,全长近40米,宽约5米,净高约7米。   ▲ 驱车来到东垟村,在村子的一角第一眼看到的文重桥。   ▲ 文重桥下的溪水并不宽,中间还有一个石砌桥墩。其实文重桥并不是一座木拱桥,这种桥的结构被称为伸臂梁式木平廊桥。简单地说,就是把圆木梁横搭在石台基和桥墩上,靠圆木梁的抗弯强度来承重。   ▲ 这张照片的拍摄机位较低,可以清晰地看到水平放置在石台基和桥墩上的圆木平梁。   ▲ 这种筑桥方式的优点是施工容易,缺点就是圆木梁的长度限制了桥孔的跨度,所以文重桥的中间必须要有个桥墩。可以想象一下,当山洪冲下来时,中间那个桥墩是十分危险的。这个桥墩面向上游的一面做成尖角,也是为了减少迎峰的阻力。   ▲ 这是桥廊,廊中未见神龛。木料较新,这是1988年原样修复的结果。与其它廊桥不同,此桥廊迎风的一侧完全密封,另一侧建有桥栏但没有遮阳挡风板,人们可在此凭栏远眺。   ▲ 古代造座桥不容易,因此常有泰顺县及周边的文人雅士到这里聚集,边赏景边高谈阔论、吟诗作对。清代文人林鹗曾撰写《重修文重桥记》,夸赞此桥“跨溪如虹,卧波若龙”。 <b>3 溪东桥</b><div>  溪东桥位于泗溪镇,是座编梁式木拱桥。此桥始建于明隆庆四年(1570年),清乾隆十年(1745年)重建,最近一次大修是1989年。</div>   溪东桥全长41.7米,宽5.3米,净跨25.7米,净高约8米。这个净高,已经足以允许桥下通过500吨级的货船了。跨度大,净高高,这就是木拱桥的优势。   ▲ 溪东桥,桥拱如半月,线条流畅造型美。   ▲ 这是溪东桥东端的桥头。可以看到桥廊内的坡度虽不算大但却是有台阶的,说明此桥只限走人,车不能过。   ▲ 溪东桥的桥廊有15间桥屋, 顶部是重檐歇山顶,屋脊两端各有一条龙的造型雕刻,连龙的胡须都有,很精致。   ▲ 这是桥底部的圆木梁,目测最粗的直径超过50厘米,显得此桥非常结实。很多圆木梁上装了铁箍加固,这是现代维护的结果。   ▲ 在溪东桥西端的桥头有三块石碑,分别刻着此桥被列为国家级、省级和县级重点文物保护,可见各级政府对东溪桥历史价值的重视。   ▲ 红桥、绿树、蓝天、白云,逆光拍摄的画面也非常美,这真是一座漂亮、完美的木拱古桥。   ▲ 溪东桥所在的泗溪镇,这是它的主要街道。在这里还有几个当地的民俗馆可参观。沿着街道步行不远就是溪东桥的姐妹桥北涧桥。 <b>4 北涧桥</b><div>  北涧桥位于泗溪镇的另一端,从溪东桥步行过去也就400米的距离。北涧桥始建于清康熙十三年(1674年),嘉庆八年(1803年)重建,最近一次大规模修复是1989年。</div>   北涧桥也是一座大型的编梁式木拱桥,虽然始建年代晚,但它的个头比溪东桥还要大些。北涧桥全长51.8米,宽5.3米,净跨28米,净高约10米,是泰顺县现存最高的廊桥。现场有带团导游介绍说:泗溪镇的两座桥被称为姐妹桥,溪东桥年长些是姐姐桥,那么北涧桥就是妹妹桥。   ▲ 网上有北涧桥三桥同框的照片,我找到这位置,同样也来一张。河道在这里转了个90度的弯。近处有游客在上步行的桥叫碇步桥,这种桥放在后面“5 仕水碇步”中详细介绍;远处那座桥是现代造的桥,不在这里多言。   ▲ 这是站在碇步桥上拍摄的北涧桥,照片中可以看出北涧桥的高度。净高10米,如果河道够宽够深的话,都可以通过千吨级的货船了。   ▲ 上到桥上,在桥廊的中间向下看碇步桥。从俯看的角度也可以体会到北涧桥的高度。此河并不通航,但桥造得高一些也有利于抵御洪水的冲击。   ▲ 从另一个角度看北涧桥。这张照片可以看到桥底部粗壮的木拱圆木梁,屋脊上的两条龙也清晰可见。这是泗溪镇两座桥的共性特征,都很漂亮,要不怎么叫姐妹桥呢?   ▲ 北涧桥地处泗溪镇的闹市边,桥廊的一端摆满了小摊,很热闹。这场景在我见过的众多古廊桥中也属唯一。   ▲ 这是在对岸桥边开设的小店,集邮局、文创、画展和咖啡馆于一体。玩累了可以上二楼坐下,休息看桥,品茶喝咖啡。   ▲ 拥有这两座古廊桥的泗溪镇现在也是个很热闹的景区,各小景的开发做得不错。除了设有很多可参观的民俗展馆外,还有亭台楼阁、游乐场所和野营基地等,游客数量不少。若不是慕名来看这两座桥,我们一般不会到这种人多的景区来玩。上面照片是河边一座有着双层屋檐的亭子,名叫毓秀亭。 <b>5 仕水碇步</b><div>  在北涧桥附近用完午餐,我们驱车来到仕水碇步。仕水是地名,这个地方是泰顺县的仕阳镇。碇,这个字读dìng。碇步桥‌是在较浅且底部平坦的河中,用一系列间隔排列的石碇(石墩)组成的桥,供人跨步过河。碇步桥的学名叫堤梁桥。</div>   仕水碇步始建于清乾隆五十九年(1794年),历时六年建成,由当地乡绅王正际、潘鼎等捐资主持。1983年因部分石墩松动维修,2006年被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后加强保护,未经历大规模重建。   ▲ 这是在岸边的高处看到的仕水碇步全貌。桥对岸右侧的岸边还有一条非遗展示长廊。   ▲ 河水不深且河底平坦,满足这两个条件才能建碇步桥。平时人在石墩上走,水从石墩间流,井水河水两不犯。等到了丰水期碇步桥很可能会被淹没,但等高水位退去后又能恢复成原样。   ▲ 这里的河面较宽,碇步桥全长144米,共233级石墩,每墩的间距约0.6米,相当于正常人的步长。看到前面两位女士毫无顾忌地在桥上走,我没有理由不跟上。观察一下发现,较高的石墩表面平整,较低的不那么规整,很多棱角已被磨圆。我脚步没她们稳,权衡一下决定走低的,并尽量靠近高石墩。这样万一打滑站不稳,右手可以撑一下高墩,就算跌进水里,这点高度也可以自己控制住身体不至于摔倒。过桥一路顺利,但接近对岸时,低石墩明显变得圆滑,有些干脆就是一整块鹅卵石,表面还有点湿。走到最后确实有点紧张。   ▲ 对岸,非遗展示长廊的入口处。   ▲ 非遗展示长廊的内部。左侧的墙上有展示当地非遗项目的展板、雕刻或绘画。   ▲ 展板之一。舞龙,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很常见。但在碇步桥上也能舞龙?   ▲ 想起刚才走碇步桥时害怕脚下打滑、战战兢兢的样子,真佩服那些舞龙者。他们居然能在那些窄窄的石墩上舞出十几套动作,牛!   ▲ 上午在文溪桥畔的民俗馆中看到《泰顺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单》中有一项“药发木偶”,被列为浙江省省级非遗保护名录的首位。什么是药发木偶?当时没人给我们解释,没想到在这长廊中找到了答案,见上面照片。在一根立杆上绑着若干根横杆,两端悬吊着圆盘状的包装盒。点燃底部的火药捻后,包装盒会依次弹开,释放出木偶并旋转着喷洒烟花。这是当地在庙会、祭祀等重大节庆期间的一种祈福文化。因火药管控等原因这种表演现已近绝迹,目前只有在泰顺才能偶然看到。   ▲ 河对岸也有非遗展示长廊,而且是双层的,比我们这边的更高级。时间关系我们不能过河去看了,留下点遗憾。 <b>6 薛宅桥</b><div>  继续驱车来到泰顺县三魁镇,这座薛宅桥是我们所看到的离居民住宅最近的一座古廊桥,现在仍承载着方便居民过河的功能。</div>   此桥为编梁木拱桥,桥身线条流畅,古朴美观,具有较高的艺术价值。全长 51米,净高10.5米,拱矢斜度大,桥头坡度接近30度。   ▲ 薛宅桥的全貌。薛宅桥始建明正德七年(1512年),由薛氏族人为便利出行捐资所建,故名“薛宅桥”。清乾隆四十二年(1777年)重建,1986年因被台风洪水冲毁后再重建。   ▲ 桥头有石碑,记叙了最近一次重建的过程。碑文由当地文人撰写,文言文的功底不浅。2016年薛宅桥在台风中被洪水冲垮后,村民们自发在洪水中找回95%以上的大中型构件,又在民间力量和各方指导监督下完成修复,体现了当地民众对古桥的热爱和对文物保护的担当精神。   ▲ 这是一端的桥头,上桥全程是阶梯。   ▲ 这是桥廊内部,共有15间廊屋,桥廊正中的神龛内无供奉。照片中还可以看出桥廊的坡度较陡。   ▲ 薛宅桥上游不远处新建了一座小小的弧型碇步桥,为此地增色不少。桥头一侧的大榕树旁有亭子和平台,这是当地人的休闲之处。一位当地大爷在这里给我们讲述2016年洪水时的情景,他女儿在灾害中不幸遇难。   ▲ 这是站在碇步桥上拍的照片。重建的薛宅桥很高,再也不怕洪水的冲击。反倒是桥后五层楼高的民居楼房,发洪水时一楼必被淹,所以一楼都用砖块砌死不开窗。 <b>7 三条桥</b><div>  三条桥座落在泰顺县洲岭乡与垟溪乡交界处,桥周边并无居民点,除了一条石块铺成的台阶小路和一间途中休息小屋外,这里几乎看不到人类活动的迹像。三条桥是我们前后两次探访古廊桥行程中见过的最孤独的一座桥。</div>   车辆并不能开到桥边,在一条小路的尽头我们不得不弃车步行寻找这座桥。按导航提示我们顺小路一路向下,根据计步器和时间推算,这段路大约长500米。关键是:全程下坡。中途除了那间小屋外没有任何平台可歇脚。   ▲ 终于看到三条桥,看上去还不错。 这座桥推测始建于宋绍兴七年(1137年),明正德三年(1508年)改建为木拱桥,清道光二十三年(1843年)大修。2001年因桥体倾斜再大修,保留了宋代桥基与部分明代构件。这是一座有文字记载的、历史很悠久的桥。   ▲ 三条桥近景。此桥全长34米,宽4.8米,净跨22米,净高约7米。在这人烟稀少的小溪上为啥会有这样一座桥?我对这有兴趣。后来查了资料方知,这里以前是条古道,是泰顺通往福建的重要通道,此桥也因此被称为“闽浙通衢第一桥”。   ▲ 三条桥一侧的桥头。右下角的石碑上刻着“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字样,立碑时间是2006年。   ▲ 三条桥桥廊内部。可以看出此桥的木构件均显老,与前面几座桥明显不同,可能还真是几百年前留下的老物件。   ▲ 天要下雨,我们该走了,最后再看一眼三条桥。想原路返回到车边还需要爬500米左右的连续上坡路,这对我们的体力是个考验。我留了个心眼,用手机APP测了一下这里的海拔,等回到车边再测一次,二者之差就是我们爬坡的垂直高度。最终测出的高差是122米。用三角函数算一下,这坡度已经超过25%。尽管这数据不太准,但也体现出我们消耗的体力,等爬到车边我们已是大汗淋漓。幸亏这是今天要看的最后一座桥,否则我们很可能要放弃后面的行程了。   今天驱车穿行于泰顺县古廊桥之间,无不为古代工匠的聪明才智而惊叹。凿木相吻无需一钉一铆,风雨中倔强屹立数百年。更可贵的是代代乡民视桥如宝,自发守护,让这些古老廊桥不只是遗存,更是历史长河中流淌的乡愁与智慧。行至此处,心中唯余深深的敬意。 <div>  </div><div>  </div><div>2025-9-10</div><div>  </div><div>  </div>