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州二日游小记

吴幼珍

<p class="ql-block">  近几年往返宁波与北京,总乘高铁穿梭于城市之间。看着窗外掠过的站点,便总想着停下脚步,去感受那些途经之城的烟火。这次选定苏州,缘由有三:一是友人小兰因贝聿铭先生的《建筑如人生》展览,执意要去看大师的封山之作;二是“从拙政园到莫奈花园特展”正当时,我想亲眼看看莫奈“睡莲”的原作;而于我,苏州的历史底蕴与藏在街巷里的书店,本就是一去再去的理由。</p> <p class="ql-block">选住宿时,我刻意避开千篇一律的商务酒店,偏爱能浸进当地人文的老宅住处——苏州花间堂探花府恰好合心意。它不算奢华,却凭建筑与氛围让人难忘:闹中取静,步行百米是热闹的平江路,隔条弄堂是雅致的大儒巷,身处宅内却只剩清幽。漫步庭院,一步一景;坐在厅堂里,读书、写字、发呆都格外自在。也是住在这里,才知晓宅子原主人是潘祖荫先生,“贵潘”家族人才辈出,出过1名状元、2名探花,还有进士、举人、秀才等100多人,潘先生更是收藏大盂鼎、大克鼎的金石大家,这趟住宿竟意外补了一堂历史课。</p> <p class="ql-block">探花府庭院</p> <p class="ql-block">李白诗云:今人不见古时月,今月曾经照古人,我想太阳应该同理吧。</p> <p class="ql-block">这样的对话应该不是而然吧,屋脊上的雕塑让我探究了半天。它称“鸡哺脊”,“鸡”通“吉”,“哺”哺育繁衍。</p> <p class="ql-block">白露时节的苏州,依旧是37、38度的酷暑,看展览成了最惬意的选择。“从拙政园到莫奈花园特展”在苏州博物馆西馆,这座2021年开放的现代建筑,与贝聿铭设计的苏博本馆形成“一传统一当代”的文化地标。160余件展品里,潘恭寿的《临沈周槐雨亭》最让我触动:先是“槐雨”二字勾连起北京的市树,想起夏日槐花飘落的景致;再是画中扎根岩石却虬曲挺拔的老槐树,透着顽强的生命力;最后是亭下静坐的老人,似在悟道。后来才知,“槐雨”是拙政园主人王献臣的字号,百年人生已逝,拙政园却成了永恒的世界文化遗产。莫奈的两幅“睡莲”虽少,却让人直观感受到光影的魔力,无论远观近赏,都立体得仿佛能触摸到水波。只是再次拜访贝聿铭设计的苏博本馆,依旧被人流与燥热扰了心境,终究是走马观花,没能静心领会建筑之美。</p> <p class="ql-block">潘恭寿《临沈周槐雨亭》</p> <p class="ql-block">莫奈睡莲</p> <p class="ql-block">苏州博物馆画中游</p> <p class="ql-block">此行还有个执念,是去百年旧书店“文学山房”。趁博物馆预约时间未到,清晨阳光尚温和,从酒店步行10分钟便到了。门面极小,只有一块不起眼的招牌,推门却见高悬的匾额,瞬间显露出与众不同。店里的老夫妇是店主江澄波先生的后人,如今已是第五代守店。他们推荐了《书船长载江南月》——江先生的口述史,书腰封上“书店就是城市的眉毛”一句,朴实又诗意。回来后翻书,像听一位老人慢慢讲书店的百年风雨,讲苏州的旧时光。我忍不住想,这座百年书店还能走多久?或许某天人们不再需要实体书店,又或许某天,大家会重新爱上纸质书的温度,就像欧洲那些存续几百年的老书店一样。</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