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大宋熙宁八年,大辽大康元年,公元1075年。在这个中华大地“前三国”时代,这里面没有西夏年号,因为天文不发达,被宋朝给予支援奉正朔。</p><p class="ql-block"> 1075年从轰轰烈烈的变法中抽空关注一场开疆拓土的胜利“熙河开边”,这是一个文人蜕变成良将,为帝国立下战功的英雄主义,这个良将叫王韶。这一年讲述脉络是这样的:王安石变法——王韶——张骞的悖论——文明的机运。</p><p class="ql-block"> 我来以自己的读后见解来描述这个脉络,也算是实践一次费曼学习法。王安石这一年回朝再任宰相,但朝局已今非昔比,时年28岁的宋神宗已经羽翼丰满,牢牢掌握变法的方向盘,很难再需要王安石撑局。目光转向一个凯旋而归的帝国良将,王韶,一名与苏轼苏辙张载和程颢同期进士(嘉祐二年龙虎榜)。今年的王韶炙手可热,因为大宋沉浸在战争上胜利喜笑颜开里。可拉长时间一看,这个胜利在大宋来看,具有很强的反噬性,贫瘠的疆域是个黑洞,一直将国力往里面拖拽。那这场胜利的意义何在?罗振宇把把思路从王韶拉到北宋往后的几十年,顺便又跳跃到大汉朝的张骞凿通的西域,再到世界历史上的兴衰交替,一览文明的兴衰载体,是如何起起落落绵延不绝……简单说,在大宋小民利益小算盘上,王韶的胜利耗费了大宋国力,是亏本买卖。在汉朝小民利益算盘上的张骞就是个为个人名利,投皇帝所好拿国家人力物力财力去往西域找机会扬名立万的投机分子。但是罗振宇带我们跳出历史的当下,从民族和文明发展进程的高度俯瞰,每次文明载体,也就是这些国度走到发展边界,走向衰落甚至灭亡的时候,正是因为之前的“亏本买卖”生根发芽,进行反哺,才让文明得以延续传承,进而更上一层楼。正是因为疆域辽阔,华夏文明的多元得以存续,所以中华文明能够“新旧相推,日生不滞”,所以得寿。比如黄河文明衰弱了,长江文明接棒,还有珠江、黑龙江、澜沧江,塔里木河……</p><p class="ql-block"> 从世界角度也是如此,欧洲各国发展进程中的你方唱罢我登场(荷兰西班牙法国德国英国),五月花号背井离乡勇敢远征开拓,继而美洲遥遥对欧洲衰落的延续和替代,现代亚洲的触底后来赶上。听说犹太教的原生荒芜之地,圣经故事在世界的信众如云。听说印度的那烂陀寺荒烟蔓草,从那走出的佛教亿万信众却依然相信那里有西天极乐净土。</p><p class="ql-block"> 罗振宇说:“公元1075年,我想讲的,可不仅仅是中华文明生机不绝的历史密码,整个人类文明,就是一场波澜壮阔的开疆拓土。走出非洲的原始人,从中亚草原进入印度河流域的雅利安人,离开自己的城邦去往黑海沿岸的古希腊人,从半岛向外扩张成为中世纪知识灯塔的阿拉伯人,一路东进奔向西伯利亚的哥萨克骑兵,扬帆起航发现新大陆的航海家,坐上五月花号的英国清教徒,甚至,乘坐阿波罗号飞往月球的宇航员”。</p><p class="ql-block"> 文明的延续传承和进步,很多时候依赖于突破认知的边界,走出舒适区,走入陌生和风险里。正是那一颗颗离开原有璀璨光芒间,勇敢走入黑暗的星火,带出了全新的燎原辉煌。正因为如此,才塑造出了今天世界文明的版图。</p><p class="ql-block"> 颂扬 “熙河开边”的意义何在,颂扬的功在当下,意义却在千秋,尽管它持续地削弱宋朝国力,也只在一时一隅。王韶应当接受凯旋者的荣耀,尽管这昙花一现,明年就要坠落。下一年,这个舞台要告别大宋二王,和王安石和王韶说再见。</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