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8月27日清晨,我们前往嘉峪关风景区游览。</p><p class="ql-block">嘉峪关城楼景区,十几年前曾经几次游览,我感觉每次看到历史悠久,巍峨壮观的著名城楼时,每次都有新的体会和收获。</p><p class="ql-block">这次前来,主要是陪同几位没有来过的战友一同前往,令人吃惊的是整个景区已经发生历史性的巨变。</p><p class="ql-block">真是,士别三日当刮目相待,何况已经十几年了。</p> <p class="ql-block">2011年,国家投入文物保护专项资金,实施嘉峪关长城本体保护工程、嘉峪关世界文化遗产监测系统工程和嘉峪关世界文化遗产保护与展示工程,这是嘉峪关有史以来实施规模最大、涵盖范围最广、文化内涵最为丰富、科技利用水平最高的综合性文化遗产保护工程。</p><p class="ql-block">2017年12月,历时五年之久,投资约3.05亿元人民币的嘉峪关的保护维修工程收尾,通过“修旧如旧”的保护,重现历史原貌。</p> <p class="ql-block">游客服务区建设的非常宏伟大气,建筑物富有关城特色,服务态度好,周到细致。</p><p class="ql-block">既体现天下第一关古韵,又和现代生活密切关联,方便游客。</p> <p class="ql-block">嘉峪关,是一幅宁静、恢弘、壮丽和璀璨的优美画卷。</p><p class="ql-block">在这片土地上,冯胜将军的故事与嘉峪关关城的历史交织在一起,构成了一段充满英勇与智慧的传奇。</p><p class="ql-block">明洪武五年(1372年),冯胜带领部下考察河西地区,充分利用地形地势,以险制塞,最终选定嘉峪关作为关址,控制交通要道。</p><p class="ql-block">据历史记载,嘉峪关“初有水而后置关,有关而后建楼,有楼而后筑长城,长城筑而后关可守也”。</p><p class="ql-block">嘉峪关从建关到成为坚固的防御工程,经历了一百六十多年的时间,也形成了五里一燧、十里一墩、三十里一堡、百里一城的强大军事防御体系。</p> <p class="ql-block">清代林则徐因禁烟获罪,被贬新疆,路经嘉峪关时赋诗四首,其中有首诗赞道:“严关百尺界天西,万里征人驻马蹄。飞阁遥连秦树直,缭垣斜压陇云低。天山巉削摩肩立,瀚海苍茫入望迷。谁道崤函千古险,回看只见一丸泥。”又云:“除是卢龙山海险,东南谁比此关雄。”指出这关真乃“雄关”。</p> <p class="ql-block">全体战友在五A级国家旅游景区标志前及合影留念。</p> <p class="ql-block">2024年以来,嘉峪关借助网络传播推出文旅宣传语“三折叠 怎么折 都有面”。</p><p class="ql-block">该句式源自某品牌广告词的热梗改编,强调嘉峪关在自然景观、历史底蕴、现代发展三个维度的“折叠魅力”,被广泛用于短视频平台和社交媒体,成为年轻人打卡时的标志性文案。</p><p class="ql-block">今天,我们也来到打卡胜地,尽情放松自我,踊跃打卡。</p> <p class="ql-block">嘉峪关关城文物景区是首批国家5A级旅游景区,由嘉峪关关城、长城第一墩、悬壁长城三个景区组成。</p> <p class="ql-block">嘉峪关是明代万里长城的最西端,世界上冷兵器时代最重要、最经典的国家防线。</p><p class="ql-block">也是目前中国保存最完整、气势最宏伟的古代军事防御体系,被誉为长城形态的百科全书。</p><p class="ql-block">号称“天下第一雄关”“中外巨防”“河西锁钥”“丝路咽喉”。</p> <p class="ql-block">嘉峪关关城是整个防线的指挥中枢,西方探险家斯坦因称之为“东方最完美的古城堡”;</p><p class="ql-block">著名长城专家罗哲文认为,嘉峪关城池之上的三座楼宇,是长城沿线最美建筑;</p><p class="ql-block">1961年被国务院列为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87年被列入中国首批世界文化遗产名录,2007年被评为全国首批5A级旅游景区。</p> <p class="ql-block">天下雄关碑</p><p class="ql-block">关西门外百余米处,有清代刊立的“天下雄关”石碑。</p><p class="ql-block">清嘉庆十四年(1809年)肃镇总兵李廷臣视察嘉峪关防务时,见这里南有祁连雪山,北有黑山,关势雄伟,便写下“天下雄关”四字并勒石为碑。</p> <p class="ql-block">嘉峪关始建于明洪武五年(1372年),由内城、外城、罗城、瓮城、城壕和南北两翼长城组成,全长约60千米。</p><p class="ql-block">长城城台、墩台、堡城星罗棋布,由内城、外城、城壕三道防线组成重叠并守之势,形成五里一燧,十里一墩,三十里一堡,百里一城的防御体系。</p> <p class="ql-block">千年丝路、 百年雄关、 现代名人照相框。</p> <p class="ql-block">全体战友在外城口东闸门合影留念。</p> <p class="ql-block">关城总面积33500余平方米,由外城、内城和瓮城组合而成。</p><p class="ql-block">嘉峪关内城墙上建有箭楼、敌楼、角楼、阁楼、闸门等共十四座,关城内建有游击将军府、井亭、文昌阁,东门外建有关帝庙、牌楼、戏楼等。</p> <p class="ql-block">关城以内城为主,周长640米,面积2.5万平方米,城高10.7米,以黄土夯筑而成,西侧以砖包墙,雄伟坚固。</p><p class="ql-block">内城开东西两门,东为“光化门”,西为“柔远门”,意为以怀柔而致远,安定西陲。</p><p class="ql-block">门台上建有三层歇山顶式建筑。东西门各有一瓮城围护,西门外有一罗城,与外城南北墙相连,有“嘉峪关”门通往关外,上建嘉峪关楼。</p> <p class="ql-block">文昌阁,明代建筑,为两层两檐歇山顶定式。</p><p class="ql-block">阁上原书“文昌殿”,并悬“威宣中外”、“神威远播”匾额。楼的四周装有精雕窗花,楼外有回廊,二楼内外有古式山水画八十余幅。</p> <p class="ql-block">嘉峪关戏台是清乾隆五十七年(1792年)嘉峪关游击将军袋什衣主持修建,系当时守城官兵、城内居民及过往商旅的娱乐场所。</p><p class="ql-block">戏台两侧书写有对联:“离合悲欢演往事,愚贤忠佞认当场”,概括了古往今来人间世事的演义变化及戏曲演出场所的功能作用。 </p> <p class="ql-block">嘉峪关东西两瓮城布局森严,东瓮城门楼眉额刻“朝宗”两字,表示过往朝廷官员虽远行“极边”,但仍不忘朝廷和君王。</p> <p class="ql-block">内城东门,门额上刻“光化门”三字,面向东方,表示旭日东升,瑞气普照大地。</p><p class="ql-block">门洞由自黑山开采的石条铺成。</p> <p class="ql-block">嘉峪关游击将军府,也称游击衙门,初建于明隆庆年间,后来成为明清两代镇守嘉峪关的游击将军处理军机政务的场所。</p><p class="ql-block">建筑是1987年在原建筑的基础上恢复修建的,为两院三厅四合院式,占地面积为1755平方米,建筑面积808平方米。</p> <p class="ql-block">西瓮城,门额刻“会极”二字。意即从西域来的诸侯,仕官,商旅,亲善友好地在这里相会,从这里经过,向中原王朝朝贡。</p><p class="ql-block">西瓮城也劈门南向,不与内城门直通,使关城更加肃穆幽深,成为内城的一道防线。</p> <p class="ql-block">修建嘉峪关城时,需要成千上万块长2米、宽0.5米、厚0.3米的石条。工匠们在黑山将石条凿好后,沉重的石料运输是一个大问题。</p><p class="ql-block">聪明的工匠们想出来一个好办法,等到冬季到来后,众人从山上往关城修一条路,在路面上泼水,让其结成一条冰道。</p><p class="ql-block">然后把石条放在冰道上滑行运输,结果非常顺利的把石条运到了嘉峪关城下,不但没有延误工期,反而节省了不少工期。</p> <p class="ql-block">嘉峪关城墙高9米,还要在城墙之上修建数十座大小不同的楼阁和众多的垛墙,用砖数量之大是非常惊人的。</p><p class="ql-block">当时,施工条件很差,没有吊运设备,全靠人工搬运。修关城所用的砖,也是在40里以外的地方烧制而成。</p> <p class="ql-block">砖烧好后,用牛车拉到关城之下,再用人工往上背。</p><p class="ql-block">由于城高,上下的马道坡度大,上下很困难,尽管派了许多人往城墙上背砖,个个累得要死,但背上去的砖却仍然供不应求,工程进展受到了严重影响。</p><p class="ql-block">一天,一个放羊的孩子来到这里放羊玩耍,看到这个情景,灵机一动,解下腰带,两头各捆上一块砖,搭在山羊身上,然后,用手拍一下羊背,身子轻巧的山羊,驮着砖一溜小跑就爬上了城墙。</p><p class="ql-block">人们看了又惊又喜,纷纷仿效,大量的砖头很快就运上了城墙,保证了用砖的进度需求。</p> <p class="ql-block">站在“嘉峪关楼”城墙南角回望,“光化楼”、“柔远楼”以及所在的“嘉峪关楼”三座高大建筑,同在一条中轴线上。</p><p class="ql-block">这种“过洞式城门”及高台楼阁建筑形式,是中国几千年建筑历史及建筑形式的延续发展。</p> <p class="ql-block">内城西门,门额刻“柔远”二字,意思是明王朝对边陲(关外)各游牧民族实行“怀柔”政策,安抚边远地区,以实现长治久安的治国方略。</p> <p class="ql-block">相传有一名技术高超的工匠,名叫易开占。他精通九九算法,所有建筑,只要经他计算,用工用料十分准确和节省。</p><p class="ql-block">在修建嘉峪关时,他经过周密的调查,仔细的估算,精心的设计,提出了一个精确的用材方案。嘉峪关全部工程完成后,所有材料中最后只剩下一块砖。</p> <p class="ql-block">后来把这块砖放在西瓮城“会极”门楼前的后檐台上,以示对劳苦功高的工匠们的纪念。这块砖也叫“定城砖”。</p> <p class="ql-block">内城四角有角楼,也叫“戍楼”,形如碉堡,是守城士兵值勤放哨的地方。</p><p class="ql-block">南北城墙建有敌楼,是放置兵器的地方。</p> <p class="ql-block">站在嘉峪关城墙上远眺,你可以看到河西走廊辽阔苍凉、风吹草底见牛羊的塞外美景,祁连皑皑白雪的巍峨壮观和长城蜿蜒曲折的秀丽身姿。</p><p class="ql-block">这里不仅是历史的见证,也是自然与人文的完美结合。</p><p class="ql-block">每一次来到这里,都能让人感受到一种深深的震撼和敬畏。</p> <p class="ql-block">延着长城一路南行,就来到祁连山下,讨赖河旁边的万里长城东行第一墩。</p> <p class="ql-block">长城第一墩即讨赖河墩,明嘉靖十八年(1539年)由肃州兵备道李涵监筑。</p><p class="ql-block">它是明代万里长城从西向东的第一座墩台,是明代长城的西端起点,是嘉峪关长城防御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p> <p class="ql-block">万里长城第一墩北距关城7.5千米,墩台矗立于讨赖河边近80米高的悬崖之上,天然绝壁,最佳天险。</p><p class="ql-block">如此之地形,真乃鬼斧神工,天造地合,为守卫者提供了极为有利的条件。</p> <p class="ql-block">随后,我们来到悬臂长城、石关峡景区游览。</p> <p class="ql-block">石关峡又名水关峡,南面是白雪皑皑的祁连山,北面是高耸入云的黑山。</p><p class="ql-block">断壁长城和悬壁长城是嘉峪关西长城的重要组成部分,明嘉靖十九年(1540年)由肃州兵备道李涵监筑。</p> <p class="ql-block">断壁长城居于黑山峡口之南,为东西走向。</p> <p class="ql-block">背依断臂长城,面向关内沃野,留下珍贵留念。</p> <p class="ql-block">悬壁长城在峡谷的北面,为南北走向,城墙陡峭直长,气势雄伟,垂若悬臂,有“西部八达岭”之称。</p><p class="ql-block">这两条长城形成拱卫之势,共同扼守黑山峡口。</p> <p class="ql-block">长城自山上陡跌而下,倾斜度在45’的山脊上,形似凌空倒挂,很类似于人的手臂呈S状搭在山上,因而得名“悬壁长城”。</p> <p class="ql-block">在墙头增筑垛墙和宇墙,首尾各添筑一墩台,在首墩和山坡上筑台阶式漫道。</p><p class="ql-block">游人拾级而上,平坦处如履平地,险峻处如攀绝壁。</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颇似北京司马台长城。所以悬壁长城又称“西部司马台”。</p><p class="ql-block">有诗赞云:“万里长城万里关,迭障黑山暗壁悬”。</p> <p class="ql-block">由于时间关系,我们要赶火车,只能望山顶而叹息,留下些许缺憾,有志者,下次再来!</p> <p class="ql-block">背依悬臂长城,留下念想,留下无穷的回忆……</p> <p class="ql-block">紧凑的多半天嘉峪关游览结束后,我们随即奔赴火车嘉峪关南站,准备前往张掖。这是在火车站合影留念。</p><p class="ql-block">一次来有一次的收获,这次也是收获满满。为此,特赋诗一首,作为纪念。</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font-size:20px; color:rgb(237, 35, 8);">七律 嘉峪关记</b></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雄关峙立暮秋凉,寒风瑟瑟透衣裳。</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万里长城横断岭,逶迤山脉锁苍茫。</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抬棺出塞名遐迩,出铁铸钢震九方。</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登眺思深无限意,荒原琼液举国尝。</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说明:个别图片源自网络,特此说明并致谢。</span></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