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镇随忆之民兵

王立武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文章作者:褚明</p><p class="ql-block">美篇制作:立武</p> <p class="ql-block">  这段时间,抗日战争胜利80周年阅兵所带来的震撼一直难消。情感牵引,打开电视,找了一些抗日战争题材的电视剧看看,从当年艰苦卓绝的历史画面中,倍感和平是多么的来之不易,值得珍惜。其中黄渤主演的抗日神剧《民兵葛二蛋》,那个剧情,简直是“喜笑怒骂皆成文章”。观赏之余,让我不知不觉中,回想起往昔与小镇“民兵”有关的片断。</p> <p class="ql-block">  民间武装自古有之,但“民兵”这个特殊群体和称谓,应该是共产党悟出了“枪杆子里面出政权”的道理,从赤卫队闹革命开始,逐渐形成的一个特定的兵民合一的组织。最早大量出现,是在抗日战争时期,共产党在根据地建立了群众武装组织,目的是要在敌后根据地实行全民皆兵,“让侵略者葬身在人民战争的汪洋大海之中”。</p><p class="ql-block"> 民兵集平战结合于一身,平时拿锄头耕田种地,战时拿武器御敌自卫。尽管当时的武器五花八门的,但不影响民兵对侵略者的同仇敌忾,火枪梭标大刀长矛都能用得上。</p><p class="ql-block"> 在那场关乎民族生死存亡战争中,民兵也是英雄辈出屡立奇功的,譬如胶东半岛海阳的“地雷战”、华北大平原冉庄的“地道战”,白洋淀青纱帐里的“小兵张嘎”,咱们芜湖人引以为傲的“渡江第一船”的马毛姐、淮海战役前线的独轮车……这些耳熟能详的经典,都是民兵们的“杰作”。可以说新中国的建立,民兵功不可没!</p> <p class="ql-block">  我们记事的年代,战争的硝烟早已散尽。小镇当年的民兵,虽无战事要去冲锋陷阵,但也是训练生产两不误,搞的有模有样的。</p><p class="ql-block"> 有了民兵,就必然有组织体系。小镇上的公社有武装部,大队有民兵营,各村有民兵排。武装部长是妥妥的公社领导,民兵营长也是大队“班子成员”。除了管理民兵,他们在年轻人征兵入伍、知青招工回城方面有很大的话语权,在当年还是有些权势有点威风的。</p><p class="ql-block"> 那个年代想当个民兵也非易事,首先要根正苗红,身强体壮。“地富反坏右”的子女,自然是与民兵“不沾边”的。因为经常要执行一些“政治任务”,比普通的老百姓要早知道一些“内部消息”,因此当上民兵政治条件必须合格。能成为民兵挺自豪的。</p><p class="ql-block"> 因为是群众武装,上级没有给小镇民兵发统一着装,也没有硬性规定要着装统一,但当年小镇的民兵自觉向“老大哥”解放军看齐,上装基本上都是草绿色的,脚上穿着“解放鞋”,腰间束一个紫绛色的人造革皮带,还真有那么点“准军人”味道。特别是那些“基干民兵”,手握一把钢枪,身披万道霞光,胸前扎着弹夹带,左肩斜挎印着五角星的背包,右肩斜挎草绿色水壶,真的蛮威风的。只是为什么叫“基干民兵”,至今不明其义,估计就是比普通的民兵等级高一点,能配一把长枪。(编者语:作为背过二年钢枪的老民兵,我插句话:所有民兵统称"基干民兵",而配枪的民兵叫"武装民兵"。不知对否,反正我们那个时候都这样说)。</p><p class="ql-block"> 在“妇女能顶半边天”口号喊的震天响的那个年代,自然是少不了女民兵的。当年一部人人喜爱的电影《海霞》,就是讴歌海岛女民兵的。那些齐耳短发、目光如炬、手握钢枪,头戴斗笠的海岛女民兵便成小镇女民兵心中的偶像。小镇的女民兵组成的“铁姑娘战斗队”,冲在“学习大寨,建没家乡,战天斗地练本领”的第一线,展现出的飒爽英姿、不爱红妆爱武装的气慨,直让江南水乡的女子比肩海岛前哨的姑娘。</p> <p class="ql-block">  最能展现小镇民兵威风的,便是在“双抢”农忙结束以后,在国庆节前后举行的民兵会操演练活动。在中学操场上,各大队精心挑选的数十名男女民兵昂首列阵,背挎着上了刺刀的步枪,还有一两挺“歪把子”机枪放在阵前。红旗猎猎,口号阵阵,高音喇叭里播放着高亢激越的“战地新歌”,一派让人热血贲张的氛围。</p><p class="ql-block"> 随着站在临时搭建的主席台上武装部长一声令下,在巨幅领袖画像和红旗方阵的引导下,各大队民兵们神情严肃,昂首挺胸,迈着铿锵有力的步伐,列队通过主席台,“提高警惕,保卫祖国”、“一不怕苦,二不怕死”、“阶级斗争,一抓就灵”等口号震耳欲聋。颇有点像阅兵的味道。 </p><p class="ql-block"> 紧接着又是各大队民兵轮番上阵,带着“阶级仇民族恨”的严肃表情,弓腰跨步,用步枪上的锃亮锋利的刺刀,对着一组“稻草人”进行刺杀,动作刚劲有力,姿势骄健洒脱,“杀”声响彻云霄。随后还组织手榴弹投掷比赛、障碍跑等活动,很是热闹。</p><p class="ql-block"> 中午各大队民兵营还仿照部队野营拉练的模样,在操场一角,支起几口大铁锅,弄点青菜豆腐五花肉“一锅熟”,男女民兵们席地而坐,一人一搪瓷缸子饭菜,津津有味的吃着,极富画面感。</p><p class="ql-block"> 最精彩的还是打靶比武。从各大队挑选出来的民兵或站立一排,或卧倒在地,对着竖在鱼花塘岸边几十米开外的靶子真枪实弹打靶。一般都是半自动步枪,每个被选中的民兵打个三五发子弹。机枪很少打靶,估计是考虑安全。 </p><p class="ql-block"> 我就爱看紧张刺激的射击表演。除了能仿佛置身于战火纷飞的战场中,感受到壮怀激烈的战争场景和军人的雄浑高大外,还有就是又能从武装部长那里要几个子弹壳啦。小时候口袋里装几只子弹壳也是挺牛的。放学后,几个同学在背街背巷的墙角边上玩“打子弹壳”游戏,是童年里乐此不疲的娱乐活动。</p><p class="ql-block"> 当年小镇上很多场合都有民兵的身影。革命年代,民兵们扮演的“角色”是很多的:重大节日的站岗放哨、重大活动的维持秩序、日常对所谓“坏分子”的监督改造、反修防修“割资本主义尾巴”、孤残群体的轮流照料、抗灾抢险中的奋不顾身……</p> <p class="ql-block">  我曾在小镇的政府工作了一段时间,从事共青团工作。因工作关系与各村的民兵营长甚为熟悉,协同做青年人的工作,自然接触民兵的机会就多了一些。这些营长们有的血气方刚,有的鬓染白霜,大都是复员回乡的退伍军人,腰杆笔直,走路生风,一言一行依然保持着军人作风,民兵和青年工作抓的严谨而务实。印象深刻的是,在防汛最紧张的时刻,他们亲自带领本村的民兵突击队,吃驻在长江大堤和扁担河埂上,白天演练打桩、夜晚巡堤守坝。盛夏酷暑,戴着印有五角红星的草帽,穿件印着红色大字“民兵突击队”的背心,不辞劳苦守护着小镇桑梓安全。辛劳中透着骄傲,疲倦中露出自信,严肃中带着刚毅。真是一群值得称道、让人放心、令人尊敬的人。</p><p class="ql-block"> 民兵组织至今仍有。这次大阅兵,就有一个十分亮眼的女民兵方阵,搏得好评如潮。本地的媒体新闻中,偶有民兵们在防汛抢险、抗震救灾、扶贫助困的时候穿着迷彩服露个脸,但似乎已不见当年的英勇神武的模样了,也少了些当年的豪情勃发的劲头。尤其是几乎已不见女民兵的身影了。“民兵”这颗上世纪闪耀华夏的星星,似乎有些暗淡了。</p><p class="ql-block"> 这些年里,我也遇见过当年小镇的几位民兵营长,虽已都进入花甲之年,但对往昔的民兵工作历历在目,如数家珍,手机中还翻拍、收藏了当年民兵活动时的照片。可问起现在民兵队伍的运行状况,却知之甚少。曾几何时,充满活力与朝气的民兵们的水木年华,已翻篇成了过眼烟云。</p><p class="ql-block"> 当年小镇上一群生龙活虎的民兵,不知不觉中都已进入了人生的下半场,可能也只是在特殊的日子里,守望着小镇的那片热土,回味着当年的“沙场秋点兵”、“梦回吹角连营”了。</p><p class="ql-block"> 每当一幕幕的小镇民兵豪情放歌的场景重现心底的时候,总有个挥之不去的念想浮出:还能再现当年小镇民兵的风光吗?扁担河水静静的流淌着,仿佛在洗褪着当年小镇民兵荣耀的铅华。真的不愿相信,时代的宠儿一不小心就成了时代的弃儿。</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编者的话:非常感谢学弟褚明,小镇系列的每篇大作问世,我总能先睹为快,不亦乐乎。而且,在欣赏学弟美文的同时,我又总是情不自禁地把自己置于其中,仿佛又回到家乡,又回到那个难忘的年代。这不,我又很不自觉地"画蛇添足",蹭一回学弟美文的热度,把我当年的民兵生活放在这里一并重新温习一回。</p> <p class="ql-block">  “不敬青棵酒呀,不打苏油茶呀,也不献哈达,唱上一支心中的歌儿,献给亲人金珠玛,索---哦呵---呀啦索,献给亲人金珠玛。”</p><p class="ql-block"> 记不清这首歌的名字是不是叫“金珠玛米呀咕嘟"(藏语:解放军好),但虽然50年过去了,这首歌的曲调我还是能记得的,因为,她是我们大队武装民兵的“集结号”。</p><p class="ql-block"> 上个世纪六七十年代,铁路沿线的公社、大队都有一支武装民兵队伍,任务是保护铁路,防止敌特分子破坏。好像公社叫武装民兵连、大队是武装民兵排。我们大队有武装民兵20多人,我初中毕业回乡的第二年,人员调整,因为有点文化的原因吧,我被吸收进入武装民兵队伍,领到了一支当时比较先进的崭新的半自动步枪,蓝色的刺刀是三棱角的那种,之前的刺刀是扁的。</p><p class="ql-block"> 领到步枪可神气了,每天晚上把它放在枕头下边睡觉,每隔三二天就拿出来擦一遍,牛皮的不行。弟弟妹妹那是摸都不让摸一下的。平时,武装民兵也没有什么任务,各自在生产队上班,只是特殊时期,比如重大节日,重大会议,重大事件期间,才有任务,主要是夜间沿着铁路值班巡逻。例如毛泽东主席逝世时,举国悲哀,我们武装民兵连续一周,天天晚上要值班巡逻。再就是一般间隔一两个月,会有一次集中学习和检查武器。第三就是一年有一次民兵操练和实弹射击,这是我们最喜欢的项目。</p><p class="ql-block"> 一旦有事,不会在大队的广播喇叭中喊通知,而是播放开头说的那首歌曲““金珠玛米呀咕嘟",只要一听到这首歌,武装民兵会从各个不同的农活岗位上放下手中的事,跑步回家拿起枪和子弹袋(空的,没子弹),再跑步奔向大队部。</p><p class="ql-block"> 除了大队的武装民兵排外,每个生产队还有一个普通民兵排(大队有普通民兵营),普通民兵是没有武器的,民兵营每年都会进行一次民兵会操。记得还是在放牛的时候,见到生产队的民兵进行例队训练时,总是走不整齐,我就对放牛的小伙伴说:“我要是当了民兵,肯定比他们走的好。”没想到,长大以后,不仅当了民兵(实际上不存在当上不当上哈,到了18周岁就自然成为民兵),而且还当上了大队的武装民兵,心里美的不行。</p><p class="ql-block"> 没当上武装民兵时,对武装民兵的刺杀表演比较感兴趣,用今天的话说,羡慕的不行不行的。心说:他们怎么就走的那么整齐、自动地就成了一个整齐的方阵呢,后来我自己也加入了才知道,那是很简单的事:比如说,有四排队伍,第一排正步踢出第一步时(正步走,要求每一步都是踢出去而不是迈出去,脚尖绷直且离地面垂直高度30公分),后面第二排就要记数了,在第一排踢出第四步后,第二排跟着踢出第一步,与第一排的第五步同步,第三排和第四排仿照前排一样。这样,在第一排踢出第16步时,第二排是12步,第三排是8步,第四排是4步,这时,大家整齐地立定、脚跟一并,“啪”地一声响,然后再半边向右转,“啪啪啪”,乖乖隆地咚哎,横成排,竖成行、斜成线,那叫一个“酷毙了”!</p><p class="ql-block"> 这时,指挥员的一声口令:“预备用枪”!顿一下:“突刺—刺”!</p><p class="ql-block"> 大家非常有力地出枪、刺杀,整齐而又声如洪钟地喊出一个字:杀!!!</p><p class="ql-block"> 嘿嘿,童心不眠哈。</p><p class="ql-block"> 还有每年一次的实弹射击,也是过瘾的时候,虽然子弹不多,每人才三发,那也不错了。后来当兵到了新兵连,考核时,除了扔手榴弹是及格外,其它项目我都是优秀,也跟当过两年武装民兵有很大关系。</p><p class="ql-block"> 还有过一个小插曲,有一晚上,大队通知我去大队部看守一个“坏分子”,那人我认识,是车站一队一位姓陈的叔,因为我们家在这个村上住过几年,弟弟老六还是在那个村上出生的,我母亲和那个村上人都特别熟悉。说陈叔是“坏分子”是因为他经常外出倒腾点小买卖,那个时候,这是不允许的。我母亲告诉我:“你对陈叔说;大队叫我来‘陪’你,你可别跑了啊,不然,我妈跟大队没法交待。”我把母亲的原话对陈叔说了,他笑嘻嘻地说:“老五哎,你放心的睡觉,我保证不跑”,说话算数,他还真没跑。可是第二天晚上换别人“陪”他时,他半夜便跑的无影无踪,几年都没回来。</p> <p class="ql-block">文中配图为网络下载,谢谢作者。</p><p class="ql-block">昵称:王立武</p><p class="ql-block">美篇号:54976624</p><p class="ql-block">时间:2025年9月10日</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