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文/ 编辑 : 君子兰 (潘永明)</p><p class="ql-block">美篇号 : 5917998</p><p class="ql-block">图片 : 来源于宜兴市丁山实验小学</p><p class="ql-block">背景音乐 : 感恩教师</p> <p class="ql-block">一支粉笔两袖清风,三尺讲台四季耕耘,五天忙碌六七不休,八思久想十分用心,百般教诲千言万语,滴滴汗水浇灌桃李遍天下,莘莘学子心,难忘师恩情!教师节快乐!</p> <p class="ql-block">老师是一盏明灯,照亮我们幼小的心灵,让我们看到前进的路有了方向,奔赴美好。老师送给我们希望的种子,在我们心里生根发芽,历经春夏和秋冬,一天天的成长,终于大树成荫,装扮了世界,让我们的生活越来越美好。</p> <p class="ql-block">我长兄潘春芳夫妻俩撰写的贺词</p> <p class="ql-block">1912年,钱迺安、葛沫春有陶瓷乡贤支持,于白宕里缸业公所创丁山首所小学,名“私立进化小学”,葛沫春任校长达16年。1928年钱迺安继任校长,并护扩充了高小部,完成了六年制的建制。1930年王祠小学与丁山小学一分部两校合并。1931年学校改名为县立丁山小学。后数度易名,1949年9月,宜兴解放,加强党的领导,县文教局委派罗振来校担任校长。</p> <p class="ql-block">1949年4月23日,宜兴解放,丁蜀地区同时建立了新的人民政权。从此,各行各业在党的方针路线的指导下。开始了新的时代嘉程。其时,丁山小学相对平稳的步入新的教育序列。校长仍由薛秉和担任。</p> <p class="ql-block">建国初期在丁小校门口合影的师生</p> <p class="ql-block">为培养新骨干教师,丁山小学陈菊芬老师于1949年、1950年先后赴常州、苏州参加“苏南暑假教育研究会”,积极汲取先进教育理念。她教学时善用生动案例,将枯燥知识转化为趣味故事,还常课后耐心辅导学困生,用温暖鼓励点燃学生求知热情,深受同学们喜爱与爱戴。</p><p class="ql-block">因其思想觉悟高、工作勤恳,1950年当选苏南行署第一届人民代表大会代表,亦是宜兴县代表中唯一的女代表,以教育初心书写责任担当。</p> <p class="ql-block">常念恩师杨访贤</p><p class="ql-block">1951年,宜兴县文教局调派杨访贤老师来校,牵头组建少先队组织,他也成为学校第一任大队总辅导员。图中场景,正是学生向杨老师赠送真丝垫的珍贵瞬间。</p><p class="ql-block">杨访贤是我小学时期的老师,写得一手仿宋字。以我后来历任会计期间端正写字,全得益于他平时的教诲。</p><p class="ql-block">更难得的是,他常以字为喻,教育我们做人要如仿宋字般端正磊落、行得正坐得端,这份“字如其人、方正处世”的教诲,至今仍深深影响着我。</p> <p class="ql-block">1952年,随着各项工作步入正轨,丁山小学贯彻上级“以教学为中心”的指示,减少过多社会活动,使正常教学秩序得到了保证。丁山小学从此走上稳步提高教育质量的办学之路,为以后教师“五认真” . 学生“五用心” 的学风打下了基础。</p> <p class="ql-block">开启水上教育新模式</p><p class="ql-block">1963年县教育局推出以多种办学形式提高小学普及率的指示,丁山小校卢学勋 . 任振新校长提出: 让渔 . 船民子弟“随船生产,靠岸读书” 的流动学习设想。由于方案切合实际,经试行后效果很好。学校调派了丁佩娣、周月华两人担任专职船民教师。同时全校教师也积极投入为渔 . 船民子弟的学习编写教材。一时间“送寒衣” . “赠学习用品” . “接送返校”成为丁小教师的一道风景线。《新华日报》.《人民日报》分别作了报道,邮电部还发行“水上教育”邮票一枚。</p> <p class="ql-block">丁小旧址(原镇政府,摄亍1964年)</p> <p class="ql-block">敬爱的老师: 您渊博的知识 . 敏锐的思维令我敬佩 . 令我陶醉。我代表学子在老师您生日的今天,为您献上最衷心的问候: 播撒春光的人永远年轻!</p><p class="ql-block">给老师庆祝生日,再好的礼物不是鲜花和钻石,而是努力学习,把老师托付给我们的梦想变为现实,才是老师最喜欢的礼物。</p> <p class="ql-block">原丁中羊锋老师的夫人杨老师,多年来扎根原丁山小学的三尺讲台,始终以满腔热忱投身教书育人事业,她授课时总能用细腻的讲解拆解知识难点。她用温暖的心关注穷苦学生的成长,课后常主动与他们交流,倾听他们的心声,用温暖与鼓励守护孩子们的童心与求知。她不仅注重学生学业进步,更重视品德培养,以言行作则传递正能量,深受学生喜爱、同事认可,在平凡的岗位上默默书写着对教育事业的坚守与热爱。</p> <p class="ql-block">少年强则国强,少年强则丁小强。体育在丁小有着悠远的历史与辉煌的成绩。学校的小篮球队自1974年以来,先后获九届县市基层小篮球赛冠军;三届镇江地区冠军;三届无锡市冠军。</p><p class="ql-block">1976年至1990年间,学校一直被定为宜兴县里的篮球传统项目学校。</p><p class="ql-block">后排右一时任丁小篮球队领队兼主教练朱培华老师。</p> <p class="ql-block">丁山小学十分重视师资队伍建设,积极鼓励和支持教师参加各种进修学习,仅1986 . 1987两年间,就有9名教师中师函授毕业,有4名青年教师参加了大专自学考试。这样的好学精神,成为了丁小的标志。三十年来,浓浓的学习风气一直传承,一代一代的青年教师在老教师的带领下加速发展,迅速成长。</p> <p class="ql-block">陶艺在丁小教育上始终占据一席之地。这种传承在2000年开始展现出强大的生命力。2002年9月“陶艺中心”正式揭牌。2004年9月,学校陶艺广场竣工,第一只陶艺专用教室开放使用。2005年出版发行《陶娃学紫砂》校本教材,中央电视台第四套节目做了专题报道。</p> <p class="ql-block">阳光里,小学生们在老师的带领下走进前墅龙窑。古老窑火的余温仿佛仍在,他们驻足于这历史与未来的交汇点,触摸陶土的纹理,聆听千年窑声的回响,沉浸式领略陶瓷文化深厚的历史渊源。</p> <p class="ql-block">丁山小学培育了一代又一代的学子。他们有的是兄弟姐妹;有的是父母子女;有的甚至是三代同校。当他们汇聚在一起时,我们看到了丁小的根 . 寻到了丁小的源。岁月有痕,师恩难忘。沿着亲情这条血脉溯流而上,我们终于发现,丁山小学虽然经历了风雨,却依然枝繁叶茂,正是因为这样的缘分与绵延,这样的眷念和信任。</p> <p class="ql-block">原丁山小学就在我的老家东贤街上,我们潘家兄弟姐妹以及子女全部在丁山小学上过学,接受了传统的正规教育,都对母校有着特殊的感情。</p> <p class="ql-block">陈氏姐妹,丁小老校长陈心一的三个女儿,都曾为丁小学生,又都从事教育 . 行政工作。</p> <p class="ql-block">母亲钱晓娟(右一). 女儿查明明(中间) . 查润玉(左一)都为丁小学子,三人都从事教育工作,她们均为丁小老校长钱迺安的后代。</p> <p class="ql-block">兄妹五人小学生时代均就读于丁山小学</p><p class="ql-block">成君穆 (左一)</p><p class="ql-block">成公亮 (左二)</p><p class="ql-block">成公道 (左三)</p><p class="ql-block">成公望 (左四)</p><p class="ql-block">成曼萍 (左五)</p> <p class="ql-block">钱氏六兄妹(左起依次为) : </p><p class="ql-block">钱平道 钱文道 钱谊道</p><p class="ql-block">钱国道 钱群道 钱忠道</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来自医学世家的丁小学子:</p><p class="ql-block">邓君曙 (左三)</p><p class="ql-block">邓君朴 (左二)</p><p class="ql-block">邓 理 (左一)</p> <p class="ql-block">现在的宜兴丁山实验小学校园大门</p> <p class="ql-block">一个母亲,为会她的每个孩子而骄傲;每个老师,也会为她的每个学生而自豪。因为你们,我们的家乡。同步发展,日新月异。因为你们,我们的社会安定祥和,繁荣富强。你们。寻找了自我价值,拥有了快乐的生活,每一张张笑脸汇聚在一起时,那种感觉叫幸福。</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