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一开始拟定的题目是“教育能留下什么?”仔细想想觉得太宽泛,“是”与“非”两方面都要谈清楚了,是不大容易做到的,于是便缩小范围,只谈“是”!这便有了“教育应留下什么”这个题目,便排除了“教育不应该留下什么”这另一半,成了这个美篇要探讨的主旨了!正好撰写本篇在教师节前后,作为从事教育工作整整四十年的老教师,这个时候也是该说点什么才比较合适的。</p> <p class="ql-block"> 这个话题的引发源自学生毕业二十年之后的一场聚会活动,时间是2025年7月12日,地点自然是先到母校会齐,再坐在原来上课的教室里与能够到来的老师同学见见面,叙叙旧,发点文艺小“骚”,最后是到街市上的酒店或山庄农家乐什么地方吃吃喝喝,跳舞唱歌,打打麻将,尽兴而散,约定下次再聚首的时间。同学通过班主任邀我参加,可不巧的是早已经计划好陪老婆去“甘川青三角秘境”旅游,出发日也正好是聚会活动开始的7月12日,老婆退休后陪她首次外出旅游,不能取消,盛情邀请而不能赴约,只能是遗憾了!</p> <p class="ql-block"> 这个班是高2005届9班,2002年9月入学,2025年6月毕业,到今年正好离校二十周年,值得一庆!我是这个班的语文科任老师,从高一带到高三毕业,整整朝夕相处三年!照毕业照时,我就坐在前排右起第二个位置,一副中年男人的模样,已经是“人到中年不得已,保温杯里泡枸杞”的年龄,好在头发还是黑的,也没有“光明顶”,不至于让同学们特别失望!</p> <p class="ql-block"> 9月初刚开学,班主任小唐托住同一小区的建峰同事捎回来同学们聚会时给我准备的礼物。在同学们心中,老师来与不来都没有什么关系,但礼物是必须要送到的,于是我便“冒天下之大不韪”,收下了这礼物。在我心中,师生间的美好情谊比物品的“实物价值”更高尚,不能拘于世俗的“偏见”而损伤师生“情谊”,只顾自己的“清誉”分毫不取退回,最后做一个“绝情寡义”的人!</p> <p class="ql-block"> 打开包装,是一个保温杯,便于携带,小唐同事来电话说,同学们看你退休后到处旅游,外出时一定用得上。这话到是说得对!人老了,退休了,保温杯里除泡枸杞之外,关键是要保温,多喝热水。同学们送我保温杯,真是用心了,师生的情感真是心照不宣的!这礼物送到老师的心里了!</p> <p class="ql-block"> 比保温杯更珍贯的是同学们给我的一张卡片!卡片很普通,但卡片上的文字却非同一般!这一张署名为“83中高2005届9班62名同学”的卡片上写道:“于老师,难忘您在语文课上的吟诵,字句间藏着文学的温度,批注里浸着润心的热忱。二十载岁月流转,您播下的文脉种子已长成风景,师恩如墨香常伴心间。”连标点符号算在一起72字,却有着多重含义。一个教师对学生的教育是否是正确的,是否是有成效的,不是靠自己来证明的,而是通过学生毕业之后的所作所为来间接证明的;也不是通过当时的高考成绩来证明的,是要看学生毕业之后对国家对民族对社会的所作所为来证明的。9月8日被中国外交部官宣制裁的“大汉奸”日本议员石平,1980年从成都考入北大时,这高考的成绩,这考上的名校,我想当年应该是够所在的中学和教过的老师们炫耀一阵子吧!现在,仍然有许多还在炫升学成绩而不看学生中学毕业之后的所作所为而沾沾自喜的人们,不是更应该思考一下“教育应留下什么”这个问题吗?</p> <p class="ql-block"> 什么是教育?<span style="font-size:18px;">爱因斯坦曾一语中的,道出了教育的真谛和精粹。他</span>说过:“教育就是当一个人忘记了在学校所学的一切东西之后还留下来的。”这“还留下来的”指的是什么东西呢?我想,至少应包括正确的世界观和人生观;崇高的理想和信念;坚毅的品格和气质;还有学习和思维能力,创造力和想象力等等。这些都是融入受教育者的躯体、培植在他们心田上抹不去的东西。学生二十年后送我的卡片,上面的字迹让我十分熟悉,这是三年语文教育留下的第一点东西。这就是高中三年每节语文课堂上我边讲边“板书”的字体,当年同学们一边听讲,一边模仿练习的“于体”字。它有楷书的方正,有行书的圆润,还有草书的连笔与书写的快捷。62名同学中谁执笔写的,我没有问。三年的浸润,二十年的持续坚守,今天看来已经是青出于蓝而胜于蓝了!这留下来的第一点“东西”,记得退休前,有同事赞美我的钢笔字,当时以为是客气,今天想来,到有几分真实性在里面!</p> <p class="ql-block"> 三年语文教育留下的第二点东西是“吟诵”!诗歌、小说、散文中,吟诵让学生难以忘怀的自当是诗了!记得有一次同年级的几位同事一起找我“算帐”,“抗议”我严重扰乱了他们的课堂,细问原因才知道当我在九班吟诵唐李白的《蜀道难》一诗时,“字句间藏着文学的温度”,那慷慨激昂、声如洪钟的声音极富穿透力,让前后左右至少是四个以上教室的学生都驻耳聆听,直到吟诵完毕方才慢慢恢复到听讲状态!这让我既不好意思又十分为难,吟诵该声音高亢时就该高亢,压低声音便韵味全失,何为吟诵!最后怪就怪教学楼是上一世纪五十年代后期“苏式”建筑特色,两边教室而中间为室内走廊,要不相互影响实在为难!好在同事们并不当真,只作笑谈罢了。这不正好告诉了我们,语文课堂上美文的吟诵,才能浸润学生的心田,留存永久的记忆!</p> <p class="ql-block"> 三年语文教育留下的第三点东西就是“批注里浸着润心的热忱”!这主要指的是每次作文里的批语,当然还应包括语文作业里的批语,正是这些有针对性的话语,点点滴滴浸润进同学们的心里,多年后什么批语都忘记了,但当时看到批语后引起心灵的“震颤”却永远留存了下来,至今甚至是终生也难忘怀!教学不上升到教育的层次,教育不进入受教育者的心灵深处,成效便不会产生!这一时期作文教学中的实践创新不仅在同学们的心中埋下了“文脉种子”,后来还凝结成了一部《写作主体理论的教学实践》专著,作为精神财富留给了工作26年的学校!</p> <p class="ql-block"> 这三年语文教育留下来的第四点“东西”是“二十载岁月流转,您播下的文脉种子已长成风景。”这是学生对我最大的赞誉了!“播下的文脉种子已长成风景”,还有比这更妙的教育成效吗?这话不应是客气的礼貌语,不是发自内心深处的表白,这样的“假言假语”是不大也不太愿意说出口的!老师之于学生,不就是在他们的心中播下“文脉种子”吗?让他们在自己的人生经历中逐渐“长成风景”吗?我也曾在课堂上面对每一位同学讲,如何判定我对你们的教育是正确而成功的呢?我把你们送入名校,你们留学西方发达国家,最后帮这些国家来对付中国,用“飞弹”轰炸我所在的西部中心城市,把“老子我”(即“强哥”——郑强校长语)炸死了,这教育绝对是失败的!如果有一天你想报复社会,准备好了燃烧物或爆炸物,当你正准备实施犯罪时,抬头一看,老师我拄着拐杖颤抖着上了车,你马上一愣,站起来让老师我坐在你坐过的位置上,自己收拾好作案的物品,与我打招呼告辞下车,终止自己预谋的行为,然后痛哭流涕地进行灵魂深处的反省:我辜负了老师对我的教育,何至于此啊!当这种情况出现后,我对你们的教育就绝对是正确而成功的!同学们听了,只当是老师的笑谈,但今日看来,老师绝不是笑谈!身体不好是废品,学习不好是次品,品德行为不好绝对是危险品!从事教育工作者慎思慎行之!</p> <p class="ql-block"> 现在看来,对这届学生三年语文教育留下的最珍贵的“东西”就是“感恩”!学生离校二十年后说“师恩如墨香常伴心间”,铭记师恩,历久不忘,这才是最大最好的教育成效!学生连师恩都不记得,也不知道感谢,又怎么能够要求他们感恩党,感恩国家,感恩中华民族,忠于党,忠于国家,忠于中华民族呢?感恩自然是要显示于行动的,这就是我敢于收下同学们“礼物”的原因!不知从何时起,一股抹黑师生间正常“感恩”行为的舆论“邪魅”充斥在社交媒体里,这不是净化社会空气,是毁坏社会的公序良俗,抛弃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p> <p class="ql-block"> 与2005届9班62名同学朝夕相处的这三年,我正刚过不惑之年,从事学科教学工作也已满二十年,现在回过头去看,这正是我专业突破瓶颈产生质的飞跃阶段。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曾做过一个调查,结果发现,在刚走上工作岗位的五年之内,教龄与教学效果是成正比的,曲线呈上升趋势;第五年至第八年,普遍出现一个平衡的发展趋势;八年以后,教师群体逐渐分化。5%的教师通过再学习、再创造,教学水平得到升华,教学效果出现第二个上升期,逐步发展成所谓“专家型”教师;95%左右的教师教学水平和教学效果先后开始下降,虽然下降的幅度和速度不同,但一直是表现平平的“教书匠”。在5%的进入新的发展阶段群体里,我只能是最“笨拙”的那一部分中的一个。这三年里,尽管我实际主持完成了学校承担的一项全国中语会的写作教学实践研究课题,在戏剧教学上也有突破,退休前出版的两部专著,也都是奠基于这一时期的专业突破,最后也在职称上升到了天花板的位置,个人依然认定自己除了钻研上比较勤奋之外,没有天赋,也不聪明,只会下蛮力,吃苦而不知取巧。</p> <p class="ql-block"> 但也正是这样,在长达四十年的教育生涯中,能始终如一地循着正确的教育方向前行,为学生的健康成长尽到绵薄之力!在又一个教师节来临之际,有感而发,是为记!</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