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从罗霄山到大青山 ——大青山抗日根据地8位江西吉安英烈的英勇故事</p><p class="ql-block">2025-09-03 井冈山报</p> <h3>在内蒙古自治区的中部,有一条由东向西绵延近千公里的著名山脉——阴山山脉。大青山,就坐落于阴山山脉的中段。</h3></br><h3>抗日战争时期,八路军第120师在这里创建了大青山抗日根据地。作为陕甘宁边区的北方门户,大青山根据地军民浴血奋战,百折不挠,在塞外苦寒之地与数倍于己的日伪军殊死搏斗近7年,犹如一把利刃插在日伪绥蒙统治的中心。</h3></br><h3>为创建这块根据地,数千名八路军战士和群众献出了生命,其中至少有8位是来自吉安的营团职以上干部。国难当头的烽火岁月里,这些庐陵志士胸怀革命必胜的理想,转战万里,将自己的生命永远定格在远离故土的塞北边疆。在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之际,让我们追随先烈们的足迹,仰望他们的英雄之光,照亮前行道路。</h3></br><h3>四年:从罗霄山挺进大青山</h3></br><h3>从江西吉安罗霄山,到内蒙古大青山,直线距离不过2000公里,现在乘坐便捷的交通工具最快不用一天时间。但对当年的吉安抗日战士们来说,却是长达四年的漫漫征程。</h3></br><h3>参加大青山抗日斗争的吉安籍将士主要来自红六军团和红九军团。两个军团的成立地点和长征出发线路都不同,但他们光荣会师后,却在同一战场抗击日寇,为中国人民抗日战争和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伟大胜利作出了重要贡献。</h3></br><h3>红六军团成立于永新县,吉安籍战士以赣江以西的永新、吉安、安福等县居多。1934年8月,红六军团作为中央红军长征先遣队从遂川出发西征,后与红二军团会师,组成红二、六军团。</h3></br><h3>红九军团成立于福建建宁,吉安籍战士大部分为瑞金红军学校毕业后编入。红九军团于1934年9月底从长汀出发长征。红一、四方面军会师后,红九军团改名为红三十二军,编入红四方面军序列。</h3></br><h3>1936年7月,红二、六军团与红四方面军会师后,红三十二军与红二、六军团共同整编为红二方面军。他们跨越雪山、草地,到达宁夏将台堡,完成大会师。</h3></br><h3>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后,红二方面军改编为八路军第120师。1938年7月,根据中央军委指示,从120师抽调358旅715团和师直属骑兵连组成大青山支队。队伍中的排以上干部大部分是参加过长征的老红军,一批原红六、九军团的吉安籍战士就在其中。他们穿越日军封锁线,跋山涉水,且战且行,于9月初进入大青山地区。</h3></br><h3>至此,从1934年秋长征出发,到1938年9月挺进大青山,整整四年的时间里,这批吉安籍的战士们随军转战大半个中国,跨越万水千山,最终来到塞北漠南。</h3></br><h3>彭德(得)大:大青山的英雄</h3></br><h3>彭德大是大青山抗日根据地的烈士中职务最高的指挥员。他原名彭润俚,1911年出生,吉安县河东坊廓乡彭家村人(今属青原区滨江街道)。彭德大自幼随父亲做船工、石匠,九打吉安胜利后参加红军,先后在红十二军和红九军团政治部任文书、干事等职。1938年8月任大青山支队政治部主任。</h3></br><h3>作为一名出色的政工人员,彭德大善于做思想政治工作。他带领战士们学习文化知识和抗日救国道理,要求大家处处以“三大纪律八项注意”为准则。他对战士关心备至,宿营时给大家盖被褥、打洗脚水,让战士们感到革命大家庭的温暖。</h3></br><h3>彭德大积极宣传党的统一战线政策,争取自卫军、蒙古族绅士和商人共同抗日。在他的感召下,当地群众有的变卖家产资助抗日,有的为部队传递情报,不少地方武装与八路军合作。他还通过思想教育工作,让一名日军俘虏参加八路军,充当翻译,书写日文传单和标语。</h3></br><h3>为适应草原作战的特点,1939年夏,大青山支队改为骑兵支队,彭德大仍为政治部主任。两年多的时间里,他参与指挥120多次战斗,为巩固和发展根据地作出重大贡献。</h3></br><h3>1940年3月12日,彭德大率部在内蒙古武川县后垴包追击汉奸武装和敌寇时,不幸被流弹击中,壮烈牺牲,年仅29岁。大青山失去一位英勇的斗士,吉安失去一名优秀的青年。</h3></br><h3>大青山骑兵支队全体指战员和根据地人民在《悼大青山游击支队政治部主任彭德大同志》一文中泣述:“彭主任和我们永别了,他是我们亲爱的首长,他是优秀的共产党员,他是民族解放战争中的民族英雄!”“大青山的英雄,你好好安息吧!我们必以无限的英勇来为你复仇,我们一定要完成你未尽的志愿——救国家、救民族!”(原文载1940年8月25日《八路军军政杂志》第二卷第八期)</h3></br><h3>冲锋在前:四名勇士光荣牺牲</h3></br><h3>大青山地处塞北旷漠之区,冬季最低气温达零下30多度。战士们不仅要同敌人作战,也要与天搏斗,指战员的伤亡比例非常高。吉安籍就有4名英雄因病、因战牺牲在这里,他们中有的仅留下片言只语的简历。他们是:</h3></br><h3>黄政,又名黄镇、黄祯,吉安县人,1908年出生,1931年参加工农红军,经历过长征。抗战爆发后,随120师赴晋西北抗日前线。1938年5月任大青山游击第四支队副支队长。1939年3月9日于内蒙古陶林县章旦沟战斗中,他身先士卒,手持机枪,迅猛接敌,不幸中弹牺牲。</h3></br><h3>旷义生,吉安县敖城镇旷家村人,1912年出生,1931年参加革命,任塞北军分区支队政治指导员,1940年8月牺牲于方子窑。</h3></br><h3>刘水仔,吉水县人,1910年出生,先后任大青山骑兵支队连指导员、营长、政治部组织科科长、骑兵支队二团代理政委。战友回忆:“刘水仔同志政治工作深入细致,战斗中总是身先士卒。”1941年春在武川县西聚宝庄战斗中,他冲锋在前,不幸中弹,英勇牺牲。(原载《大青山抗日游击根据地资料选编》)</h3></br><h3>孙楚烈,吉安县人,先后任大青山游击第四支队副政委,大青山骑兵支队第四支队政委。1941年夏,因连续行军作战,他积劳成疾。由于缺医少药,不幸牺牲。根据地群众无不痛心地说:“多么好的同志!这完全是日本鬼子要了他的命啊!”村民将他秘密安葬。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内蒙古自治区民政厅将孙楚烈同志的遗骸移葬至“大青山革命烈士陵园”。</h3></br><h3>黄树坪战斗:三位英雄舍身殉国</h3></br><h3>1942年秋,日寇集结3万余兵力对大青山根据地发动规模空前的“大扫荡”。为保存有生力量,骑兵支队大部分转移至山西省偏关县一带,与雁北支队等合并为塞北军分区。</h3></br><h3>1944年10月23日,塞北军分区司令部驻扎在偏关县黄树坪村,日军伪装成我军战士潜入驻地附近,致司令部机关被日军团团包围。在突围中,担负殿后掩护的曾锦云、姚典训、谢理云三位从大青山转战而来的吉安籍指战员以及40多名干部、战士光荣牺牲,此役为晋绥抗战中的一次重大损失。当险情出现时,房东劝阻身为军分区政治部主任的曾锦云先行撤退,“顺南沟即可走脱”时,他留下的最后一句话是:“我不能丢下我的部队和战士不管!”他把生的希望留给了战友,带领警卫连战士们沉着地冲上阻击日寇前线,掩护司令部紧急转移,自己战斗到最后,流尽了最后一滴血。</h3></br><h3>1944年12月,塞北军分区和当地居民为黄树坪战斗中牺牲的烈士召开了追悼会,并特别为三位经历过二万五千里长征的吉安籍烈士立碑纪念,铭示后人,碑文意思如下:</h3></br><h3>为了中华民族振兴,全人类的解放,我们敬爱的三位同志从遥远的家乡江西参加红军,万里长征过了艰苦的雪山、草地,险恶的大渡河、金沙江。在残酷的土地革命斗争时期和拼死斗争着的抗日战争里,你们肩上担负光荣使命,勇敢与敌人拼斗。在黄树坪战斗中,你们壮烈殉国,完成了中国共产党所赋予你们的使命。但是你们并没有死,你们身上优秀的布尔什维克品质,终生艰苦奋斗的优良传统永存。塞北的全体指战员决心继承你们的遗志勇敢前进。</h3></br><h3>碑文下方排列三位烈士姓名:江西永新县曾锦云、江西安福县姚典训、江西吉安县谢理云。</h3></br><h3>落款为:晋绥军区塞北军分区全体指战员敬立,一九四四年十二月二十五日。</h3></br><h3>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三位吉安籍烈士的陵墓从黄树坪村移葬至偏关县烈士陵园。</h3></br><h3>“只解沙场为国死,何须马革裹尸还”。从庐陵节义之地,到塞北草原之上,这些长眠于异乡的吉安之子们,用生命诠释了正气与信仰。他们的精神已化作祖国北疆的一座座丰碑,时刻守护着这片用热血浇灌的土地。大青山抗日英雄和先烈们的壮歌,将永远铭刻在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的史册上,激励我们勇毅前行。</h3></br><h3>文/ 小淦 全媒体记者李夏署 朱建华</h3></br> <a href="https://mp.weixin.qq.com/s/j0Z1aLvh0sNnByhNyeDeTQ" >查看原文</a> 原文转载自微信公众号,著作权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