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阳里的师恩长

老启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温阳里的师恩长</b></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九月的晨光总带着几分格外的温柔,透过玻璃窗户,把暖融融的光斑轻轻洒在我的办公桌上。抬眼望向窗外,湛蓝的天幕下,几缕云絮慢悠悠地飘着,像极了记忆里那些不紧不慢的旧时光。今天是教师节,这个日子恰似一把轻软的钥匙,轻轻叩开了藏在心底的木匣——里面盛满了与“老师”二字相关的细碎片段,而最耀眼的那一段,始终和母亲紧紧缠在一起。</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母亲是我人生中第一位老师,也是最特别的那一位。于我而言,她有着双重身份:生活里,她是为我缝补衣裳、生火做饭的母亲,把烟火气细细揉进日常的每一件小事里;在知识的世界里,她又是握着我的手教我写第一个汉字、念第一首古诗的启蒙者,用满溢的耐心,点亮了我对这个世界最初的认知。</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1962年,母亲踏上教育岗位,成为我国教育史上那个特殊而伟大的群体——民办教师中的一员。在那个物质匮乏、教育资源稀缺的年代,民办教师就像散落在乡村大地上的火种,凭着一腔热忱与坚守,用自己的微光,照亮了无数农村孩子的求学路。而我的母亲,正是这点点微光中,最温暖的一束。</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我的童年在沙峁老家度过,那是个背靠黄土、怀拥窟野河的小村子。泥土的芬芳混着炊烟的暖香,是童年最鲜明的底色。那时母亲的“课堂”,常安在自家的土炕上,或是院子里那棵老枣树下。没有像样的课本,她就把知识点工工整整写在粗糙的麻纸上;没有粉笔与黑板,她便捡根树枝,在地上一笔一划教我写字。</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至今仍清晰记得,第一次学写“人”字时,母亲握着我的手,轻声说:“这‘人’字,一撇一捺要站得稳,就像做人,得堂堂正正。”窗外的窟野河静静流淌,偶尔有微风携着水汽拂进院子,轻柔得就像母亲的话语。那时的我似懂非懂,只觉母亲的手温暖又有力,她的声音虽带几分严厉,却像春日里浸了河水的泥土,裹着水润的温柔,悄悄落在心里。后来才慢慢明白,母亲教我的从不是一个简单的汉字,更是立身处世的道理——那一撇一捺的分量,早已像窟野河的水般,浸润了我的生命,成了为人处世的准则。</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除了教我读书写字,母亲还总爱坐在炕头,给我讲那些藏着岁月温度的古老故事。从土生土长的民间故事里的善恶因果,到儿歌里“虎蛋虎蛋睡觉觉,老虎戴的皮帽帽”的安逸;从孔融让梨的谦让,到李白“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的乡愁;再到杜甫“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的情怀。那些故事像一颗颗饱满的种子,裹着中华文脉的养分,在我幼小的心里悄悄扎下根,也让我对中华五千年文明,生出了最初的、朦胧的向往。</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有时,村里的其他孩子也会揣着好奇凑过来听。火炕上、院子里,挤挤挨挨满是儿时玩伴。母亲坐在人群中间,手里的针线与翻得发厚的书本不时互换。她讲冬雪如何消融,讲春草怎样吐绿,讲盛夏蝉鸣里藏着的热闹,也讲秋日田野间沉甸甸的收获。那时候的我,连走路都总偷偷把胸脯挺得高些,心里满是藏不住的骄傲——总觉得我的母亲是世界上最厉害的人,她的心里装着数不清的趣事,还能把那些拗口的道理,讲得像儿歌般好听、好记。</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后来到了上中学的年纪,我既离开了母亲,也告别了老家,走进镇上真正的中学校园。在那里,一位又一位老师像母亲般,用耐心与爱心,陪我走过一段又一段求学路。其中,中学的语文老师我至今记得格外清晰——她留着一头利落的短发,说话时总带着温和的笑意。那时我的作文写得并不好,每次交上去的作文本上,总密密麻麻画满红色的修改符号。我也因此成了她办公室的“常访者”,可她从未有过半句批评,只是捧着我的作文本,逐字逐句帮我拆解问题、讲解方法。她笔尖在纸上划过的痕迹,也悄悄落在了我心里。从那以后,我慢慢喜欢上写作,喜欢用文字记录生活里的点滴小事,而那位老师的鼓励,就像一盏始终亮着的灯,一直照亮我在文字世界里摸索、前行的路。</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中学的数学老师,是位不苟言笑的先生,神情看着格外严肃,对我却藏着不寻常的耐心。那时我的数学成绩像心电图般起伏不定,每次考差了,都紧张得怕被老师点名提问。有一次月考,我的数学成绩又没及格,那段时间便成了他办公室的“常客”,说是“关门弟子”也不为过——他的桌上,总摆着提前为我备好的练习题;等我好不容易做完,他又反过来让我当“老师”,把解题思路仔细讲给他听,还要求每一个步骤都不能含糊。每次讲完临走前,他还会从抽屉里拿出为我“量身定制”的“加餐”习题。那一刻,望着老师眼里藏不住的慈祥,我忽然觉得他一点也不严肃。后来,在他的耐心引导下,我的数学成绩渐渐有了起色,而他教会我的,远不止解题的公式与方法,更有面对困境时绝不轻言放弃的勇气。</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我原以为会循着求学路一直走下去,可初中毕业时,因一些原因,不得不按下学业的暂停键,揣着几分青涩与茫然,踏入了社会。那两年的日子,我像一艘没有锚点的船,在生计里漂泊——跟着哥哥干起“临时工”,心里满是不甘。直到那时才明白,原来没有知识的支撑,就连找份工作,都得被贴上“临时”的标签。可即便如此,那些日子里,我对读书的渴望,仍像埋在心底的火苗,再苦再累也未曾熄灭。</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后来,靠着家人的支持,终于有机会重拾书本,走进铁路技校的校园。技校的专业老师们不仅悉心教我专业知识,还常跟我分享各自的人生经历与处世感悟。他们的话语像一股温热的暖流,悄悄抚平了我曾因漂泊而躁动不安的心,也让我重新找回坐在教室里,静静聆听知识、专注汲取力量的踏实与笃定。</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从铁路技校毕业后,我顺利走上工作岗位。起初,做过食堂管理员,也干过后勤、办公室的工作,总觉得这些日常事务里,没沾多少“正经”的专业活儿,工作状态也时好时坏。虽说在校时接触过几年专业知识,但面对单位里不断更新的设备、调整的人员结构,越发感到自己的知识储备,远远跟不上节奏。</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刚入职那会儿,单位的师傅们是看着我一步步成长的前辈长者。每次见我对着复杂的设备图纸皱眉头、犯难时,总会主动搬来小板凳坐在我身边,用布满老茧的手指着图纸上的电路线条,从设备运行原理讲到实操时的注意事项,就连“哪个螺丝要多拧半圈才牢固”这种不起眼的细节,都耐心讲得明明白白。面对我一连串的追问,他们从不多言,只是带着我上手实操、手把手帮带,一点点教我把课本里的理论,真正变成能落地的专业技术。</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身边的同事们,也像一群“并肩同行的老师”。记得第一次独立负责统计报表时,我对着满屏密密麻麻的数据手忙脚乱,指尖悬在键盘上半天不知从何下手。是他们主动围过来,有人手把手教我用快速筛选、函数计算的实用技巧,有人掏出自己手写的“报表避坑笔记”细细讲解,在大家的帮衬下,我才总算顺利完成了任务。工作中也常有争执的时候,有时为了设备验收的标准细节,有时为了赶工进度的优化方案,我们会争得面红耳赤,连饭点都忘了;可吵完从不含糊,转头就一起趴在资料堆里核对电路图纸、反复调试设备,为了攻克难题熬上一整个通宵也是常事。那种吵过仍能并肩拼搏、最终解决问题的成就感,至今想起来都格外真切。他们没有“老师”的头衔,却在朝夕相处的协作里,把互助的温暖、坚持的力量,悄悄融进我的职场日常,成了我成长路上很重要的养分。</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于是,我报名参加了在职函授学习,想给自己“充电”补能。函授学习的机会格外珍贵,一年里集中授课的次数屈指可数,授课老师多是行业内的教授。他们从不会逐章逐句细讲教材,而是聚焦专业难点与重点展开辅导,再精准点拨解题思路。可就是这样一场全靠自觉坚持的学习,我最终咬牙扛了三年,顺利拿到了毕业证书。</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函授班的教授们大多是行业里的资深专家,不仅有着扎实的理论功底,更兼具深厚的文化素养与丰富的实践经验。他们授课从不会照本宣科,总是结合自己多年经手的项目案例,把抽象难懂的技术原理拆解得通俗好懂——从书本理论到实操技巧,再从实际应用回归理论本质,层层递进,清晰透彻。那段函授学习的时光,不仅实实在在提升了我的专业能力,更让我真正读懂“终身学习”的深层意义。而那些默默耕耘、倾囊相授的函授老师,也成了求学路上,又一批值得深深感恩的人。</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如今,已参加工作多年,走过很多路,遇到很多人,但那些曾经教过我的老师,始终在心里占据着重要的位置。他们中,有的已经退休,有的我已多年没有联系,可只要想起他们,心里就会涌起一股暖流。我记得母亲这位“小学老师”温柔的笑容,记得中学老师厚厚的眼镜,记得技校老师渊博的学识,记得函授老师耐心的指引,更记得师傅们布满老茧的手、同事们递来的笔记,记得他们在课堂上、岗位上的每一次提问、每一次讲解、每一次鼓励。那些具体的画面,像电影片段般在脑海里清晰可见,从未褪色。</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有时候,在街上偶然遇到曾经的老师,即便隔了很多年,他们也能一眼认出我,还能亲切地叫出我的名字。偶尔在单位碰到已经退休的师傅,他们总会拉着我问最近的工作近况;和老同事们聚餐时,聊起当年一起加班、一起竞赛的日子,总忍不住感慨,那些并肩奋斗的时光,如同课本知识那样珍贵。那一刻,所有的陌生感都消失了,我们像老朋友一样,聊起过去的时光,聊起现在的生活,那种亲切感,仿佛一下子回到了学生时代。他们或许已不记得曾经教过我的具体内容,但他们对我的影响,早已融入血液里,成了我生命的一部分。</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一方黑板,曾承载多少老师的心血。他们握着粉笔,在黑板上落下工整的字迹,把零散的知识点串联成线,把晦涩的道理拆解成易懂的语言,每一笔都藏着对学生的期许。一方工位,也见证过无数“身边老师”的善意——前辈递来的图纸、同事分享的技巧、团队并肩的坚持,这些没有讲台的“课堂”,同样藏着成长的密码。</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三尺讲台,更见证了无数老师的坚守。他们站在那里,日复一日,年复一年,用声音传递知识的力量,用眼神流露无声的关爱,用行动诠释为人师者的责任。他们就像勤恳的园丁,悉心照料着每一棵幼苗,以自己的汗水为墨,浇灌出栋梁之材的挺拔筋骨。</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今天是教师节,窗外的温阳依旧暖得恰到好处,像极了老师看向我们时的目光,温柔里裹着坚定的力量。我忽然想起许多人:教我启蒙知识的母亲,中学时耐心帮我补数学的先生,技校里带我入门专业的老师,函授学习时为我答疑的教授,还有工作后提点我的前辈长者、并肩前行的同事。他们都是我生命里的“老师”,在人生的不同阶段,悄悄为我点亮过前行的灯,给予我温暖的帮助与清晰的指引。</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在这特殊的日子里,请允许我以一名学生的身份,向所有老师道一声:谢谢你们。感谢你们用知识为我照亮前行的路,用爱心温暖我的心灵,用责任教会我成长。或许我只是你们众多学生中的普通一个,或许你们早已不记得我的名字,但这份影响,会深深镌刻在我的生命里,相伴我走过漫长一生。</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我愿所有的老师都能身体健康,平安喜乐,岁月无忧;愿你们的付出都能被看见,愿你们的笑容永远灿烂,愿你们在教育的道路上,永远能感受到那份教书育人的快乐与幸福。</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这份感恩,不是转瞬即逝的感慨,而是藏在日常里的惦念——会在看到老枣树下的光影时想起母亲的教导,会在整理报表时念起同事的帮忙,会在摆弄设备时记起师傅的叮嘱;这份感恩,也是接过温暖的传承,如今我面对新人时,也会像当年的他们一样,递上一份笔记、讲解一个难点,把曾收获的善意与耐心,悄悄传递下去。</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温阳依旧,师恩绵长。这份感恩,我会一直藏在心底,陪着我走过人生的每一段旅程。</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right;">陕西・神木:李启平</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right;">2025年9月10日 于神木</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right;">(照片选自网络侵删)</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