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b>吴闻修老师简历</b></p><p class="ql-block">吴闻修(1920-1985) 镇江教育界、书法界著名人士。1920年生于河南舞阳,12岁丧父,寄居大伯吴锡梦(河南开封优级师范学堂毕业)家,其大伯父为当地著名塾师。自幼从其诵读古文诗词,学练颜体书法逼真,常受大伯表扬。1941年考入西北师院(即今北师大前身),师承黎锦熙、焦菊隐等大学者。其间学练魏碑体。1945年从师院毕业并获文学学士学位。不久后到中央大学任教,其音韵学功底深厚,深得吕叔湘先生青睐。与胡小石先生为邻,兼习书法。南京解放后,选调华东军政大学为教员,同时接受革命思想洗礼。后辗转到崇明、丹阳、镇江等地从事教育工作。1952年任省丹中高中教师,1959年调入镇江专区教师进修学校任教,1963年调入镇江市第六中学为语文教师兼语文教研组长。1976年先生提出进行书法教学的建议,并在镇江市六中成立书法兴趣小组,引导书法美育的开展,这在当年中学书法教育沉寂之时,实属空谷足音。1980年10月镇江市书法家协会成立后,先生先后当选为理事、顾问。先生与顾莲村、李宗海、乐图南、许图南、杨正觉、朱灵峥、石寿、茗山等友善,相互研讨文学、书法。文革中所藏书画被抄,其平日读书笔记、卡片亦被抄没。文革结束后,先生焕发青春,以师者自律,传道、授业、解惑,不亦乐乎。先生书出颜真卿,后力攻《龙门二十品》、《张黑女》、《郑文公》、《瘗鹤銘》、《经石峪》诸碑、参学赵之谦、张裕钊等,晚年已形成自己的端庄遒丽、浑朴洒脱、苍厚雄秀、精气内涵的独特风貌。他以书法服务社会,为市民和书法爱好者所景仰和爱戴。镇江诸多景点有其题刻。先生一生笔墨不辍,精研不已。生前为镇江市书法家协会顾问、镇江市老干部书法协会会长。</p> <p class="ql-block">今年8月18日是恩师吴闻修先生的忌日,吴老师离开我们已经40年了。他是镇江教育界的名人、著名书法家。许图南先生曾给他作嵌字联:“闻道研艺 修己树人”,这八字是对吴老师一生最精辟的评价。今天借用斯联为题,将我追随吴老师的经历、了解的有关事情简叙如下,以表深切怀念吴老师之情。</p> <p class="ql-block"><b>闻道研艺 修己树人</b></p><p class="ql-block">----深切怀念恩师吴闻修先生</p><p class="ql-block">我6岁从家父学写毛笔字,从小便爱上书法。70年代前期,上小学的我喜欢看大字报,主要是欣赏毛笔字。常见到家门口工厂围墙上出现的一种特别的魏碑字体,写得美观大气,很是羡慕,经了解出自市六中一位老教师笔下。后来有一次看到有人从小学门前走过,工作服左口袋上印有某某单位字样,竟是那自己喜欢而又熟悉的魏碑字体,便对这位老师更生敬意和向往!</p><p class="ql-block">76年9月我进入市六中上初一,随着粉碎“四人帮”,当时的口号用毛笔字写成,张贴在教室墙上,黑板上方贴的是“胸怀祖国 放眼世界”八个大字,正是自己熟悉的那个魏碑体,此时我已经知道是在高中任教的吴闻修老师所书,只是暂无机会拜识。</p> <p class="ql-block">茅山顶宫门旁“道炁长存 万寿无疆 ”八字为吴闻修先生所书</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我因爱好书法,写的字还说得过去,常被老师安排给大家把习题、作业题抄在黑板上,甚至被学校调去参加抄写黑板报。</p><p class="ql-block">语文老师陈震对我写的字很欣赏,有次他让我用毛笔帮他抄了一个通知。写完后,他用“拳打金山脚踢焦山”夸我毛笔字厉害,当时在语文教研组办公室,吴老师听到后,过来看我写的字,带着欣赏的目光问我:“你喜欢书法?”我说:“是的”他说:“明天你来找我。”我说:“好的”。第二天我去看他,他从黑色手提包里拿出一厚叠四四方方的小宣纸,每张纸上都写有一个毛笔字,实在太美了,字帖也不过如此,我脱口提出想跟吴老师学习书法的想法。吴老师见我真诚,同意了我的请求。从此我便随吴老师学习书法了。</p> <p class="ql-block">道炁长存</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有一天下午放学后,我去找吴老师。他把我带到他家,是山巷底一处青砖白墙老屋,大门朝北,门牌号是山巷底44号,门内是个小院子,左边是围墙,右边是一间小屋,是吴老师的书房。院内有一个金鱼池,内有多种金鱼。旁边上摆着一些盆花。沿小屋右拐便见三开房,中间是客厅,也是厨房,堆放些生活杂物。左间是吴老师公子丹青兄的卧室。右间为吴老师和师母的卧房。右间房门朝南,进门可见左前方北窗下有一张八仙桌,这是吴老师吃饭和会客的地方。西面是挂有蚊帐的大床。南墙上张贴着吴老师书写的辛弃疾词《西江月-遣兴》。东面有一小门通书房。书房里掛着吴老师写的字。书房很小,顶多3、4个平方。</p><p class="ql-block">在此,吴老师向我传授了他的执笔方法,五指各司其职的作用,即是沈尹默先生的五字执笔法。在书房,他让我看他写字,听他讲书法,让我真切地感受到了老师对我的关怀。</p> <p class="ql-block">万寿无疆</p> <p class="ql-block">后来我无数次地到此拜访吴老师,看他写作品,听他讲书法。常常遇见有朋友来访,与他聊天,颇为和谐。在这里,我见过他的老乡李紫阁老师、中医院曲院长,还有老友名老中医周炳华、书画家石寿、车竹隐、书法篆刻家朱灵峥、书法家虞朝栋,忘年交園林古建家王亚南、青年篆刻家刘方明等等。</p> <p class="ql-block">此为伯先公园翠绿茶室三块镌石门匾之一,茶室于八十年代初由陈从周先生高足王亚南先生设计,石匾亦由王亚南先生请吴闻修老师所书,魏体书。写于1984年春季。</p><p class="ql-block">该茶社是钢砼混凝土仿古建筑,由市园林古建公司施工。至今已有40余年。</p> <p class="ql-block">我上初一时,六中是完全中学。有一批书法好的教师,除吴老师外,还有路碧、应天仇、周志光、周鸿、姚豫恒等老师,当然以吴老师为最。在六中,吴老师因资格老,被尊称为“吴老先生”。粉碎四人帮后,百废待兴,吴老师倡导在六中组织书法兴趣小组,定期开展书法讲座和展览,提高书法水平,以此带动更多的同学爱好书法,促进中学书法美育的开展。这在镇江的中学教育史上是一次创举。</p> <p class="ql-block">从西面看茶社</p> <p class="ql-block">初二时,见姚豫恒老师拿着一本《书法》杂志。几天后吴老师的桌上正放着这本杂志,是创刊号。记得吴老师让我翻阅了一会儿,告诉我封面书法二字是郭沫若题写的,结构夸张变化,达到了“疏可走马,密不容针”的境界。让我知道了汉字原来也可以这么書写。</p> <p class="ql-block">张裕钊《重修金山江天寺记》</p><p class="ql-block">碑藏金山寺</p><p class="ql-block">此为吴闻修老师激赏之碑</p> <p class="ql-block">我家离学校近,有次吴老师到我家领着我去金山寺赏碑。金山寺有一块清代大书家张裕釗应曾国藩之属书写的《重修金山江天寺记》刻石,极妙!在此碑前,吴老师仔细端详,他指着碑上的字,教我看张书的用笔和结构,让我对张书外方内圆,笔力坚劲,整体端庄、古朴、大气有了理解。</p><p class="ql-block">为了拓展我的眼界,吴老师还领我去乐图南、李宗海、许图南、杨正觉、石寿、朱灵峥等先生家拜访,因此,他们待我如同自己的学生一样。认识这些前辈,熟悉他们的作品,使我不经意间树立了正确的人书统一观,即做好人,写好字。</p> <p class="ql-block">国家森林公园镇江南山虎跑泉上方万古常清亭匾上四字为吴闻修老师于1981年秋天题写。</p> <p class="ql-block">细看吴闻修老师书匾</p> <p class="ql-block">正面看亭赏匾上书法</p> <p class="ql-block">换个角度看万古常清亭</p> <p class="ql-block">虎跑泉上方为万古常清亭</p> <p class="ql-block">我的奖状</p><p class="ql-block">镇江市六中颁发,上面文字为吴闻修老师1978手5月亲笔书写,至今己47年。</p> <p class="ql-block">我收藏的吴老师的墨宝中,有一张市六中颁发的奖状,除公章外,上面的毛笔字都是吴师亲笔所书:“奖状 李国华同学在期中考试中各科成绩优异,特发此状 以资鼓励 镇江市第六中学1978年5月”。这张奖状一直在激励我前行。放在老家,我爸帮我保存着。我爸读过私塾,当过兵,阅历丰富,写得一手如法的颜字,当年吴老师到我家找我,两位老人见面,很是谈得来。</p> <p class="ql-block">吴闻修老师1981年为周志光书</p> <p class="ql-block">此外吴老师还常带我去位于大西路的文化馆观看书展,在现场,可以听到吴老师对作品的评价,所论精当准确,加深了我对书法的理解和认识。</p><p class="ql-block">1978年赵朴初词金缕曲《 敬献人民教师》发表后,吴师十分赞赏,他高兴地用毛笔在横着的四尺纸上书写了该词,悬掛于六中语文教研组,豪迈用笔透露出他与时俱进,积极投身教育事业,培养社会主义事业接班人,为国家发展奉献光和热的激情。</p> <p class="ql-block">吴闻修老师书赠弟子石正海书法</p> <p class="ql-block">1979年元旦,吴老师带我去工人文化宫听李宗海先生的书法讲座,使我受益匪浅。在老书家挥毫环节,但见八十二岁的老书家吴广居先生以三指高执笔书幅,那种凝神挥写、正气浩然的神态至今刻在我的脑海。</p> <p class="ql-block">当年我双钩的《至宝斋法帖 草千文》,曾请吴老师过眼,他对我提出年轻不写草书的忠告。</p> <p class="ql-block">有一次,我借到一本传为王羲之所书的《至宝斋法帖 草千文》,很喜欢草字的流动美,便用钢笔双钩了一本。将双钩本带给吴老师看,吴老师看后先夸奖了我对书法的用心,然后告诫我:“年轻时草字可多看,不宜写,写草书要有阅历,最好50岁后写。”</p> <p class="ql-block">吴闻修老师1981年书</p> <p class="ql-block">家中有一石印本《书法津梁》,实为包世臣的《艺舟双楫》,我坚持将这繁体竖排自右向左读的旧书读了下来,有不懂的,就向吴老师请教,他对我有问必答,让我在初中时便窥见了包世臣的碑学理论,为后来与恩师祝嘉先生结缘打下了思想基础。</p> <p class="ql-block">吴闻修老师1982年书赠弟子袁晓荣书法作品</p> <p class="ql-block">吴闻修老师1981年书</p> <p class="ql-block">我见吴老师有张裕釗字帖大字本的双钩本,很是喜欢。在我提出借回去双钩一本作字帖时,他二话没说便借给了我。</p> <p class="ql-block">吴闻修老师1977年书</p> <p class="ql-block">当年吴老师推崇何绍基临写《张黑女》,他说何绍基认为此碑绝佳,便随身携带,有空便读和临,以致何书达到既雄厚博大又精气内凝的境界。《张黑女》当时书店很难买到,吴老师见我喜欢,为我临写了全本,还托乐图南先生题写了“张玄墓志”箋条。我将之装订成册,以为学习、收藏之用。它凝聚了吴老师非凡的功力和对学生的厚爱。</p> <p class="ql-block">吴闻修老师1981年书</p> <p class="ql-block">吴老师曾经收藏有不少字画、碑帖,文革中被抄家,连同他的读书笔记、大量的读书卡片都被抄走。后来尽管退还了一些,但笔记和卡片己荡然无存,影响了他著书立说。退还的物件中居然有一厚叠《泰石金刚经》单字原拓。看到这些,我便认识到吴师之所以擅写榜书,是因为他有此家藏法宝。</p> <p class="ql-block">吴闻修老师书</p><p class="ql-block">乔治收藏</p> <p class="ql-block">我于80年到位于宜兴的江苏省旅游学校读书,随身携带了毛笔和柳公权《神策军碑》。在校期间坚持临习,后来从同学处借到《郑文公碑》而改练。放假便将书法日课带回镇江,请吴老师评点,再根据吴老师的要求作进一步改进。在旅校,我不仅荣获全校书法比赛第一名,而且1982年7月作品参加共青团江苏省级机关委员会主办的江苏省省级机关青年美术书法摄影大赛,获得书法组的二等奖。因此被省直青年书画小组吸收,当时名画家萧和也在这小组,我们一道听过南艺曹志桂教授的书法讲座。有次活动,还与萧和合作了一帧人物画王安石,他画我题,此画为我珍藏。將画带给吴老师看,他为我的勇气而高兴。</p> <p class="ql-block">吴闻修老师1981年书赠同乡李紫阁先生书法作品</p> <p class="ql-block">在校期间,校长陶九龄派人找到我,希望我给学校驾驶班用的训练车题写“江苏省旅㳺学校”,于是我奉命书写了这七个字。学校根据字样制作在车门上。这些汽车往来于丁山、宜兴和南京之间,仿佛在举办我的书法巡回展,虽然仅有七个字,却让我骄傲了好一段时间,于是更加感恩吴老师对我书法的教导。</p> <p class="ql-block">我家客厅东墙背景:我的四位恩师书刻。自左至右为吴闻修、钱君匋、祝嘉、顾莲邨等四位老师。</p><p class="ql-block">左1为吴闻修老师书韦应物诗</p> <p class="ql-block">此帧为上刻原件,为吴闻修老师1981年夏天所书</p> <p class="ql-block">在江苏旅校读书期间,我是通过书信,寒暑假期回镇江看望吴老师等途径,了解了吴老师的一些情况:</p><p class="ql-block">1981年下半年,经吴老师培训过的六中同学参加镇江市中学生书法比赛成绩不俗。不少同学获了奖,其中何文斌同学获二等奖。吴师亲自书“天道酬勤”四字横被作为奖品赠送给他。当年得吴师教益的六中学生还有于文清、何文祥、孙彤、蔡鹏飞等,加上校外学生石正海等,如今他们已是镇江市书坛的中坚。</p> <p class="ql-block">吴闻修老师1981年书</p> <p class="ql-block">其时吴师还积极参与社会办学,举办书法班,教了一批书法学生,其中有多才多艺的石正海兄。听说吴师曾带学生去焦山,观赏瘗鹤铭。</p> <p class="ql-block">吴闻修老师1981年书</p> <p class="ql-block">1981年11月中国女排首次夺取世界冠军,吴老师情不自禁,挥毫写下:“拚搏”两大字,表达对女排精神的赞赏,并希望世人以女排精神建设国家。带着美好的希望,吴老师还书写过大字“腾飞”,于此可见吴老师的家国情怀。</p> <p class="ql-block">1981年冬,吴闻修老师参加与日本以文会交流时所书的“鹤寿”,刊于日本著名书法组织以文会的会刊</p> <p class="ql-block">《以文》杂志上吴闻修老师的书作</p> <p class="ql-block">随着改革开放,日本书家率团到中国书法寻根,来书法之岛的焦山实地观摩瘗鹤铭,并与我市书家进行交流,吴师作为我市重要的代表性书家参加了多次对外书法交流,至今我们可以从日本以文会会刊《以文》上看到1981年冬吴老师的作品“鹤寿”。</p> <p class="ql-block">吴闻修老师1982年8月书</p> <p class="ql-block">吴闻修老师1983年3月书</p> <p class="ql-block">84年5月市书协在焦山开会,吴老师和与会镇江诸家特地去摩娑瘗鹤铭。吴师家藏李铁厂书《瘗鹤铭》拓本。该本经李宗海先生,传阅到吴广居、乐图南、许图南等诸家手中,从上述诸家的诗作或临本便可得到印证。如许图南老曾有诗《李铁厂书瘗鹤铭拓本题辞》注中有云:“顷者李退翁老友以吴闻修先生所藏此本见示,并索为题……”。可见吴师对《瘗鹤铭》是极为看重的。</p> <p class="ql-block">吴闻修老师1983年书</p> <p class="ql-block">1983年3月,我得缘拜访书学泰斗祝嘉先生,得祝老亲传笔法。并在后来的学书中改用祝师笔法,大有进步。当时到苏州拜谒祝师事不敢向吴老师明说,生怕被误解。后来觉得不说反而不好,便向他坦陈了苏州之行,吴师听后哈哈大笑,说:“很好,学习上就是要转益多师”。并叮嘱我:“祝老是大书家,一定要认真向他学习!”吴老豁达大度的胸襟令我敬佩,这是他老人家书法作品大气的一个重要因素。</p> <p class="ql-block">镇江市国际友城第一碑</p><p class="ql-block">镇江与日本津市缔结国际友好城市关系植树纪念碑,于1984年6月11日建立,碑上文字为吴闻修老师书写</p> <p class="ql-block">专业人员拓碑,为城市文化积累资料</p> <p class="ql-block">2024年11月22日本津市市长、议长率团前来观树赏碑</p> <p class="ql-block">1984年6月吴老师应邀给市政府建立的我市与日本津市缔结国际友好城市关系植树纪念碑题字。40余年来,津市的友好人士访问镇江有空总要抵焦山观赏这块“镇江市国际友城第一碑”。</p> <p class="ql-block">吴闻修老师1984年书</p> <p class="ql-block">1984年11月,市书协换届,吴闻修老师被聘为顾问,开会地点正是当年书圣王羲之的岳父郗鉴的府邸所在。中山大学教授商承祚先生应邀在参会,作了书法讲座。这次大会以丁观加为主席的书协新领导班子将学术研究和参与对外书法交流作为工作任务公开提出,从此镇江的对外书法交流更加活跃,成绩斐然,彰显出镇江的书法文化底蕴。这次换届吴师公子吴丹青兄成为市书协副秘书长,名列副主席、秘书长刘二刚之后。丹青兄自小便受到良好的家庭教育,吴老师对他的多种兴趣进行了引导和培养,尤其是在他十来岁的时候,便每周日一早去镇江火车站将丹青兄送上车,届时书法老师在下关接站并带至家中授书法课,课后老师再将他在下关火车站送上车,吴老师则在镇江站接他回家。这位老师是六中周鸿老师的舅父、南京的老书家。这种学习形式在当年极为少见的,于此可见吴老师对丹青兄的精心培养。丹青兄不负父望,终成为镇江书坛名家。</p> <p class="ql-block">吴闻修老师1984年书</p><p class="ql-block">何文斌收藏</p> <p class="ql-block">85年初镇江市第一届文代会召开,我和吴师都参加了,是时我追随吴师左右。吴师问许老:“请你做的嵌字对做好没有?”许老连连答应好了,随即用铅笔头在一小纸条上写下:闻道研艺 修己树人。吴师看后连声叫好!我在旁看后,甚感老辈文化修养高、文字功底深,我辈当见贤思齐。</p> <p class="ql-block">吴闻修老师书赠弟子石正海书法</p> <p class="ql-block">由于吴师人品、书艺、声望的影响力,有关部门请他给恢复建设名胜古迹、景点题字,目前已知他给茅山九霄万福宫书题了“ 道气长存 万寿无疆”;给镇江南山题写了“万古常清”;给伯先公園题写了“翠绿”。这些碑刻至今装点着镇江的风景名胜,为历史文化名城增色,吴老师真可谓笔墨长留天地间了。</p> <p class="ql-block">吴闻修老师1982年书</p> <p class="ql-block">对吴老师的书法评价,许图南老有“尝见闻修先生龙门楷书端整有矩度”句,李宗海老有“闻修同志书法攻北魏,与吾同好,昔曾见许于赵老北晖,赵老往矣,吾辈当益奋勉精进,并有所承先启后于无穷也”句。</p> <p class="ql-block">吴闻修老师1984年冬为同乡李紫阁老师书联</p> <p class="ql-block">吴老师生病住院期间,我们常去看他,发现他在病房能与病友、医生、护士打成一片。那时他已落实政策,享受离休待遇,住在市第一人民医院干部病房。即使在病中,他还在关心学生的进步和成长。</p> <p class="ql-block">吴闻修老师八十年代书</p> <p class="ql-block">作为书家,他是一位功力深厚、风格独特的名书家;作为教师,他教书育人,是为国家的教育事业尽心尽力,培育万千桃李的教育界名人。</p><p class="ql-block">永远怀念吴闻修老师!</p> <p class="ql-block">吴闻修老师致盛晓钟先生手札</p> <p class="ql-block"><b>吴师轶事</b></p><p class="ql-block">一、随大伯学习文书俱佳</p><p class="ql-block">吴师生于河南舞阳,12岁丧父后,即寄居大伯吴锡梦先生家,其大伯毕业于开封河南优级师范学堂,为当地著名塾师,其杰出弟子有后来为中国科学院院士、著名化学家、南京大学副校长高济宇先生等。吴师自幼聪慧好学,从大伯诵读古文诗词,学习颜鲁公书法可做到逼真,常常得到大伯好评。</p> <p class="ql-block">吴闻修老师1982年书</p> <p class="ql-block">二、黎老给吴老师改名</p><p class="ql-block">1941年,吴师考取西北师范学院。西北师范学院原为西北联大的一部分,,其时黎锦熙先生、焦菊隐先生等大师级教授在院中授课,这让吴师受益非浅。晚年吴师每次谈到黎老,无不充满感情。吴师原名文秀,其时黎老感到这名字对男同学来说有些柔弱,便据孟子“朝闻道,夕死可焉”,为吴师改名“闻休”。虽然后来吴师从知行合一角度考虑,将“闻休”改为“闻修”,以激励自己不断修正自身。从黎老为吴师改名,可见黎老对吴师的厚爱和期待。</p> <p class="ql-block">吴闻修老师1984年冬书</p><p class="ql-block">何文斌收藏</p> <p class="ql-block">三,求职中大,力学攻书</p><p class="ql-block">吴师在中大期间,为了提高自己的学术水平,加深文化修养,他利用图书馆,读书做笔记,制作学习卡片,以期将来自己著书立作。有件事足见吴师人品高、学问好。为能让吴师在中大求得合适的职位,黎锦熙老专门给时在中大任教的吕叔湘先生写了一封推荐信,让吴师及时将信亲交吕老。但是吴师抵中大后并未持信直接找吕老,而是在中大找到工作后,在吕老的一次音韵学的讲座上与吕老相识,其时吕老讲完后要大家提问,当时没有人肯站出来,是大家完全懂了而不提问,还是根本没听懂而不知如何提问,正在吕老尴尬时,台下的吴师举手提问,与吕老互动,当时吕老惊讶于吴师深厚的音韵学功底。讲座结束后问吴师是中大哪个专业的学生,怎么会有如此高的水准?当他得知吴师毕业于黎老门下后,肃然起敬道:“难怪,原来是黎老门弟子。”后来得知吴师还有黎老的推荐信,埋怨吴师为什么不一到中大就来找他。但从此吕老对吴师的人品和学问有了了解和钦佩。当时吴师与胡小石先生为邻,也便激起了攀登书法高峰的热情,有空也研习书法。</p> <p class="ql-block">吴闻修老师80年代书</p><p class="ql-block">何文斌收藏</p> <p class="ql-block">四,入职华东军政大学,与学员共同进步</p><p class="ql-block">吴老师在军大传授学员文化知识外,更主要的是接受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的洗礼,从此他成为与时俱进,为新生的共和国培养有理想、有文化的革命军人的文化教员。后来因军政大学停办,吴师转入地方从事教育工作。也正因为有在华东军政大学工作的经历,吴老师是享受离休待遇的老教师,故晚年自号离翁。</p> <p class="ql-block">吴闻修老师1982年书</p><p class="ql-block">何文斌收藏</p> <p class="ql-block">五.辗转江南,从事教育工作</p><p class="ql-block">吴师先后辗转崇明、丹阳、镇江等地从事教育工作。1952年应邀入职省丹中,从事语文教学,与顾莲村、陈锦华等名师同事,因教学有方,深受学生喜爱,遂与顾、陈两位同为丹中的三大语文名师。顾老师家学渊源,国学修养深厚,早年拜曾熙为师学习书法,后入中大艺术系学习绘画,得吕凤子、徐悲鸿、高剑父等名师栽培,抗战前书画己名满天下。解放前为正则艺专教授、训导主任。解放初教育界院系调整,被安排到省丹中从事美术教育,不过此时如果做美术教师,势必要挤走一位正在教美术的老师,而那位老师毕业于正则艺专,绘画外其他能力不明显,丢掉工作极有可能失业。于是顾师放弃教美术,请求另外安排工作,哪怕是教语文,所以一代诗书画印大家顾莲村先生从此便在省丹中教语文。陈锦华老师曾为民国江苏省政府秘书,文字功底非凡,有“活字典”之称,后转入教育界工作,于是便在省丹中为语文教师。吴师小他俩多岁,虚心学习,取长补短。从此文字学、书法积累更加深厚。后来尽管吴师离开丹阳到镇江工作,他与顾、陈老的交情一直未变,我曾在吴师家观赏到顾老写的一副对联:《致广大 极精微》,雄奇奔放,从边款可见两人交情很深。有次吴师指着一帧鲁迅的画像,告我这是“顾大头”画的,我看作者名是顾盼,他说顾盼是顾老的公子,小时头大聪明,大家都喊他“顾大头”。陈锦华老师有个儿子当年在省丹中学习,吴老师还做过他的班主任。后来80年代初陈老师的另一位公子陈希从部队转业到镇江外贸工作,专门拜访吴老师,并与吴老师一家保持联系。</p> <p class="ql-block">吴闻修老师致盛晓钟先生手札</p> <p class="ql-block">此时吴老师的学生中还有聂祥林、刘龙、吴宏厚等。聂祥林省丹中毕业后,考取上海外国语学院俄文专业,毕业后到国防部工委从事翻译工作,在西北基地曾给刘少奇、林彪等做过翻译,80年代初转业至镇江市外办,任友好城市科科长兼对外友好协会秘书长,为我国国防事业和地方外事工作做出过突出贡献。刘龙后来成为镇江教育界名师、我国赛珍珠研究的开拓者,也是中师教材《三笔书法》的主编。吴宏厚毕业后考入中央戏剧学院,为话剧、电影、电视剧三栖演员,曾任中国青年艺术剧院演出处处长,记得1985年吴师逝世后,我曾就纪念吴师事与其有书信联系,他对吴师充满着敬爱和感情。</p> <p class="ql-block">吴闻修老师书</p><p class="ql-block">何文斌收藏</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其时吴师在校的好友,还有后来做过省丹中教务主任的王致远老师,我和同学袁晓荣兄曾去丹阳拜访他,谈到吴师,他对吴师人品、学问、书艺都极为钦佩和赞赏。</p> <p class="ql-block">吴闻修老师1981年书</p> <p class="ql-block">吴闻修老师1982年夏为学生何文斌书</p> <p class="ql-block">青花双龙碗(已珍藏40年)</p><p class="ql-block">当年吴老师仙逝,丹青兄发给吊唁者的寿碗,从此碗品质可见丹青兄品味高雅。</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永远怀念吴闻修老师!</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