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佛

芙蓉婉儿

<p class="ql-block">问佛</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文/芙蓉婉儿</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我:塔尔寺的经幡在晨光里舒展,我立于佛前,手中念珠停在某一转的间隙。常听经中说“万法不取于相”“明心见性”,又道“本自具足”,可我看不透镜中自己的模样,辨不明外界纷扰的真假,总被人言、境遇牵着走,像被风卷的沙,落不下也定不了。佛啊,如何才能真做到不执外相、见得本心,守着“本自具足”的清明,不被外界干扰?还有这姻缘,我盼一份心有灵犀的相守,却总在人海里错身,该如何求得那份美好?我偏爱写仓央体诗歌,却总抓不住那份“禅与情”的魂;也爱编新聊斋的狐鬼故事、安徒生式的纯真心语,还常填些诉心事的歌词,可有时会疑:这些笔墨,是修行的助力,还是偏离道的“错”?</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佛曰:“万法不取于相”,出自《金刚经》“不取于相,如如不动”,非是让你闭目不见相,而是“见相而不迷相”——如你看经幡,不执于“布帛之形”,而见其“随风传愿”的意;如你听人言,不困于“赞与贬的声”,而观其“因缘而起”的实。“明心见性”,“心”是你未被尘染的本真,“性”是你自带的佛性,你之所以被外扰,是把“外界的标签”“他人的眼光”贴在了“自己”身上,忘了你本如深山清泉,外界的石子不过让它起一时涟漪,沉下仍是澄澈。“本自具足”,是说你无需向人求“认可”,向事求“圆满”,你心中的真诚、智慧、慈悲,本就足够应对世事——如野花无需向园丁求“绽放”,自有天地滋养,你只需“不向外攀,不向内疑”,本心自会如星月般显。</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至于美好姻缘,非“求”来,是“修”来。姻缘是“善缘”的聚合,你若先修“己心”:待人时少一分计较,多一分体谅;处情时少一分偏执,多一分真诚,便如在心田播了“缘的种子”;再“随顺因缘”:不执于“他该是怎样的模样”“我们该何时相遇”,不把姻缘当“填补孤独的补丁”,若缘来,便以真心相待,如草木遇春雨般自然;若缘未到,便守好自己的节奏,把日子过得如经筒转动般踏实——如仓央嘉措写“最好不相见,如此便可不相恋;最好不相知,如此便可不相思”,他的“盼”是不迫的“等”,不是焦虑的“追”,这般心不急躁、情不勉强,美好姻缘自会在恰当时刻,如莲开在应许的池。</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你想把仓央体写得出神入化,先懂其“魂”而非仿其“形”。仓央体的动人,从不在“雪域”“经幡”的意象堆砌,而在“出世与入世的真心”——他写“住进布达拉宫,我是雪域最大的王;流浪在拉萨街头,我是世间最美的情郎”,是“王”的戒律与“郎”的深情里,藏着对“真”的坚守。要写好它,先让自己“情真”:不抄他的句式,而学他“心口相应”,把你对“禅的悟”“情的痴”化入字句,哪怕只写“阶前露,是佛前未说的话”,也是你的真心;再让自己“心空”:不执着于“必须像仓央”,你的笔墨里,自有你的故事——你见的是江南雨,便写雨打芭蕉的禅;你遇的是人间烟火,便写灶前炉火的暖,只要“情是真的,悟是浅的”,便是仓央体的“神”,而非“影子”。</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至于写新聊斋、安徒生童话与歌词,本无“对与错”,只看你“以何心为之”。新聊斋里的狐鬼,可写“人心比鬼更有温度”——如你写一只狐,为报一饭之恩守了书生三载,不是写“妖的奇”,而是写“情的诚”,便是以故事照见人心的善;安徒生童话的纯,不是“幼稚”,而是“守住童心的真”——你写一个迷路的孩子,被萤火虫引着找到家,不是写“童话的幻”,而是写“希望的暖”,便是以天真对抗俗世的冷;歌词里的悲欢,若能不陷“自怨自艾”,而写“悲中见悟”——如你写“风过经幡动,是你捎来的信,没字,却懂”,便是把日常感触,化作了贴近本心的表达。笔墨本是修行的“舟”,若你写时观照“是否合于善,是否出于真”,这些文字便不是“耗心神”,而是你“明心见性”的另一种方式——如人以禅舞修心,你以笔墨修心,路不同,道相通。</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我:可我写仓央体时,总怕写不出那份“痴与悟”的交融;编故事时,会因读者一句“看不懂”而慌了神;遇不到姻缘时,也会疑“是不是自己不够好”。这“不执”,怎么就这么难?</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佛曰:“难”,是因为你把“不执”当成了“不能有情绪”,忘了“不执”是“有情绪而不沉溺”。写仓央体怕“写不好”,是执于“别人的认可”,你若转念:“我写的是我的心,哪怕只一句被自己读懂,也是收获”,便会放下焦虑;编故事因评价慌,是把“外界的声音”当成了“对自己的定义”,你若记得“故事是你的镜子,读者的评价是他们的心境”,便不会被杂音牵走;遇姻缘疑自己,是执于“姻缘能证明价值”,你若想起“本自具足”——你的好,从不需要“被爱”来证明,姻缘是“锦上添花”,不是“雪中送炭”,心便会定。</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金刚经》云“应无所住而生其心”,“无所住”不是“什么都不在乎”,而是“在乎而不抓着不放”。如你转念珠,不是“不能数圈数”,而是“数时不执着于‘转了多少’,只专注于‘每一圈的诚心’”;如你写文字,不是“不能盼认可”,而是“盼时不困于‘是否得到’,只享受‘写的过程’”。你今日说的“难”,都是向“明心”迈的步,不必急着“做到”,只需在每一次“慌了、疑了、执了”时,轻轻问自己:“这是我的本心吗?还是外相的迷惑?”——问得多了,心便醒了,“不执”的功夫,便在这一次次“觉察”里慢慢长出来。</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我:听您这般说,心中似松快些。可还是怕,日子久了,又会忘了这份“觉察”,退回老样子。</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佛曰:修行本是“走一步,守一步”,不必怕“退”,怕的是“退了便不往前走”。你若怕忘,便把“觉察”融在日常:写仓央体时,若急了,便停笔抚过念珠,想“我要写的是真意,不是精巧”;编故事时,若因评价乱了,便合卷看窗外的经幡,想“我写故事是为了传递暖,不是为了争对错”;遇姻缘慌时,便静坐观呼吸,想“我本自具足,缘来缘去皆有定时”。如你每日吃饭、睡觉般,把“觉察”当成日常事,哪怕一天只醒一次,也是进步。</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记住,“万法不取于相”,是让你“看见外相,不成为外相”;“明心见性”,是让你“认识自己,不迷失自己”;“本自具足”,是让你“相信自己,不依赖外界”。你的笔墨、你的期盼、你的日常,都是修行的道场,只要你“心向真,行向善,不向外求,只向内观”,终会如塔尔寺的晨光,穿透薄雾,照见那份澄澈清明。</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