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晨光初透窗棂时,总忆起旧年书斋的模样。青砖黛瓦下,先生执一卷《论语》立于三尺讲台,素色长衫拂过案上砚台,墨香与晨光缠缠绕绕,漫过满室稚子的眼眸。那时不懂“师者”二字的分量,只记得他指尖划过书页的弧度,像春风拂过新柳,将“人之初,性本善”的箴言,轻轻种进我们尚显懵懂的心田。</p> <p class="ql-block"> 春日里,他带我们寻堤上新绿。弯腰拾起落在青石上的玉兰花瓣,他说“草木有本心,何求美人折”,话音落时,风恰好吹起他鬓边的发丝,与枝头初绽的花苞相映成趣。我们追着蝴蝶跑过石桥,回头便见他立于柳荫下,手中握着教鞭轻轻晃动,眼底盛着比春光更暖的笑意。那时只觉春日漫长,后来才懂,那是他用言传身教,为我们铺开的第一卷关于“热爱”的诗行——爱草木,爱天地,更爱世间所有鲜活的道理。</p> <p class="ql-block"> 盛夏的午后最是难熬,蝉鸣聒噪得让人昏昏欲睡。他却总提着一壶凉茶走进教室,瓷杯碰撞桌面的声响清脆,像敲醒混沌的钟。讲《劝学》时,他会把“锲而不舍,金石可镂”写得格外用力,粉笔灰落在他肩头,竟似落了一层细雪。有同学偷偷在课本上画小人,他发现了也不恼,只俯身指着画儿笑道:“若能将这份细致用在解算术题上,将来定是个心思灵巧的人。”没有疾言厉色,却让那本画满涂鸦的课本,后来成了被珍藏最久的典籍——原来真正的教诲,从不是疾声呵斥,而是如凉茶般,在燥热时送来清醒,在迷茫时指明方向。</p> <p class="ql-block"> 秋风起时,书斋外的银杏叶簌簌飘落。他教我们读“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读到动情处,声音里竟带了几分哽咽。后来才知,他本是江南人,为了偏远之地的孩童,已十年未归故里。有同学问他“想家吗”,他望着窗外的落叶沉默片刻,而后笑道:“你们便是我在这里的牵挂,有牵挂的地方,便是家。”那一日,我们无人再嬉笑打闹,只静静听着他讲江南的烟雨、塞北的长风,听他把对故乡的思念,化作对我们的期许——愿我们将来走得更远,却永远记得“牵挂”二字的温度。</p> <p class="ql-block"> 冬日的雪落得无声,他却总早早到校,将门前的积雪扫出一条小径。早读时,他会把冻得发红的手拢在袖中,却依然坚持领着我们背诵“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有同学冻得握不住笔,他便把暖炉递过去,自己呵着气继续板书。粉笔在黑板上写下的算式、诗句,与窗外的雪景相映,成了记忆里最清冽也最温暖的画面。那时不懂“坚守”的重量,只觉得有先生在,再冷的冬天也不难过;后来走过许多寒冬才明白,他守的从来不是一间书斋,而是一群孩子的未来,是一方土地对“知识”的期盼。</p> <p class="ql-block"> 如今离了书斋多年,走过山川湖海,见过人间百态,却总在某个瞬间想起先生的模样——或许是看到案上的砚台,或许是听到某句熟悉的诗句,又或许是在教导后辈时,不自觉地放柔了语气。才惊觉,那些年他在我们心中种下的种子,早已生根发芽:他教的“仁”,让我们懂得善待他人;他教的“信”,让我们坚守立身之本;他教的“志”,让我们在风雨中不敢懈怠。</p> <p class="ql-block"> 又是一年桂香满径时,遥向故乡的方向望去,仿佛仍能看见那间青砖黛瓦的书斋,看见先生立于讲台之上,素衫拂过砚台,墨香漫过时光。原来师恩从不是轰轰烈烈的壮举,而是藏在晨光里的叮咛、蝉鸣中的教诲、落叶间的牵挂、寒雪中的坚守,是用一生的时光,做一盏灯,照亮我们前行的路,却从不求任何回报。</p> <p class="ql-block"> 惟愿清风能寄相思,惟愿明月可传敬意。致那位曾为我们执灯的杏坛之人,致天下所有默默耕耘的师者:您以粉笔为笔,以岁月为纸,写下的不仅是知识,更是我们一生都读不尽的温柔与力量。这份恩情,早已刻入骨髓,化作前行路上最明亮的光,指引我们成为更好的人,而后如您一般,将这份光,继续传递给更多的人。</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