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墨彩虹——张成泽的艺术之路⑤《武装泅渡》 亮相军营

习文

<p class="ql-block"> 美篇昵称:<span style="color:rgb(57, 181, 74);">习文</span>美篇号: 3794025</p><p class="ql-block"> <b style="font-size:15px; color:rgb(176, 79, 187);">荣获美篇2022年度美友圈卓越奉献者</b></p><p class="ql-block"> <b style="font-size:15px; color:rgb(176, 79, 187);">荣获美篇2024年度卓越建设美友称号</b></p><p class="ql-block"> <b style="font-size:22px; color:rgb(237, 35, 8);">🌟【前卫报人·第7282期】</b></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37, 35, 8); font-size:22px;"> 水 墨 彩 虹</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2, 126, 251); font-size:20px;"> ——张成泽的艺术之路⑤</span></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37, 35, 8); font-size:22px;"> 《武装泅渡》亮相军营</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b style="color:rgb(57, 181, 74);">郝传更</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向科学文化进军的号角已经吹响,和煦的育才春风吹遍军营。当知识与人才得到尊重的时候,张成泽才真正明白了为什么说军队是个大学校,自己的眼前仿佛有一条充分发挥个人才华的平坦大道。查全合在张成泽家乡经过详细的调查了解,最后充分认可了这名新兵的人品和能力。因此,一个多月的新兵训练一结束,查全合当即建议领导将张成泽分配到修理一连担任文书兼军械员。</p> <p class="ql-block">  严格的军营生活,繁忙的公差勤务,丝毫没有泯灭张成泽钟情书画的天性。当文书有机会接触更多的藏书,在这里,他读到了徐悲鸿、齐白石、钱松岩,也浏览了苏俄的伊里亚·叶菲莫维奇·列宾、瓦西里·伊万诺维奇·苏里科夫、瓦连京·谢洛夫……所发的津贴,他几乎都购买了绘画用品,不停地写,不停地画。时间不长,军营“小画家”的名声就不胫而走。</p> <p class="ql-block">  坦克修理营有一个游泳池, 游泳池长50米,宽25米,可同时布置8个赛道,游泳池周边是高高的石头围墙。水池已清洗完毕,晾干就该注水了。1973年7月,一连新任指导员陈培寅对张成泽说:“咱们营游泳池清理好了,营领导通知让你去美化布置一下。”张成泽说:“好。”他二话没说就愉快地接受了领导交给的任务。他看到游泳池打扫得非常干净, 只是围墙上的标语已经脱漆, 心中暗想: 在游泳池的围墙上,最好的美化应该是画一幅巨幅壁画,只写标语显得单调,缺少美感。</p> <p class="ql-block">  “才饮长沙水,又食武昌鱼。万里长江横渡,极目楚天舒。不管风吹浪打,胜似闲庭信步……”毛主席的词《水调歌头·游泳》给张成泽带来了创作灵感。那一年,毛主席再次畅游长江后,全国掀起了游泳热潮,军人自当率先垂范。官兵游泳技术都不错,部队经常组织武装泅渡。张成泽想,如果创作一幅武装泅渡的画面,既符合上级要求,又能激励官兵练好游泳的热情,那该多好啊!于是,他把自己的构想汇报给陈指导员,得到了营连两级领导的充分肯定:“这个想法不错,一定要画好!”</p> <p class="ql-block">  这幅画是他奉献给军营的第一幅个人作品,当然需要仔细谋划,精心绘制,一定要拿出最好的画作献给部队官兵。构图时,他看到,西面围墙长40多米, 正中间有一块水泥平面,长6米,高1.5米, 正对东面的大门,也是游泳上岸的地方。如果壁画画小了,那就不够协调和醒目。所以,最后确定壁画就在这块平面上进行创作。壁画内容是群组形象,画一个人显得单调,应该画上一群劈波斩浪冲锋的战士形象。</p> <p class="ql-block">  他在连部办公室连夜起稿,先在白连纸上画《武装泅渡》的草稿:一条大河里,在最前边的是一位全副武装的先锋,劈波斩浪,挥着手,背着枪,一马当先,所向披靡;身后紧跟着一群战士,像下山猛虎、水中蛟龙,展现出群情激昂的斗志和“一不怕苦二不怕死”的革命精神。这组人物的造型难度极高,因为是在大河里,有远景和近景之分,也有特写和从属的区别,还有顺光和逆光的反衬。画面中,每个人的眼神由于视角和视距不同,必须用不同的线条勾勒,用不同色彩渲染。</p> <p class="ql-block">  造型艺术的最高要求,不外是以形写神、形神合一,以达到物象个性与画者胸臆的有机统一。有了起稿,张成泽接着跑到营器材库,领了红、黄、绿、青、蓝、紫、白等各种油漆,找了一些老兵退伍时扔掉的瓶子、盆子、缸子和饭碗作为调色盘。调色、打格子,开始画《武装泅渡》。既然是自己的创作,画《武装泅渡》就没有任何参照,经过艰辛的跋涉,他寻找到了成功的窍门,用油漆掺上橡胶水,调出了随心所欲的各种颜色。</p> <p class="ql-block">  面对围墙素壁,张成泽屏神凝思良久,蓦地,操起一支大排笔,蘸上油漆,奋笔挥毫,如灯取影,无所挂碍,转瞬之间,武装泅渡的勇士形象跃然墙上。而后又拿起一支小油画笔,画出了点睛之笔。此刻,世界上的一切都不复存在,唯有心中的艺术王国。点与面、动与静、象内与象外实现了完美的结合,是一次真正的艺术创造。张成泽画这幅壁画的时候,天很热,太阳暴晒。他眯缝着眼睛画,脸上挂满了汗珠子,全身都湿透了。经过艰难的美的跋涉,壁画《武装泅渡》终于收工,画中每个人物形象无不活灵活现,形神毕现,给人以美的享受。</p> <p class="ql-block">  张成泽作画过程中,坦克修理营营部的参谋李蔡祥、干事周振益二人正站在他的身后,他们越欣赏越感到震撼,没想到一个入伍半年的小兵,竟然有如此才华,创作出如此美好的壁画作品。于是,他们用120照相机记录下了张成泽作画的瞬间。</p> <p class="ql-block">  半个世纪过去,当我们欣赏这张照片时,依然可以感受到张成泽作画时那种认真专注的精神状态。这幅照片抓拍得不错,选取的角度、用光都很准确,画面也富有动感。遗憾的是,照片只拍了壁画的前边一部分画面,看不到后边的画面。当时,张成泽是一名新兵,根本没有想到要拍一张壁画的完整照片,以便留存他壁画艺术的有关资料。</p> <p class="ql-block">  壁画《武装泅渡》是张成泽亮相军营的处女作。三天后,漆画干了,游泳池接着便开放了。坦克修理营露天游泳池使用效率很高,包括坦克乘员训练团、原济南军区军医学校、第 106 医院等单位的官兵,都到这个游泳池游泳。游泳训练搞得热火朝天。坦克修理营经常组织游泳对抗赛,一连、二连、三连、营直,各单位派八到十名官兵运动员,按照赛道进行比赛。</p> <p class="ql-block">  很多官兵看了壁画很受激励,都说一定要好好游泳,练好本领,提高身体素质,增强意志品质。面对这幅壁画照片,张成泽感慨良多。他谦虚地说:“按照油漆画的绘画规律以及作画的艺术标准来衡量,这幅壁画画得不是多么好,也不是多么精致,本身还存在不少缺陷。但在当时我感觉非常自豪,因为这是自己创作的第一幅作品。”坦克修理营一连的官兵都知道是张成泽画的,他们自豪地对别的连队官兵说:“我们一连出了一位书画家!”</p> <p class="ql-block">  张成泽的绘画与书法作品发表在军营的角角落落。其间,张成泽常利用节假日请著名书法家张立朝先生指导书法习作,张立朝老师给予了他悉心教诲和关键性指导。</p> <p class="ql-block">  张立朝是著名书法家,1914年生于济南历城县唐王镇张家圈村。1937年,在济南做店员,以写牌匾谋生,曾在家乡教私塾。他的书法讲究章法布局,注重全幅协调,呼应贯气。楷书笔力雄健,结构严谨,古朴而浑厚;行草行笔流畅,神盈力足,给人以雄健凌空之感。张立朝不但善于楷书,而且善于行草书,他的草书笔走龙蛇,纸生烟云,外表飘逸,内涵倔强,纯任自然,没有一点风尘气。</p> <p class="ql-block">  在张立朝先生的亲自指导下,张成泽的书法技艺突飞猛进, 黑板报、会标上留下过张成泽不少墨迹,他还为战友画了多幅训练及生活的速写。游泳池周围高墙上的标语“提高警惕,保卫祖国”“团结、紧张、严肃、活泼”,队球场边上的标语“发展体育运动,增强人民体质”,都是张成泽用白色油漆书写的。标语“发展体育运动,增强人民体质”原来是准备放在营部灯光球场的,后来放在了一连的篮球场边上。这是张成泽用毛笔草书写的繁体字。没想到,营长张文清对张成泽说:“换成简体字,好多人不认识繁体字,起不到教育作用。”因此,张成泽又在营部灯光球场用简体字写了另外一幅标语“友谊第一,比赛第二”。在坦克修理车间的墙壁上,也有张成泽用红色油漆写的“精心操作、安全生产、保证质量、争优创先”等大幅标语,激励官兵努力完成好各项生产任务。</p> <p class="ql-block">  军营“小书画家”的名声在外,张成泽可成了大忙人。原济南军区装甲兵坦克大修厂筹建时,没有教材,缺少人员,技术骨干是从各个单位临时抽调而来的。这时候,坦克大修厂领导主动找上门来,请张成泽帮助刻印教材。</p> <p class="ql-block">  多年的生活磨砺铸就了张成泽坚忍的性格:凡事不干则已,干就要干出个名堂。刻印不比学画画,画可搬而印不可搬,画可临摹而印必须独创。因为刻印教材由文字组成,必须熟悉并掌握种种规律,尤其是有关文字的书写、印刷规律,等等。一本教材几万字,甚至十几万字,刻印一本教材,就需要熬夜加班,往往几个昼夜不能休息。张成泽负责刻钢板,手指上都磨出了厚厚的茧子。他刻的钢板不用同一种字体,有时候为了活跃版面,还经常加上兰草、花鸟、花边,等等。</p> <p class="ql-block">  坦克大修厂戚厂长来到修理营一连,看了张成泽刻的钢板,给予很高的评价:“你这个小战士真不简单,竟然刻出好几种字体,刻得这么好,还这么快。”当然,张成泽刻钢板多数刻的是宋体字,因为钢板上是横竖纹,写起来相对容易,有时也用行书体,行书体的书写比较费力,难度相对高一些。连队卫生员乔宝菊拿着油滚子蘸着油墨一张张地印。那时候,张成泽是新兵,用他的话来说,就是“年轻,只知道拼命干,也不知道累得慌”。张成泽连续刻印了三个多月,五大本、数十万字的坦克修理教材新鲜出炉,印刷了几百套,及时满足了坦克大修厂培训技术骨干的教学需求。最后,坦克大修厂戚厂长、张政委亲自登门感谢这位新兵“小书画家”,感谢他用心血和汗水浇灌出了丰硕成果。同时,张成泽还给军区装甲兵干部教导队刻了不少学习资料、领导讲话……刻钢板间隙,张成泽也刻一些“人民装甲兵”的字样,印在战友们的背心上、挎包上。</p> <p class="ql-block">  他辛苦并快乐着,眼前只有五彩缤纷,因为他的耳畔不时鸣响恩师王小古先生“大量地写,大量地画”的谆谆教诲。</p> 👆王小古先生在作画 <p class="ql-block">  所以,他把这一切付出,都当作艺术追求的一步步阶梯, 点滴积累,不断收获,持续不懈地向上攀登,朝着那绚丽的彩虹。</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