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有幸连续三次有在扬州主场观看“苏超”的机会。这次特地提前去了体育场,因为我想更多去感受一点足球比赛之外的东西。</p><p class="ql-block"> 比赛时间是晚上七点半。距离较近,我步行十几分钟,就到了体育场南门。六点钟刚过,夕阳在天,烈日余威不减。原以为第一道检票口会像以往那样排着长龙,这次的入场形式显然得到了优化。人群被清晰地按看台分区导流,穿制服的工作人员额角渗着汗,指尖在检票仪上快速点触,有人掏票(身份证)慢了些,他们便笑着提醒“别急,慢慢找”,声音里听不出半分焦躁——天再热,人再多,指尖的严谨和眼里的耐心丝毫不减。</p><p class="ql-block"> 穿过检票口,一阵清凉漫过来。只见几台雾炮车正伸长“脖子”往看台喷着水雾,水汽升腾而起,在夕阳下织成轻薄的纱。与操作的师傅攀谈,他擦着汗说:“地表温度高,提前两小时就开始降温了。”想起前两次观赛时,草皮总带着沁人的湿意,原来这清爽背后,是机械臂一次次地起落,把暑气挡在了赛场之外。</p><p class="ql-block"> 第二道安检门顺利通过后,由于时间尚早,我故意放慢脚步。在一排摊位前,穿志愿者服的女孩递来两样东西,我有些介意地摆手时,她眼里的笑意却更盛:“看球用的,免费。”接过才发现是彩色气球棒和小喇叭——难怪前两次看台上总有彩色的浪、沸腾的声,原来这些热烈的元素,早有人细心备好,悄悄递到每个人手里。</p><p class="ql-block"> 饮水点的冰块正在大盆里慢慢融化,折射出亮晶晶的光。志愿者小伙子一边递水一边告诉我:“30个饮水点,桶装水备了很多,藿香正气水等防暑药品也管够。”我握着冰凉的水杯,忽然分不清是冰块带来的凉爽,还是那句“不够再拿”里藏着的暖意。</p><p class="ql-block"> 看台的座位擦得发亮,啦啦队的横幅正随着排练的节奏翻飞。绿茵场上,队员们在练传射,连裁判员都在做着拉伸——原来他们和球员一样,要把筋骨活动开才能精准判定。跑道边的十几面大鼓透着股劲,听说陕西榆林的腰鼓队要登场,鼓面的红绸在微风里轻轻摆动,像在等一声号令。</p><p class="ql-block"> 开赛的哨声前,健美团体操的活力还没散尽,机器人点球大战又引来一阵惊呼。比赛开始后,“共进退”的巨幕在看台上徐徐展开时,整座体育场像被点燃了。原来比赛岂止是场上二十二人的角逐?看台上每一声呐喊、每一股人浪,皆是托举球员梦想的千钧之力,亦是城市魂魄的共振回响。最令人动容是,在终场哨响后,主队虽败,看台上却无人退场。当球员鞠躬致谢时,“输也爱你”“继续战斗”的呼声汇成一片纯粹热爱的海洋。这海洋所映照的,是一座城市何其宽厚坦荡的胸襟!</p><p class="ql-block"> 是啊!这也许就是我所见的“苏超”火爆出圈的真谛:赛场上健儿拼搏固然是火种,而真正燃烧整片星空的薪柴,是场外无数默默付出的人——那些在烈日下维持秩序者、在喧嚣中传递清凉者、在烈日下擦拭座椅者、在欢呼浪潮中悄然补给者……他们何尝不是这火热图景的“织梦人”?这些无声奉献者,正配得上人们赠予“江苏城市足球联赛”为“苏超”里的那个字眼——他们是真正的“超”人。</p><p class="ql-block"> 提及“超”人,不由得不说一下我的小外孙女。她有幸被选为球童,小手牵着扬州队27号队员步入了绿茵场。她的母亲在朋友圈分享照片时写道:“非赢球才闪光,能携手立于热爱之中,已是孩子最珍贵的成长。”我看到后由衷地点了一个赞。</p><p class="ql-block"> 原来“苏超”的“超”,不只在鏖战的球场,还呈现在让人感动的幕后。那些藏在细节里的用心,那些不求回报的热忱,才是让一场比赛超越胜负、直抵人心的力量。他们虽不是聚光灯下的主角,却是让每一份热爱都有处安放的“超”人。</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