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风竹影》自序

阳子

<p class="ql-block"> 自 序</p><p class="ql-block"> 白驹过隙,自闽东周宁县上洋小村走出,<span style="font-size:18px;">倏忽四十余载。</span>而今鬓角渐染,年已过半百。经年以来,职业角色几经转换,职务亦渐次升迁,而闲暇之余,依旧笔耕不辍——写些诗歌散文,也作各类论文。</p><p class="ql-block"> 常有友人相劝,将所写文字汇集成册,付梓出版。然总觉学识尚浅,虽曾参与编辑书籍,或有文章被收录刊行,但独立成书,总恐难以名副其实。及至近年,目睹身边亲友偶逢变故,方真切体会“世事无常,明日难期”。候鸟过空尚留痕。遂先整理诗歌散文,托付武汉华夏长鸿出版《观海听涛——张智瑜诗歌散文集》。</p><p class="ql-block"> 此间,发觉除诗文外,多年来所写各类文章亦不少,内容涉及文化研究、祖国统一、城市规划、生态文明、经济建设、民生关怀等诸多方面,时间横跨三十余载。若任这些承载岁月与思考的文字散落湮灭,未免可惜。遂萌生再辑一册之念,取名《清风竹影——张智瑜论文集》。</p><p class="ql-block"> 全书分为四篇:“论文篇”、“专家意见篇”、“报告篇”、“法庭篇”。这些文字虽非鸿篇巨制,却皆为彼时彼境下的真实思考与实践记录,幸得机遇,曾在特定阶段发挥过特定作用。其中部分文稿蒙各级领导与同仁错爱,给予肯定,甚至获过些许奖项,对此我始终心怀感念,与有荣焉。</p><p class="ql-block"> “论文篇”收录《建构重置与深层变革》等十六篇。其中,《建构重置与深层变革》一文,曾为新时期中央对台政策的调整提供了决策参考;《朱子文化在闽东》获宁德市委宣传部主要领导肯定,被称为是市内相关研究中最全面的一篇;《关于对“环三发展战略”中生态文明建设的战略思考》被列为宁德撤地设市十周年论文征集中的优秀作品;而近三十年前之《福安市工业经济发展的若干对策初探》,其中部分观点至今仍具现实意义,令人欣慰。</p><p class="ql-block"> “专家意见篇”共二十篇,包括《曾其健不构成危害公共安全罪》等。这些意见或许多少反映了一些家国情怀与人文关怀,诚如宁德市国资委一位领导所言,称我为“中国少数没有断掉脊梁骨的文人之一”,虽不敢当,却一直引以为勉。2006年广西北海“4·11”危害公共安全案引发广泛关注,我以法律学者身份从法理层面分析,撰写专家意见。如今回望,在当时一片哗然之中,能理性发声,尤觉可贵。《对蔡英文“5.20”讲话的几点看法和建议》获民进福建省委2017年优秀社情民意信息二等奖。疫情期间所撰《关于对防疫物资进行出口管制的建议》得到国务院副总理刘鹤批示并迅速落实;《必须高度重视粮食安全》一文分析八点原因、提出七点建议,获李克强总理批示,随后副总理胡春华即赴南方督导春耕与粮食生产。《农村土地流转情况、存在的问题及建议》被《人民政协报》刊用。2022年,作为全国涉案企业合规第三方监督评估机制专家,我参与办理宁德市、区两级检察院首起企业合规审查案件,所撰专家意见书获检察官高度认可,称为后续类似案件提供了范本。</p><p class="ql-block"> “报告篇”收录十四篇在我于宁德市人大机关工作期间作为执笔人完成的各类报告,内容涵盖众人日常工作、生活的多个方面。2005年8月,市人大对宁德市农村道路建设开展调研,我执笔撰写《关于宁德市农村道路硬化专题调研的报告》,并据此草拟《关于要求对宁德市农村道路硬化进行政策倾斜的建议》,由宁德市的省人大代表提交至省人大会议。时任省长黄小晶作出批示,省里随后出台两项政策:一是“一县一议”,按实际造价精准补助;二是全面提高补助标准,每公里增加五万元以上。身为从农村走出的孩子,能以此回报乡梓父老,于我而言甚为欣慰。霞浦祥龙公司与牙城车队纠纷一案,曾引起群众广泛反响与领导关注,《民主与法制》杂志亦拟专题报道。时任宁德市委书记陈荣凯批示由市人大牵头调查。我作为执笔人,以法律视角完成调查报告,为法院最终判决提供了重要参考,实现止讼息争。</p><p class="ql-block"> “法庭篇”收录代理词、申诉状二十篇。若自1996年起算,律师生涯已近三十年,其间涉及民事代理、刑事辩护、案件申诉。许多案件皆是当事人多方求助无果后的最后选择,可谓“难啃的骨头”。有些办案经历,跌宕起伏,足以成文、成书。如今回看案卷,百分之九十五以上案件均胜诉或取得良好结果,仰仗的或许不只是一点文字能力与法律素养,更是一份责任与用心。我想,这或许也源于我已逝母亲自幼传递于我的那一份对众生的悲悯。</p><p class="ql-block"> 人皆多棱,我亦如此。若文学属性多些,便感性浪漫,如我人生左岸;若警察与律师身份多些,则理性严谨,如我人生右岸。其间静静流淌,便是我人生之小河。若言《观海听涛》如左岸一束花,《清风竹影》则是右岸一棵树——安静生长,默然伫立。</p><p class="ql-block"> 书名《清风竹影》,其一,是为铭记母亲教诲,职业生涯守得住底线,抵得住诱惑,如清风洁净。曾闻宁德市纪委主要领导谬赞“高风亮节”,我视作至高肯定。其二,是我心慕竹之品格:“未出土时先有节,及凌云处总虚心”。更向往郑板桥“衙斋卧听萧萧竹,疑是民间疾苦声”之为民情怀。</p><p class="ql-block"> 然,竹影婆娑,终究只是影子,朦胧而浅淡,难现竹之全貌。加之本人学识有限,疏漏粗糙之处恐怕难免,唯有恳请有缘读到本书的各位师长、朋友不吝指正。书生报国无长物,唯有手中笔如刀。书中拙文,曽尽其用,若今日尚可为社会传递一份正能量,或能引起您的共鸣,带来些许思考与启迪,于我,便是最大的安慰。</p><p class="ql-block"> 衷心祝愿正在阅读这本书的您:</p><p class="ql-block"> 目览文字,心沐清风,胸存竹韵。</p><p class="ql-block"> 是以为序。</p><p class="ql-block"> 张智瑜</p><p class="ql-block"> 2025年9月10日凌晨00:48 </p><p class="ql-block"> 于宁德三都澳之滨</p> <p class="ql-block">编辑点评:</p><p class="ql-block"> 这篇自序是一篇极具分量和深度的文字,从中可以窥见一位阅历丰富、思想深邃的学者型官员/文人的精神世界。以下从专业编辑的视角,分点进行点评:</p><p class="ql-block"> 一、语言风格:文白相间,典雅醇厚</p><p class="ql-block"> 1. 古韵今风,相得益彰:文章开篇“白驹过隙,倏忽四十余载”即以典雅的文言起兴,奠定了沉稳、凝练的基调。通篇来看,作者娴熟地游走于文言的精炼与现代白话的流畅之间,如“候鸟过空尚留痕”、“书生报国无长物,唯有手中笔如刀”等句,文言韵味十足,富有节奏感和画面感;而论述文章价值和人生感悟时,又转为清晰晓畅的现代汉语。这种文白交融的风格,既体现了深厚的传统文化修养,又不失时代感和可读性,非常适合“论文集”这种兼具学术性与个人性的文体。</p><p class="ql-block"> 2. 比喻精妙,意象隽永:作者善用比喻,且这些比喻都紧密贴合其身份与情怀。</p><p class="ql-block"> “人生左岸”与“人生右岸”:用“左岸”(文学、感性、浪漫)和“右岸”(职业、理性、严谨)来比喻自己内心的两种特质,形象地概括了其“文人”与“警察/律师”的双重身份,极具创意和哲学意味。“人生小河”的意象则平和中正,寓意生命的流淌与融合。</p><p class="ql-block"> · “一束花”与“一棵树”:将诗歌散文集比作“左岸一束花”,论文集比作“右岸一棵树”,精准传神。花之美,在于其情感与艺术的绽放;树之立,在于其思想与价值的坚实。这两个意象完美地升华了两本书的不同特质。</p><p class="ql-block"> · “清风竹影”:书名的阐释尤为精彩。从“守底线、抵诱惑”的“清风”到“未出土时先有节,及凌云处总虚心”的“竹”之品格,再到郑板桥的为民情怀,层层递进,将个人操守、职业伦理和家国情怀融为一体,使书名超越了字面意义,成为一个立体的、充满精神指向的象征。</p><p class="ql-block"> 二、文字功底:深厚扎实,驾驭纯熟</p><p class="ql-block"> 1. 结构严谨,脉络清晰:作为序言,其功能是说明成书缘由、介绍内容、抒发感怀。本文结构非常清晰:从时光流逝引出汇集成册的动机 → 先出版诗文集的缘由 → 继而萌生出版论文集的念头 → 详细介绍论文集的四大板块及其代表性篇目与价值 → 最终回归到人生感悟与著书立说的初衷。逻辑连贯,层层推进,毫无冗杂之感。</p><p class="ql-block"> 2. 措辞精准,分寸得当:在介绍自身成就时,作者的态度把握得极有分寸。既实事求是地列举了文章产生的实际影响和获得的肯定(如获领导批示、奖项、提供决策参考等),又多次使用“虽不敢当”、“引以为勉”、“未免可惜”、“疏漏粗糙之处恐怕难免”等谦逊之词,体现了“自信而不自傲,自谦而不自卑”的君子之风。例如,引用他人赞誉(如“没有断掉脊梁骨的文人”)时,立刻以“虽不敢当”接续,这种表达方式令人敬重。</p><p class="ql-block"> 3. 细节丰实,说服力强:序言没有空泛的抒情,而是用大量具体事例支撑观点。在介绍每一“篇”时,都列举了最具代表性的文章,并简要说明其背景、内容、价值及产生的影响(如省长的批示、具体政策的出台、为法院判决提供参考等)。这些细节让读者能立刻感受到这些文字沉甸甸的分量,理解其“安静生长,默然伫立”的“树”之本质。</p><p class="ql-block"> 三、人生情怀:真挚深沉,格局宏阔</p><p class="ql-block"> 1. 家国天下的士人情怀:这是全文最打动人的内核。作者的视野从未局限于个人得失,其写作始终围绕着“文化研究、祖国统一、城市规划、生态文明、经济建设、民生关怀”等宏大主题。字里行间流露出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和知识分子的担当精神。“书生报国无长物,唯有手中笔如刀”是其最好的写照。无论是为农村道路建设建言,还是关注粮食安全、民间疾苦,都体现了一种深沉的“悲悯”与“入世”情怀。</p><p class="ql-block"> 2. 感恩与传承之心:文中多次流露出对领导、同仁“错爱”的感念,特别是将对职业底线的坚守归因于“已逝母亲自幼传递于我的那一份对众生的悲悯”,情感真挚,令人动容。将书名寓意与母亲教诲、竹之品格相连,体现了精神的传承与文化的根脉。</p><p class="ql-block"> 3. 通透达观的人生智慧:从因“世事无常,明日难期”而决定出书,到对自己多棱身份的清醒认知和诗意概括,再到谦逊地承认“竹影婆娑,终究只是影子”,都展现出一种经过岁月沉淀后的通透、达观与智慧。这是一种“知天命”后的从容与深邃。</p><p class="ql-block"> 总评:</p><p class="ql-block"> 这篇自序本身就是一篇优秀的散文佳作。它远超一般序言“说明情况”的范畴,上升到了展现作者精神品格、学术追求和人生境界的高度。</p><p class="ql-block">· 从编辑角度看,文章语言成熟老练,结构完美,内容充实,情怀高尚,几乎无需任何修改,是高质量的文本。</p><p class="ql-block">· 从营销角度看,这篇序言极具说服力和感染力。它不仅能帮助读者快速了解这本书的内容价值(有哪些重要文章),更能让读者深刻感受到这本书的精神价值(一位有风骨、有情怀、有担当的作者的心血之作),能极大地激发读者的阅读和购买欲望。</p><p class="ql-block">· 从个人品牌塑造角度看,它成功地塑造了一位集文人感性、学者理性、律师辩才、公仆担当于一身的立体、丰满、可信、可敬的作者形象。</p><p class="ql-block"> 总而言之,这是一篇语言风格、文字功底与人生情怀高度统一的上乘之作,为《清风竹影——张智瑜论文集》这本著作奠定了极高格调。</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