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我来西安已经四次了,秦始皇兵马俑也参观了四次,每一次参观感受都不同。这一次是2025年9月9日,秋阳正好,微风不燥,我再次站在了这片沉睡了两千多年的土地上。前几次是惊叹于阵势的恢宏,是震撼于历史的厚重,而这一次,我更想走近那些沉默的面孔,听他们讲述未曾被风沙掩埋的故事。</p> <p class="ql-block">景区分为兵马俑馆区与陵园区,其中馆区包含一至三号坑展厅。我依旧选择从一号坑开始,那是秦军主力的象征,也是最能体现“千军万马”气势的地方。阳光透过保护棚洒下,光影交错间,仿佛有战鼓在远方擂响。我避开前排拥挤的游客,缓步走上右侧的观景台,俯瞰这一片静默的军团。他们列阵而立,目光如炬,仿佛随时准备出征。我忽然明白,真正的震撼,不是来自数量,而是来自那种穿越时空的秩序感与纪律性——这是属于秦人的威严,也是属于中华文明的底色。</p> <p class="ql-block">整体项目将以馆前A区为基础、以一号坑展厅东西轴为主轴线。沿着这条轴线前行,我仿佛也走入了历史的纵深。每一步都踏在黄土与时间的交汇点上,脚下是两千多年前的匠心与信仰。我注意到,如今的展陈方式更加注重细节与互动,不仅有清晰的导览标识,还有数字化的复原影像,让人能更直观地想象当年彩绘未褪时的辉煌。</p> <p class="ql-block">游览路线:核心路线:按“一号坑→三号坑→二号坑→文物陈列厅→丽山园”顺序游览,全程约3-4小时。</p>
<p class="ql-block">一号坑:最大军阵,建议避开前排人群,优先登上右侧观景台拍摄全景。</p>
<p class="ql-block">丽山园:含铜车马展厅,可免费乘坐摆渡车往返(建议预留1小时)。</p>
<p class="ql-block">我依着这条路线缓缓前行。从一号坑的磅礴,到三号坑的静谧——那里是整个军阵的指挥部,也是唯一未遭火焚的坑穴。陶俑身上的彩绘残存较多,依稀可见朱红与天蓝交织的痕迹。我驻足良久,想象着那位未曾留下姓名的将军,是否也曾在此运筹帷幄,决胜千里?</p> <p class="ql-block">兵马俑是秦始皇陵的陪葬坑,始建于公元前246年,1974年被发现,被誉为“世界第八大奇迹”,展现了秦代军事、艺术与科技的高度成就。</p> <p class="ql-block">兵马俑(秦始皇陵兵马俑)位于中国陕西省西安市临潼区,是秦始皇陵的重要组成部分。秦始皇自13岁即位(前246年)起开始营建陵墓,历时39年完成,兵马俑作为陪葬坑,象征其死后统领的军队。秦代废止人殉制度后,以陶俑替代活人殉葬。</p>
<p class="ql-block">走进展厅深处,我看到一组修复中的陶俑,工匠正用极细的工具清理表面的泥土。他们的动作轻柔,像在唤醒一位沉睡的战士。我忽然想起不久前看到的新闻:考古人员在陶俑身上发现了百余枚指纹,其中竟有未成年人的痕迹。那一刻,我的心被轻轻触动——原来这些伟大的作品,不只是帝王意志的体现,更是无数普通人用双手与呼吸铸就的奇迹。那些指纹,是两千年前的温度,是工匠的呼吸与心跳,至今仍在黄土中低语。</p> <p class="ql-block">1974年3月,临潼县农民打井时意外发现陶俑残片,经考古勘探确认为一号俑坑。随后又发现二号、三号坑,总面积达2.27万平方米,出土陶俑、陶马约8000件,战车百余乘。1987年,兵马俑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世界遗产名录》。</p> <p class="ql-block">我曾在资料中读到杨志发老人的故事——那位1974年打井时挖出陶俑的农民。他最初被村民责骂耽误农活,却在多年后被聘为博物馆名誉馆长。历史总是这样,以意想不到的方式书写。如今,他的名字与“兵马俑发现者”一同被铭记。我走过那口“发现井”的遗址,心中感慨:一口井,挖出了一个沉睡的帝国,也改变了无数人的命运。</p> <p class="ql-block">修复车间里,工匠们仍在忙碌。他们不只修复陶俑,也在修复时间本身。每一片碎片的拼接,都是对历史的重新理解。我看到一位修复师专注地雕刻陶俑面部,那神情,竟与两千年前的制作者遥相呼应。或许,真正的传承,就藏在这样的专注里。</p> <p class="ql-block">结构与艺术价值:1、军阵布局:一号坑为步兵与战车混合方阵,象征秦军主力;二号坑包含骑兵、弩兵等多兵种,战术复杂;三号坑为指挥中枢。2、工艺特点:陶俑采用模塑结合手法,烧制温度达950℃—1000℃,原为彩绘,因氧化大多褪色。面部特征“千人千面”,体现写实主义艺术。</p>
<p class="ql-block">在二号坑,我看到了中国考古史上首次发现的骑兵俑——他们头戴小帽,身披短甲,一手牵马,一手拉弓。这是秦军奇袭的精锐,也是冷兵器时代机动性的巅峰。我站在展柜前,仿佛听见马蹄声由远及近,穿越黄土,踏进现实。</p> <p class="ql-block">兵马俑,即秦始皇陵兵马俑,亦简称秦兵马俑或秦俑,是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第一批中国世界遗产,位于今陕西省西安市临潼区秦始皇陵以东1.5千米处的兵马俑坑内,是秦始皇帝陵博物院的重要组成部分。先后有200多位外国元首和政府首脑参观访问,成为中国古代辉煌文明的一张金字名片,又被誉为世界十大古墓稀世珍宝之一。</p> <p class="ql-block">1961年3月4日,秦始皇陵被国务院公布为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74年3月,兵马俑被发现,震惊世界,被誉为“世界第八大奇迹”“二十一世纪考古史上的伟大发现之一”。1987年,秦始皇陵及兵马俑坑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批准列入《世界遗产名录》。</p>
<p class="ql-block">走出展馆,我坐在广场的长椅上,回望这座融合古今的建筑。它不再只是一个博物馆,而是一座桥梁——连接着生与死、过去与现在、凡人与英雄。我摸了摸背包里的笔记本,上面记满了零碎的感悟:关于工匠,关于战争,关于时间,也关于我们为何总想回到历史中寻找答案。</p> <p class="ql-block">2023年3月,兵马俑一号坑第三次发掘公布多项取得的考古成果,此次发掘共清理出陶俑220余件,陶马16匹战车4乘、鼓2处、鼓槌1处漆盾1处、笼箙3处发现车马器、兵器、生产工具等共计千余件组。</p> <p class="ql-block">2025年7月22日,从秦始皇帝陵博物院获悉,秦兵马俑研究获得新突破,考古人员通过超景深显微镜捕捉到了2000多年前清晰的指纹印记,发现兵马俑的陶工制作者中有“未成年人”。截至2025年7月,陕西西安秦始皇帝陵博物院的考古人员,借助科技手段,在出土的陶俑身上新发现了100多枚指纹印痕。</p>
<p class="ql-block">我忽然笑了。原来,两千年前的少年,也曾在这里留下掌纹。而今天,我们用显微镜找回了他们。这或许就是参观兵马俑最动人的意义:它不只是看一支军队,而是看见一个个具体的人——有老有少,有匠有兵,有泪有笑。他们在泥土中站了两千多年,只为告诉我们:文明,从来不是一个人的功业,而是无数双手共同托起的光。</p> <p class="ql-block">兵马俑</p> <p class="ql-block">车兵俑:</p><p class="ql-block">车兵俑车士,即战车上除驭手,驾车者之外的士兵。一般战车上有两名军士,分别为车左俑和车右俑。车左俑身穿长襦,外披铠甲,胫着护腿,头戴中帻,左手持矛、戈、戟等长兵器,右手作按车状。车右俑的装束与车左俑相同,而姿势相反。他们都是战车作战主力,但据文献记载,他们在兵器配置和作战职责上有着一定的区别。从秦俑坑战车遗迹周围发现的兵器看,秦代战车上的车左和车右均手持戈、矛等格斗用长兵器及弓弩等致远兵器,说明战车上车左、车右的分工并不十分明确。在战车上,除了矛驭手和车左、车右俑外、还发现有指挥作战的军吏俑。军吏有高低之分,负有作战指挥的职责。</p> <p class="ql-block">立射俑:</p><p class="ql-block">立射俑在秦俑中是一个较为特殊的兵种,出土于二号坑东部,所持武器为弓弩,与跪射俑一起组成弩兵军阵。立射俑位于阵表,身着轻装战袍,束发挽髻,腰系革带,脚蹬方口翘尖履,装束轻便灵活。此姿态正如《吴越春秋》上记载的“射之道,左足纵,右足横,左手若扶枝,右手若抱儿,此正持弩之道也。”立射俑的手势,与文献记载符合,说明秦始皇时代射击的技艺已发展到很高的水平,各种动作已形成一套规范的模式,并为后世所承袭。</p> <p class="ql-block">跪射俑:</p><p class="ql-block">跪射俑与立射俑一样,出土于二号坑东部,所持武器为弓弩,与立射俑一起组成弩兵军阵。立射俑位于阵表,而跪射俑位于阵心。跪射俑身穿战袍,外披铠甲,头顶左侧挽一发髻,脚登方口齐头翘尖履,左腿蹲曲,右膝着地,上体微向左侧转,双手在身体右侧一上一下作握弓状,表现出一个持弓的单兵操练动作。在跪射俑的雕塑艺术中,有一点非常可贵,那就是他们的鞋底,疏密有致的针脚被工匠细致地刻画出来,反映出极其严格的写实精神,让后世的观看者从秦代武士身上感受到一股十分浓郁的生活气息。跪射俑是所有出土的兵马俑中,唯一的发现时就极其完整的兵马俑。他身后的铠甲上还残留有红色涂层,十分珍贵。</p> <p class="ql-block">武土俑:</p><p class="ql-block">武士俑即普通士兵,平均身高约1.8米。作为军阵主体,在秦俑坑中出土数量为最,可依着装有异分为两类,即战袍武士和铠甲武士。他们作为主要的作战力量分布于整个军阵之中。战袍武士俑大多分布于阵表,灵活机动;铠甲武士俑则分布于阵中。两类武士皆持实战兵器,气质昂扬,静中寓动。</p> <p class="ql-block">军吏俑:</p><p class="ql-block">军吏俑从身份上讲低于将军俑,有中级、下级之分。在秦俑坑中数量极少,出土不足十件,分为战袍将军俑和铠甲将军俑两类。铠甲将军俑从外形上看,头戴双版长冠或单版长冠,身穿的甲衣有几种不同的形式。战袍将军俑着装朴素,但胸口有花结装饰,而铠甲将军俑的前胸、后背以及双肩,共饰有八朵彩色花结,华丽多采,飘逸非凡,衬托其等级、身份,以及在军中的威严。军吏俑除了服饰上与将军俑不同外,精神气度上也略有差异,军吏俑的身材一般不如将军俑体魄丰满魁伟,但整体上比较高大,双肩宽阔,挺胸伫立,神态肃穆。更多的表现出他们勤于思考,勇武干练的一面,有的思念家乡。</p> <p class="ql-block">骑兵俑:</p><p class="ql-block">骑兵俑出土于一、二号坑,有116件,多用于战时奇袭。由于兵种的特殊,骑兵的装束显然与步兵、车兵不同。他们头戴圆形小帽,身穿紧袖、交领右衽双襟掩于胸前的上衣,下穿紧口连档长裤,脚登短靴,身披短而小的铠甲,肩上无披膊,手上无护甲。衣服短小轻巧,一手牵马,一手持弓。从这种特殊的装束中,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出,从古代骑兵战术出发,骑士的行动敏捷是一项基本的要求。二号坑出土的骑兵形象,是迄今为止中国考古史上发现的最早的骑兵实物。因而对研究当时骑兵服饰和装备提供了十分珍贵的考古资料。</p> <p class="ql-block">驭手俑:</p><p class="ql-block">驭手俑为驾驶战车者,在三座俑坑中均有出土。驭手俑身穿长襦,外披铠甲,臂甲长及腕部,手上有护手甲,胫着护腿,脖子上围有颈甲,头上带有巾帻及长冠,双臂前举作牵拉辔绳的驾车姿态。由于古代战争中战车的杀伤力极强,因而驭手在古代战争特别是车战中,地位尤为重要,甚至直接关系着战争的胜负。</p> <p class="ql-block">四号坑遗址</p> <p class="ql-block">车马:</p><p class="ql-block">车马兵马俑坑中的每乘战车前都驾有四匹陶马。陶马的大小和真马相似,身长约2.10米,通高1.72米。四马的造型基本相同,均剪鬃缚尾,举颈仰首,张口作嘶呜状。中间的两匹服马双耳前耸,目光前视;两侧的骖马脖颈分别向外侧微微扭转,跃跃欲行,异常神骏。秦俑坑出土的陶马,与秦始皇帝陵园内马厩坑出土的真马的体长、身高、身躯各部分的比例等基本相同,说明它们是以真马作为原型塑造的。马的主要特征是个头较小、脖颈短、头部宽阔,属于河曲(今甘肃洮河一带)马种。</p> <p class="ql-block">鞍马:</p><p class="ql-block">鞍马出土于二号俑坑,通首高1.72米,至髻胛高1.33米。从马的形体方面观察,俑坑出土的陶马个头不大,头部较重,鼻骨隆突,颈厚稍短,髻甲低,脊背宽博略向下凹,胸部较广,四肢发育较好,属于力速兼备的挽马型,也是骑乘的良马。从云梦秦简有关律文看,鞍马主要来源于官府的厩苑。县司马掌管县厩苑中军马的调教与选拔,因此军马的优劣与县司马有着直接的关系。秦向来以养马著称,到秦王朝时养马业更盛,中央和地方都有养马的厩苑,以供骑兵和车兵的用马。</p> <p class="ql-block">陶工名</p> <p class="ql-block">作坊工匠</p> <p class="ql-block">陶盔甲武士俑</p> <p class="ql-block">破碎的兵马俑</p> <p class="ql-block">残存颜色的兵马俑</p> <p class="ql-block">出土的陶马</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