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第五篇 中国汉字传奇</b></p><h1><b style="font-size:22px;">第十七章 </b><span style="font-size:22px;"><b>牧野之战曾候编钟</b></span><b></b><span style="font-size: 17px;"></span></h1> 铸刻在青铜器上的中国文字——金文,鼎盛期历经西周和春秋战国。我们将再次以三个国宝级青铜器的故事,讲述金文的应用:印证历史事件,记录乐律知识,创制中国标识。因为青铜耐腐蚀,铸刻的金文“千古不朽”,才使我们今天能够较清楚地看到这些纪实性的文字。 <b>记功利簋:武王征商簋(西周早期)</b> 金文应用的第一个故事是武王克商的牧野之战,这是中国历史上极其重要的历史事件。依据《史记》的记载,周武王得知比干被杀、箕子被囚之后,认为讨伐商纣王的时机已经成熟。于是向各方诸侯发布了讨伐商纣王的通告,然后点起兵车300乘,虎贲3000人,甲士45000人,发布题为《牧誓》的战前动员讲话,联合诸侯向商王朝发动猛烈的攻势。商纣王闻知急忙发兵17余万人迎击,双方在牧野(今河南新乡)展开数十万人的大决战。面对气壮山河的周朝联军,商朝士兵纷纷临阵倒戈,大败而归。商纣王见大势已去,于是放弃抵抗,到鹿台自焚而亡,商王朝的历史至此结束。在中国历史上,牧野之战可谓信史明载的第一仗。 <h5 style="text-align: center;">牧野之战周武王出征图,AI绘图</h5> 长时间以来,人们对牧野之战的认识凭借的都是历史文献,直到1976年在陕西临潼出土了一件青铜器利簋(guǐ),使人们首次看到武王克商的实物证据。利簋作器者名“利”(利是檀公的后人,而檀公是姬姓曾国的始祖),他随武王参加牧野之战,胜利后受到奖赏,铸造这件铜器以记功并用来祭奠祖先,所以也被人称为“武王征商簋”。 <h5 style="text-align: center;">利簋,中国国家博物馆</h5> 利簋是迄今能确知的年代最早的西周青铜器。簋内底有金文4行32字:“珷征商,唯甲子朝,岁鼎克,昏夙有商。辛未,王在阑师,赐右史利金,用作施公宝尊彝。”这段铭文翻译成现代文的大致意思就是:武王伐商,在甲子这一天凌晨,岁(木)星当头,大吉。(战斗进行到)傍晚,很快攻下了商都。辛未日(甲子日后第八日),武王驻扎阑这个地方,赏赐右史(官名)利以铜,利用这些铜铸造了这个簋来纪念施公(利的父亲或者祖父)。 我们还可以详解下面这段文字的头三个字。第一个字右边是戈,下面是止,所谓“止戈为武”,这是一个“武”字,旁边加上一个“王”,即周武王的专用字。武王下面的一个字不难认,这是征伐的“征”。第三个字,是商纣王的“商”。“珷征商”——这三个字记录了中国历史上翻天覆地的一场大战。 <h5 style="text-align: center;">利簋上的铭文</h5> 利簋上的铭文内容同《史记》、《尚书》等历史文献资料可以相互印证。例如,利簋上的金文“唯甲子朝”与《尚书•牧誓》记录的文字“时甲子昧爽”基本一致。天文学家则依据利簋铭文中甲子岁(木)星的天象,再参照《国语•周语下》的天象记录,计算出武王伐商的时间是公元前1046年1月20日,由此为商、周两代的划分提供了重要的年代依据。 <b>曾侯乙编钟:古代音乐文献(战国早期)</b> 金文应用的第二个故事是曾侯乙编钟上的金文乐律。1977年9月,湖北随州城郊的一个小山包上,擂鼓墩驻军扩建营房过程中,挖出了一座面积达220平方米、比长沙马王堆汉墓大6倍的“超级古墓”曾侯乙墓。当勘测小组赶到现场时,部队施工打的炮眼距古墓顶层仅差80厘米,只要再放一炮,这座藏有千古奇珍的古墓就会永远不复存在。到1978年5月22日凌晨,赶来勘测的湖北省博物馆考古队抽干了墓室积水,雄伟壮观的曾侯乙编钟露出了它的真面目,所有在场的人都被这座精美绝伦的青铜铸器惊呆了,这是历经2400多年,迄今为止世界上规模最大、保存最完整的青铜编钟,是中国文物考古、音乐史和冶铸史上的空前发现。 <h5 style="text-align: center;">曾侯乙全套编钟出水时的情形</h5> 曾侯乙编钟重达2567公斤,共65个大小编钟,分三层整整齐齐地挂在钟架上。钟架为铜木结构,呈曲尺形。横梁木质,绘饰以漆,横梁两端有雕饰龙纹的青铜套。中下层横梁各有三个佩剑铜人,以头、手托顶梁架,使编钟更显华贵。整套编钟的音色优美,音质纯正,音域宽广。据研究,这套编钟演奏时应由三位乐工,执丁字形木槌,分别敲击中层三组编钟奏出乐曲的主旋律,另有两名乐工,执大木棒撞击下层的低音甬钟,作为和声。 <h5 style="text-align: center;">曾侯乙编钟,作者摄于湖北省博物馆</h5> 曾侯乙65件编钟共有铭文3755字(包括钟体铭文2828字,挂件铭文740字,钟架横梁刻文187字)。最下层有一特大型镈钟,正面钲部有铭文3行,计31字:“隹王五十又六祀,返自西阳,楚王酓章乍曾侯乙宗彝,之于西阳,其永用享。”说明该编钟为楚惠王酓章赠送给曾侯乙享用,它的主人是曾国的叫作乙的一个侯。 <h5 style="text-align: center;">曾侯乙编钟金文拓片</h5> 编钟上的其他金文内容主要是音乐文献。上层19枚钟的铭文较少,只标示着音名;中下层45枚钟上不仅标着音名,还有较长的乐律铭文,详细地记载着该钟的律名、阶名和变化音名等,记载了当时的乐音体系及其乐音间的关系,体现了丰富的、严密的乐律学知识体系。这些先秦官方乐律文献为中国出土金文中所仅见,所记录的28个律名有三分之二在典籍中失传。 <h5 style="text-align: center;">曾侯乙编钟乐律铭文</h5> 编钟的音乐金文证明:曾侯乙编钟是战国时期的实用乐器,它至今仍可以演奏,音响完好保存了当时的乐音信息,音高稳定,音域宽广,体系宏大。 <h5 style="text-align: center;">古代乐工演奏曾侯乙编钟,AI绘图</h5> <b>青铜祭器何尊:中国的标识(西周早期)</b> <h1><span style="font-size:18px;">金文应用的最后一个故事是何尊上的“宅兹中国”。1965年8月的一天,宝鸡市降下暴雨,宝鸡市贾村一位姓陈的农民在自己家后院,发现了一个被暴雨冲刷出来的青铜器。他带着这个青铜器进了城,以30元的价格卖给了废品收购站。幸亏当地文管干部路过,将青铜器送进博物馆。经过专家鉴定,认定为是西周时期一个何姓王侯铸造的青铜祭器,因此被称为“何尊”。</span></h1> <h5 style="text-align: center;">青铜器专家马承源</h5>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时间到了1975 年,国家文物局要在日本举办中国出土文物精品展,青铜器专家马承源先生从全国各地调集了100 件一级文物,其中就有宝鸡出土的这件饕餮纹何尊。马先生用手在尊内壁底部反复摩挲,感觉底部某个地方似乎刻有文字。他随即让人送去除锈,经过清除泥土和锈迹,果然在铜尊底部发现了12 行共122 字的铭文。</span></p> <h5 style="text-align: center;">青铜祭器何尊,宝鸡青铜器博物馆</h5> <p class="ql-block">何尊通高38.8 厘米,口径28.8 厘米,重14.6 千克。全器造型如“亚”字,长颈,腹微鼓,高圈足。体侧装饰有四道镂空扉棱,从上至下将圆形器体分为四个部分。主体花纹为高浮雕兽面纹,造型有原始图腾的天真、厉鬼般的狰狞、谶语般的谲秘、苍松般的威仪、黑云般的凝重,通体散发着一种“狞厉之美”。</p> <h5 style="text-align: center;">何尊铭文与宅兹中国</h5> 何尊铭文大意是周成王五年四月,周王开始在成周营建都城,对武王进行丰福之祭。周王于丙戌日在京宫大室中对宗族小子何进行训诰,内容讲到何的先父公氏追随文王,文王受上天大命统治天下。武王灭商后则告祭于天,以此地作为天下的中心统治民众。周王赏赐何贝30 朋,何因此作尊,以作纪念。 何尊铭文之中有四个字:“宅兹中国”,其意义为“以此地作为天下的中心统治民众。”金文里的“中”字象一旗杆,上下有飘带,旗杆正中竖立;“国”字作“或”状,没有“口”形外框,表明当时中国的疆域没有城墙限制。这是中国所有的历史铭文(甲骨文和金文),最早出现刻有“中国”两个字的器物,也正是这两个字的出现,创制了中国标识,奠定了何尊的地位——它不仅是宝鸡青铜器博物馆的镇馆之宝,更是中国的镇国之宝。中国的标识即由此两个金文字形成。 <p class="ql-block">下一章 <a href="https://www.meipian.cn/5g8ewkui" target="_blank" style="font-size:18px; background-color:rgb(255, 255, 255);">世界文字传奇史话5-18丨石鼓史籀侯马盟书</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