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江南的雨,宛若绣娘手中的丝线,细细地、密密地,自天穹缓缓织下,织出一片朦胧氤氲的天地。</p> <p class="ql-block">我行至临安和桥古镇时,雨正匀匀而落。石板路被洗得光亮如镜,积水幽幽映出灰白的天光,也映出行人恍惚的倒影。徽派建筑的白墙黛瓦浸润在湿漉漉的空气里,轮廓变得柔和,有如淡墨在宣纸上轻轻晕染,再无斩钉截铁的边界。这般景致,恍惚间与我记忆中的故乡悄然重叠,叫人蓦然怔忡。</p> <p class="ql-block">我的故乡在杭州毗邻西溪的一个古镇——三墩。小镇无山,亦无激流,唯有静默的河汊,在平原上如脉脉的眼波流转。那儿的雨也是如此,不慌不忙,将天地笼罩于一片湿漉漉的安宁之中。石拱桥与石板平桥默立于绵绵细雨中,仿佛是岁月静好的注脚。而此刻,走在和桥的溪畔,水面渐涨,雨点落下泛起涟漪,又迅速被后来的雨滴打散——这景象,与我儿时蹲在河边看雨的情形何其相似。</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墙上爬满藤蔓,水珠不时从绿叶上滚落,在石板上溅起细小的水花。屋檐下的木凳空着,泛着湿漉漉的光泽。恍惚之间,竟错觉母亲曾坐在类似的凳上,唤我回家。时光仿佛被这雨水浸得黏稠,将往事与当下温柔地粘连在一起。</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远处的独木桥在雨雾中只剩下朦胧轮廓,云烟缭绕,偶有小船穿过,如行走于画中。桥上人撑伞缓行,一切都慢得恰到好处。这画面虽美,却叫我无端怅惘——故乡的桥,朴素得多,没有这般朦胧诗意,却更贴近我心。那时没有游人,只有撑伞踏着石板匆匆赶路的乡人;巷口的婆婆坐在竹椅上摇着蒲扇,望着雨帘发呆;还有我们这些光脚踩水、追逐水花的孩子。</p> 巷中的青石板路被岁月磨得光滑如玉,雨水一浸,亮得可鉴人影。墙角青苔吸饱水汽,绿得深郁沉着。屋檐水珠连绵滴落,敲出清泠的声响,反而更显宁静。这声响,与我故乡老屋屋檐下的滴水声如出一辙,一声、又一声,敲在儿时的梦里,也敲在此刻游子的心上。 <p class="ql-block">我踱进临河茶馆,择窗边坐下,在书架上拿起一本已经读了无数遍的鲁迅的散文集《朝花夕拾》,也许是我对朝花夕拾的再次入镜。这时,老板娘默然递来一壶热茶,青瓷杯温润如玉,茶汤漾起浅浅纹路,映出窗外天色。对岸灯笼渐次亮起,在雨中化成一团团暖光,倒映河面,被涟漪揉碎又拼起。暖光恍惚之间,又带我回到了三墩的老屋……</p> <p class="ql-block">天色渐晚,雨仍未歇。雾愈发浓了。江南的雨雾,美得教人心醉,也教人惆怅。这美脆弱得仿佛一触即散,却又似永恒不变,生生不息。雨依旧下,雾依旧来,小镇仍静静卧于水网之中,做它绵长潮湿的梦。而我的故乡,亦在远方继续着它自己的雨季——没有这么多人感叹它的美,却更真实、更温暖地活在我的记忆里。</p> 茶凉了,雨还未停。我走出茶馆,再入雨雾。路灯已亮,在石板上投下纤长的光影。雨夜灯暖,小镇早已沉入梦境。而我,只是一个在雨雾中寻找故乡影子的游子。 <p class="ql-block">明知天明了雨或许住、雾或许散,小镇复归平常。可此刻的雨雾江南,连同我对三墩的思念,已深印记忆,成为又一个难以抹去的意象。</p><p class="ql-block"><br></p> 雨不会永下,但江南的雨雾,永远弥漫于每个到访者的心间,成为对江南最柔软的念想。而那更遥远的、属于我故乡的雨,却始终潮湿着我心底最深的角落。这小镇,永远伫立雨中,等待下一个雨天,下一个被雨雾引来的旅人——而我的故乡,亦在每一个落雨之日,静静等待游子的归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