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1><b><font color="#ed2308">音乐:唯美古风</font></b></h1> <b>晋祠的由来:<br><br> 传说3000年前,西周小霸王周成王和弟弟叔虞玩过家家,随手撕了片梧桐叶当“封地契”:“喏,唐国归你了!”没想到史官当场记小本本:“天子无戏言!”得,叔虞长大后,真被分到山西当诸侯,后来儿子燮父发现地盘有条“晋水”,干脆改国号为“晋”山西简称“晋”的梗,就这么来的!</b><div><b><br></b></div><div><b> 后人为了纪念这位“躺赢”的诸侯,在晋水源头修了祠堂;</b></div> <b> 都说晋祠是 “三晋历史文化的总源头”,这话真不假 —— 咱前前后后来了两次,还是跟逛迷宫似的,哪哪儿都藏着故事。</b> <b>谁把山西的醋坛子给打翻了,居然还这么美<br>应宝子们要求,微缩创意来到山西啦。<br> <br> 山西的魔法咒语在此,需要的宝子自取哦:<br>一个陈醋坛形状的创意微缩场景,坛体呈深褐色,表面浮雕山西地图轮廓,印有白色文字“山西”和英文“ShanXi”,内部透明,展示云冈石窟、应县木塔、晋祠等古建筑群缩影,背景为太行山脉与黄河交织的抽象图景。</b><div><b><br></b></div><div><b> 整体风格3D渲染,光影模拟黄昏时分的暖色调,材质采用哑光陶瓷质感与金属光泽结合,超高清细节呈现木构建筑的榫卯结构与石窟雕刻纹理,HDR光影强化立体感,电影级构图突出历史与未来的交融。---感谢原作者</b></div> <b> 晋祠,文化遗存极为丰厚,有宋、元、明、清时期的殿、堂、楼、阁、亭、台、桥、榭等各式建筑100余座,宋元以来雕塑100余尊,铸造艺术品30余尊,历代碑刻400余通,诗文匾联200余幅,古树名木96株,</b><div><b><br></b></div><div><b> 其中,上千年古树30株。在一处文化遗产中,保存有如此众多的文物精品,实属罕见。</b></div> <b> 刚进大门就被热闹劲儿裹住了:四川话的 “这边走嘛”、东北话的 “快给我拍一张”、广东话的 “呢个建筑好犀利” 混在一块儿,跟听相声似的有趣。</b><div><b><br></b></div><div><b> 吴东笑着说:“这晋祠比江汉路还热闹,全国人民都来‘赶场’咯!”</b></div> <p class="ql-block"><b>去过了国内那么多园林后,</b></p><p class="ql-block"><b>还是觉得晋祠太美了。</b></p><p class="ql-block"><b> </b></p><p class="ql-block"><b>它的美是欧阳修笔下的郁郁古柏含苍烟,</b></p><p class="ql-block"><b>是李白口中的百尺碧潭写翠娥,</b></p><p class="ql-block"><b>它承载了三晋八百年的历史遗思,</b></p><p class="ql-block"><b>也映照着于谦、傅山们曾在此驻足凝思的身影。</b></p> <b> 首先看到的: 唐叔虞祠是奉祀西周时晋国第一任诸侯唐叔虞的祠堂,分前后两院,前院四周有走廊,后院东西各有配殿三间。</b> <b> 唐叔虞祠,晋祠最初的一座建筑——唐叔虞祠,虽然不是整个晋祠最宝贵的建筑,但却关系晋祠的发展与由来。</b> <b> “不到晋祠枉到太原”来了太原不到晋祠打卡,你会后悔一辈子。来了晋祠你也会后悔一阵子,为啥就没早点来!这里的一砖一瓦都在吐槽,古文化的魅力;</b><br> <b>有人说:晋祠对于南方人 还是过于震撼了点:<br><br></b><div><b> 当你从走进晋祠开始一直被暴击,从圣母殿巨大的牌匾,到栩栩如生的侍女,再到3000年的周柏,每一个都将在痛击你这个只见过明清建筑的南方人的软肋。</b></div> <b>瞧瞧吧,进入晋祠公园后,过一座十字桥,就是晋祠公园中的第一个园中园。因晋阳是唐朝的发源地,故名唐园。<br><br></b><div><b> 蓝底金字的“唐园”匾额,为明末清初书法家傅山所书。<br> 唐园门前矗立着一对铁狮子,其基座侧面铸有“嘉靖四十年五月初三日造”的字样。<br><br></b></div><div><b> 铁狮子,开口为雄,闭口为雌。公狮张嘴,发号施令;母师闭嘴,养儿育女,也从一个侧面反映了封建时代的男尊女卑。</b></div> <b> 穿过唐宋遗风门楼,一组青铜群像扑面而来。它就是太原市内最大的青铜雕塑,晋祠公园里最为著名的一组群雕——龙兴晋阳。<br><br>2003年,太原建城2500年之际,为承历史,启后世,以彰显唐太宗李世民及长孙无忌、尉迟敬德、魏征、李勣、马周等历史人物的丰功伟绩,太原市特铸塑 “龙兴晋阳”青铜群像供人景仰。</b><div><b><br></b></div><div><b> 马踏青山,凝眸远眺;风掠斗篷,气宇轩昂。这组群雕反映了唐王李世民进军太原的一段历史,以及和晋祠的一段渊源,雕塑惟妙惟肖,甚是耐看。</b></div> <b> 这时,我们在步道旁,看到了一块石碑,上面刻着中学语文课文中《晋祠》的全文,为加深印象,便又通读了一遍,默念一句:英雄所见略同!</b> <b>可谁曾想,我们花了大把时间后,才发现连真正的晋祠边都没碰到,而真正的晋祠却藏在晋祠公园的尽头,我们险些把它们混为一谈,有一种本末倒置的感觉。<br><br>【游】晋祠博物馆<br>再也不能耽搁了,直奔不远处门票80的真晋祠而去。</b><div><b><br></b></div><div><b> 晋祠博物馆检票口,大门正中悬挂的匾额,上面“晋祠”二字,为陈毅元帅所书。<br><br> 晋祠,既是我国最早的纪念性祠堂,也是我国现存最古老的园林建筑,是祭祀西周唐国诸侯姬虞的祠堂,创建于西周(公元前11世纪),因在封地晋国所建,故名为晋祠。</b></div> <b> 乍一进入,便感觉与身后的晋祠公园有天壤之别,3000多年历史的厚重感一览无余。</b><div><b><br></b></div><div><b> 1500年前,在北魏郦道元《水经注》中记载晋祠已有相当规模。后经北齐、隋、唐、五代、宋、金、元、明、清及民国诸时期,历经2000多年的营造和修扩,遂成当今的规模。</b></div><div><b><br></b></div><div><b> 其中于公元7世纪至12世纪间最为兴盛,是中国唐、宋古建园林、雕刻艺术之典范。</b></div> <b>走进晋祠大门,<br> 迎面看到的建筑就是水镜台后台,看着这个水镜台是不是感觉特别眼熟,似曾相识,它就是齐天大圣孙悟空变的土地庙,当时拍《西游记》就是用的这个景。<br><br></b><div><b> 这里是演员化妆换衣服的地方,它是明清时期的建筑,重檐歇山顶。正中挂“三晋名泉”横匾,是清康熙武举人杨廷翰所书。<br> <br>门柱上挂楹联:<br> 水秀山明无墨无笔图画,鸟语花笑有声有色文章<br>此联为清末贡生宁惇德所作,1981年由现代书法家刘炳森所写<br> <br> 整个水镜台雕梁画栋,绘制了非常精美的彩画。正中悬挂的“水镜台”匾额,是清代乾隆年间翰林院编修晋祠人杨二酉所书,以秀丽著称,被誉为晋祠三大名匾之一。</b></div> <b> 有趣的是,杨二酉是杨廷翰之侄,伯父与侄儿,一武一文,各题名匾,一前一后,同悬于水镜台上,为这座戏台增色许多。</b><div><b><br></b></div><div><b> **水镜台**:明朝戏台下埋八口大瓮,古代“立体声”KTV,慈禧都山寨到颐和园!</b></div> <b>水镜台阑额和梁枋枋心绘图画约40余幅,<br>主要内容来自《封神演义》。<br><br>哪吒斗四圣的彩画<br>那个脚踩风火轮、手持火尖qiang,<br>身缠混天绫的崽,就是主角哪吒!<br>颜值与战力并存!</b> <b> 围着他的就是魔家四将,<br>后来成了天庭的“四大天王”,<br>掌管风调雨顺。<br>· 拿大宝剑的是魔礼青(管风)<br>· 开混元伞的是魔礼红(管雨)<br>· 弹碧玉琵琶的是魔礼海(管调)<br>· 放神兽花狐貂的是魔礼寿(管顺)</b> <b>过会仙桥,就是金人台,也称莲花台。金人台为方形,中央有一座明代琉璃楼,台上四隅各立一2米左右的铁人。古人认为铁为五金之属,故称此台为金人台。</b><div><b><br></b></div><div><b> 金人台中央,有一幢高达丈余的小琉璃阁,为明代遗物,是为祭祀时焚烧祭文所用。</b></div><div><b><br></b></div><div><b> 至此我不禁满腹疑惑:为什么要铸铁人呢?据古代五行说,金能克水,故在晋祠源头铸四尊铁人用来镇水,以防晋水泛滥。</b></div><div><b><br></b></div><div><b> 我们看到,大名鼎鼎的四大铜人,就在露天的环境下,北宋“不锈钢男团”,西南角铁人,站岗900年不锈</b></div><br> <b> 继续往西,便是对越坊,一座四柱三楼木制功德坊,建于明万历年间。相传由太原县举人高应元为母出资修建。<br><br> 檐下斗拱密致,纵横交叉,整个造型玲珑剔透,华丽典雅。</b><div><b><br></b></div><div><b>“对越”一匾为高应元书,此匾亦为晋祠三匾之一。如果说,“水镜台”是秀丽之笔,那么“对越”则是雄奇之笔。<br><br>“对越”二字出自《诗经·周颂·清庙》中:“秉文之德,对越在天”,“对”为报答,“越”为宣扬,意为报答宣扬祖先的高尚功德。</b></div> <b> 看着是座普通牌坊,捡导游一讲才晓得,上面的雕刻连 “龙爪分几指” 都有讲究,咱仨凑上去眯着眼瞅,小吴还开玩笑:“比我家孙子的奥特曼手办精细多了!” 旁边几个上海阿姨用吴侬软语议论:“侬看这雕花,比豫园的还精致呀”,听得咱仨直乐。</b><div><b><br></b></div><div><b> 牌楼前蹲着一对北宋铸造的铁狮子,气势雄壮不俗,是我国现存最早的铁铸对狮。“对越”一匾为高应元书,此匾亦为晋祠三匾之一。如果说,“水镜台”是秀丽之笔,那么“对越”则是雄奇之笔。</b></div> <b>唐碑亭:李世民亲自撰文吹彩虹屁,字丑得真诚,堪称帝王级“小红书笔记”!</b><br> <b> 对越坊后,就是苍松翠柏掩映下的晋祠三宝之一的献殿。<br><br> 建于金大定八年(公元1168年)的献殿,作为国宝级建筑,,为国内同期现存的古建中所独有,整座建筑没用一颗钉子,全是用木头和卯榫(sǔn)修筑,四面也没墙壁,安装的是木质栅栏,宽敞空旷,从远处望过去就像是一个玲珑的凉亭,给人一一种稳健舒适,疏朗利落的感觉。</b> <b> 献殿,顾名思义,是晋祠祭祀圣母时陈列贡品的场所。<br><br> 历经800百多年,仅经过1594、1955年两次大维修,至今保护完好。这在同期现存的古建筑中算是独有,同时也是用殿堂作为供献的独例。</b> <b>到了献殿,这儿的人更是挤得满满当当。</b><div><b><br></b></div><div><b> 咱仨刚站定,就听见旁边一个武汉口音的胖师傅拍着柱子喊:“哎哟喂,这木头活儿做得真扎实!比我家祖传的八仙桌还牢实!” </b></div><div><b><br></b></div><div><b> 话音刚落,旁边两个河南大哥立刻接话,一口豫腔特响亮:“啥‘扎实’‘牢实’的,这叫历史!你看这榫卯,都是老祖宗的智慧,中不中?”</b></div> <b> 胖师傅不服气,操着武汉话回嘴:“我说是扎实就是扎实!你看这梁子,台风来了都刮不动!” 河南大哥也不含糊:“光扎实有啥用?这献殿可是金朝建的,快一千年了,讲的是文化!”</b><div><b><br></b></div><div><b> 老街坊赶紧拉架:“都中都中!俩位说的都对,这献殿又扎实又有历史,双份的好!” 俩人才笑着握手,还互相递了根烟。</b></div> <b> 继续往西,就是晋祠里最有名的一座桥,它有一个好听名字——鱼沼飞梁。<br><br> 鱼沼飞梁是一座十字形的飞梁,同时还是晋祠三宝之一。这种十字形桥梁,在中国古建筑中十分罕见。</b> <b> 古代桥梁多为一字型,这座奇特的十字形桥梁可谓匠心独具,它既是我国古代十字形桥梁的孤例,又可谓世界上最早的立交桥的雏形,具有很高的历史价值。</b><div><b><br></b></div><div><b> 老街坊说这是 “世界上最早的立交桥”。咱仨踩着石头台阶上去,故意晃了晃,小吴还装模作样扶着栏杆:“比武汉长江大桥的引桥秀气,但岁数可比它大太多!咱这脚也算踩过‘千年文物’咯!” </b></div><div><b><br></b></div><div><b> 桥那头传来浙江人的惊叹:“哇,这个桥好特别,像十字一样”,各地口音的赞叹声此起彼伏。古代桥梁多为一字型,这座奇特的十字形桥梁可谓匠心独具,它既是我国古代十字形桥梁的孤例,又可谓世界上最早的立交桥的雏形,具有很高的历史价值。</b><br></div> <b> 古人对池和沼的区别是:圆形者叫池;方形者称沼。又因沼中多鱼,故命名为“鱼沼”。鱼沼上面承托十字行桥面,东西两端分别与献殿和圣母殿相连接;从南北看桥,形如鸟的双翼,翩翩欲飞。古人说:“飞梁石蹬,陵跨水道。”又说:“架虚为桥,若飞也。”这就是“飞梁”的来历。</b><div><b><br></b></div><div><b> 飞梁始建年代不详,但据记载北魏时已存在,距今至少已有1500多年的历史。</b></div><div><b><br></b></div><div><b> 在我国,十字形的桥梁中,目前就剩这么一座实物,即使放眼世界,也是惟一保存完整的、最早的十字形桥。这身份,这地位,上去走走都觉得年代感十足,且为古人的聪明才智所折服。</b></div> <b>鱼沼飞梁后便是晋祠三宝之一的圣母殿,</b><div><b><br></b></div><div><b> 老远就看见飞檐翘角跟要飞起来似的,正围着侍女像惊叹那 “东方维纳斯” 的微笑呢,忽然听见旁边有人用武汉话念叨:“这殿的飞檐比归元寺的大雄宝殿还翘得高些咧!”<br></b></div> <b>咱仨耳朵瞬间竖起来 —— 他乡遇故知,还是武汉老乡!转头一看,是几个晒得黢黑的“年轻人”,自行车停在殿外,车把上还挂着 “武汉骑行队” 的小旗。老街坊立刻凑上去拍人家肩膀:“你们是从武汉骑过来的?够狠!”<br><br> 就到借过骑行帽,亮了个像;</b> <b>站在桥上,远远望去,圣母殿于高大恢弘、富丽堂皇中,不失清幽静雅、庄严古朴,不仅在全祠中独冠中居,而且还是是全祠的主殿,晋祠最为古老的建筑。</b> <b> 当我们看到圣母殿那一刻,便知道此行没有白来,不论是大殿的开阔,还是布局的和谐,整座大殿的壮丽,以及浑厚的沧桑感,都在告诉我们,圣母殿的与众不同。</b><div><b><br></b></div><div><b> 步入大殿前檐廊下,抬头仰望,“显灵昭济圣母”大立匾赫然出现在殿顶正前方,竖版“圣母殿”三个大字格外耀眼,因无落款,无法考证何人所题。</b></div> <b>从外面看,大殿两边翘起,中间低,这样的木结构大殿能够支撑这么多年而屹立不倒,充分提现了曾经木工结构的高超水平。<br> 虽然岁月可以带走时光,但我们仍想让它留得更久远一点,真心希望这样的建筑可以一直都在。</b> <b>圣母殿是晋祠的核心建筑,也是中国建筑史上的宝中之宝,大殿的建筑与形制甚为独特。<br><br> 殿顶筒板瓦覆盖,黄绿琉璃剪边,是我国古建筑中现存最早的带围廊的宫殿。圣母殿正脊琉璃饰品以琉璃花卉与行龙为主,中间为一出抱厦门楼,狮子居中,麒麟分列两旁。<br><br> 仔细端详,可以看到,正脊琉璃鸱吻及脊刹多处留有模糊题记,可以从中得知烧造于明嘉靖年间。</b> <b> 祭祀圣母的殿堂,采用“勾心斗角”建筑工艺,斗拱简洁,外观屋顶对称,出檐深远。</b> <b>圣母殿前的柱上有八条木雕盘龙,雕于宋元祐二年(1087年),是我国现存最早的木雕盘龙殿柱。<br><br> 尽管这些龙缺少我们想象中应有的“光鲜夺目”,它们色彩斑驳,像千百年未经人擦拭呵护,它们某些边角或有残缺,但一次又一次经历了岁月的雕琢后,让人倍感珍惜这副“历史本来的样子”。这大概就是穿越千年,晋在眼前的感觉。</b> <br> <b> 殿前有八根大柱,每根柱上各有一条木雕盘龙。这八条蟠龙各抱着一根大柱,仿佛是真龙攀附在了柱子上,怒目利爪,鳞片须根,风从云生,一派生气。</b><div><b><br></b></div><div><b> 距今虽近千年,鳞甲须髯,仍跃跃欲飞,不能不叫人叹服木质的优良及工艺的精巧。</b></div> <b>晋祠三绝:宋代彩塑<br><br></b><div><b> 圣母殿如此宽广的大殿,内部竟无一根明柱,只是殿身四周设以廊柱与檐柱各一围承托殿顶屋架,这在建筑学上叫做减柱营造法。<br><br> 在建筑工艺上,圣母殿“偷梁换柱”,巧妙地将整座殿宇的受力点分解,以廊柱和檐柱承托殿顶屋架,使得大殿内无一根立柱,无论是前廊,还是殿内,显得十分宽敞,为我国古建筑中的瑰宝,是我国现存古代建筑中惟一符合《营造法式》殿堂式构架形式的孤例。<br><br> 尽管圣母殿的建筑颇具看点,但依然被殿里的43尊彩塑的风头盖过。</b></div> <b> 主像圣母邑姜,端坐木制神龛内,头戴凤冠,身穿蟒袍,凝神端坐于中央凤椅之上,神态端庄。</b> <b> 最经典的当属侍立在圣母面前一左一右两位宦官,面无表情,毕恭毕敬,噤若寒蝉。<br><br> 据说,塑像头部靠近圣母一侧的耳朵明显大于另一侧,原因是作为宦官,地位卑微,虽服侍圣母左右,仍不敢正视,听差时又担心圣母说的话听不清,只能侧身站立,聚精会神,久而久之,听差的一侧耳朵就大过另一只。足见宋代彩塑细节之逼真精美,栩栩如生,人物性格突出。</b> <b> 圣母左右,三面共有42尊侍女彩塑环绕,她们手中各有所奉,堪称宋代皇室生活的真实缩影。</b><div><b><br></b></div><div><b> 殿内活灵活现、栩栩如生的42尊宋代侍女塑像,被誉为晋祠“三绝”之一。她们按照封建社会的宫廷制排列,宫女宦官分立左右两旁,排列有序,职责有别,仪表各异,逼真地反映了宫廷侍女内心世界的喜怒哀乐。</b></div><div><b><br></b></div><div><b> 另外还有一个侍女手捧圣母印玺,一手捧托,二手护持,将其内心怕碰怕磕的心态表现得淋漓尽致。</b></div> <b> 她们有的伺候饮食,有的负责梳洗,还有的手中握有乐器,专司吹拉弹唱,歌舞表演。虽分工不同,但体态丰盈俊俏,面目清秀圆润,各个眉目传神,悲喜交织,表情丰富,姿态自然,色彩艳丽,塑工精美。</b><div><b><br></b></div><div><b> 就是这尊面部表情异于常人的雕塑,从正面看,她面带微笑;从侧面看,她眼中带泪,面容凄惨。被梅兰芳先生冠以“双面佳人”的美称,并说:她“笑一颦,似诉平生”。</b></div> <b> 逛完圣母殿,晋祠的 “宝贝” 还没看够。29 株上千年的老树,最出名的就是 1300 年的唐槐和 3000 年的周柏。</b><div><b><br></b></div><div><b> 那周柏枝桠盘曲,跟老寿星的拐杖似的,树皮糙得比咱的老茧还厚;唐槐倒精神,叶子绿得发亮。老街坊摸着树干打趣:</b></div><div><b><br></b></div><div><b>“咱仨加起来快两百岁,还没这棵槐树零头大,真是‘人比树嫩’啊!” 旁边几个北京大爷正用京片子议论:“这树可比故宫的老槐树岁数还大”,各地人都用自己的方式夸着古树。</b></div> <b> 晋祠三绝:唐槐周柏<br><br> 在圣母殿右侧有两株千年古柏,一立一卧,其中一棵向南倾斜,形似一条卧龙,偎倚在撑天的柏树上,虽苍劲古老,但依然挺拔有力,枝繁叶茂<br><br> 这就是被称为“晋祠三绝”之首的“周柏”,一株名为“齐年柏”,另一株名为“长龄柏”,均为周代柏树,距今已超过3000年,阅尽晋阳沧桑,是晋祠沧桑历史的见证。</b><div><b><br></b></div><div><b> 三千余载的古柏,雄姿依旧,精神烁烁,然而还是难敌岁月,但愿这三千年的海内奇珍,可以继续焕发青春,留得久一点,再久一点。</b></div> <b>圣母殿左侧有一座八角亭,亭子下方有一泉眼,即晋祠三绝之一的难老泉,据说也是晋水的源头。</b><div><b><br></b></div><div><b> 难老泉更真是让人稀罕,泉水清得能看见水底的小石头,咕嘟咕嘟冒着泡,跟武汉老通城的豆皮锅巴似的 “诱人”。</b></div><div><b><br></b></div><div><b> 咱仨坐在泉边,吴东还蘸了点水抹在脸上:“比武汉夏天的井水还凉!要是能拎桶回去泡西瓜,那才叫过瘾!” 不远处几个湖南游客用湘语说:“这泉水比橘子洲头的江水还清甜”,听得人心里痒痒的。</b></div> <b>八角亭内有多块匾额,其中以“晋阳第一泉”上方的“难老”立匾最负盛名,为清初傅山所题,字迹俊逸、气韵贯通,被称为晋祠三匾之首。<br><br> 书法界评说晋祠三匾:傅山“难老”是神奇之笔;杨二酉“水镜台”是秀丽之笔;高应元“对越”是雄伟之笔。</b> <b> 八角亭后是水母楼,俗称梳妆楼,别号水晶宫,是奉祀晋源水神的祠堂 。“沾濡悬瓮”匾额,表达了对恩泽百姓的晋水的哺育之恩。</b> <b> 这时我们发现,难老泉前一条小溪环绕,水不深,也还算清澈,一座曲曲折折的小桥跨越其上,恍惚间宛若来到了江南。</b><div><b><br></b></div><div><b> 这里的水,清静柔和,楼台计峙,泉流潺绕,颇具江南园林风韵,令人不禁想起李白的诗句:“晋祠流水如碧玉,微波龙鳞莎草绿。”</b></div> <b>漫步晋祠,我愈发地感觉,晋祠是最不像博物馆的博物馆。作为园林式博物馆,与苏州园林的精细与刻意相比,显得更为古朴而随缘,似乎在说:我就这样了,你自己寻找角度,自行组合美景吧!</b> <b> 武汉骑友们走出来,抹了把汗说:“今天这路没白跑,不仅看了宝贝,遇着老乡,还听了一肚子各地笑话,腿累但心里舒坦!” </b><div><b> </b></div><div><b> 老街坊立刻接话:“回去把照片在骑游报亮出来,跟车友们显摆 —— 谁骑车去过晋祠?谁还在那儿听武汉河南老乡‘抬杠’?咱仨!”</b></div> <b> 晋祠,文化遗存极为丰厚,有宋、元、明、清时期的殿、堂、楼、阁、亭、台、桥、榭等各式建筑100余座,宋元以来雕塑100余尊,铸造艺术品30余尊,历代碑刻400余通,诗文匾联200余幅,古树名木96株,</b><div><b><br></b></div><div><b> 其中,上千年古树30株。在一处文化遗产中,保存有如此众多的文物精品,实属罕见。</b></div> <b>漫步中见到一个圆门,于是,透过圆门望向四周,似乎又是一方天地。<br><br> 阳光下,一座座古建焕发着迷人的光彩,灵动的水系为其带来江南园林所特有的柔美之风。</b> <b> 室内,收藏更多的精品文物介绍,</b><div><br></div><div> <b>建议来晋祠的宝子们<br>别只顾着拍热门打卡点,<br>抬头看看室内的精彩世界吧!<br>不要错过每一处都藏着惊喜~</b></div> <b>初入晋祠公园<br>是随机生长小猫的长长游步道<br>虽是最先入园的游客<br>却因逗猫、看树、玩水<br>在免费的晋祠公园逗留一个小时才去晋祠博物馆<br> <br>重走梁林路<br>我开始理解那句“晋祠之美,在山在树在水。”<br>我想要走过晋祠的一年四季<br>亲眼目睹她的伟大与厚重</b> <b>在这座最大的皇家祭祀园林里<br>坐落着太原最大的塑像<br>路过的每一个人都驻足仰望<br>一睹“太原公子”唐太宗李世民的风采<br>就站在他们父子兴兵反隋的这片土地</b> <b>在晋祠<br>你将见到小时候西游记绘本里找不同的庙宇<br>在山西太原,它的名字叫“水镜台”<br>原来孙悟空大战二郎神变法的庙宇真的存在<br>不过这座没有尾巴变成的旗杆<br>是集楼、台、殿、阁四种建筑风格于一体的戏台</b> <b>还有金人台历经900年风霜而未腐朽的铁像<br>被称作古代大冰箱的献殿<br>现存最早的水陆立交桥——鱼沼飞梁<br>晋祠三宝的宝中之宝——圣母殿<br> <br>重檐歇山顶永远能击中你的审美</b> <b>圣母殿旁是距今3000多年的龙柏<br>与之遥望相对的是凤柏<br>在这里可以留心听一下宝物讲述的动人故事</b> <b>当你走进晋祠的时候,<br>你会看到宋代的大殿,周代的柏,<br>前面唐代的碑,隋代的槐树…<br>应着梁思成林徽因提到的建筑意,<br>“无论哪一座巍峨的古城楼,<br>或一角倾颓的殿基的灵魂里,<br>无形中都在诉说,或者歌唱,<br>时间上漫不可信的变迁,<br>由温雅的儿女佳话,<br>到流血成渠的杀戮,<br>他们所给的意,<br>的确是“诗”与“画 ”的。</b><br> <b>这个时候你觉得你不再是参观晋祠,<br>而是在感受古人的景,声,色,相。<br>脑海中浮现<br>“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这句诗来。</b> <b>虽然来过晋祠,但这次去了晋祠,先做了功课,现场自学历史文化。而且来了几个团,不用请导游乌泱乌泱的往你耳朵里灌。<br> 主要拍照太出片了!该拍的都拍了!(有人愿意和我这种不做计划不攻略不早起不排队但是随性且爱拍照的人旅游吗?)</b><div><br></div><div>有关资料来自网络,感谢原作者;</div>