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ql-indent-1">钱桐生老师毕业于杭州大学数学系,若论师承,可算是数学家陈建功先生的弟子。他与被誉为"虫洞之父"的沈友根老师惺惺相惜,同在一所沙地小镇的戴帽中学任教。两位先生常在简陋的教研室促膝长谈,从泛函分析到拓扑学,思想的火花在交谈中迸发。这种深厚的学术交流,不仅丰富了钱老师的教学视野,更成为他日后创新教学方法的重要源泉。尽管沈老师当时只是一名知识青年,但钱老师从不以文凭论高低,只以才学见真章。两位志同道合之人结为至交,常常聚在一起探讨数学问题。直至今日,他们仍保持着联系,这份情谊如涓涓细流,在岁月的长河中静静流淌,从未间断。</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钱老师是县里第一位被评为省特级教师的人,实现了零的突破。然而他始终不骄不躁,不忘初心,就像一头默默耕耘的老黄牛,在自己的岗位上孜孜不倦地奉献着。</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钱老师文质彬彬,圆脸之上架着一副窄边眼镜。不论在教学还是日常生活中,他都严以律己、宽以待人、言而有信。他的备课笔记字迹永远工工整整,仔细看去,几乎找不到一处涂改的痕迹。上课时,黑板上的粉笔字也是如此。他讲课不紧不慢,条理清晰得如同精心编织的锦缎。最难得的是,他总能洞察学生的困惑。记得有一次讲解三角函数变换,看到学生们迷茫的眼神,他微微一笑,用双手比划出函数图像的变化,突然问道:"你们看,这不就像波浪在掌心流动吗?"这个生动的比喻顿时让全班豁然开朗。学生李建平后来回忆道:"钱老师的课总能化抽象为具体,让我们看见数学之美。"每次听他的课,都让人耳目一新,仿佛享受一场思维盛宴,实在是一种难得的享受。</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有一次,在全县高中会考中,一道关于反三角函数的填空题得分率极低。这件事引起了钱老师的深思,他据此撰写了一篇题为《激发兴趣,提高反三角函数教学效果》的论文。凭着"初生牛犊不怕虎"的劲头,他将论文投给了中国中学数学的权威杂志《数学通报》。令人惊喜的是,这篇论文竟然被一字不改地全文发表。一个乡镇中学的老师,能在《数学通报》上发表论文,这在当时引起了不小的轰动。从此,他沿着教学实践这条路,在教学研究领域一路开拓,成果迭出。</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一次偶然的机会,他在友人处看到一本《美国中学生数学竞赛题》,发现试卷全是四选一的选择题。这种考核形式让他大开眼界,原来数学知识与能力还可以用这种方式来测试。</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自此,他全身心投入到对选择题考核方式的研究中。他发现选择题的解法与传统解法大相径庭。通过与学生的交流探讨,他逐渐总结出一套解选择题的独特方法。例如数学单选题中,若唯一正确选项是B,那么A、C、D必然错误。在无法直接判断B正确的情况下,可以通过否定A、C、D来肯定B。他将这种方法命名为"淘汰法"。此外,他还归纳出正推法、图像法、特殊值法和综合法等解题方法。</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经过系统整理,他撰写了《数学选择题的五种解法》一文,发表在《中学生数学报》上。这五种解法若被称为"钱氏解法",可谓实至名归。</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当时,且不说论文发表之难,单是成稿后誊清的过程,其艰辛就令人难以想象。没有电脑、打印机和复印机,只能用铁笔在钢板上刻写蜡纸。没有电扇,更别提空调。时值盛夏,他穿着短裤,赤膊上阵,脚边点着一盘蚊香,青烟袅袅。汗水不断滴落在蜡纸上,弄得黏黏糊糊。他只好用纸衬着手写,湿了一张再换一张,不知换了多少张。</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多年后,当他重新翻出那几页发黄变脆的油印稿时,往事依然历历在目。那一行行工整的铁笔字,一幅幅手工绘制的反三角函数图像,让他自己都难以置信:当年何以有如此的毅力与耐心?答案只有一个:忘我的精神、非凡的耐心和毅力,以及对自己所从事的教育事业那份执着的热爱!这是一种如火焰般炽热的情感,在岁月的长河中从未熄灭。</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后来,钱老师调到长山职高(如今的第四职高)担任教导主任。在熟知钱老师的人看来,这未免大材小用,实有人才埋没之憾。然而钱老师本人却安之若素。他怀着那份"忘我、耐心与毅力"的坚定信念,全身心投入新的岗位。他创造出一套全新的职高教育方法,让这所名不见经传的农村职业学校绽放出耀眼的光芒。在20世纪80年代建筑人才奇缺的萧山建筑市场,这所学校源源不断地输送专业人才,为萧山成为"建筑之乡"提供了强有力的技术支持。</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当时,建筑专业教师极其匮乏,大学尚且如此,职高更不用说。钱老师凭借数学老师特有的逻辑思维,别出心裁地提出教学与实践相结合的理念。他充分挖掘校外建筑专业人才的潜力,大胆聘请工程师担任客座讲师,将这些专业人才的作用发挥得淋漓尽致,堪称四两拨千斤。忆当年,我所在的萧山建筑设计处,众多工程师每周都会前往长山职高授课,其中包括富有创意的建筑师、严谨的结构工程师和精于计算的造价师。</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在钱老师的不懈努力下,办学成果显著。学生毕业后立即在建筑行业发挥作用,分布全县各建筑公司,有的成为经理,有的成为技术骨干。他的学生王建国说:"钱老师教会我们的不仅是数学,更是一种思维方式,这让我们在建筑设计中总能找到最优解。"这为后来闻名遐迩的"萧山乡镇工业学校"建立了范本,为萧山建筑业的蓬勃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常言道:学好数理化,走遍天下都不怕。而数学则是基础中的基础。钱老师不论在数学教学领域,还是在教育管理岗位,都展现出独到的见解和精妙的思维逻辑。加之他非凡的个人魅力与高尚的品格,犹如璀璨的星光,无论走到哪里都熠熠生辉。他就像默默燃烧的蜡烛,耗尽自己的光和热,只为照亮他人前行的道路。如今,他的许多学生已成为各行各业的骨干,而钱老师留下的教育理念和创新精神,仍在继续影响着新一代的教育工作者。</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可谓:数学之光,璀璨夺目,照亮人生征程;师者仁心,春风化雨,润泽万千桃李。</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 《完》</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