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都鼎盛”壁画展示

天姥爷

<p class="ql-block">元土城城垣遗址公园(朝阳段),核心景区“大都鼎盛”中的组雕“战车”和组雕“大都鼎盛”,以粗狂豪迈的元魂之笔再现了大元之魄。而“大都鼎盛”景区内,大型烧陶壁画“大都鼎盛”亦格外引人注目。</p> <p class="ql-block">大都鼎盛</p> <p class="ql-block">大都鼎盛壁画位于大都鼎盛组雕大台地正前方。长达80米的烧陶壁画,只有在广场的南端才能收尽全景。壁画刻画出元世祖忽必烈出征及巡视时千军万马的气势和雄风,以及大都的皇城、内城的面貌和经济文化、物质交流及公主出嫁的盛大场面,反映出元代开国和江山稳固的历史背景。</p> <p class="ql-block">从西向东和从东向西拍下的壁画。西头是2006年,北京市文物局所立的元大都城墙遗址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碑。东头是大都鼎盛壁画及作者楼家本的铭碑。</p><p class="ql-block">大都鼎盛作者-楼家本,1941年12月生于上海,籍贯浙江宁波。1965年毕业于中央美术学院,硕士学位。后任中央美术学院教授,我国著名的国画家、壁画家、雕塑家、工艺美术大家。历任中国美术家协会、 中国工艺美术学会、 中国雕塑学会、中国壁画学会理事、中国神话学会副主席、中国旅游艺术品专业委员会副会长。</p><p class="ql-block">楼家本是“北京元大都遗址公园”人文艺术景观总策划、创制,任艺术总监。创作了北京最大的石雕群和陶瓷壁画墙“大都建典”和“大都鼎盛”。包括120米长、高3米,总面积达360多平方米的壁画。80米长的“大都鼎盛”就是其中的一部力作。</p> <p class="ql-block">80米长的壁画内容极为丰富,不可能一目了然,必须驻足存细观看才能了解其详情。</p><p class="ql-block">从西向东第一部分刻划的是忽必烈运筹帷幄,灭南宋统一中国,征战时的宏大场面。</p><p class="ql-block">1260年,忽必烈在开平(后称上都)即位大蒙古国皇帝(大汗),是为中统元年。1264年,在平定了阿里不哥和李璃之乱后,忽必列将都城迁至燕京(中都,今北京),取《易经》“至哉坤元”之义,改中统五年为至元元年。1271年,取《易经》“大哉乾元”之义,改大蒙古国号为大元,忽必烈成为首任皇帝,即元世祖。1272年,改中都名为大都,正式迁都燕京,定大都为国都。</p><p class="ql-block">隨着大元政权的巩固,忽必烈即着手整顿军队,督造战船,组训水军,并制定了先取襄樊(今属湖北),实施中间突破,沿汉入江,直取临安(今杭州)的灭宋方略,从而开始了攻灭南宋的战争。</p><p class="ql-block">1268年,忽必烈命都元帅阿术等率师攻襄樊,旋遣枢密副使史天泽等督师。史天泽、阿术等采取筑堡连城、长期围困、水陆阻援、待机破城的战法,集兵10万围城,同时训练水军7万人,造战船5000艘,增加水军力量。经五年围困,宋守军出击未果,外援尽绝。至元十年(1273年),元军在回回炮的助攻下水陆夹击,先破樊城,襄阳守军出城投降。元军突破襄樊,宋廷把战略防御重点退至长江一线。</p><p class="ql-block">忽必烈乘胜增兵10万,大举攻宋。伯颜与阿术率军20万,自襄阳顺汉水入长江。以声东击西之策,进占沙芜口(今武汉汉阳东),屯驻江边。继而避实击虚,成功强渡长江。至元十二年三月,元军进占建康(今南京),镇江、常州等地宋军相继归降。宋廷为挽救危局,相继发兵进北抗元,先后收复广德、常州等。七月,宋军以战舰万艘,十舟为一舫,连以铁索,碇于江中,横列焦山江面,欲与元军决战,被阿术以水陆协同进击,配以火攻击败,宋军长江防线彻底崩溃,临安危在旦夕。</p><p class="ql-block">至元十三年正月(1276年),元军三路大军会师皋亭山(今杭州北)会攻南宋首都临安。宋摄政太皇太后拒绝张世杰、文天祥背城一战,以图求存建策,一面送益王赵昰、广王赵昺南逃,一面遣使赴元奉上传国玉玺和降表请降。1276年2月4日,元军攻陷临安,俘虏5岁的宋恭帝赵显和谢太皇太后,以及南宋宗室和大臣,灭南宋,元朝成为全国性政权。</p><p class="ql-block">潜出临安的张世杰、陆秀夫、文天祥等在福州拥立赵昰为帝。后文天祥率军抗元,终因势孤力单败退广东,旋于五坡岭(今广东海丰北)被俘。</p><p class="ql-block">至元十五年(1278年)四月,元军追歼南宋残部,海上突起飓风,帝舟亦被吹翻,宋帝昺落水染病。因元军逼近,宋君臣不得不浮海逃往碙洲荒岛(今湛江硇洲岛),十岁的宋帝赵昰惊病交加卒。张世杰、陆秀夫又拥立赵昺为帝,徒至厓山(亦称崖山,今广东新会县南海中的一座山)。六月,忽必烈命水、步部骑军和步骑军南下会歼南宋余部。十一月,调兵遣将由海道袭漳(今属福建)、潮、惠(均属广东)三州。又派步骑占领广州。</p><p class="ql-block">至元十六年(1279年)元军会至厓山,控扼海口,断宋军粮草,巧妙利用海潮,南北对进,全歼南宋海上流亡政权的残余势力。南宋丞相陆秀夫挟8岁的小皇帝“宋帝昺”跳海而亡,不少后宫和大臣亦相继跳海自杀。《宋史》记载七日后,十余万具尸体浮海。至此,建立320年的宋帝国,就此灭亡。继而忽必烈又陆续将西藏、云南、新疆、东北、台湾等地都纳入自己的权利范围,建立了一个统一的多民族的国家。</p> <p class="ql-block">在灭宋战争中,除步兵、骑兵等外,水军和炮军也发挥了重要作用。</p> <p class="ql-block">两军交战图</p> <p class="ql-block">由藏獒等猛犬组成的先头部队,在作战中表现出色,立下赫赫战功。成吉思汗由此赞叹不已:“经百战,雄当万夫,巨獒之助我,乃天之战神助我也。”</p><p class="ql-block">强壮的牛队拉着军帐,行进在队伍之中,成为流动的指挥枢纽、保障中心,在战争中作用很大,不容小觑。</p> <p class="ql-block">回回炮由西域回回炮匠阿老瓦丁及其弟子亦思马因等人应忽必烈所诏制成,其威力巨大领先于当时的武器,在元军历次征战中,发挥了至关重要的作用。</p><p class="ql-block">史载、“古所谓炮,皆以机发石。元初得西域炮,攻金蔡州城,始用火。”其大者用车,小者用架,用桩,用托,发射时,从点火孔装入引线,从炮口装入火药和弹丸,用火点燃引线,引着火药,将弹丸射出。火药箭、火球类火器,亦是用以纵火的火攻器具,可起烧伤敌人和惊吓敌军人马的作用。</p><p class="ql-block">元军灭宋。回回炮做开路先锋,在决定性战役中,立下了汗马功劳。《元史刘整传》记载:元军丞相伯颜,令善水者断木沉索,督战舰趋城下,以回回炮击之,而焚其栅。《元史伯颜传》记载:日暮,风大起,伯颜命顺风掣金汁炮,焚其庐舍,烟焰涨天,城遂破。</p> <p class="ql-block">紧临宏大的灭宋战争画面,就是一组刻画元代天文历法领域成就的画面。</p><p class="ql-block">元代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个重要时期,在政治、经济、科学技术文化等方面都取得了重要成就,作出了许多重要贡献。</p><p class="ql-block">在天文历法方面:兴建了上都、大都、登封等处天文台,设立了远达极北南海的 27 处天文观测站,配置了先进的观测仪器,如地平仪、四分仪等,为天文观测研究提供了重要支撑。在测定黄赤大距和恒星观测方面取得了远超前代的突出成就。涌现出了郭守敬、王恂、耶律楚材、扎马鲁丁等一批杰出天文学家。</p><p class="ql-block">元朝大量引进和借鉴蒙古、波斯等民族的天文知识,如历法计算方法、星象观测技术等,形成了更加完善的天文历法体系。1280年,郭守敬主持编订《授时历》,研制出了简仪、仰仪、圭表、景符、几、正方案、候极仪、立运仪、证理仪、定时仪、日月食仪等十几种天文仪器。在计算精度、应用便利等方面都有显著提升。《授时历》 将一年分为 365.2425日,废除了我国编历的传统办法上元积年日法,采用了近世截元法,是人类历法史上的一大进步。此历于至元十七年(1280年)颁 行,一直延用了400多年。</p><p class="ql-block">元代科学家还根据大量的天文观测数据,编纂了多部重要的天文典籍,如《授时历》《授时历元表》等有关天文学的著作就有十余种,一百多卷,为后世奠定了坚实基础。他们还发现了一些新的天文现象,如日食遮蔽时的彩虹等。</p> <p class="ql-block">郭守敬幼承祖父郭荣家学,攻研天文、算学、水利。至元十三年(1276年)元世祖忽必烈攻下南宋首都临安,在统一前夕,命令制订新历法,由张文谦等主持成立新的治历机构太史局。太史局由王恂负责,郭守敬辅助。在学术上则王恂主推算,郭主制仪和观测。至元十五年(或十六年),太史局改称太史院,王恂任太史令,郭守敬为同知太史院事,建立天文台。当时,有杨恭懿等来参予共事。经过四年努力,终于在至元十七年编出新历,经忽必烈定名为《授时历》。《授时历》是中国古代一部很精良的历法。王恂、郭守敬等人曾研究分析汉代以来的四十多家历法,吸取各历之长,力主制历应“明历之理”(王恂)和“历之本在于测验,而测验之器莫先仪表”(郭守敬),采取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科学态度,取得许多重要成就。</p> <p class="ql-block">以郭守敬为代表的天文学家制造了许多先进的天文仪器,例如多环仪、方位仪、斜纬仪、平纬仪、天球仪、地球仪,观象仪以及浑仪、高表、景符、浑天象、玲珑仪、立运仪、候极仪、窥几、简仪、仰仪、证理仪、日月食仪、星晷定时、丸表、悬正仪、座正仪、宝山漏、七宝灯漏、灵台水运浑天漏等等独步天下。郭守敬是杰出的天文学家,也是卓越贡献的水利专家,既是成绩优异的数学专家,又是具有独特精神的仪器制造专家。他这几个方面的成就,在当时科坛居世界首位,领先世界水平三、五百年。被称赞为最伟大的天文学家,中国有名、世界有名、天上也有名的伟大科学家(1977年,经国际小行星研究会批准中国科学院紫金山天文台把在1964年发现的编号为2012号小行星,正式命名为“郭守敬星”。</p> <p class="ql-block">元大都城地图。</p> <p class="ql-block">大都鼎盛壁画的第三个部分,反映的是元朝开国大都的盛况和江山稳固的背景。</p><p class="ql-block">至元四年(1276年)正月丁末,元大都试破土动工。元大都的选址与规划出于忽必烈的“圣裁”,在忽必烈亲自掌握和指导下,责成太保兼领中书省事刘秉忠全面负责工程的规划、没计与建造(刘秉忠原名刘侃,秉忠是忽必烈赐给他的名字。刘秉忠经由当时华北佛教界领袖人物海云禅师的引荐,得以拜见元世祖忽必烈并深得其赏识,先后设计规划了元上都和元大都两座元代都城)。具体负责指挥修建工程的有张柔、张弘略父子,行工部尚书段桢(段天祐),尼泊尔工匠阿尼哥等,大食人也黑迭儿负责宫殿的设计与建造,刘秉忠的学生著名科学家、水利学家、都水少监、知太史院事郭守敬负责水系建设,以及负责石工雕刻的采石局提举杨琼、负责营造排水渠道的石匠刘三等等。</p><p class="ql-block">1274一1276年间,基本建成皇城和宫城。1283年建成外城,整体竣工在至元二十二年(1285年),大都的大内宫殿、宫城城墙、太液池西岸的太子府(隆福宫)、中书省、枢密院、御史台等官署,以及都城城墙、金水河、钟鼓楼、大护国仁王寺、大圣寿万安寺等重要建筑陆续竣工。忽必烈发布了令旧城(金中都故城)居民迁入新都的诏书。</p><p class="ql-block">从至元二十二年到三十一年,有四十至五十万居民自金中都故城迁入大都。此时期还陆续完成了宫内各处便殿、社稷坛、通惠河河道、漕粮仓库等建筑工程。元大都的营建工作至此基本完毕。</p><p class="ql-block">元大都从至元四年(1267年)开始修建,直到至元(1285年)才告完工,历时18年之久。大都新城的平面呈长方形,周长28.6公里,面积约50平方公里,相当于唐长安城面积的五分之三。元大都道路规划整齐、经纬分明。考古发掘证实,大都中轴线上的大街宽度为28米,其他主要街道宽度为25米,小街宽度为大街的一半,火巷(胡同)宽度大致是小街的一半。城墙用土夯筑而成,外表覆以苇帘。由于城市轮廓方整,街道砥直规则,使城市格局格外规整壮观。</p><p class="ql-block">刘秉忠设计的元大都,有着统一的规划,由外城、皇城、宫城三重城相套而成,规模浩大,外城南北约 7600 米,东西约 6700米。东、西、南三面均开三门,北面设两门,共11门。南为顺承门、丽正门、文明门;北为健德门、安贞门;东为光熙崇仁门、齐化门;西为肃清门、和义门、平则门。11座城门的命名均来源于中国古代最具深远影响的《周易》等经典著作所蕴含的传统文化观念。刘秉忠亲自命名的城门名称均带有浓重的《周易》色彩。每一座城门名称都源于《周易》卦辞的命名语词。元大都城门命名影响深远,从官方与民间两个视角都能看到,其间贯穿着一条连绵不断的文化脉络。元大都城门名称的文化底蕴及其代表的思想至今仍被认同并保留。而在民间传说中,11座城门布局,被附会成哪咤的化身。传说认为南三门是哪咤的三个头,东西六门为六臂,北二门为哪咤脚踏的风火二轮。因而大都城在民间被称作“三头六臂哪咤城”,至今仍被广为流传。</p><p class="ql-block">元大都经过周密的设计,布局完整,充分利用了原有条件和地理特点,是中国古代都城规划建筑的一件杰作。元大都的建成,是城市建设史上的里程碑,它是我国封建社会最后一座按照预先整体规划平地兴建的都城,也是13~14世纪世界上最宏伟壮丽的城市之一,其严谨的规划布局,建筑的技术、艺术水平都是当时世界上罕见的。</p> <p class="ql-block">元大都的兴建,解决水资源短缺是个非常重大的难题。当时,为保证物资供应,从南方调运大批粮食到大都,大运河是南北交通的重要水路。但大运河只通到通州,从通州到大都,全靠陆路运输。在阴雨连绵的季节,人畜的疾病死亡和粮食霉烂糟踏非常严重,运输效率极低。因此,自金朝起,人们就力图开凿一条从通州直达京城的运河,以解决运粮问题。元初,大都的粮食供应不足,为了解决这一问题,促进南、北经济交流,元世祖忽必烈决定开凿一条从通州到大都的水上通道,并疏通淤塞已久的大运河,任命郭守敬担任都水监事一职,负责整个工程的设计和督修。</p><p class="ql-block">郭守敬修建了从昌平白浮泉到大都的引水工程。从昌平的白浮村神仙泉引水,向西流再折向南,一路上汇集了一亩、榆河、玉泉等众泉,再截取沙河、清河的上游,共流入瓮山泊(颐和园昆明湖)。从瓮山泊经长河(高梁河)流入和义门(西直门)的水关到积水潭(又叫海子,以后明代叫什刹海)。从积水潭东的万宁桥(步粮桥、后门桥)经大都城皇城的东墙外流过沙滩、北河沿、南河沿,经御河桥南,出丽正门东水关,再转向东南流入文明门(今崇文门)外的金闸河。再从金闸河往东南40里流到通州区张家湾西的高丽庄入白河(今北运河故道),全长164里。与至元二十六年(1289年),郭守敬主持疏通的京杭大运河山东段250里的淤塞河段相贯通。</p><p class="ql-block">白浮泉到通州这一工程自至元二十九年(1292年)春开工,到至元三十年(1293年)秋全部竣工。工程进行中,不但有民工挖河,忽必烈还命朝廷丞相以下官员都要到工地参加劳动,都要听郭守敬指挥。此举虽然只是个象征,但却反映了忽必烈对这条运河的重视程度和郭守敬在水利方面的权威。 </p><p class="ql-block">这一工程完成后,行船漕运可以直达积水潭,因此积水潭,包括现今什刹海的东北岸,江南的粮船、商船千帆竞泊桅樯如林,挤得满满当当,热闹非凡。就连流经都城内皇城根的玉河(御河)段也是浩浩荡荡排船驶行,大都城的人们争先观看,热烈欢呼,犹如过节。恰逢忽必烈从上都回到大都,路过积水潭,在万宁桥上看到水面上“舻舳蔽水”,大悦,遂赐大运河最北边的这段河道名为通惠河,并赐郭守敬钞一万二千五百贯,命他仍以太史令职兼提调通惠河漕运事。</p><p class="ql-block">元世祖忽必烈正从上京和林回来,在万宁桥上看到水面全是粮船,"过积水潭,见舻舳蔽水,大悦",河道为"通惠河"。</p><p class="ql-block">通惠河建成后,京杭大运河全线贯通,积水潭成了繁华的河运码头,元大都成为内陆港。 另外,海运至通州的漕粮也可经通惠河直达大都。南北交流加强 京杭大运河的开通,出色地解决了“南粮北运”问题,元朝后期,“岁运米至京者五百万石。”元朝新运河的开凿为南北物资的流动提供了重要条件,有力地促进了南北经济文化的交流,成为陆地上最重要的南北交通大动脉,它的修通同时带动了运河沿岸地区的社会经济发展。京杭大运河,沟通了海河、黄河、淮河、长江和钱塘江五大水系,全长1794公里。元朝京杭大运河比隋朝南北大运河缩短了900多公里,大大缩短了从大都到杭州的水路距离。</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元大都由外城、皇城和宫城三重环套而成,为“回”字形布局。外城平面呈长方形,有城门11座。皇城位于外城南部中央,四面各有一门。皇城东部为宫城所在,为前殿后阁格局,四面亦各设一门。大明殿为前朝,延春阁为后宫。其北有御苑,西部为太液池,太液池西岸有太子宫、隆福宫和兴圣宫等宫殿建筑。形成以太液池为中心的宫苑区,宫苑区周围绕以萧墙。从丽正门向北,经宫殿区至大都城中心阁是全城中轴线。中心阁处于全城几何中心。中央官署集中在皇城南侧和东侧。外城齐化门内设太庙,平则门内建社稷坛,形成左祖右社格局。</p><p class="ql-block">金水河、太液池为宫廷水系,源出玉泉山、积水潭、通惠河水系,源头为昌平白浮泉及瓮山泊水。通惠河漕船可直达积水潭。皇城北面沿积水潭(海子)的斜街至钟、鼓楼一带成为最为繁荣的商业区。</p> <p class="ql-block">在贯通京杭大运河北端的终点码头,周边更是热闹非凡,各种歌台酒馆和生活必需品的商市汇集于此,如米市、面市、帽市、缎子市、皮帽市、金银珠宝市、铁器市、鹅鸭市等一应俱全。稍北的钟楼大街也很热闹,尤其引人注目的是在鼓楼附近还有一处全城最大的“穷汉市”,应是城市贫民出卖劳力的市场。大都西城区则有骆驼市、羊市、牛市、马市、驴骡市,牲口买卖集中于此,居民层次低于东城区。南城区即金中都旧城区,有南城市、蒸饼市、穷汉市,以及新城前三门外关厢地带的车市、果市、菜市、草市、穷汉市等。由于前三门外是水陆交通的总汇,所以商市、居民麇集,形成城乡结合部和新旧二城交接处的繁华地区。由此可见,元大都的商市与居民区的分布,既有城市规划制约因素,也有城市生活及对外交通促成的自发因素。</p> <p class="ql-block">住着四五十万人口的大都,来自天南海北,说着各种方言的商贾、雇佣军人、旅行者、外交使节、传教士,匠人云集于此。波斯、阿拉伯和高丽的商人们,把马匹、人参、麻布等贩运到大都,再把各种日用品、纺织品和书籍等贩运回去,元大都成为了一座中世纪的国际大都会。</p> <p class="ql-block">大都鼎盛壁画的第四部分,反映的是公主出嫁的盛大场景。</p><p class="ql-block">根据《元史》、《新元史》及相关史料所载,元世祖忽必烈女儿公主封号名录显示:</p><p class="ql-block">世祖女月烈,封赵国大长公主,下嫁赵武襄王爱不花;</p><p class="ql-block">世祖女茶伦,封昌国大长公主,下嫁大臣帖监干驸马;</p><p class="ql-block">世祖女吾鲁真,封昌国小公主,下嫁大臣孛花驸马;</p><p class="ql-block">世祖女囊家真,封鲁国大长公主,下嫁大臣铁木尔蛮子台;</p><p class="ql-block">世祖女完泽,封鲁国长公主,下嫁大臣斡罗真;</p><p class="ql-block">世祖女忽都鲁坚迷失,封齐国大长公主,下嫁高丽(今朝鲜、韩国地域)忠烈王王昛(又写作王愖、王谌、王睶等)。高丽方面给予她“元成公主”的尊号。</p><p class="ql-block">此外,忽必列的义女,阔阔真小公主下嫁给了伊尔汗国(领土包括今土耳其和叙利亚东部、伊朗、伊拉克、土库曼斯坦、阿富汗斯坦、巴基斯坦西部等地)的国王(可汗)合赞。</p> <p class="ql-block">据《元史·后妃传》的记载,元世祖忽必烈时期的公主嫁妆为“百匹绫罗、百匹绸缎、百匹轻罗、百匹彩纱、百匹绢布、百对衾枕、百副玉牌、金银器皿无算、仪卫随从无数”,可见嫁妆极为丰厚。至于和亲外嫁公主的嫁妆更是不可计数。</p><p class="ql-block">选择吉日,公主出嫁,驸马接亲,携九九重礼叩谢世祖、皇后。公主身着礼服,依次向皇帝、皇后及其他妃嫔行礼。而后命妇导引上轿,驸马骑马绕轿三圈,前导启程。前有浩浩荡荡的仪仗队,后有护军乘马护送。随轿还奉有皇帝赏赐给公主和驸马的各种物品。街道上黄土垫道清水活街,干干净净。闲杂人等不准随意走动。场面尽显皇家气派。</p> <p class="ql-block">驸马身着盛装骑马在前。</p> <p class="ql-block">迎亲的队伍吹吹打、载歌载舞,一派喜庆的氛围。</p> <p class="ql-block">大婚当日还要举办婚礼仪式和隆重热闹的婚宴九十席。</p> <p class="ql-block">盛大隆重的公主出嫁场景折射出大都鼎盛的一面。</p> <p class="ql-block">壁画东侧最后一个部分,刻画的是忽必烈出巡时的壮观场景。</p><p class="ql-block">.至元八年(1271年)3月28日,元世祖忽必烈下诏改京师中都为大都,大都成为元朝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心。而龙兴之地,远在开平的大都(遗址在内蒙古自治区锡林郭勒盟正蓝旗旗政府所在地东北约20公里处、闪电河北岸)则成为元朝的陪都,从而确立了两都制的政治框架。为了巩固元朝政权,稳定局势,加强汉地与蒙古的联系,促进蒙汉之间政治、经济、文化的交流与交融,忽必烈根据蒙古族四时狩猎,春蒐秋狝的迁徒习俗和民族特性,首创了两都巡幸制。</p><p class="ql-block">所谓两都巡幸制,即在每年初春的二三月间,由皇帝亲率宗王贵族、文武百官及随员从大都出发,历经一个月的车马劳顿到达上都,然后开始在上都驻夏、狩猎、处理国家政务。进入九月草黄风起之后,再携宗室及文武百官从上都返回大都,这便是史书中记载的“未暑而至,先寒而南”,岁时巡幸,往返于两都。因此,大都也叫冬都,上都也叫夏都。</p><p class="ql-block">忽必烈时期的巡幸路线,是按照“岁北巡,东出西还”来行动的。在后世历史文献的记载中,也提及过两都巡幸的路线。规纳起来两都巡幸主要有四条路线。</p><p class="ql-block">第一条是从大都出发赴上都的东道“辇路”。辇路主要经过地点有大都、昌平、龙虎台、居庸关。出居庸关后继续北上,进入缙山县(今延庆)境内;再经大口、黄堠店、皂角、棒槌店(今延庆帮水峪村)、官山(今官厅水库)、车坊(今延庆车坊村)、闫家庄(今延庆闫家庄村)、黑谷(今延庆黑峪口村)、色泽岭、程子头、颉家营、沙岭、牛群山、明安驿、李陵台、桓州等,翻山越岭进入草原,抵达上都。 辇路全长约750里,沿途设有18处“行营”,供皇帝及随行人员一路驻跸,这也是元朝皇帝每年巡幸上都的专道。</p><p class="ql-block">第二条道路是为皇帝保驾,在辇路东边设立的赴上都的“御史按行”东路。这条道路专供监蔡御史和护驾军队使用。东路由大都出发,经顺州、檀州、古北口、宜兴东凉亭(河北丰宁),直赴开平。为保障皇帝双都巡幸的安全,大批军队都是由这条道路行进的。</p><p class="ql-block">第三条道路在辇路西边,是一般官员和商人等走的主要通道--驿路,设有11个驿站,全长约800余里。.从大都出发,经昌平、新店、南口、居庸关、榆林、怀来、统幕店、洪赞、桑干岭李老谷、龙门或雕窝、赤城、云州、独石口、偏岭、牛群头、察汗淖儿、李陵台、桓州至上都。</p><p class="ql-block">第四条道路,即从上都返回大都的西路。这条道路全长1095里,沿途设立24处“行营”,途中经过:南坡店、六十里店、李陵台、明安驿、盖里泊、昂无脑儿、回回柴、忽察秃、兴和路、野狐岭、得胜口、沙岭、宣德府、鸡鸣山、丰乐、阻车、统幕店、怀来、棒槌店、龙虎台、皂角、黄堠店、大口,以至大都。这条道路被称为驿道正路,也被称之为“孛老站道”。西路比来时的辇路远了很多,皇帝们之所以舍近求远,不惜多走数百公里的路程取西道返京,除了遵循祖制之外,最主要的目的是,皇帝们想借一年一度的巡幸之机巡游各地,了解各地军事布防、地方政务以及民情等,由此可见皇帝们用心的良苦。</p> <p class="ql-block">两都巡幸路线图。</p><p class="ql-block">在大都与上都之间的这几条线路,元历任朝皇帝也都非常注重道路维护和修缮工作。这也使得两地的信息交流便捷,对加强统治有着明显的作用。</p> <p class="ql-block">双都巡幸出发的日子犹如大都和上都的盛大节日,每年农历二月中旬起在大都,六月中旬起在上都,要举行盛大的送别仪式、大型宴会和游行、乘坐大象等活动。离开大都赴上都前夕,忽必烈都会在琼华岛万岁山广寒殿大宴文武百官,安排枢密院、中书省、御史台留守人员。游皇城活动也颇具特色,皇帝和后妃、公主、贵臣、近侍全部穿着华的服装,坐在彩楼上观看表演,富人商贾争相拿出珍藏的珠宝、奇玩互相夸耀,游行队伍首尾长达数十里。参与仪式或游行活动的约有五千余人,所穿衣服和所饰道具均由朝廷发给,队伍因此显得鲜丽整齐,可谓“珠玉金秀,装束奇巧”。</p><p class="ql-block">至二十六年(1289年)农历二月十七,元大都又一次从寒冬中苏醒,冰雪融化,春寒料峭。健德门外,百官齐聚,鼓乐齐鸣,一支庞大的队伍正准备由此出发,往北行进。队伍里最显眼的是四只大象牵引的象辇,这些是忽必烈征战缅甸时的战利品,如今成为了皇帝的坐骑。象辇用狮子皮包裹,四角插着五彩旌旗,每只大象背上各骑一位藩官,导引象辇前行。乘坐象辇的正是元世祖忽必烈。随行的人员有护卫随从,后宫家眷,还有文武百官和文人墨客。浩浩荡荡的队伍从这一天开始历时个把月,长途跋涉八百余里,前往开平的上都。</p><p class="ql-block">元朝十一帝双都巡幸,东去西回都是乘坐象辇。为元帝服役的大象大多产自云南,后有缅甸、越南、泰国不断进贡驯象。元廷在今北京积水潭(西海)和什刹海后海一带饲养这些庞然大物。饲养和驯化大象的人,都是从外国来的“蕃官”。</p><p class="ql-block">《马可·波罗游记》对忽必烈所乘象辇是这样描述的:“忽必烈乘坐在一个木制的宝盆里,这种宝盆是架在4只象的背上,象身用被火烤得干硬的厚皮保护着,并且披上铠甲。宝盆上有许多弩手和弓箭手。宝盆顶上飘扬着绘有日月图案的皇旗。”马可·波罗还形象地描述了忽必烈乘象舆打猎的场景:大可汗常常坐在一个美丽的木头寢室中,四只象抬着室走。室中用锤金制成的布匹镶里,外面盖着狮子皮。当打鸟时,因为他有痛风病,所以他常常留在室中。大可汗在室中常常养着十二只好的鹰。里面也有许多贵官和妇女来引他快乐,和他作伴。</p><p class="ql-block">象辇虽然威风而舒适,但安全性差。《元史》记载,一次忽必烈乘象围猎,有人表演狮子舞迎驾,大象突然受惊,“奔逸不可制”,幸亏汉族人贺胜挺身向前拦住大象的去路,才避免了灾祸。贺胜因救驾有功,被忽必烈提拔为上都留守。</p><p class="ql-block">虽然乘象有险,但元代皇帝仍然乐此不疲,在双都巡幸时照例乘象辇,元泰定帝于泰定二年(1325年)仍“造象辇”,即是例证</p> <p class="ql-block">在浩浩荡荡的巡幸队伍中,不乏大量的马队、牛群牵拉的舆车帷帐供王公大臣、妃嫔皇子们乘坐。按照当时的政策规定,两都巡幸时,大都由一位蒙古皇族留守主管大局,中书省平章政事,左右丞相中留一位居守大都处理庶务,其余大多数官员都要随同皇帝一起行动。巡幸线路的行营,多设在水草丰美的地方,既可以驻足渔猎稍作休整,又可以在行营处理政务。元廷中央机构主要官员随驾议理朝政。一些重要衙属,在上都均设有分支机构。拥有完整的管理体系,以及严密的防御机制。从而保障了两都巡幸期间国家军政事务等的顺畅运作。</p> <p class="ql-block">到达上都后,元帝一行并不只是驻夏狩猎,饮酒作乐,逍遥快活。在举行了盛大欢迎仪式后,还要参加一些蒙古族的祭祀活动,开办朝会庆典,处理蒙古族的内部事宜,更要处理国家攻务等等。</p><p class="ql-block">随着巡幸队伍的到来,平时冷清清的上都城很快便成为十万人聚集的大都市,另有卫戎部队,连汉军带蒙军,约有两万人。各国贸易在这里展开,一年中最为降重的祭祀、宴请、岁赐、议政等活动陆续在上都进行。这些场面都很宏大,参与的大臣贵族也非常多。</p> <p class="ql-block">在往来的活动中,蒙古统治者经常会宴请亲王,维护其与蒙古其他贵族的关系,有助于当地的稳定发展。这里聚集了很多中原的能工巧匠,也汇聚了中亚等各国的客商,里面贩卖不同的生活用品及材料。大量的日用工艺品,军需品,奢侈品,以及粮食建筑材料等等,当地的经济发展很全面,也带动了东西方经济文化的交流。繁华热闹的上都,为元朝和世界的经济,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发展机会。东方和西方得以进行贸易交流,以及文化上的互通,在很大程度上促进了元朝的经济繁荣。</p><p class="ql-block">元朝实施近百年的两都巡幸制,对于巩固元朝政权,稳定局势,加强汉地与蒙古的联系,促进蒙汉之间政治、经济、文化的交流与交融,都曾起过重大的作用,产生了深远的历史影响。</p> <p class="ql-block">楼家本,中央美术学院教授,国画家、壁画家、雕塑家、工艺美术家、人文学家,将宏浑造型与浓烈色墨融合在民族民间和现代艺汇结合的强烈风格中抒发时代情怀,并创作出长江、黄河、运河、元大都文化的壁画墙、雕塑群。</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感谢楼家本先生精心创作大都鼎盛壁画!如果您也感兴趣,不妨也到元大都城垣遗址公园走一走看一看。</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