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秋瑾(1875年-1907年),原名秋闺瑾,字璿卿,号竞雄、鉴湖女侠,浙江绍兴人 。她是中国女权和女学思想的倡导者,近代民主革命志士 。 </p> <p class="ql-block">秋瑾:1875年11月8日出生于福建厦门,祖父秋嘉禾曾任厦门海防厅同知,父亲秋寿南曾任郴州知州。秋瑾七岁入家塾读书,十一岁习作诗,自幼喜爱古典诗词,常以花木兰、秦良玉自况。1889年,祖父卸任后,秋瑾回到绍兴,跟随表哥学习剑术骑马。</p><p class="ql-block"> 婚姻生活:1896年,秋瑾经人说媒与湘乡王廷钧结婚,1897年生下儿子王沅德,1901年生下女儿王灿芝。婚后秋瑾与丈夫相处不和睦,1903年,王廷钧捐官北京,秋瑾随他一同前去赴任,在京城她接触到解放思想,并结识了吴芝瑛等好友。</p><p class="ql-block"> 留学日本:1904年,秋瑾不顾丈夫反对,东渡日本留学。在日期间,她广交革命志士,先后加入三合会、光复会、同盟会,并担任同盟会评议员、浙江主盟人。她还创办了《白话》杂志,建立“共爱会”,积极为革命事业奔走。</p><p class="ql-block"> 筹备革命:1906年,秋瑾回国,到浔溪女校任教,后创办《中国女报》,宣传妇女平权思想。1907年,秋瑾主持大通学堂事务,组织会党成员成立“光复军”,制定了浙江、安徽两省共同发动起义的计划。</p><p class="ql-block"> 从容就义:1907年7月6日,徐锡麟在安庆起义失败,清军从其弟弟口供中得到秋瑾的信息。7月13日,清军包围大通学堂,秋瑾率学员抵抗,最终被捕。7月15日凌晨,秋瑾就义于绍兴轩亭口,年仅31岁。</p> <p class="ql-block">秋瑾词《满江红》 :</p><p class="ql-block">小住京华,早又是,中秋佳节。为篱下,黄花开遍,秋容如拭。四面歌残终破楚,八年风味徒思浙。苦将侬,强派作蛾眉,殊未屑!</p><p class="ql-block">身不得,男儿列;心却比,男儿烈!算平生肝胆,因人常热,俗夫胸襟谁识我?英雄末路当磨折。莽红尘,何处觅知音,青衫湿!</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满江红·小住京华》是清末女革命家秋瑾的词作。此词上阕描写作者眼见祖国被列强欺凌处于内忧外患之中,抒发了作者为国报效的决心;下阕表现作者不甘身为女子的英雄情怀,抒发了巾帼不让须眉的豪情壮志。讨论全词风格爽朗豪迈,语言刚健清新,通过层层表述表现了作者追求革命的坚强意志和爱国热忱,激越愤慨之情充溢其间。</p> <p class="ql-block">秋瑾英姿</p> <p class="ql-block">1907年,秋瑾主持大通学堂事务,组织会党成员成立“光复军”,制定了浙江、安徽两省共同发动起义的计划。</p><p class="ql-block">1907年7月6日,徐锡麟在安庆起义失败,清军从其弟弟口供中得到秋瑾的信息。7月13日,清军包围大通学堂,秋瑾率学员抵抗,最终被捕。7月15日凌晨,秋瑾留下“秋风秋雨愁煞人”绝笔后就义于绍兴轩亭口,年仅31岁。</p> <p class="ql-block">绍兴轩亭口</p> <p class="ql-block">秋瑾在绍兴轩亭口从容就义</p> <p class="ql-block">绍兴轩亭口秋瑾烈士纪念碑</p><p class="ql-block">2014年5月21日晨谒瞻並摄影</p> <p class="ql-block">秋风秋雨话秋瑾</p><p class="ql-block"> 农历七月初一,已是立秋后第二个节令“处暑”。凌晨醒来,听户外风雨大作,照例不再睡,起床。推窗外望,一股凉风挟雨滴扑面而来,不由得打了个冷颤,顿生寒意,脑海中冒出一句诗:秋风秋雨愁煞人!</p><p class="ql-block"> 为何会冒出这句诗?秋风秋雨,古典诗词中对此描绘的经典作品众多。如:李商隐《夜雨寄北》、白居易《秋雨夜眠》、杜甫《秋雨叹》、李贺《崇义里滞雨》、纳兰性德《浪淘沙·夜雨做成秋》等等。但对我印象最深的是著名的鉴湖女侠秋瑾在1907年绍兴起义失败被捕后,于就义前写下的绝命诗句“秋风秋雨愁煞人”。</p><p class="ql-block"> 秋瑾(1875年11月8日~1907年7月15日),浙江绍兴人。初名闺瑾,乳名玉姑,字旋卿,号旦吾。东渡日本留学后,改名瑾,字竞雄,自号“鉴湖女侠”。</p><p class="ql-block"> 奇人奇字奇号,源于秋瑾的奇志:武力推翻数千年封建统治!她不仅有深厚的文学素养,写下“休言女子非英物,夜夜龙泉壁上鸣”等豪迈诗句,更习练武术、学习军事,打破了传统女性“柔弱”的刻板印象,展现出“巾帽不让须眉”的英气与胆识。</p><p class="ql-block"> 1907年2月,秋瑾从日本回浙江接任绍兴大通学堂督办,与徐锡麟共筹在皖、浙两地发动反清武装起义。7月6日安庆起义失败,7月13日秋瑾不幸被捕,7月15日从容就义于绍兴轩亭口,用生命践行了“拼将十万头颅血,须把乾坤力挽回”的革命誓言。</p><p class="ql-block"> “秋风秋雨愁煞人”,以极简的自然意象浓缩了秋瑾就义前的悲怆。她的“愁”不止于个人与革命,更源于对国家沉沦、民族危亡的深切忧虑,是心系天下的仁人志士在绝境中的悲鸣。</p><p class="ql-block"> 秋瑾是为推翻数千年封建统治而牺牲的杰出女烈士,为辛亥革命做出了巨大贡献。</p><p class="ql-block"> 辛亥革命后,在她就义处建立起了秋瑾烈士纪念碑。1912年,孙中山题赠挽幛“巾帼英雄”。1939年,周恩来题词“勿忘鉴湖女侠遗风,望为我越东女儿争光”,号召世人向秋瑾学习。</p><p class="ql-block"> 2014年5月我去绍兴旅游,特地去古轩亭口拜谒了秋瑾烈士雕像。作诗一首:</p><p class="ql-block">《古轩亭口》</p><p class="ql-block">古轩亭口碑入云,</p><p class="ql-block">巾帼壮烈笫一人。</p><p class="ql-block">投笔拨剑摧帝制,</p><p class="ql-block">散财捐躯为黎民。</p><p class="ql-block">冷雨流尽侠女血,</p><p class="ql-block">春风唤回英雄魂。</p><p class="ql-block">我来低首真颜汗,</p><p class="ql-block">皮囊几多报国心?</p><p class="ql-block"> 2014年5月21日晨作于秋瑾烈士纪念碑前</p> <p class="ql-block"></p><p class="ql-block">孙中山和宋庆龄对秋瑾都有很高的评价。</p><p class="ql-block"> 1912年12月9日孙中山致祭秋瑾墓,撰挽联:</p><p class="ql-block">“江户矢丹忱,重君首赞同盟会;</p><p class="ql-block">轩亭洒碧血,愧我今招侠女魂。”</p><p class="ql-block"> 1916年8月16日至20日,孙中山、宋庆龄游杭州,赴秋瑾墓凭吊,孙说:“光复以前,浙人之首先入同盟会者秋女士也。今秋女士不再生,而‘ 秋风秋雨愁煞人 ’之句,则传诵不忘。”</p><p class="ql-block"> 1942年7月宋庆龄在《中国妇女争取自由的斗争》一文中称赞秋瑾烈士是“最崇高的革命烈士之一”。1958年9月2日宋为《秋瑾烈士革命史迹》一书题名。</p><p class="ql-block"> 1979年8月宋庆龄为绍兴秋瑾纪念馆题词:“秋瑾工诗文,有‘秋风秋雨愁煞人’名句,能跨马携枪,曾东渡日本,志在革命,千秋万代传侠名”。</p> <p class="ql-block">秋瑾墓是近代著名女民主革命家秋瑾的墓地,位于浙江省杭州市白堤尽头西泠桥畔。墓正面有大理石墓碑,上刻孙中山亲笔题词“巾帼英雄”四字。背面立有吴芝瑛、徐自华所书的墓志铭原石。</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