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功一日游掠影

邓传波

<p class="ql-block">《武功游》</p><p class="ql-block">后稷教稼创农耕(1)</p><p class="ql-block">​报本塔处世民生(2)</p><p class="ql-block">城隍庙里王冠闪(3)</p><p class="ql-block">苏武牧羊万古青(4)</p><p class="ql-block">(1)教稼圣地,后稷出生地,后稷在此教会大家种植庄稼,开创了农耕文明。</p><p class="ql-block">(2)唐太宗李世民出生地。</p><p class="ql-block">(3)此处的城隍爷头上可以戴王冠。</p><p class="ql-block">(4)苏武纪念馆,灵柩也葬在此处。</p> <p class="ql-block">风和日丽,我们乘坐旅游车开始愉快的武功一日游。从西安出发约两个多小时,第一站来到武功镇教稼圣地。</p> <p class="ql-block">“武功教稼圣地”是位于陕西省咸阳市武功县的一处重要历史文化遗址。这里是中国古代农业文明的重要发祥地之一,核心纪念的人物是周人的始祖——后稷。</p> <p class="ql-block">“教稼”意为“教授耕种庄稼”。武功之所以被称为“教稼圣地”,源于一个著名的上古传说:</p><p class="ql-block"> 后稷教民稼穑:后稷,名弃,是黄帝的玄孙、帝喾之子。他自幼就对种植农作物有着非凡的天赋和兴趣,善于观察和选育良种,教授民众如何耕种土地、收获五谷,从而使人们从原始的渔猎生活过渡到稳定的农耕生活。</p> <p class="ql-block">功绩与封地:因为他在农业上的巨大贡献,被帝尧举为“农师”,被帝舜封于“邰”(音 Tái)。而这个“邰地”,根据《史记》等古籍记载,正是今天的陕西省武功县一带。因此,武功被视为中华农业文明的起源地和象征地之一。</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武功教稼圣地的主要载体是教稼台,以及与之相关的文化园区和博物馆。</p> <p class="ql-block">教稼台是为纪念后稷教民稼穑而建立的高台,被称为天下第一台。它不是后稷当时所筑,而是后世为缅怀其功绩所建的纪念性建筑。</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其历史可追溯至汉代,历史上多次毁建。现今的教稼台是上世纪80年代重修的,呈覆斗形,古朴凝重。台前有石碑、石雕等,渲染着浓厚的农耕文化气息。</p> <p class="ql-block">教稼台位于武功县的老县城——武功镇。这里周边还分布着与后稷传说密切相关的其他遗迹—— 姜嫄墓和后稷祠:姜嫄是后稷的母亲,其墓地位于武功镇南侧的小华山上,是历史悠久的重要古迹。在教稼台周边,常设有祠庙,供奉后稷,供人瞻仰。</p> <p class="ql-block">在教稼台景区内或附近,常设有以农业历史为主题的展览馆,系统地展示后稷的功绩、中国古代农业的发展史、农具的演变等,是深入了解农耕文化的绝佳场所。</p><p class="ql-block">祭祀大典等活动的地方,成为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增强民族认同感的重要平台。武功教稼圣地不仅仅是一个历史遗迹,更是一个承载着中华民族数千年农耕文明记忆的文化符号。它象征着我们先民的智慧与勤劳,记录了从采集渔猎到春华秋实的伟大变革。对于想要探寻中华文化根源、了解农业历史的人来说,这里是一处意义非凡的朝圣之地。</p> <p class="ql-block">武功教稼圣地是中华民族告别蛮荒、进入农耕时代的一个文化标志,后稷被尊为“农神”或“稷王”。自古以来,这里就是历代王朝和民众祭祀农神、祈求丰收的重要场所。它体现了中国古代“以农为本”的立国思想。如今,它不仅是旅游景点,更是举行农耕文化节、后稷祭祀大典等活动的地方,成为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增强民族认同感的重要平台。武功教稼圣地不仅仅是一个历史遗迹,更是一个承载着中华民族数千年农耕文明记忆的文化符号。它象征着我们先民的智慧与勤劳,记录了从采集渔猎到春华秋实的伟大变革。</p> <p class="ql-block">走出教稼台不多远,就是武功城隍庙。它位于武功镇东街,是一座历史悠久、建筑宏伟、文化底蕴深厚的古代祠庙建筑,是陕西省内现存较为完好的明清古建筑群之一,也是关中地区著名的文物旅游景点。其历史可追溯至北周武帝建德三年(公元574年),原址在武功镇衙门外西侧,后于明代万历四十一年(公元1613年)迁建于现址。</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最为独特的是,武功城隍庙供奉的城隍神是唐代著名军事家、政治家卫国公李靖。这与全国各地通常以本地历史名臣或英雄作为城隍神的传统一致,但选择位极人臣的李靖,使其地位非同一般,被誉为“天下城隍戴相帽,唯有武功祀国公”。</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庙宇坐北朝南,占地面积广阔,采用传统的宫殿式布局,沿中轴线依次排列着众多建筑,如牌坊、山门、献殿、正殿、寝殿等,左右两侧配有钟鼓楼、厢房等,布局严谨,气势恢宏,汇集了明、清两代的建筑风格,特别是其歇山式屋顶、琉璃瓦饰、精美的木雕(如透花雕饰的门窗、梁柱)和砖雕,工艺水平极高,具有极高的艺术观赏和历史研究价值。</p> <p class="ql-block">庙内保存有众多历代碑石、匾额,记载了庙宇的历史沿革和修缮情况,是研究地方史、宗教史和建筑史的重要实物资料。整个庙宇本身就是一座明清古建筑艺术的博物馆,其建筑结构、材料和工艺都保留了古代的原貌。作为传统的道教活动场所和民间信仰中心,城隍庙承载了丰富的民俗文化。历史上,这里香火鼎盛,是当地百姓祈求风调雨顺、安居乐业的重要场所。每逢庙会或传统节日,这里都会举行相应的民俗活动,热闹非凡。</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继续驱车至武功镇北关,就来到报本寺塔。这是一座历史悠久、极具文化价值的古塔,是武功县乃至陕西省著名的古建筑和地标。</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报本寺的由来,一种说法是与一位著名的皇帝有关——宋太祖赵匡胤。据清代《武功县志》记载,报本寺原是后周邺王李恕的宅邸。李恕是宋太祖赵匡胤的生母杜太后的父亲,也就是赵匡胤的外祖父。 赵匡胤登基后,为了报答外祖父的恩情(即“报本”),于北宋开宝年间(公元968-975年) 下令将外祖父的宅邸改建为寺院,并赐名“报本寺”。寺内的宝塔具体修建年份尚有争议,但普遍认为建于北宋初年,与建寺时间相近,距今已有超过1000年的历史。另一种说法是起源于李世民的出生地——<span style="font-size:18px;">“武功别馆”(其父李渊在武功县的宅邸),公元598年在此出生</span>。李世民登基后,为了报答父母的生育之恩,将“武功别馆”改建为一座寺庙,并取“报本思源”之意,命名为 “报本寺” 。北宋宝元二年(1039年),人们在报本寺内建造了这座七级八面的楼阁式砖塔,即“报本寺塔”,以纪念李世民并礼佛。所以,塔是宋代的,但塔所在的寺庙及其纪念的核心人物是唐代的李世民。这应该是符合历史的说法,源于赵匡胤之说可能是以讹传讹。</p> <p class="ql-block">报本寺塔是一座典型的楼阁式砖塔,其建筑风格具有鲜明的宋代特征: 七级八面,通高约39.66米。 塔基较小,但整体比例匀称,显得挺拔秀丽。每层均用砖砌出叠涩腰檐和平座,檐下饰有仿木结构的砖雕斗拱,工艺精巧。 每层四面都辟有假券门,其余四面则砌出假窗,真假相间,富有变化 原塔刹已毁,现存的铁刹是后世修复时补上的。</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该塔有一个非常显著的特点——塔身向东北方向倾斜。据测量,塔顶中心点已偏离塔基中心线达2.78米。这种倾斜是由于历代地基变化所致,但其结构至今依然稳固,被誉为“东方的比萨斜塔”,成为了它独一无二的标志。</p> <p class="ql-block">报本寺塔是宋代佛教建筑、砖石建筑技术的重要实物例证,具有很高的历史研究价值。 塔身的砖雕工艺反映了宋代的建筑审美和雕刻技艺水平。原来的报本寺建筑群早已毁于历史长河,唯余此塔巍然屹立。如今它以“武功镇古塔”之名受到国家重点保护,得到了良好的维护。塔所在区域已被开辟为广场公园(报本塔广场),是当地居民休闲活动和游客参观的重要场所。</p> <p class="ql-block">驱车继续前行,来到位于武功镇龙门村的苏武纪念馆。苏武(公元前140年—前60年),字子卿,西汉杜陵(今陕西武功县)人。他因“苏武牧羊”的壮举而流芳千古。天汉元年(公元前100年),苏武奉命出使匈奴,不料被扣留。匈奴贵族多次威逼利诱,欲使其投降,但苏武始终持节不屈,历尽艰辛,在贝加尔湖地区牧羊十九载,至始元六年(公元前81年)才获释回汉。他的事迹成为了中华民族坚贞不屈、忠诚爱国的精神象征。</p> <p class="ql-block">为了永久纪念这位伟大的乡贤,弘扬其崇高的民族气节和爱国精神,武功县政府于上世纪九十年代开始筹建苏武纪念馆,后经多次修缮与扩建,形成了如今的规模。</p> <p class="ql-block">纪念馆坐落于武功镇,整体建筑风格庄重肃穆,与苏武的精神气质高度契合。</p> <p class="ql-block">纪念馆主展馆内设有陈列室,通过丰富的图片、文字、实物复制品及多媒体展示等形式,系统地介绍了苏武的生平事迹,特别是他出使匈奴、持节不屈、艰苦牧羊、最终荣归的感人历程。</p> <p class="ql-block">馆区内还建有苏氏宗祠,是海内外苏姓后裔寻根祭祖的重要场所,体现了中华民族慎终追远的传统美德。 园内立有众多现代名人题写的碑石和诗词石刻,颂扬苏武的崇高品德和爱国精神,增添了纪念馆的文化底蕴。</p> <p class="ql-block">纪念馆的核心是苏武墓冢。墓高约4米,直径约15米,墓前有清代石碑、石羊、石马等石刻,古朴苍劲。2003年,苏武墓被列为陕西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p> <p class="ql-block">纪念馆前的广场上立有苏武的塑像,其手持汉节、目光坚定的形象,生动地再现了这位民族英雄的风采。</p><p class="ql-block">武功苏武纪念馆不仅是一处历史人文景点,更是爱国主义教育的生动课堂。苏武的事迹激励着一代又一代人坚守气节、忠诚于自己的国家和民族。 苏武精神是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纪念馆是传承和弘扬“忠”、“节”等传统美德的重要载体。 苏武的爱国精神超越了地域和时代,成为全球华人共同敬仰的精神丰碑,纪念馆也吸引了众多海内外游客和苏氏后裔前来瞻仰谒祖,是一座承载着深厚历史文化和崇高民族精神的文化殿堂。</p> <p class="ql-block">《姜嫄水乡掠影》</p><p class="ql-block">​姜嫄生子名弃</p><p class="ql-block">​教民稼穑传奇</p><p class="ql-block">​水乡依稀当年</p><p class="ql-block">​农耕文化后稷</p> <p class="ql-block">一日游的最后一个景点是姜嫄水乡,这是一座以周文化和姜嫄母仪文化为核心,融合了关中民俗与江南水乡风格的综合性旅游度假区。它位于陕西省咸阳市武功县的武功镇,地处漆水河畔,周边环绕着教稼台、后稷祠、姜嫄墓、武功古城等众多历史遗迹,文化底蕴极其深厚。</p> <p class="ql-block">姜嫄是周族始祖后稷(尧舜时期的农官,被尊为“农神”)的母亲,被誉为中华母仪文化的典范。水乡以她的名字命名,旨在弘扬母恩和孝道文化。</p> <p class="ql-block">武功是中华农耕文明的重要发祥地之一,水乡的设计和活动也融入了许多农耕元素,致敬后稷“教民稼穑”的功绩。</p> <p class="ql-block">北方关中民居的厚重与江南水乡的婉约结合在一起。小桥、流水、乌篷船、仿古民居勾勒出一幅水韵盎然的画面,在粗犷的黄土高原上营造出一片难得的“塞上江南”景致。</p> <p class="ql-block">游客可以乘坐乌篷船,在蜿蜒的水道中穿梭,感受水乡的宁静与惬意。</p> <p class="ql-block">街道两旁遍布关中特色小吃、民俗工艺品店铺,游客可以品尝地道的武功美食,购买特色纪念品。</p> <p class="ql-block">一阵阵相似鸡叫的声音从从湿地传来,用手机超远距离拍下数张照片,这不知名的水禽,其黑亮的身体和红红的嘴巴特别瞩目。</p> <p class="ql-block">设有各类展示馆和文化墙,介绍后稷教稼、姜嫄母仪等历史传说和地方民俗。</p> <p class="ql-block">供奉姜嫄的祠庙,是游客感受母仪文化的重要场所。</p> <p class="ql-block">以水系为主轴,两岸是仿古建筑群,包括商铺、客栈、茶楼等。</p> <p class="ql-block">武功一日游,走马观花四个景点,给我们留下难忘的印象。</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