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云南百马跑团从滇缅大道滇缅公路记功碑前出发,当时的雨下得特别之大,但是队员们义无反顾,依然踏上了丰碑之路的征途。1937年,封闭的云南,从西南大后方转换角色成了抗战最前沿。当时的云南执政龙云用古老的鸡毛信传递命令,十万火急告诫沿途地方乡绅,国难当头,匹夫有责,二十万民夫十个月艰辛,终于凿通了令世界都不敢相信的滇缅公路</p> <p class="ql-block">1937抗战烽火蔓延,沿海港口沦陷,中国急需一条国际运输通道。地处西南的云南,成了“最后的希望”。二十多万云南各族儿女响应号召,自带干粮、工具,奔赴崇山峻岭。没有推土机,就用锄头挖用手刨;没有压路机,就靠石碾子反复碾压;没有防护装备,就顶烈日冒风雨,甚至要面对随时可能发生的塌方、疾病</p> <p class="ql-block">十个月云南民夫打通千公里的道路,创造了世界公路史上的奇迹。奇迹的背后,是触目惊心的代价:平均每1.6公里就有3人伤亡,总工程师谭伯英的日记里写着“全线土石方量足够绕地球赤道三圈”,这“三圈”的土方,大多是用双手盘出来的</p> <p class="ql-block">在眠山公园的浮雕前,有人问:“那时候小孩子也要去修路吗?”答案是肯定的。二十多万修路者中,有白发苍苍的老汉,有裹着小脚的妇女,也有跟着父母上阵的孩子。他们力气小,就帮着递工具、捡石头,懂得“修路就是救国家”的道理。</p> <p class="ql-block">如今八十多年过去了,滇缅大道早已不是当年的泥泞山路,可那块石碾还在,眠山公园的浮雕还在,它们默默诉说着:我们今天脚下的安稳,不是凭空来的,是无数人用血汗用生命铺就的</p> <p class="ql-block">从“零”公里出发,这条路从来不止是959公里的距离。它是绝境中压不弯的脊梁——哪怕条件再苦,也没一个人说“算了”;它是烽火中不灭的信念——哪怕牺牲再多,也一定要把路修通;它更是中华民族的“精神路标”——告诉我们,无论遇到多大的困难,“团结”和“坚持”,永远是最有力的答案。</p> <p class="ql-block">1938年1月滇缅公路沿线各县征调民工陆续到达指定工地,加上雇用的石工、木工等,西段每天约有汉、彝、白、傣、回、景颇、阿昌、德昂、苗、傈僳等十个民族的十四万民工在路施工,加上东段加固路基、桥涵的各县民工六万人,滇缅公路高峰期每天施工人数高达二十万</p> <p class="ql-block">修筑滇缅公路,80%的路段是崇山峻岭,急需有经验的工程技术人员。全国经济委员会派出一批工程技术专家来滇协助工作。来自国内外的一批有抱负的青年,也经过短期培训加入筑路大军中。</p> <p class="ql-block">“丰碑之路”是一条连接昆明郊野公园驼峰飞行纪念碑与昆明西山森林公园南洋华侨机工抗日纪念碑共27公里的山地徒步线路,线路因串联起两个纪念碑而被赋予了深刻的历史意义。作为云南省户外运动嘉年华的重要活动,“丰碑之路”山地越野跑活动于2020年正式推出以来得到广大户外运动爱好者积极响应</p> <p class="ql-block">每年报名及参与人数都超过上千,旨在传递积极健身、主动健康的运动理念,营造全民健身、科学健身的运动氛围,进一步助力云南“高原训练胜地、户外运动天堂、四季赛事乐园”三大品牌的打造。连续多年被评为云南省体育旅游精品线路</p> <p class="ql-block">在波澜壮阔的抗日战争史上,有一个英雄群体熠熠生辉,他们就是南侨机工。在祖国最危难的时刻,3200余名南洋华侨青年司机和修理工,响应爱国侨领陈嘉庚先生的号召,组成“南洋华侨机工回国服务团”,毅然投身到抗日救国的洪流之中</p> <p class="ql-block">他们以热血与生命为代价,在滇缅公路上守护抗日物资运输生命线,累计运输国际援华抗战物资五十余万吨,为中国人民赢得抗战胜利作出重要贡献。在新时代,我们要缅怀并铭记南侨机工的不朽功勋</p> <p class="ql-block">当祖国遭受日本侵略者的残酷践踏,危在旦夕之际,他们没有丝毫犹豫,舍弃优渥的生活,毅然决然地踏上回国抗战的征程。这种舍小家为大家、将个人命运与祖国命运紧密相连的爱国精神,令人动容</p> <p class="ql-block">汤耀荣,家中老母亲尚在,却不辞而别,投身抗日报国,临行前跪别祖宅,留下“忠孝不能两全”的诀别信;王文松,身为收入丰厚的高级工程师,放弃高薪工作和美好前程,只为祖国能在战火中重生</p> <p class="ql-block">林伟南,放弃经营多年的商店,义无反顾地回国投入火热的抗战中;李月美,女扮男装,瞒着父母回国抗战,被誉为“当代花木兰”……他们并非不眷恋安逸家人,而是心中那份对祖国炽热之爱,让他们在家国大义面前作出了最勇敢的抉择</p> <p class="ql-block">滇缅公路被称为“抗战生命线”的道路,地势险峻、气候恶劣,沿途要穿越高山峡谷、原始森林,还要面对瘴疟蚊虫、烈日暴雨、更要直面日军的频繁轰炸。南侨机工们就在这样极端艰难的环境中,驾驶满载抗战物资的车辆日夜兼程与死神赛跑</p> <p class="ql-block">南侨机工远离家乡和亲人,在祖国最艰难的时候和最需要的地方,默默奉献着自己的青春和热血。他们中的许多人,将生命永远留在了这片土地上,长眠于祖国西南边陲,再也没能回到故乡与亲人团聚</p> <p class="ql-block">先后有一千多名南侨机工为国捐躯,用生命诠释了无私奉献的伟大精神。抗战胜利后,部分南侨机工选择留在国内,继续为祖国的建设贡献力量,他们不计个人得失、不求回报,很多人还遭受不公平待遇</p> <p class="ql-block">1914年白雪娇出生在马来亚槟城一个富庶家庭。1939年在国家危难之际,她只留下一封家书,瞒着父母应征南洋华侨机工,成为滇缅公路机工队一员。她的家书被许多报纸登载,激励无数青年共赴国难</p> <p class="ql-block">南侨机工全称“南洋华侨机工回国服务团”。抗战初期中国海上通道被日军切断,大批军火物资必须转从紧急建成的滇缅公路运入。然而滇缅公路崎岖不平,地势极为险恶。因长期战乱,中国国内精通驾驶、维修的技术人员极度匮乏</p> <p class="ql-block">抗战危急时刻,爱国侨领、南侨总会主席陈嘉庚向全体华侨发出招募通告,1939年至1942年,在被称为“死亡公路”的滇缅公路上,3200余名南洋归国华侨青年,驾驶卡车穿越枪林弹雨,抢运军需物资、为抗战筑起一条“不沉的补给线”。</p> <p class="ql-block">李月美出生在马来亚的一个华侨商人家中,从小生活优渥,年少时便会开车。她是女扮男装加入南侨机工队伍的,她长得高大结实,当时报名处的人都没看出破绽</p> <p class="ql-block">时光荏苒,在云南昆明西山上矗立着一座九米高的纪念碑,基座上刻着四个大字:赤子功勋!碑文写道:三千多名热血奔腾的南洋华侨机工,以自己的生命、鲜血和汗水,在华侨爱国史上谱写出可歌可泣的壮丽篇章,也在中国人民抗日战争史和世界人民反法西斯战争史上建立了不可磨灭的功勋。</p> <p class="ql-block">从昆明到畹町千公里路程,要穿越六座大山、五条大江,以及无数悬崖峭壁。穿过大怒江、越过高黎贡,南侨机工们在崇山峻岭间盘旋而上,一道接一道的急弯,一个又一个的上下坡。一边是六百多米深的峡谷,一边是海拔三千多的高山,坡度在30度以上的路段就有十几处之多。机工们稍有不慎,就会坠入山谷。</p> <p class="ql-block">父亲当年正是一个懵懂少年,因为灵活机敏被招到先遣队当了一个扛标杆的测工,应该是滇缅公路施职前锋的那一波人了。而他的本家兄弟则云南航校毕业后就到巫家坝服务于驼峰航线。个人的命运离不开大时代的冲刷,一个留在了大陆,一个去了台湾。当他俩再见面时已经是四十多年后的耄耋老人了。</p> <p class="ql-block">1937年全民族抗战爆发,沿海港口被日军封锁,滇缅公路成为中国与外部联系的重要国际运输通道。当时的条件有多艰苦?没有机械,全靠人力;没有炸药,就用火烧水泼裂石头;疟疾横行,民工们一边修路、一边倒下……尽管困难重重,但时间不等人!</p> <p class="ql-block">时任云南省主席龙云给沿线各县县长发紧急电令,其中有一封特别文告,信封上贴着两根鸡毛,木匣子里装着一副手铐。“鸡毛信”,在旧时代表的就是十万火急,再加上一副手铐,这紧急程度可想而知</p> <p class="ql-block">《修滇缅公路纪念歌》石碑高133厘米、宽80厘米,上面刻着八十多年前时任龙陵县县长王锡光写的《筑路歌》“修公路,大建树。凿山坡,就坦途。造桥梁,利济渡。裹粮携锄沧潞边,哪管老弱与妇孺。龙永派工各一万,有如蚂蚁搬泰山。”《筑路歌》真实记录了二十万民众修路的艰辛,至今读来仍让人心潮澎湃。这首歌后来也被印在滇缅公路工务局的信笺上,广为传唱......</p> <p class="ql-block">倭飞机炸毁澜沧江功果桥后,工程技术人员用空汽油桶和厚木板搭建浮桥,看似简陋的应急方案,却创造了战时运输的奇迹。倭始终想不通,为什么炸断了,物资还能源源不断送往内地。惠通桥先后六次被炸毁,又六次重新修复。每一次被炸,都有无数工程技术人员、民夫和南侨机工冒着生命危险在抢修。这就是“炸不断的功果桥,切不断的滇缅路”</p> <p class="ql-block">畹町桥位于瑞丽市畹町镇,横跨中缅界河,是滇缅公路中国段终点所在。为提高承载能力,畹町桥从便桥升级为石拱桥。1938年至1942年,五十万吨援华物资从这座仅二十余米长的桥梁输入,1945年1月,原址架起云南首座双排单层贝雷式钢架桥,再次承担起物资运输重任。</p> <p class="ql-block">昌淦桥位于云龙县,横跨澜沧江,1940年11月4日,这座钢桁构加劲钢索吊桥建成通车。为截断国际救援大通道,滇缅公路上的桥成了日军轰炸的集中目标,昌淦桥通车仅40天就被炸断。敌轰炸,我抢修。功果桥、昌淦桥两桥与渡船、浮桥交替保通,源源不断把援华物资输送至内地</p> <p class="ql-block">功果桥位于云龙县,横跨澜沧江,是1938年6月修建起的悬索桥,以木质桥面承载初期运输。其荷载仅7.5吨,难承物资之重。于是后期在功果桥上游七百米处,修建起了功果新桥,即昌淦桥。</p> <p class="ql-block">惠通桥位于龙陵县与施甸县交界,是云南首座钢索吊桥,倚悬崖、跨怒江。为保运输,抗战时期改造为宽四米、载重十吨的公路桥。1942年5月5日,日军逼近惠通桥西岸,守桥工兵炸桥断敌渡江。我方得以凭怒江天堑,与敌对峙两年。1944年8月,惠通桥修复通车,展开到反攻</p> <p class="ql-block">滇缅公路是一条地图上永不消失的红线。1938年滇缅公路贯通于云南崇山峻岭之中。这条诞生于抗战烽火中的国际通道东起昆明,西行经龙陵、畹町出境,直通缅甸腊戍,全长1146.1公里</p> <p class="ql-block">二十万云南各族民夫在几乎没有任何机械的情况下,凭人力耗时十个月凿通这条“抗战输血管”。3200余名南洋华侨机工毅然归国,日夜驰骋在这条抗战生命线上</p> <p class="ql-block">畹町桥头如今陈列着一个当年筑路用的石磙,刻有诗句:“万众筑血路,机工谱丹心。远征壮歌行,铸就抗日功。”道出修筑滇缅公路之艰辛、南侨机工爱国之举与远征军之悲壮。</p> <p class="ql-block">眼见武力封锁收效甚微,1940年,日本借外交手段施压,迫使英国签署《封闭滇缅路协定》,导致滇缅公路禁运三个月。然而,就在公路重新开放的当天,日军发动大规模空袭,先后派出超过四百架次轰炸机疯狂轰炸,妄图彻底掐断这条“东方战场的输血管”。</p> <p class="ql-block">1941年1月23日功果桥遭日军第14次轰炸严重损毁。中国工程人员在绝境中迸发智慧,用汽油桶扎成浮桥,以“钢铁浮龙”牵引车辆渡江,在至暗时刻托起了物资命脉</p> <p class="ql-block">滇缅公路的黄金运输期并未持续太久。1942年5月,因日军进犯缅北和滇西,公路运输中断。1942年中印公路(又称史迪威公路)从印度利多开始修建,并于1945年1月与原滇缅公路连接,延伸至重庆,重新打开了陆路国际通道。</p> <p class="ql-block">南洋华侨机工回国抗日纪念馆位于云南德宏州瑞丽市畹町镇,是我国首个以南洋华侨机工回国抗日为主题的纪念馆</p> <p class="ql-block">1945年8月就在日本宣布无条件投降前夕,在 “驼峰航线” 上奋战的中美两国将士组织了一次声势浩大的集体出航,为这场史无前例的空中大运输画上了完美的句号</p> <p class="ql-block">为确保这条生命线的畅通,飞行勇士们在三年间付出了沉重代价,飞机损失率甚至远超欧洲战场;闪光的残骸散落在从印度北部到中国云南的崇山峻岭中,成为指引后来者前进的地标。</p> <p class="ql-block">最后一次飞越 “驼峰”是在1945年8月1日,离原子弹在广岛炸响还差几天,老天也如同有了预感,一扫往日的阴霾,大地明亮</p> <p class="ql-block">在汀江、巴里江、达姆达姆、恰堡和叟奎莱廷机场(后4个均为备用机场,相距很近,对外统称 “汀江机场” )上,五百多架各种型号的运输机排列在停机坪上等待起飞</p> <p class="ql-block">将军拿起送话器:诸位,我可以负责地说,小日本离上帝越来越近了,而我们则恰恰相反,即将远离这个连上帝都不来的该死地方。这意味着 “驼峰” 这条令人生畏的航线,今后只会出现在各位的梦中了</p> <p class="ql-block">在过去的三年里,我们虽然失去了无数的伙伴、丢掉了无数架飞机,但是我们却做了一件几乎无人能做的事情,那就是我们曾无数次地飞越了 “驼峰” !我们还活着!</p> <p class="ql-block">今天是我们最后一次穿越它。我们联队的飞机将全部起飞。我知道,每架飞机上的都是勇士,我现在命令你们,不仅要活着过去,而且还要活着回来!上帝保佑,起飞</p> <p class="ql-block">五百多架飞机顿时马达轰鸣,螺旋桨的旋转如同万匹即将脱缰奔腾的骏马。转瞬间,一架架飞机在跑道上加速,腾空而起,最后直冲蓝天,飞向目的地——中国昆明</p> <p class="ql-block">有幸参与这次任务的徐承基回忆:“昆明巫家坝机场平时就繁忙,平均每74秒钟就有一架飞机起降,那天更是破了纪录,间隔可能不到一分钟。我们刚一落地,速度还没减下来,塔台就喊:马上脱离跑道,后面下来了!我们赶紧就得脱离,往滑行线上拐。本来速度就快,身子斜得快要被甩出去了。回头一看,好家伙,后面一架跟着一架,像用绳子连成串一样,更像一条线从空中飘曳到地面”</p> <p class="ql-block">当年缅甸北部失守,陆上交通线断绝,被称为 “无法靠人力飞越” 的 “驼峰航线”,最后竟成了全中国抗战的生命线。1942年7月整个中印联队向中国输送了73吨货物,而到1945年7月这个数字变成了71042吨。它所付出的代价就是——不计代价</p> <p class="ql-block">在 “驼峰航线” 上,中国航空公司同样付出了惨重的代价。从1942年首度飞越 ,到1945年倭投降,在三年多的时间里,为了能把4万多吨军需物资像燕子衔泥般一点点运回国,总共划拨了百多架飞机的“中航”,损失率竟然超过了50有段时期,后继机尚未补充到位时,机队几乎全军覆没</p> <p class="ql-block">残骸成了后来者的地标究竟有多少飞机在飞越 “驼峰” 时坠毁,始终无法确定具体数字。1945年的一期美国《时代周刊》对这条航线的描写,很生动地说明了问题</p> <p class="ql-block">在长达八百余公里的深山峡谷、雪峰冰川间,一路上都散落着飞机碎片,天气晴好的日子里,这些铝片会在阳光的照射下闪闪发光,这就是著名的 “铝谷” ——驼峰航线</p> <p class="ql-block">很多经历的老人都说,只要天气好,完全可以以这些残骸做地标,飞完全程。“驼峰航线”是一条由生命、铝片铺就的天路。它本身就是一个奇迹。</p> <p class="ql-block">“驼峰航线”是二战时期中国和盟军开辟的一条主要的空中通道,始于1942年5月,终于1945年8月,是第二次世界大战时期持续时间最长、规模最大、飞行条件最艰险的空中运输线,也是一条支撑中国反法西斯战争的最后通道</p> <p class="ql-block">“驼峰”位于喜马拉雅山脉南麓的一个形似骆驼背脊凹处的一个山口,海拔高度高于当时美国主要装备机型(DC-3、C-46、C-47)的最大爬行高度。“驼峰航线”西起印度阿萨姆邦,向东横跨喜马拉雅山脉、高黎贡山、横断山、萨尔温江、怒江、澜沧江、金沙江、丽江白沙机场,进入中国的云南高原和四川省</p> <p class="ql-block">航线全长800公里,地势海拔均在4500-5500米,最高海拔达7000米,山峰起伏连绵,犹如骆驼的峰背,故而得名,是中国至印度航线的必经之处</p> <p class="ql-block">1943年,“驼峰航线”开通16个月后,美军将“驼峰航线”的指挥权正式交给飞虎队司令长官陈纳德。日军在得知“驼峰航线”后,派战斗机从缅甸密支那起飞,拦截没有防御能力的运输机。到盟军反攻夺回密支那后,“驼峰航线”的安全才得以彻底好转</p> <p class="ql-block">1945年7月, “驼峰航线”达到最高峰,一个月运输物资71042吨。1945年8月,日本投降后,“驼峰航线”空运量迅速下降;11月30日,“驼峰航线”空运正式结束</p> <p class="ql-block">通过这条运输航线,中国向印度运送派往境外对日作战的远征军士兵,再从印度运回汽油、器械等80多万吨战争物资[2]。在缅甸沦陷,滇缅公路被截断之后,驼峰航空线的开辟和扩大,打破了日军对中国的封锁,为对日作战的最后胜利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p> <p class="ql-block">起初滇缅公路被用来运送军事用品,汽油和其他货物。1942年5月日本占领缅甸,切断滇缅公路。为了保持国民党政府所要求的战略物资的不间断供应,美国和其他盟国领导人同意进行一个持续的空中补给工作,由美国陆军航空队负责</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2, 126, 251); font-size:22px;">钱才子即兴留笔《丰碑之路》</span></p><p class="ql-block">谢谢黄河大哥/周练又带小多/撸山风雨无阻/既定目标完成/拜读黄河美篇/心中烈火重燃/血战倭寇历史/峥嵘岁月心间/九月七日偶遇/永攀高峰不屈/出发雨袭周天/风注雨停蔚蓝/紫月小林妙清/巾帼坚毅前行/眠山古道宝珠/晴岚润泽峰景/空气清新心肺/跑拍快走不累/十余人员同进/协作鱼贯而行/吾等就不打卡/无关排名先后/沉漫体验途中/好风景在路上/动起来才鲜活/西山林场直上/知子山巅跃动/如玉流沙洪光/丰碑昭示力量/治史重温教科/吾辈必当自强/不才四十六跑/之前知识粗糙/闻君重诉历史/传承奋进不息/华夏铮錚鐵骨/驼峰纪念碑矗/南洋机工缅怀/多走山身健康/勤煅炼不说忙/头不昏心不慌/睡着好吃饭香/黄河黄路漫长/志坚毅好儿郎/不抛弃不放弃/再鼓励苦等待/岔路等向前行/有希望有光芒/团结紧有力量/西山还见沙子/志愿忙碌笑颜/苏家村午聚畅/花二十交流晌/淡品茗世味浓/浅交往情谊长/再出发走草海/至大观各方向/草海葳蕤闹热/临水边心欢畅/五万多步健走/虽慢不停乐悠/丰碑精神不朽/华夏民富国强/路虽远行必至/事虽难做必成/栉风沐雨自强/跑者多多自励</p><p class="ql-block">(2025.9.7丰碑46跑漫游当玩巡山晒太陽看风景9.10补记自励.共勉)</p> <p class="ql-block">在1942年7月,美国陆军航空队一个新的航空运输司令部成立,由威廉·腾纳尔(William H. Tunner)上校指挥,组织空运和提供后勤支持。大多数的人员和设备来自美国陆军航空队,也有英国和印度的英联邦部队,缅甸劳工团队和中国国民航空空运科。</p> <p class="ql-block">飞越驼峰对于盟军飞行人员而言是近乎自杀式的航程。航线跨越喜马拉雅山脉,穿行于缅甸北部与中国西部之间的崇山峻岭之间,频繁遭遇强紊流,强风,结冰,设备老化。从一开始,任务就受困于缺乏资源和有经验的人员</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color:rgb(22, 126, 251);">百马跑团队员伊可即兴留言:</span></p><p class="ql-block">丰碑之路之所以是云南省户外的精品线路,就在于它所铭记的那个时代那段历史那些故事那些人,除了有南洋华侨机工还有前来援华抗日的美国飞行员,有仇恨,有友谊。所以不论参赛与否每年走一走也是一种重温和纪念</p> <p class="ql-block">运输机时刻不停地从印度北部的13个机场起飞,在约八百公里外的六个中国机场降落。有些疲劳不堪的机组成员一天可飞到三次往返之多。机械师在露天维修飞机,在频繁的暴雨中用油布遮盖引擎。机械师与备用零件也始终不足,很多超载的飞机在起飞时由于引擎问题或遇到其他机械故障而坠毁</p> <p class="ql-block">ATC飞行员回忆他曾在印度的机场一天内目睹四次坠机事故,多名飞行人员遇难。由于地区的偏远以及中缅印战区较低的优先级,飞行必须的零件和补给供应十分紧张,飞行人员经常被派往喜马拉雅山麓捡回飞机残骸上的零件以维修剩余飞机</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color:rgb(22, 126, 251);">百马跑团队员卢婌泉即兴留言:</span></p><p class="ql-block">如此资料,如此图片,如此文字,深深地打动了我的灵魂,让我们重温这段西南大后方抗战的四十二万民众出征抗倭,十万英烈埋骨他乡,这就是中华民族不屈的精神。值得我们永远纪念🙏谢谢黄团编写</p> <p class="ql-block">除了糟糕的天气和机械故障,手无寸铁的护送运输飞机在驼峰偶尔遭到倭机袭击。有一次当驾驶C-46执行任务时,G上尉遭遇倭机,在失望中反击,用勃朗宁自动步枪向舱窗射击,最终杀死倭飞行员</p> <p class="ql-block">航线从重庆宜宾泸州及昆明出发直飞印度汀江飞机场。航线跨越重重高山峻岭,峡谷深涧,山峰起伏连绵有如骆驼的峰脊,沿途有著名的喜马拉雅山脉、高黎贡山脉、横断山脉。山高一般都在四五千米上下,在雪线左右,地图上有标注的玉龙山顶高5596米。河流如布拉马普特拉河恩梅开江、怒江澜沧江金沙江</p> <p class="ql-block">1944年5月重要转折点是占领了缅北的密支那机场,这一任务由中国远征军和麦瑞尔突击队完成,即著名的密支那大捷。这使日本丧失了他们对盟军驼峰航线巡逻飞机的主要机场。机场本身也成为困难情况下一个重要而紧急的盟军飞机降落点</p> <p class="ql-block">“驼峰航线”是世界战争空运史上持续时间最长、条件最艰苦、付出代价最大的一次悲壮的空运。“驼峰航线”途径高山雪峰、峡谷冰川和热带丛林、寒带原始森林、以及倭占领区;加之这一地区气候十分恶劣,强气流、低气压和冰雹、霜冻,使飞机在飞行中随时面临坠毁和撞山危险</p> <p class="ql-block">1942年春倭占领缅甸后差不多三年的时间里,美援物资到达中国的唯一手段就是经喜马拉雅山空运。这段令人毛骨悚然的航线,始于印度东北阿萨姆,要飞跃世界上最凶险的地形。从空中俯视,下面依次是超过万英尺,山中居住的食人部落</p> <p class="ql-block">1945年,二战结束后,美国《时代周刊》这样描述驼峰航线:在长达800余公里的深山峡谷、雪峰冰川间,一路上都散落着这些飞机碎片,在天气晴好的日子里,这些铝片会在阳光照射下烁烁发光,这就是著名的“铝谷”——驼峰航线!</p> <p class="ql-block">丛林覆盖的伊洛瓦底江,萨尔温江和湄公河;当地气候恶劣,从五月到十月雨季,把飞机抛上抛下的超级湍流(甚至把飞机翻个个)再加上频繁出没的倭战斗机,使驼峰航线成为二战中最为危险的空中航线。只有最特殊的人才能担负起此重任 -- 他们就是牛气冲天的印中空运大队</p> <p class="ql-block">美军先后投入飞机二千一百架,双方总共参加人数有八万四千多人,共运送了85万吨的战略物资、战斗人员33477人。单是美军一个拥有629架运输机的第十航空联队,就损失了563架飞机。而总在这条航线上,美军共损失飞机千五百架以上,牺牲优秀飞行员近三千多,损失率超过80%。而前前后后总共拥有百架运输机的中国航空公司,竟然先后损失飞机48架,牺牲飞行员168人,损失率近半</p> <p class="ql-block">中方飞行员为驼峰航线作出了重要贡献。在1942至1945年中国收到来自美国的运输机恰好百架:77架C-47运输机和23架C-46 ,从1942年5月至1945年9月,共有650,000吨物,还有33400名乘客通过驼峰</p> <p class="ql-block">一直到四四年情况改善之前,他们总是一天工作16个小时,经常一天飞三个来回。近六百架飞机坠毁,超过一千人牺牲在驼峰航线上。到战争结束时,65万吨物资经由驼峰航线抵达中国。</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