乾隆唯一题匾的尼众寺院

灵石

<p class="ql-block">  杭州有一条富有禅意的千年古道,名曰“天竺路”。它短短二千米,却坐落着三座千年古剎:上天竺法喜讲寺、中天竺法净禅寺、下天竺法镜寺,构成了“半部江南禅意史”。今天,我再次走近法镜寺。</p> <p class="ql-block">  法镜寺始建于东晋咸和五年(公元330年),由灵隐寺慧理禅师创建,距今近一千七百年,是杭州市区唯一的尼众寺院。初创时称翻经院,隋代扩建时叫南天竺寺,之后多次更名。</p> <p class="ql-block">  乾隆下江南时,命名上、中、下三竺为法喜寺、法净寺、法镜寺,并亲自题寺额。为彰显他对法镜寺的厚爱,还专门御笔一挥写了《法镜寺口占》一首诗:“佛云法本法无法,如是何当有镜圆。置却有无及法镜,三千大小照都全”。法镜寺,成为乾隆唯一命名题匾的尼众寺院。</p> <p class="ql-block">  参访法镜寺,仿佛进入另一个世界。尘世的喧嚣被空中淡淡的焚香隔绝,让我们的心灵得以澄净。每一尊佛像散发着独特的神韵,让我们心生无限的敬畏。苍天古木与寺院古朴的建筑相映成趣,让我们感受到一种与世无争的平和。</p> <p class="ql-block">  法镜寺经多次整修扩建,现占地四十三亩,中轴线格局。但又与其他寺院不同,没有大雄宝殿,沿中轴线只有天王殿、药师殿和圆通宝殿,西侧廊庑包括客堂、地藏楼、藏经楼、讲经楼、钟鼓楼等。它的布局,体现了中国传统寺院的对称美学。</p> <p class="ql-block">  不同于其他寺院的殿宇向天空延伸,法镜寺的建筑更沉稳内敛。天王殿开四扇雕花圆窗,中间设有飞檐抱厦;圆通宝殿前有八柱走廊,巨大的匾额悬挂正殿前;潺潺的山泉流过寺前,茶田映衬着重檐钟楼。</p> <p class="ql-block">  药师殿造型别具一格,供奉药师如来坛,按《药师经》仪规设计塑成,符合传统佛制,还有十二生肖神将,为国内仅有。</p> <p class="ql-block">  “三生石”,西湖十六遗迹之一。三生石,原来讲的是唐代隐士李源与高僧圆泽禅师之间深情厚谊、相约来世相见的传奇故事。这块石灰岩虽风化严重,却因典故加持成为精神地标。原本象征朋友情谊,后来赋予了新的涵义,成为青年男女情定终身的象征。三生石中的三生,自然是“前生、今生、来生”。如果真有三生,今生才是最靠谱的,珍惜我们身边的朋友和亲人吧。能在这茫茫的人海中相见相爱,那一定是三生有缘。</p> <p class="ql-block">  我站在三生亭中,远望三生石,恍惚听到了牧童边拍着牛角边唱着歌的声音:“三生石上旧精魂,赏月吟风不要论。渐愧故人远相访,此身虽异性长存”。此刻,貌似出现了山雨初晴的那个月夜,李源与转世后的圆欢牧童在三生石隔世相会的场景。</p> <p class="ql-block">  阳光下的法镜寺光影重重,光线、物件与墙体的完美结合,给整座寺院添加了几分宁静与神秘。</p> <p class="ql-block">  尽管寺院不大,但随处可见具有哲理的佛学禅语。禅语字句简朴,但如清泉洗涤心灵,直击人心。</p> <p class="ql-block">  这是一株上百年树龄的老桂树,“每年海树霜,桂子落秋月”。去年深秋,我第一次到法镜寺,枝繁叶茂的丹桂树,遮住了黄墙黑瓦,满树的桂花散发着特有的香气,禅意满满。</p> <p class="ql-block">  二O一三年八月,杭州佛学院决定把女众部设在法镜寺,开设佛教外语研究生班,两年一招生,培养高层次的国际型僧才。</p> <p class="ql-block">  法镜寺,让我体验了佛门净地与红尘繁华仅一墙之隔。墙内的茶园菜圃与墙外晾晒的香肠猪肉形成鲜明对比,构画出佛门净地与世俗生活并存的景观。我顿生感悟:禅意不在避世,而在直面生活的多元真实。</p> <p class="ql-block">  临近中午,我与爱人按预先计划在寺院里享用斋饭,十元一份。可还没吃完,微信中退还了饭钱。经打听义工阿姨,说买过十元门票的游客是免费的。哦,对了,我们刚进门口时还赠领每人三支香呢。我顿生敬佩:法镜寺把知恩报恩从细节中做到了极致。</p> <p class="ql-block">  有粉丝看到这里,可能会提出疑问:法镜寺明明写的是“寺”,怎么成了尼姑修行的地方了?一般来说,和尚修行的地方叫“寺”,尼姑修行的地方叫“庵”。不过,凡事都有例外,有的称作“寺”的地方,却是尼姑在修行呢。法镜寺就是一个例外。</p> <p class="ql-block">  有粉丝可能还会提出另外一个疑问:法镜寺是天竺三寺中历史最为悠久的,皇帝还专门作过诗,你又把它写的这么好。可为什么法喜寺、法净法那么火爆,而法镜寺一直这么冷清?近年,我先后去了法喜寺、法净寺,那里确实一直是“人从众”。但,我更喜欢法镜寺。法镜寺,在当今能始终保持这么低调的姿态,这样的现状更显得难能可贵。毕竟,一个远离商业化的本真禅林氛围,更能体现“佛门清净地”的深意。我,想起了佛教哲学的核心命题:心静国土净。</p> <p class="ql-block">  “闲心对定水,清净两无尘”。阳光、古树、黄墙,袅袅香烟、悠悠诵经声、“云在青天水在瓶”。</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