警世有通言吗?

年轮

<p class="ql-block">  马克·吐温说:“历史不会重演,但总是惊人地相似。”那么警世有通言吗?我觉得,有!这就是冯梦龙的《警世通言》,虽然它是明代的作品,但现在读,仍觉警钟在耳,振聋发聩。</p> <p class="ql-block">  《警世通言》,是冯梦龙“三言”的第二部,也是其编纂思想的凝练与升华。 它不仅仅是“告诉”或“叙述”,而是带有一种历史紧迫感和力量感,旨在敲响警钟,惊醒沉溺于欲望、迷失在世事中的芸芸众生,让人们看清命运的无常、人性的弱点以及因果的必然。这是当下一些被资本所裹挟而充满铜臭味的作品所根本不能相比的。</p><p class="ql-block"> 冯梦龙虽然生活在封建社会,但他关注的是整个纷繁复杂的世俗社会,它指向的不是庙堂之高,而是市井民间、世俗生活。书中的故事主角多是商人、妓女、书生、官吏、僧道等普通人物,所探讨的也是人情世故、爱恨情仇、功名利禄等世间百态。他力求通过通俗的语言,讲述通达的道理,以警示世人。</p> <p class="ql-block">  读罢《警世通言》,其鲜明的警世特点主要表现在: </p><p class="ql-block"> 一是以文载道。将高深的哲学伦理道德,转化为一个个生动曲折、有血有泪的故事,实现了儒家教化功能的平民化下沉。他是在用市井百姓喜闻乐见的方式,完成一个士大夫的社会责任。</p><p class="ql-block"> 二是通言不凡。冯梦龙对民间文学的尊重和继承,并非是简单的记录,而是进行了大量的艺术加工和主题提炼,使这些“言”从单纯的娱乐消遣,变成了具有严肃社会功能的“雅俗共赏”之作,从而提升了话本小说的文学地位和社会价值。</p><p class="ql-block"> 三是现实关怀。一个“警”字,奠定了全书积极入世、关怀现实的基调。冯梦龙不是时代冷眼的旁观者,而是热心的劝世者。他看到明代中后期商品经济兴起后,社会物欲横流、道德失范的现象,深感忧虑。因此,他通过故事揭露人性的黑暗,也颂扬人性的光辉,旨在为社会重塑道德规范,提供一套处世存身的“安全手册”。今天,我们已经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但在道德精神层面暴露出的问题无不令人堪忧。</p><p class="ql-block"> 四是比较视野。将《警世通言》与“三言”的另外两部对比,其独特性更为明显:《喻世明言》 侧重于“比喻”、“晓谕”,通过故事来说明道理,口吻相对平和、理性。《警世通言》, 语气强烈急切,带有明显的警告和惊醒意味,社会批判色彩也最浓。它所“警”的,往往是人生中最重大、最致命的错误,如贪欲、负心、狂妄等。《醒世恒言》更侧重于从“迷惑”中唤醒,使其觉悟,带有一种拨云见日的意味。“恒”字则强调这些道理是永恒不变的普世价值。如果说《喻世明言》是“耐心说理”,《醒世恒言》是“呼唤觉悟”,那么《警世通言》就是 “当头棒喝” 。它是三部曲中社会责任感、危机感和警示意味最突出的一部。</p><p class="ql-block"> 五是警言铿锵。全书精选四十个民间故事,从中揭示了深刻的人生哲理,诸如:人有逆天之时,天无绝人之路;不是一番寒彻骨,怎得梅花扑鼻香;事不三思终有悔,人能百忍自无忧;富贵本无根,尽从勤里得;舌为利害本,口是祸福门;江山易改,禀性难移;神仙本是凡人做,只为凡人不肯修;观棋不语真君子,把酒多言是小人,等等。无不为人们敲响了警钟。</p><p class="ql-block"> 总之,《警世通言》,是一位富有社会责任感的文人,在时代变迁的关口,以一种最通俗、最有力、最接地气的语言方式,向沉浮于世俗生活中的大众,发出的关于人生命运、道德品行的深刻警告和迫切呼吁。</p> <p class="ql-block">  今天的中国,已完全不同于明朝,中国社会也发生了极其深刻的变化,取得了前所未有的历史性进步,但每个时代有每个时代的问题。《警世通言》作为历史名著,其精神至今仍闪耀着穿越时空的现实主义光辉。它提醒我们,优秀的文学不仅是艺术的享受,更可以是一面映照世道人心的明镜,一记发人深省的警钟。这也许就是经典的力量,是值得今天的人们去用心阅读的价值所在吧!</p> <p class="ql-block">图片:下载百度 特此鸣谢</p><p class="ql-block">音乐:美篇曲库 秋日私语 </p><p class="ql-block"> 2025.9.10于静心斋</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