雪域丰碑:铁十师三上青藏线

铁兵缘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王珍</b></p> <p class="ql-block">钢铁巨龙穿云破雾,青藏铁路铸就人间奇迹。千山万壑变通途,雪域高原写传奇。在这条伟大铁路的建设史上,铁道兵第十师(以下简称“铁十师”)三上高原的壮举,犹如三座巍峨的丰碑,镌刻着忠诚、牺牲与荣光。</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举世瞩目的工程奇迹</b></p><p class="ql-block">举世瞩目的青藏铁路,北起青海省省会西宁市,南至西藏自治区首府拉萨市,全长1956km。其中,西宁至格尔木段(以下简称“西格段”)814 km于1984年建成通车。格尔木至拉萨段(以下简称“格拉段”)全长1142 km,线路地处海拔4000m以上的地段有960km,经过多年连续冻土地段550km,翻越唐古拉山的铁路最高点海拔5072m,面临多年冻土、高寒缺氧、生态脆弱等世界性工程技术难题的严峻挑战,是人类铁路建设史上前所未有的伟大壮举,是当今世界高原最具挑战性、最富创造性的宏伟工程。这项工程于2001年6月29日开工建设,2006年7月1日正式通车运营。青藏铁路是连接青海、西藏与内地的大动脉,对于开发青海、西藏丰富的自然资源,增进民族团结,巩固边防意义重大。</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三上高原,铸就辉煌</b></p><p class="ql-block"> 铁十师曾先后三次奔赴高原,参加了青藏铁路不同阶段的修建任务。</p><p class="ql-block"><b>一上青藏线(1959-1960):奠定基础,初试锋芒</b></p><p class="ql-block">1959年3月,铁十师一上青藏线,担负泉吉峡东——格尔木——纳赤台段278.4公里线路施工任务,师直、四十七团、四十八团、四十九团一个加强营计6000余名官兵及配属铁十师施工的青铁办第一工程处职工负责施工。1960年5月全面开工,因自然灾害和国民经济进入调整时期,11月奉命停建,铁十师撤离西北。</p> <p class="ql-block"><b>二上青藏线(1963-1964):攻坚克难,质量为先</b></p><p class="ql-block">1963年初,青藏铁路二次上马,铁十师二上青藏线,担负海晏至克土段干线,克土至海湖支线施工。原子城二二一厂是西北第一个同时也是中国第一个核武器研制基地。1963年初,铁十师奉命修建兰青铁路(后改名青藏铁路)海晏--克土段及海湖支线。3月22日,十师决定直属四十六团、四十八团立即移防青海湟源、海晏担任施工任务。在二二一专用线施工的四十六团一、二营亦移防湟源参加海克段施工)。四十六团三个营负责海克段K272+987~K284+800段113公里施工任务;四十八团4个营负责海克段K284+800~K296+724段11.924公里施工任务及海湖支线715公里工程。8至10月份,四十六团、四十八团、师直、通工连抓住青藏高原施工最好季节,不失时机地大搞机械化路基大会战和通信线路工程,至10月16日,海克段(含海湖支线)路基、桥涵主体工程竣工,全线开始铺轨。四十六团铺轨队官兵,冒着最低零下25度的严寒,披星戴月,采用龙门架铺设钢筋砼轨进展迅速,至11月30日,海克段全线铺通。</p><p class="ql-block">自1963年4月开工,至1964年9月移交,十师四十六团、四十八团两个团官兵克服高原施工条件差、气候恶劣等不利因素,奋战17个月,累计完成土石方108.42万立方米,其中路基土石方103.72万立方米,附属土石方4.7万立方米,修建运输便道21公里,浆砌片石0.59万立方米,干砌片石0.03万立方米,中桥1座 38.41 延长米,小桥22座303.88 延长米,涵渠30 座483 横延米,完成通信线路59.28 杆公里,架设线路154.71 对公里,给水工程2处,打井2座;车站3处,房建2167.68平方米,其中生产用房 783.86 平方米,其余为生活用房;铺轨26.83公里,临时岔线3.06公里,铺碴1.81万立方米,安装防爬装置、线路标志通信及信号工程,使用108.23万工天,完成投资11191万元,平均每公里造价47.78万元。1964年9月12日,由兰州铁路局验收交接委员会共54人(铁十师14人)分为7个小组对海克段进行为期5天的初验,评价已完工程达到设计和使用要求,工程质量良好。10月13日,验收委员会又组织60人对海克段逐点逐次进行复验,10月17日正式交兰州局西宁分局接管运营,兰州铁路局领导评价指出:“这条线路是最近几年接收的工程中质量最好的一条”。</p> <p class="ql-block"><b>三上青藏线(1974-1983):创造奇迹,彪炳史册</b></p><p class="ql-block">1974年3月4日,铁十师奉命三上青藏线,担负哈尔盖至连湖段396.19公里的铁路修建任务。该段位于青藏高原北缘,平均海拔3000米以上,自然条件差,高寒低氧,干旱少雨,风沙剧烈,气候恶劣,人们称之为“高、寒、风、旱”。沿线有冻土,沙漠、沼泽、盐渍土、饱和粉细沙等不良地质地段。1974年6月全线开工,12月开始辅轨,1977年12月31日铺轨至厚日车站。1979年9月哈尔盖至连湖段临时混合客车开运,1983年交付运营。在10年的施工中,铁十师投入的兵力最高时达3.43万人,投入工程机械2730多台(套),汽车1580多辆。其间,铁十师修建了中国二十世纪海拔最高的铁路隧道——关角隧道;修建了全线最长大桥布哈河大桥和最高大桥关角沟二郎洞6号大桥(8连大桥);修建了首座门型无碴桥梁巴音河大桥。铁五十团十三连连续3年在海拔4750米高寒“禁区”——风火山配属科研单位进行冻土施工试验,为青藏线二期工程提供了可靠的科学数据。哈尔盖~莲湖段(哈连段)的建成通车,给沉寂的青藏高原带来了新的生机,海西州党政机关和各族人民赠予铁十师锦旗:“铁路修进柴达木,劳苦功高铁道兵”。</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精神永存,丰碑不朽</b></p><p class="ql-block">枕木记录脚步,铁轨延伸梦想。青藏铁路的建成,不仅是工程的奇迹,更是精神的丰碑。铁道兵指战员发扬攻无不克、战无不胜的革命英雄主义精神,挑战极限,英勇奋战。数百名铁道兵官兵长眠在雪域高原,他们的牺牲,换来了这条“天路”的建成。湟源、天竣、乌兰等铁路沿线烈士陵园一座座墓碑,都是他们英勇悲壮事迹的见证。这条铁路的建成,不仅是一项工程奇迹,更是中国人民不屈不挠精神的象征。</p><p class="ql-block">如今,看到青藏线一列列飞驰的列车,心中怎能不感怀当年铁道兵用热血与生命铸就青藏高原钢铁大动脉的那段艰苦岁月,那些曾经奉献青春流血流汗艰苦奋斗的日子,早已化作不朽的丰碑,永远屹立在青藏高原,也永远铭刻在华夏儿女们的心中!</p> <p class="ql-block"><b>作者:王珍 </b></p><p class="ql-block">1974年12月入伍,原铁道兵10师48团服现役数年,退伍后在青海省海西州工作,先后任车间技术员,子弟中学班主任兼历史教师,厂职工学校初、高中化学教师。1987年调入中水四局,企业干部,工程师职称,07年病退。</p><p class="ql-block">有着浓厚的铁道兵情怀,撰写的回忆文章曾在《老兵原创之家》、《中华社会文化发展基金会铁道兵文化公益基金网站》、《铁道兵战友》、《今日头条》、《英雄铁道兵》、《新华网》等网站刊登。</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