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塔遗韵马鞍山当涂黄山塔

当涂县太白书画装裱社

<h3>黄山塔位于安徽省马鞍山市当涂县的黄山山顶。黄山是距当涂县城北2.5公里的一处小山丘,又名浮丘山,相传浮丘公曾在这里牧鸡。据说南朝宋武帝刘裕沿江南巡时,曾足踏此地,故称黄(皇)山。为了区别于大名鼎鼎的皖南黄山,俗称“小黄山”。</h3></br> <h3>黄山塔建于何时说法不一,相传最初为南朝刘宋时期(公元420-422年)宋武帝刘裕所建的佛塔,原为黄江庵寺塔,后倒塌或焚毁于唐末。现存塔体可能为北宋政和三年至南宋绍兴二十九年(公元1113-1159年)重建,并经后世多次重修后的样貌,塔随山名。清康熙三十五年(公元1696年),当涂知县祝元敏对塔进行了重修。2004-2005年,根据“恢复原状”的维修方案,黄山塔得到了全面的修缮。</h3></br><h3>1986年4月,黄山塔被安徽省人民政府公布为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h3></br> 黄山塔为楼阁式砖木结构,八面五层,塔高约27米,中空。从外部看,塔是五层檐廊,但内部实际分隔为九层空间,“外五内九”这种独特精巧的设计,是整座古塔建筑智慧的集中体现。 塔基为八边形须弥座,边长3.40米,高1.06米,共6层线脚。底层开有三券门,其余相间为素壁或券龛。每面转角处砖砌抹角方柱,宽38厘米,柱头隐出“讹角斗”轮廓。塔内架梯可,从西北面券门进入上塔,层与层之间楼板相隔,以正方形交错至顶。 塔身用石灰浆砌筑,外观庄重典雅。二层以上每层开设一券门,方向各层不同,其余为素壁或壁龛。每层设腰檐,以飞椽、檐椽、方椽的方式出檐,形成叠涩的效果。檐下斗拱采用砖仿木五铺作重拱计心造,角科加斜拱,每面补间铺作一朵。檐面履灰筒板瓦,正脊上无走兽,仅置正吻。檐角微翘,檐下悬风铎。檐上仍保留有平座,无围栏。整个塔身一至三层为宋代原物,腰檐是民国的,四至五层是明清时期的。 塔顶塔刹为后期修复,由刹座、相轮、露盘和宝瓶组成,通高4.36米。 <br></br><h3>黄山塔具有宋代、明清、民国不同时期的建筑特征,沉淀着当涂悠久的历史。同时,唐代大诗人李白和南宋诗人陆游在此留下的诗篇,又为它加持了丰富的文化内涵。黄山塔不仅是一座古建筑,更是当涂文化名山的重要标志。</h3></br><h3>(文字内容参照网络资料编辑整理)</h3></br> <a href="https://mp.weixin.qq.com/s/x0r6smj87VvLWybf8MiswA" >查看原文</a> 原文转载自微信公众号,著作权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