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光穿越三千年__殷墟宫殿宗庙遗址(2024.11.12)

何言何语

<p class="ql-block">  殷墟——世界文化遗产。</p><p class="ql-block"> 位于安阳西北郊,横跨洹河两岸的殷墟,是商代后期的都城遗址。公元前约1300年,商王盘庚把都城由山东的“奄“迁都今安阳市西北小屯村一带。史称殷。在此建立都城。殷历经八代十二王,至纣王被周文王所灭。历时共273年。之后纣王之子武庚叛乱未遂,殷人被强迁至洛水北岸。随着商王朝的灭亡,商都荒废,变成废墟,淹没地下,史称“殷墟”。</p> <p class="ql-block">  殷墟定都安阳距今有3300余年历史。其更重要的历史价值在于它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有文献可考,并被甲骨文和考古发掘所证实的古代都城遗址。</p> <p class="ql-block">  殷墟宫殿宗庙遗址发现于20世纪,1928年开始发掘,被誉为中国现代考古学的摇篮。</p> <p class="ql-block">  来到殷墟宫殿宗庙遗址大门,与我十年前来过的大门风格一样。用大红柱架构成的大门特别醒目。据介绍,景区大门是根据甲骨文的“门”字设计建造的。整扇大门由3个甲骨文的“门”字组成,门两侧的浮雕是根据1976年妇好墓出土的龙形玉块放大仿制而成的。这是中国最早的龙形象之一。</p> <p class="ql-block">  进入大门,映入眼帘的是举世闻名的“司母戊鼎”,现称“后母戊鼎”,形制巨大,雄伟庄严,工艺精湛,气势非凡。商后期铸造。1939年在此出土。这是复制品,真品藏于国家博物院。“司母戊鼎”后面这座大殿是商史跫音馆。里面展示一些甲骨文,小型青铜器,商朝发展史等。宫殿之下就是商代宫殿基址。</p> <p class="ql-block">  司母戊大方鼎,高133厘米,口长110厘米,口宽79厘米,重832.84千克。是已知中国古代最重青铜器。国家一级文物,镇馆之宝,大国之重器。</p> <p class="ql-block">  十年前到来时,我就是在这里走进殷墟博物馆,一座主体下沉地下的设计。也许是在河对岸开了新的博物馆,我走进去时没有开放。</p> <p class="ql-block">  宫殿区是殷墟主要组成部分,总面积70万平方米。考古发掘始于上世纪30年代。目前已发现大型夯土建筑基址80余座,有宫殿,宗庙,祭祀,还有手工作坊 甲骨窖穴,祭祀坑,车马坑,王陵贵族墓等。出土大量甲骨文,青铜器,玉器,玉石,陶器等珍贵文物。是中国考古学发展的摇篮。</p> <p class="ql-block">  在殷墟博物苑YH127甲骨窖穴展厅,可以看到1936年发现的YH127窖穴,这里出土了万余片甲骨,是殷墟历次考古发掘以来出土甲骨最多的一次,弥足珍贵,意义非凡。被称为“中国最早的档案库”“甲骨学史上的一大奇迹”。</p> <p class="ql-block">  甲骨文的发现不仅将绵延了近600年商代历史清晰呈现于世,更重大的历史意义是将中国有文字记载有据可查的历史向上推进了近千年。</p> <p class="ql-block">  在殷墟宫殿宗庙遗址的西边区域,一眼就能看到一排排朱红色配黑色纹饰的廊柱。这些廊柱布满甲骨文的墙壁形成了走廊。</p> <p class="ql-block">  殷墟甲骨文是中国最早的文字系统,是汉字的鼻祖,它反映了我国古文字会意,象形,形声等造字规则,开后世汉字之先河。</p> <p class="ql-block">  这是殷墟博物苑一大景观,甲骨碑廊,全长302米,漫步在长长的碑廊里望着那些镌刻在墙壁上的甲骨文字,仿佛穿越到殷商时代。</p> <p class="ql-block">  没有专业知识的普通人,看甲骨文就如看天书,而把甲骨文用象形的法书写出来并附加译文,题书诗句,镌刻在墙壁上,使人直观认识甲骨文,了解商时期的社会背景与文化。</p> <p class="ql-block">  车马坑,殷墟早期以车马器陪葬,车马器套数代表墓主人所拥有的车马数量来见证主人身份等级的高低。</p> <p class="ql-block">  祭祀坑,殷墟古物多为存留的建筑基址,上面用大柱标明地基及柱础的位置。基址间杂列着不少殉葬坑。透过地上盖的玻璃可以看到里面埋着车马,殉人,殉狗等。</p> <p class="ql-block">  这里伫立着一尊“妇好”的汉白玉雕像,只见她一身戎装,披甲执鉞,目光炯炯,傲视前方,英姿飒爽。妇好是殷王武丁配偶,是中国有历史以来最早的巾帼将军。女英雄。斧钺是古代主要用于治军,是军事统率权,即王权的象征。这说明了妇好在殷商时期地位之高,权力之重。</p> <p class="ql-block">  妇好墓,1976年发掘,它是一座墓主人身份清楚,没有失盗,保存完整的殷代王室墓葬。随葬品有青铜器,玉器,宝石器骨器,陶器,象牙制品等共计1900余件。此外还有货贝6800余件。妇好墓出土器物非常精美,其中多件青铜器上留有“妇好”的铭文。</p> <p class="ql-block">  从这个灰石建筑的小门进入妇好墓,沿阶梯而下,看到3000多年前妇好长眠的地方。</p> <p class="ql-block">  妇好生前是带兵打仗,驰娉疆场的女将军。生活于公元前13世纪后半叶商王武丁时期。妇好的逝去,令武丁痛惜,予以厚葬,为祭祀妇好,还在其墓上修建宗庙建筑。甲骨文卜辞称“母辛宗”的享堂。妇好庙号为“辛”,青铜器铭文称“司母辛”。</p> <p class="ql-block">  甲骨文碑林,正面是甲骨文,背面翻译成现代汉语,以原甲骨片形状放大而刻成石碑,共30通,内容有商代文化,军事,农业,天象,田猎,鬼神,崇拜等,内容非常丰富。</p> <p class="ql-block">  ,1952年11月1日,毛主席来此视察。</p> <p class="ql-block">  殷墟宫殿宗庙遗址,不仅是一个展示文物的地方,更是一个连接过去与现在的桥梁。它让我更加深刻认识到这深厚的历史底蕴和文化传承。有幸踏足殷墟宫殿宗庙遗址,走进这个记录着中华文明深厚历史底蕴的地方,那些实物,那些遗迹,特别是甲骨文的发现与记载,把中国可信的历史向前推进了近千年。真正感受到了殷墟文化的魅力和价值。(2025.9.10)</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