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第737篇文章</b></p> <p class="ql-block"> 真正创作的温度,源于最善良的心。读书的时候翻过书页,忽然间致使读书人驻足的,这里从来都不是文字的华丽堆砌而成,而是藏在优美句子成分中“温度”二字,温度正是指人类体温,也是指人类心率跳动的节奏,当然所指的就是文字的灵魂。所谓温度也包括情绪起伏的褶皱,特别是指正在活着、爱过、困惑过的人,只有这些人才能注入灵魂的印记。就像在冬日里围炉夜话,对方突然间给听故事的人递过来一杯热茶,实际的暖,而不是递茶杯的那只手,更应该是认真听故事的时候,那颗随着故事情节起伏的心,这颗心才是正在有“温度”;作者创作出来好的文字,也是如此有“温度”,优美的文字带着作者的体温,能在陌生人之间架起一座“心桥”,让我们通过文字读懂另一个人的喜怒哀乐。只有温度的文字,才能够完成与人类的心灵沟通。许多人读文章、读别人作品的时候,经常看见“温度”两个字,包括个别作者也运用了“温度”两个字,到底是怎么含义不一定清楚。这种“温度”,指手写文章,而不是冰冷的AI创生成。这种温度,藏在细节字里行间的呼吸里,藏在人情世故的情绪起伏情感里,尤其是藏在那些“不完美”的真实里。不完美才是真正的好,主要是完美的人少之又少,《周易》元极图,黑中有白,白中有黑,足够证明了,一切万物都存在不完美的一面。</p> <p class="ql-block"> 带有温度的文字,是动人的源泉。先有温度,后能感动,感动真正有灵魂的人。文字之所以动人,主要是作者把自己的“人生”经历写进去,读后,感受到喜怒哀乐,悲欢离合。它可能是描写离别时没忍住的眼泪;可能是描述某个人故事情节,重逢时候的带来惊喜,让笔下的文字带着欢天喜地如雀跃的节奏;也有可能是某个深夜遇到个人的困惑,让文字藏着一层厚厚又是淡淡的迷茫。文章每一段话,每一句子,深深留下“人的痕迹”,让人家感觉文字好像有呼吸,也有心在跳动,认真品读文字也会听到有人讲话声音,鼻子会闻到浓浓的香味,作品的故事和文字与读者产生共情的温度。作品的温度,相当于读杜甫的“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从诗人的文字中,可以看到不仅只懂得写景,也会写人世间的冷暖,感受到战乱的悲痛;偶尔读苏轼的“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也不会只觉得描写雨况,也会写到他本人官场经历坎坷不平。品读诗词,总会发现不是孤立的文字,而文字的背后,所体现正是真人真事,实实在在的人生。归根结底,有温度的作品是活着的,生命力很强,就是有血有肉有骨髓,有心脏在跳动,文中意思,跟人一模一样,从来没感受到是机器人写的文字,创作有温度的文章,才是真正健康的人。只有健康人,才能写出健康的文章。</p> <p class="ql-block"> 不知道社会大众感悟到了没有,现在是AI时代。各部门各单位为了把AI推进,强调用AI技术来创作,常常用AI来写文章和工作计划。殊不知,AI写出来的文字,竟然没有人情味,偏偏少了人间的温度。AI实际上就像一个死的尸体一样,它不是吃饭的人,没有脉搏,没有呼吸,没心没肺没肝,对人间的冷暖喜怒哀乐,生死这方面一概不知,文字写出来冷冰冰,就相当死人一样,没有任何温度,没有低温,没高温,也没有常温。也不会发脾气,不闹情绪,我们每天面对AI等于面对死人。虽然如此,绝对不能够小看AI,它能精准地拆解“思念”的定义,AI比算命先生还要准确千万倍。AI十分厉害,能够从数据库里调取所有相关的意象,用语很标准,可以写出“思念是夜空的星,是枕边的梦”这样规整的句子,写出来的文字十分地完美,人类永远做不到的完美;它通过人工指令,也能模仿“离别”的情绪,AI能收集天下所有精准的材料,用它收集来的材料,在短短的秒钟之内,写出很华丽,很漂亮语言,比如说,凑出“车站的风很冷,你的背影很远”这样押韵的段落。AI永远写不出,母亲在车站如何反复叮嘱孩子亲切语言和真实表情,担心孩子在外受委屈;在与亲人通电话,挂完电话的时候,AI绝对不会说“多保重”,这些亲情的语言表达牵挂,感动的时候流眼泪。老人翻看旧照相片时,手指着泛黄的照片,轻轻的动作和眼神,隐藏着背后几十年的思念,偶尔流出眼泪,这些AI永远做不到,能做到的就是冰冷的一台机器,做不到就是没有温度感,既然这样没有温度,大家必须明白、清楚,AI本来都不是人,不能代替人的情感和温度。</p> <p class="ql-block"> 虽然AI的文字是“完美”的,但也是冷冰冰而无共情感。它没有任何经历,比如说春夏秋冬,不懂得春天最美好,夏天气温最高时期,没办法感受到夏天的炎热,不需要开空调,也不需要电风扇,秋天的丰收,冬天的寒冷,寒冬的煎熬,单独AI,写不出“脚冻得发麻,亲人再现浑身温暖”的真切;AI没有尝过,得到时候快乐,而失去时候很痛苦,无法写出,整理遗物时候,摸到亲人常用的物品,还带着亲人的味道,尤其是衣服,就突然哭了起来”的酸涩。AI的文字,就像工厂生产出来的玩具,各种各样新款,式样规整,也没有感受到被人捂热的温度,也没有像人一样流过眼泪,根本没有藏着文字里面的“人心”。读Al的文字,就像对着擦得干净而发亮的镜子,能够清楚地看见文字的模样,看不见镜子后面的酸甜苦辣,看不见会笑、会哭、发呆的人,更看不到智慧人的存在。阅读的时候,觉得AI文字没有人性的温暖,便成了没有任何感觉的玩具、成为灵魂存在的符号,等于没有灵魂的文字游戏,再精致完美,让人感受不到是温暖,人心全装着冰冷文字。尤其是,读AI生成的文章,毫无意义,没有感觉,无论读多少遍,还是令人摇头再摇头,因为没有温度,而感到冰冷。相当于有灵魂的人,跟没有灵魂的铁器打对话;使用AI来写文章,如同是AI的木偶;不是我讨厌AI,而是AI传给我的东西无法接住,如同活人不愿意跟死人打交道一样道理。</p> <p class="ql-block"> 古代科技落后,不像现在先进。可想而知,动下脑筋就明白了。在没有AI的时代,难道就不写文章了吗?而且写得得好。古代各朝代,文武百官各大臣,包括皇帝们,依然使用手写文稿,同样能够写出高水平的精彩文章,展示了卓越的文采与智慧。如今国家领导人,在开会发表讲话的时候,发挥智慧具有深远的意义,更具有深刻思想内涵与感染力,赢得台下阵阵的掌声,这正是其自身的素养,和团队智慧的结晶。毛泽东同志自己写文章,没有AI的情况下,文字精炼,内容丰富多彩,充满了磅礴的气势与深邃的思想,AI无法企及高质量水平,让共产党人作为学习典范。古圣先贤给后人留下的经典,比如四书五经,更是蕴含着高深的哲理与高度智慧,马克思的《资本论》,更是深刻地剖析了社会经济的本质与发展规律。这些领导人,无论是古代和现代都未曾借助AI,实实在在地创作出不朽的篇章,事实摆在了眼前,几千年来都是这样过来的,这些事例都可以看得见,也可以摸得到,充分印证了人类自身的创造力与智慧是无穷的,不需要依赖AI来帮助写作,也能创作出具有价值的优秀作品。</p> <p class="ql-block"> 曾经有人这么说道,文字原本就是用来作为传递信息的工具而已,冷不冷、冰不冰,有什么要紧呢?可是我们读文章的时候,不仅仅限制于读“信息”。我们读李白的诗词“举头望明月”,总是想着触摸,抬头时候的那片明亮的月光,感受一下他思念家乡时候的孤单滋味;我们读朱自清的《背影》,总是想亲自扶一扶父亲,曾经爬过月台时候,那只带有温度的手,以此体验为人父对儿子的牵挂;我们阅读文字的时候,一心想在文字里寻找的一份,是情感的共鸣、记忆的呼应,是“原来有人和我一样”的共情。然而AI生成的文字,恰恰切断了这种温度的连接。如今,我们应该更加清晰,明白源于AI本来没有人性,便没有人生的记忆,更没有任何人类的各种情感,所以在AI生成文字里没办法找到“人心”共情,少了那份读完之后,觉得魅力无穷的感受,不能让人心处于平静如水的智慧,很难做到让人读完文字后,久久不能忘记的神奇力量。我们阅读AI生成文字的时候,感到文章十分通顺,好像读到了好的作品,总是觉得“完美”无缺的闭环。殊不知,文字虽然顺畅,但是显得冷冰无情,无论如何生成华丽的文字,AI始终不会像人类那样应有的温度感。</p> <p class="ql-block"> 相反人类智慧创作文稿中的内容,有可能会因为情绪的激动造成不稳定,然而编写出来的文字,句子略显凌乱,甚至觉得句子错别字添乱,而致使文章不够顺畅,也不会因为回忆模糊,导致漏写某个故事的细节。作为创作者,也知道细节确实重要,绝对不能忽略轻视,懂得细节也能够决定事情的成败,于是更不能因为感慨万千的情绪,而故意留下省略号里的留白让人去琢磨。正因为如此境况,恰恰正是这些“不完美”的缺点,才能让阅读者感受到文字“温度”,这就好像听别人讲述故事的时候,不会在意讲故事的过程,用何种方法,所讲是否精准,这些都不重要,反而会因为讲故事的人,讲的时候不熟练,偶尔在讲述的时候,表达出来不连贯,常常停顿、哽咽,而觉得故事更具有真实可信,故事情节更加感动人心。AI文字,虽然没有描写人间细节,它更是像一台经过人工设置,精准无误的机器,把所有情绪表现细节,以及人情世故,都打磨得光滑平整,这种精密的操作,好像做得天衣无缝,实际上,这种精密的操作,却磨掉了文字里最珍贵的“人情味”。归根结底,创作过程必须要有温度,阅读的时候才有真实感受。而文字的“温度”,从来不是依靠A1技巧,就能够可以增温起来,而是依靠人的智慧,将“温度”添加到文章,致使文字“活”出有“温度”。这是人工手写,让你走过的人生路、见过的各类人、流过的酸甜苦辣之泪、笑过的快乐瞬间,最后由各种各样的情感,累积而变成文字里的“温度”;是作者把自己最真心展示出来,让陌生人读到的时候,忽然间觉得全身温暖的感受,彼此之间,才有了文字的共情“啊我也有过这样的时刻”。</p> <p class="ql-block"> 而那些AI生成冷冰冰的文字,再精致通顺完整美好,也只是没有灵魂的文字符号,它们不会让人处处心动,不会让人永久的记得,更不会在岁月里留下一点一滴温度的痕迹。读AI文字,当冬天来了会感觉更冷。毕竟我们是人,在阅读文字的时候,所需要的不是完美的文字,更需要带有正常体温,体贴人心故事的文字。就像冬天里的炉火,它可能不怎么的明亮,有时候会产出火星,飞到人的衣服里,真的星星之火,可以成为火堆能暖到人的骨子里,甚至觉得暖和人心;而AI生成的文字,就像房间里的空调吹出热风,精准又稳定,暂时解决了一时的暖气,移步到门口外觉得很冷了,长期使用空调也会给人体生病,如同我们长时间阅读AI生成的文字,我们的脑筋也会出现问题。人类创作的意义,从来不是为了完美的文字符号而创作,而是使用带有温度的文字,把人与人的美好心灵连接在一起,从而达到心灵沟通、智慧启迪心灵,让我们在阅读文字的时候,感到不再孤单,总是有人陪伴在身边的感觉。</p> <p class="ql-block"> 这篇文章,我一直在写,写到这个时候,写到这个地方,即将进入尾声,我该向所有读者道声美好祝福的时候了。此文,我无非是围绕“创作的温度与文字的冷冰冰”,而展开创作,以关心爱护社会大众为出发点和落脚点,重点就这么一句话:用人工手写的文章,就有“温度”。允许不完美,哪怕写出来的文字不通顺,文章里面也有错别字,主要核心内容讲得清楚,我认为还是带有“温度”感 ,有温度的文章能长智慧,能够让人类身心健康,对弘扬中国传统文化、传承国学经典、实现圣贤教育培养高素质人才,有着不可以代替的作用;用AI制作生成的文字就是“冷冰冰”。不得不承认AI制作的文字很“完美”,如同天衣无缝的闭环,人类不需要这份“完美”。如果用AI制作的文章文字里面,必定是冷冰冰,没有人情味,感受不到人心应有的“温暖”,看不到人心善恶,不用说增长智慧了,连人的身心都会引发不同程度的问题。这只不过是我个人观点而已,不是用来代表所有人。我认为要根据每个人的实际情况,每个人都有权利作出明智的选择。</p> <p class="ql-block"> 人工写作肯定是有温度,AI创作是冷冰冰,这是毋庸置疑的事实。人工写作,尽管有智慧流露如涌泉,逻辑思维清晰,手写或电脑打字没有那么快,就算我们智慧和思维正确,打出来的字难免有错,高水平专家的人,也难以避免,我这篇文章从昨天下午开始抽时间写,今天也抽时间写。两天加起来大概用了12个钟头,显然写作水平速度太慢,如果赶稿的话,效率就很低了。但是它有这么个优点,文章里面每一个字,每一句话经过自己大脑思考,写出来的文章比较容易记住里面的情节,不轻易忘记。如果采用AI制作生成的文字,写成一篇文章就不一样了,整个文章的文字十分华丽,根本上不存在错别字,更不存在语句不通顺,文章里面找不到缺点,处处都是闭环,创作的速度相当快,像我这篇文章,如果用AI制作生成的文字,不会用到两个钟头,就可以完成一篇十分完美的文章,里面没有什么瑕疵,写的人也没感觉有太多的印象。基本上写完了就完了,尽管通过自己用AI来创作文章。表面上看起来这个人很会写东西,很厉害,写作高手。实际上作者的脑子是空壳,什么东西都没有。文章写了,回头再问作者怎么回事?作者不一定讲得出来。别人阅读虽然很顺口,从头读到尾,读完了好像什么都记不住,等于跟文字玩游戏而已。所以说用AI创作文章绝对是祸害了一个人大脑的发育,AI的实用就是经济大战,这是属于国家的战略而已。跟我这个普通人好像没有太大的关系。这是我个人补充看法。</p> <p class="ql-block">作者:黄勇哲</p> <p class="ql-block">时间:2025年9月10日(教师节,星期三)</p> <p class="ql-block">作品创作地点:中国广州市</p> <p class="ql-block">全文共计:5242字</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