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鸠山由纪夫先生与孔飞(左)</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2025年7月3日,第十三届世界和平论坛在北京开幕。日本前首相鸠山由纪夫在论坛大会上表示:“日本必须对侵略历史持续保持歉意,作为战败国,无法要求原谅,只能彻底谢罪和忏悔”。他还高度评价日本驻华大使金杉宪治的公开道歉,认为 “具体的反省举动是中日关系改善的基石”。</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鸠山先生的论坛发言引起广大中国观众、读者的共鸣。在上海,曾前往日本两次拜访鸠山先生的孔飞更是心潮激荡:这与鸠山由纪夫的祖父鸠山一郎1955年“正视历史才能开辟未来”的表态一脉相承,印证了理性的历史认知是中日友好的前提。</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孔飞,孔子七十六代孙、民进会员、上海炎黄文化研究会孔子文化专委会秘书长。2018 年和 2019 年,他在现任全日本华侨华人社团联合会会长张书明的陪同下,两次走进位于东京的鸠山会馆。在孔飞看来:这座承载着鸠山家族政治记忆与文化情怀的建筑,不仅是鸠山由纪夫接待各国友人的场所,更像是浓缩了中日文化交融史的微型博物馆。</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 中日民间交流的历史基因</b></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2018 年 4 月 19 日,首次踏入鸠山会馆客厅,孔飞立刻被入口处悬挂的一幅书法作品《和为贵》所吸引。陪同的翻译人员轻声介绍:“这是鸠山由纪夫先生的祖父鸠山一郎生前最后一幅书法作品,鸠山由纪夫先生接待中国客人时,常会提及这幅作品的来历。” 《和为贵》出自《论语・学而篇》“有子曰:‘礼之用,和为贵。先王之道,斯为美’”,是鸠山一郎晚年的得意之作。</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孔飞回味道,这段细节让我想起《论语》中“和而不同”的思想——“和”并非无原则的妥协,而是以“礼”为节的共生。鸠山一郎对这句话的偏爱,恰折射出中国传统文化对日本政治精英的深层影响。从历史角度来看,《论语》传入日本后,对日本的政治、文化皆产生了深远影响。早在奈良时代,《论语》就被列为贵族子弟的必读书目,平安时代的学者菅原道真曾在《类聚国史》中引用《论语》语句阐述治国理念,江户时代的德川幕府更是将朱子理学定为官方哲学,《论语》也是明治维新后政治家理解“治国之道”的重要参考。鸠山一郎作为战后日本早期政治家,其对《论语》的推崇,并非单纯的文化偏好,更是对中国传统政治思想中以儒家理念为核心的“王道政治”理念的认同。</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鸠山由纪夫的祖父鸠山一郎虽因时代限制未能实现中日邦交突破,却始终以 “民间先行” 推动两国关系。1954 年鸠山一郎第一次组阁期间,促成了《中日民间贸易协定》,这是战后中日首次建立制度化贸易关系,为 1972 年邦交正常化埋下伏笔。</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鸠山一郎的实践与中国传统文化中 “民为邦本” 的思想形成了跨越时空的呼应。《尚书》有云 “民惟邦本,本固邦宁”。而鸠山一郎推动的民间贸易,本质上正是通过满足两国民众的经济需求,为政治关系破冰积累社会基础。民间贸易不仅能够满足两国人民的物质需求,更能增进两国人民之间的相互了解与友谊,为政治关系的改善创造条件。这种以民为本、以和为贵的理念,既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也成为中日友好的历史基因。</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座谈中,有友人问及鸠山由纪夫对《道德经》第六十章“治大国若烹小鲜”的解读,他笑着回应:“我厨艺不精,烹不好小鲜,所以治不了大国,只当了不到一年的首相”。 一句幽默的自嘲引发了满堂欢笑。老子的智慧告诉我们,国家交往也需‘不以扰动为要’。如同烹鱼,过度翻搅只会破坏整体,唯有保持稳定、循序渐进,才能成就美味。孔飞从这番对话中深刻体会到,中国传统文化是塑造中日政治思维的隐形力量,这种思想与儒家的“和为贵”理念相辅相成。而鸠山由纪夫先生的幽默解读,既展现了他对道家智慧的深刻理解,也反映了日本政治精英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认同。</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孔飞进一步阐述道:鸠山由纪夫不仅自身深耕中国传统文化,更引导子女一同研习,将这份对东方智慧的珍视化作薪火相传的行动。事实上,道家思想在日本也有着广泛的影响。早在平安时代,《道德经》就传入日本,受到了日本贵族和学者的重视。日本著名学者福永光司在《老子与日本文化》中指出,《道德经》中的“无为而治”思想对日本的政治理念、社会伦理产生了深远影响,日本传统的“町人文化”中就蕴含着“顺应自然、和谐共处”的道家思想。从鸠山一郎的“民间贸易先行”到鸠山由纪夫对“稳定” 的强调,可见道家的智慧始终在影响着日本有识之士的对华认知。</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此次交流中,鸠山先生与孔飞等品尝中国白酒时感叹:中国酒“不只是饮品,更是厚重的文化载体,酒里藏着千年历史。”这段关于中国酒文化的对话令孔飞印象深刻:中国传统文化的诸多维度正成为中日民间交流的共通纽带。鸠山对酒文化背后历史与礼仪的认同,恰是文化共鸣的注脚——酒不仅连接味蕾,更承载 “以和为贵” 的交往智慧。</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 书法、雕塑与文化流通</b></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2019 年 8 月 27 日,孔飞再次来到鸠山会馆,恰逢中国书法家、北京语言大学博士、故宫博物院中国古代书画监藏史博士后、全日本华人书法家常务理事程小轩女士的“好风相从”宫扇展在此举办。展品是以古代诗歌美学著作《二十四诗品》为主题,创作的 24 把宫扇书法作品。宫扇展开幕式上,鸠山由纪夫表示,自己十分喜欢中国传统文化。书法、汉字,是中国和日本共同的传统文化,能够在其过去的住所鸠山会馆观赏到程小轩的宫扇作品,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鸠山由纪夫希望希望中日两国书法家能继续携手努力,缔造中日两国的友好关系。</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孔飞介绍说,鸠山由纪夫先生与大家一同观展,他认真欣赏每一幅作品,并不时向程小轩女士请教作品的典故与寓意。他对每一处笔墨细节的追问,印证了文化作为“通用语”的力量。中国书法自奈良时代传入日本后,逐渐发展出“和样书法”,但始终保留着“书为心画”的内核。正如日本书法理论家中田勇次郎在《中国书法理论史》(1985 年)中所言:“日本书法的根,始终深扎在中国文化的土壤中。” </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观展间隙,鸠山由纪夫特意带孔飞参观了他珍藏的半身雕像 —— 《鸠山由纪夫像》。鸠山由纪夫先生表示这是他最喜欢的一座雕像。这座雕像出自中国当代著名雕塑大师田跃民之手,田跃民以创作孔孟雕像及伟人像闻名海内外,其作品兼具历史厚重感与艺术生命力。</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当时孔飞恰巧在筹划为上海第二届春申君论坛捐赠一座春申君雕像,正多方寻访雕塑大师。见到鸠山由纪夫雕像,孔飞当即认定田跃民是创作春申君雕像的不二人选。四年后,春申君雕像在上海闵行春申公园落成。</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孔飞感叹,从鸠山会馆的《鸠山由纪夫像》到春申公园的《春申君像》,这两座雕像虽无直接关联,却因一场跨国民间交流而生出机缘。春申君 “开拓江东” 的历史与鸠山家族推动中日交流的实践,虽相隔两千余年,却同样诠释着 “和而不同、互利共赢” 的东方智慧。日本学者内藤湖南在《中国近世史》(1923 年)中提出 “文化中心移动说”,认为中国文化曾是东亚文明的核心,日本通过吸收中国文化实现自身发展。这种影响在当代仍可见证:从鸠山一郎的《和为贵》书法作品和对儒家文化的推崇,到鸠山由纪夫让子女后代学习中国传统文化,实质是对这一历史脉络的延续。正如他所言:“儒家的‘仁’与道家的‘道’,是超越时代的智慧,值得世代传承。”</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孔飞为上海闵行区政协委员,他还是上海旗华水上工程建设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除文化交流,孔飞认为务实合作也是中日友好的重要动力。两国在经济、科技、环保等领域利益广泛,开展务实合作符合两国人民根本利益。“鸠山由纪夫提出中日两国可在电动汽车、老龄化应对等领域深化合作。以上海闵行区为例,200余家日资企业中,住友商事与上海电气的新能源项目年减排12万吨,正是‘和为贵’思想的当代实践,将文化共识转化为发展动能。”</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