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慕名去拜谒王昭君墓。格丽娅从市中心我俩下榻酒店开车去,约半小时。<br>墓地位于呼市南郊大黑河畔的昭君博物院。它依托昭君墓遗址、以博物馆区为基础,是座“一院多馆”的遗址性博物院。 <h3 style="text-align: right;">一院多馆 格局博物院 博物馆官网</h3>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博物馆广场前喷泉</h3>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门前广场</h3> 博物院的主体由两个梯形建筑连接而成。建筑整体为半地下覆土式,外观酷似覆斗式汉墓形制。入口东侧大厅为昭君出塞陈列馆,西侧大厅为匈奴历史博物馆。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博物院出入口</h3>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匈奴历史博物馆入口</h3> 穿过主体建筑,映入眼帘的是中轴线上长约400米、宽6米的神道,依次有董老诗碑、昭君雕塑、青冢牌坊、石像生、和亲铜像、墓表等,尽头便是巍峨高耸、庄严肃穆的昭君墓。<br>董必武诗碑。这是1963年国家副主席董必武谒昭君墓时,题写:“昭君自有千秋在,胡汉和亲识见高。词客各摅胸臆懑,舞文弄墨总徒劳。”<br>两千多年来,许多文人墨客赋诗填词、著书立说,大多对昭君和亲看法消极。董老诗肯定昭君出塞的历史价值和意义。当年“和亲”是明智之举,昭君出塞使汉匈和平相处60余年。<br>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董必武诗碑</h3>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1963年 董老题词</h3> <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昭君自有千秋在 胡汉和亲识见高</div><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词客各摅胸臆懑 舞文弄墨总徒劳</div> 在董老诗碑至昭君雕塑间的神道两则,有四组对称性的建筑:东侧是《昭君出塞》数字5D影院和昭君故里纪念馆。西侧是中国古代和亲文化馆和单于大帐。各具民族特色的建筑,交相辉映。<br>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昭君出塞》数字5D影院</h3>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昭君故里纪念馆</h3>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中国古代和亲文化馆</h3>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单于大帐</h3> 神道两侧依次排列十二对石像生,由出土的匈奴动物金丝牌,按比例放大雕刻而成。它们象征着威仪吉祥、驱灾避祸,静静地守护着昭君墓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十二对石像生</h3> <h3 style="text-align: right"> 博物馆官网</h3> 汉白玉昭君雕塑,中国历史上四大美女之一。王昭君(约公元前52年—公元前19年),名嫱,字昭君,西汉时南郡秭归人(今湖北省兴山县)。公元前37年,王昭君被选入后宫,为汉元帝待诏。公元前33年,出嫁匈奴,做了呼韩邪单于的阏氏。传说元帝命画工毛延寿为宫女画像,她不肯贿赂,被画为丑。后元帝命其远嫁匈奴时始发现其美,杀了毛延寿。她的故事成为后来诗词、戏曲、小说、说唱等的流行题材。<br>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王昭君墓 第六批全国文物保护单位</h3>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汉白玉昭君雕塑</h3>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中国历史上四大美女之一</h3> 青冢牌坊,“三间四柱冲天式”。中间被称明间,左右小肩间被称次间,石牌坊是墓园标志物。明间正中“青冢”二字,由内蒙古自治区第一任主席乌兰夫题写,其含义 “青色的坟墓”。传说“北地草皆白,惟独昭君墓上草青如茵,故名青冢”。盛唐李白、杜甫的诗中均有记载:“死留青冢使人嗟”(李白)、“独留青冢向黄昏”(杜甫)。<br>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石像生</h3>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青冢牌坊</h3>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内蒙古自治区第一任主席乌兰夫题写</h3> 始建于公元前西汉时期,距今两千多年历史,由人工积土,夯筑而成,墓体状如覆斗,高达33米。 <div><br></div><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青冢历史旧照</div> 和亲铜像,高3.95米,重5吨,是按著名雕塑家潘鹤同名雕塑浇铸而成,生动再现王昭君和呼韩邪单于骑马并肩联辔而行之场景。寓意“守望相助、团结和睦”。底座正面镌刻着“和亲”二字,取“昭君出塞 胡汉和亲”之意。<br>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和亲铜像前 石像生</h3>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和亲铜像</h3>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王昭君和呼韩邪单于</h3> 昭君出塞,是汉匈双方政治上之大事。汉元帝改元为"竟宁",意为和平安宁。呼韩邪单于封昭君为宁胡阏氏,即汉胡友好皇后,生一子。不幸,婚后两年,呼韩邪单于就病故。昭君又依据匈奴"父死妻其后母"的习俗,改嫁呼韩邪单于第一阏氏所生的长子复株累单于雕陶莫皋,并生两女。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昭君出塞线路 约1600公里</h3><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竟宁元年正月出塞 同年秋天抵</div><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旗亭历历路茫茫 风雪关山道路长</div> 仿汉墓表,位于墓体前东西两侧,高约9.3米,重约45吨,汉墓前典型标志性建筑。修建墓表,以史为鉴,纪念昭君为两族人民和平所做出的卓越贡献。<div>据悉,昭君墓陵寝区,是根据相关文献记载复原而成。墓表的下方为方形墓座,墓座上雕有两只首尾相邻的老虎,作为镇墓之兽,护卫神道。<br></div>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东侧仿汉墓表</h3>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墓座上雕有两只首尾相邻老虎</h3>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西侧仿汉墓表</h3> 墓前平台昭君墓碑。走近墓前,沿着宽阔的石砌台阶拾级而上,平台上有两座六角攒尖凉亭,亭内分别竖立两座汉白玉石碑,碑文为蒙汉两种文字书写的“王昭君之墓呼和浩特市人民政府1997年立”。<br>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墓前平台昭君墓碑</h3>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平台上两座六角攒尖凉亭</h3>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王昭君之墓 汉文</p> 墓体正面东西两侧,分别矗立着清末民国时期的8通石碑。 <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墓体正面东西两侧</div><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分别矗立着清末民国时期的8通石碑</div> 公元265年司马炎称帝,建立西晋,追尊司马昭为文帝,为避司马昭的讳,王昭君被改称王明君,史称明妃。 墓顶亭子中央立有石碑,正面镌刻昭君画像,背面题词 “大德”二字。<br>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墓顶六角攒尖兰亭</h3>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碑正面镌刻昭君像</h3>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碑背面题词 大德 二字</h3>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俯瞰神道</h3> 青冢,尽管是中国最大的汉墓之一。然,两千多年来,青冢真否昭君墓,至今存疑。传说是衣冠冢,且大青山南麓还有十几个昭君墓,因未考古发掘,尚无定论。其实,真如历史学家剪伯赞说:“因为在内蒙人民的心中,王昭君已经不是一个人物,而是一个象征,一个民族团结的象征,昭君墓也不是一个坟墓,而是一座民族友好的历史纪念塔”。<br><br>出博物馆,在门前广场,恰遇专业团队正以舞蹈展现“昭君之美” 舞剧《昭君出塞》中的一幕。游客纷纷驻足欣赏。<br><br>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王昭君和呼韩邪单于</h3>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王昭君和呼韩邪单于</h3> 离去时回望青冢,忽然明白昭君墓之所以动人,不在于它是否埋葬着美人骸骨,而在于在历史的长河中,不同民族、不同时代的人们共同选择了相信这个故事,愿意一起来守护这座青冢。<div>青冢,蕴涵一种跨越时空的情感联结。<div><br><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本文所述参考昭君出塞陈列馆)</div><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br></div><h1 style="text-align: center;">2025.9.10于上海</h1></div></div>