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底的那抹中国红

唐章新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美篇昵称:唐章新</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美篇编号:1717637</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我有一位朋友,一位好朋友,一位当年同在北大荒耕耘黑土地的知青朋友。</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一直有个愿望:想通过我的这支拙笔,分享一下我的这位朋友——“老知青刘琪”的感人故事。(这也是他在微信和视频号中的称呼)。</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我们是在2006年7月29日同去黑龙江瑷珲县的知青博物馆奠基仪式的旅途中相识的。刘琪是1970年从上海来到黑龙江省呼玛县金山公社察哈彦生产队插队落户的上海知青,年仅16岁的他,在北大荒劳作生活了8年。</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在呼玛8年,其中5年刘琪从事放猪养猪,这张照片就是他在生产队放猪时所摄。</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远处流淌的潺潺流水,景色如画的葱茏大地,都是无需雕琢的自然风光。刘琪喜欢一边放猪一边看书观景。</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这片如诗如画的水泡子,就是刘琪当年放猪小憩的地方,多年后回到察哈彦后,他将此处起名“梦湖。”</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再到察哈彦,刘琪又为我们展示了镜头下“梦湖”的斑斓秋色。这里,是他梦开始的地方,是他留下青春印迹的地方,是永生难忘的地方......</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1977年恢复高考,仅有小学毕业文化的刘琪,通过坚持不懈的努力,于1978年9月进入上海华东师范大学教育系就读。 先后获得教育学学士及中国教育史硕士学位,完成了从小学毕业生至硕士研究生的三级跳。 </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毕业后,刘琪先后在华东师范大学古籍研究所及华东师范大学教育信息网络中心工作。2014年退休。</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退休后的刘琪,做出了一个令人意想不到的重大决定:重回第二故乡呼玛,参与呼玛博物馆、呼玛地情馆的建设。他利用专长和学者的严谨,查找中外文档案文献资料,开展深入的研究和实地考察,对呼玛县的相关项目提供了确凿的历史佐证。他编著了《探秘最北古驿路》(黑龙江人民出版社2022年版)、《雪域孤军》(考证抗联三支队在大兴安岭地区的活动)两部书稿,深得专家好评。他增补了《边塞剿匪》重印本。参与《大兴安岭地区地名志》、《大兴安岭地区地名辞典》、《大兴安岭地区旅游导游词》、《呼玛史话》的审核修改及编辑校对,撰写了《民国时期关于呼玛交通的设想和规划》、《呼玛尔木城及古站考证》等一系列著作。</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从那以后,整整十一年过去了,刘琪把大部分的时光都贡献给了第二故乡呼玛。</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他俨然把自己当成了“呼玛人”。网友们说:如果走在呼玛的大街上,见到一位有着敦实身板,剃着光头,挎着相机的老人,没错,那准是刘琪老师!</b></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他积极向呼玛县政府提交建议,规划旅游线路和景点名称,如在2005年为呼玛县旅游局制作了网页,介绍了金庸《鹿鼎记》里和呼玛相关的描述,引起当地领导的重视,在各方面的努力下建设了鹿鼎山景区,并得到了金庸先生墨笔的认可,他还把经过调研考证后的呼玛县“鸥浦乡”曾经简写为“欧浦”的别字,上报呼玛县民政局并经上级批准,恢复了原用名。</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忘不了19年前,他边走边如数家珍般向我们讲解呼玛的景观:画山、鹿鼎山、冒烟山......忘不了他在朋友圈时不时晒出的呼玛风光:菜市场的人间烟火、开江跑冰排的盛况、鄂伦春民族乡的特色......白山黑水间的一片热土,在刘琪的镜头里呈现着最美的景色。</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这张照片拍摄的是建于察哈彦的一座十余米高的瞭望塔,极目远望,可以饱览黑龙江六道湾的全景,这也是经刘琪推荐的景点之一。</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这是刘琪拍摄的六道湾全景图。</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刘琪曾经对抗联三支队领导之一陈雷的夫人,同为抗联老战士的李敏以及王明贵将军子女承诺:一定要寻找到三支队在大兴安岭地区的战斗轨迹!为了实现这份承诺,刘琪通过翻阅日本军队的相关资料以及抗联战士的手绘地图,到金矿采集信息和水沟走向等各种细节,最后提出:“抗联三支队是冬天在大兴安岭休整和战斗的,我必须在冬天去实地考察,只有这样才能还原当时的情景”。于是,就有了这样感人的情景:在刺骨的寒风中,在厚厚的积雪中,一位老人在深山密林深处永不停歇的脚步。经过不懈努力,终于在2024年2月28日确认了三支队在大兴安岭地区的宿营地——乌苏门宝吉金厂。</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2024年2月28日也是刘琪的七十寿辰。他在朋友圈里感慨:这个生日意义非凡!他用一位共产党员的实际行动,实现了对先辈们的庄严承诺!</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捐躯赴国难,赴死忽如归”,英烈安息,后继有人!</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刘琪通过实地考察及查阅资料得知:由王明贵率领的东北抗联第三路军第三支队是东北抗联最后一支成建制的王牌部队,1942年三支队160余名战士,在日伪的围剿下,仅有40余人分三次突出重围,在呼玛旺哈达(今画山)附近过江到达苏联,宝吉金厂就是他们最后的整训之地。</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最近放映的电视剧:“归队”,也再现了这一血雨腥风的回忆:一个排的16名抗联战士前仆后继浴血奋战,13名战士光荣牺牲。更忘不了抗战14年间,东北抗联130多万将士经过艰苦卓绝的战斗,最后仅剩不到1万人见到了胜利的曙光。</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在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纪念日的大阅兵中,高高飘扬的杨靖宇支队的旗帜,怎能不令我们对这支抗战时间最长并作出重大牺牲的英雄队伍,充满无限缅怀与崇敬之情呢!</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码字至此,感动充斥心田,这张航拍的视频里,可见刘琪在皑皑白雪下前行的身影。信仰与承诺、责任与担当,十一年的义工生涯无怨无悔一如既往。似无声又胜有声......</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在此,一并感谢为本文提供影视资料的刘琪、陆亚平老师。谢谢你们!</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