黔旅词穷

骥盐

我对贵州的情绪十分复杂,很难一言以蔽;无论是出发前,还是在归来后。 1996年的某日,我们聚在教室的后排闲聊。座位的主人是个美术爱好者,订阅了各式画报,我不着边际地附和着同学的话题,手也不由自主地翻动画册。<br>一组地下岩溶的照片跳入眼眸,让漫不经心的我陡然惊呼连连。时隔30年近,画面自然所记无余,感觉依旧历久弥新。那是美术差生眼里的至美!石笋的巧夺天工,灯光的多彩绚丽,都是我前所未见,内心是“好美啊”的叠声赞叹。我急忙查看图片周遭的地名标注,“贵阳织金洞”跃然入目。<br> 我现在再查织金洞时,终于明确了织金洞的属地——毕节市织金县。蓦然,我对所谓的记忆产生了严重怀疑,甚至延展到那些曾经自认的刻骨铭心,然而,在我内心,始终有一个“拥有”奇美绝伦的织金洞的贵阳。 时间飘忽到2009年,我在朋友鼓动下准备涉足股票。大概半年以后,我认真看完了八册近2cm厚、32开本的《短线是银》,也搜索阅读了有关股票的常见指标的含义与使用,然后,满怀憧憬又刻舟求剑地入市了。<br>起初赢多输少,我想当然地以为是苦读的功劳,豪气顿生。尤其是贵航股份,在我的股票池中一骑绝尘。我当时月薪一千多,而它账面累积收益已将近九千。<br>我满仓贵航后,对这个远在贵阳的公司自然格外关注,积极查询公司的基本概况,持续观看相关的股评,热心度堪比窥探暗恋对象,天天看不够。 “我本将心托明月,谁知明月照沟渠”。贵航股价在其后缠绵阴跌,一泻不止,比黄果树瀑布的落差还大;我如舔狗般继续追逐,工资到手就全数奉献,历痛两年,直到舔无可舔,直至斩腰斩腿、割肉放血地出局。贵阳,成就我这辈子永恒的痛。<br>由此,我对贵阳的感受已不能单纯地以爱憎来归类,检索脑海想要概括,竟然词穷。情绪传染开去,覆盖了整个贵州。因此,当友人相邀贵州游时,我一时竟不能自决。<br>最终,“趁半老、多走动”的念头占了上风。 一、喜<br><br>我对黄果树瀑布还是很喜爱的。<br>中国人向来有较重的状元情结,但凡夺魁,不仅盖过本科榜眼加探花加二甲、三甲进士们,甚至于无穷。黄果树瀑布是当之无愧的亚洲榜一,是各类知识大全上中国之最的常客,天生自带状元光环。 在贵州的几天里,恰好有台风过境东南,即使地处西南,影响甚微,还是使得本来“天无三日晴”的贵州风雨骤然升级。我却暗自欢喜,观瀑在即,总是雨水越多越好。果然,行车半途,雨点就“噼里啪啦”地敲击在车窗上。与家乡不同,此处雨点的颗粒并不大,胜在雨密势疾。 临近景区入口,雨渐行渐缓。导游指着几棵柑橘属乔木介绍,这种黄果树就是瀑布命名的由来。我们撑伞步入。石阶陡峭绵延,伞花密密层层。我是标准的“大汗民族”(避免多汗湿身的尴尬,我曾跟学生谑言,自称‘汗族湿人’),在几次和别人的伞角“打架”之后,索性弃伞,自走一路清凉。 辗转下石阶百多步,水声轰鸣而来,隔空可闻。我快步向前,黄果树瀑布豁然在目:<br>远处,夏木青翠,密布在呈三面包围之势的矮丘上。矮丘排列有序,高低对称,犹如一张沙发的绿色靠背和两把扶手。前方舒展开一道巨大的豁口,崖线平整,一匹巨瀑正倾泻而下,似乎给这张“唯我独尊”的宝座铺上了纯白的羊毛绒布。瀑尾冲击着下端的积水潭,升腾起氤氲的水雾,仙气缭绕。<br> 在隆隆水声中,我们漫步到水帘洞的检票口。受《西游记》的熏陶,国人普遍对水帘洞理解颇深,都知道它专指瀑布主体的幕后洞穴。沿着山体侧翼,我们向水帘洞迂回前行。越靠近瀑布,水汽越盛;人流如蚁,挨挨挤挤,有的穿着雨衣,整支队伍五颜六色;凉爽自不必说,简直有了寒意。<br>我们伛偻着身子,低头进洞。这下,我们真正置身于“蚁穴”了,一弯山路在洞内迤逦起伏,路径狭窄,仅容一人通行,这是蚁国的单行线。周遭幽暗阴森,昏黄的路灯下,水滴间歇从岩壁、岩顶渗下,所有人雨露均沾。游客队伍接踵而行,不停地撑伞、收伞,是不穿雨衣的人的主旋律。 透过崖孔,黄果树瀑布正倾流而下,巨大的水量让人怀疑是天穹破裂,银河坠空,恐怕只有超大型水库的泄洪可堪比肩。惊叹声、欢呼声不绝于耳,他们喊出了我的心声。 一碑矗立,是水帘洞的地标,这意味着我们已经成功横穿。我们沿着林间小路转折下行,直达瀑底。 这是离瀑布正面最近的视角,仰望中,瀑布更见壮观。近百米的瀑宽,六七十米的落差,水的重力加速度发挥到极致,气势极其浩大。褐色的山石、葱绿的植被彻底沦为装饰的花边,其他瀑布,往往仅有点缀山林之意,是褐绿之中的一道惨白;黄果树瀑布不然,它是真正的主角,是“惨绿丛中一片雪白”。水的轰响愈见清晰,果然震耳欲聋。大自然鬼斧神工,只有亲见亲历,方能体悟造化神奇。 缘溪行,穿竹桥,前方人潮涌动,回程在即。然而,大家似乎都不忍告别,拥挤在溪畔做着最后的回望。<br><br>诚如“黄山归来不看岳”,黄果树之后,我估计不再有任何执着的观瀑念想了。<br><br> 二、怒<br><br>事前,我对小七孔一无所知。<br>出师就不利。妻子难得毛躁了一回,离开大巴车数分钟后,猛然发现遗落了手机。她掉头就追,我背着旅行包、提着食品袋赶紧尾随。车已不见踪影,我也气喘吁吁。<br>在人潮成挤的野地,在自由漫行的林间,我失却了安步当车的闲适,不能让她逃离我的视线范围。据导游说,小七孔总路程有26公里之多。因此,摆渡车的乘坐也存在多重选择。我看着线路复杂的导览图,郁闷到无心再记忆。 卧龙潭确实不够出彩。我沿着溪边石径,仿佛漫行在本镇的龙潭坑。清溪、圆石、游鱼,阳光铺洒,浮光跃金,一切几乎和龙潭坑雷同,只是规模大了一号。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网络图片</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突然,有船夫撑舟而来,他双脚左右猛踩,使小舟剧烈摇晃起来;继而凌空跃身,舟体首尾摆动;然后他持篙运劲,小舟居然旋转起来。一番操作行云流水、圆转如意。这意外的表演颇为可观,让我心情出现了转机。</p> 下一站在卧龙漂流和翠谷瀑布之间遴选。我与妻子意见相左,她已约定和L老师母女结伴,意思是手机问题早已解决。我不好独行,只能顺从了她的意愿。瀑布本是优选,可昨天见识了黄果树,今日已兴致寥寥。<br>翠谷的“翠”字倒名副其实。导游说过,贵州虽然土壤成分复杂多样,但都和肥沃关联不深,极少参天古树。翠谷的树不高不壮,或许是夏季,枝叶正在鼎盛季候,翠叶密密层层,绿得发青发亮,在烈日下,视觉刹那清爽。树木们勃发的生命能量,瞬间触发了我的青春幻觉,以为自己也一样年轻,不禁精神大振。瀑布从陡坡上冲破树丛,自岩石间激流而下。水汽弥散开来,在炎夏里形成了爽人的水雾,使人盘桓流连。 在翠谷转站小七孔的半途,我遇到了一个暴怒的老太太,她正在密集的人流中追赶一个小男孩,已跑得上气不接下气。那小男孩不知是孙子还是外孙,他肯定不晓得老太太怕他走失的隐忧,在人群的缝隙里嬉笑穿梭,一待老人逼近,就急跑拉开距离。我能想象老人的焦虑和无奈,真想援手一把拽住奔近的孩子。同时,我也顿悟到无能狂怒的多余,想到难得携妻出门,心境渐趋平静。 在小七孔站下车,迎面就是一道望不穿的斜坡。我们沿溪往下走,有几个路段坡度极大,几乎刹不住脚;骄阳如烧如烤,在我头顶炙咬;我不耐撑伞,也无意拍照,爽性置妻不顾,疾步小跑起来。<br> 瀑布是最寻常的,沿路随见,我顺手拍了几个,终究记不得这许多的名字。看瀑早已心不在焉,戏水,掬一份凉爽,才是眼前要务。 不知转过几个山弯,小七孔桥遥遥在望。与昨日的“遥见瀑布挂前川”相异,我大失所望。连日间歇性的中雨,溪水猛涨,虽不至“潮平两岸阔”,却已比网络图片的水面高出太多(我已半路搜索过小七孔)。水位从柱脚石延展到护拱石,小七孔桥洞变成七弯蚀月,恍似一个美女,把一件抹胸上穿到了脖颈处,身材“走样”,美感全失。况且,雨水的不断侵蚀,使得水色呈现出一种脏绿,像玉,却充斥着杂质。<br> 妻子似乎很喜欢,请L老师的女儿帮忙留影去了。<br>桥面两侧丛生着一些杂草,似乎是蕨类,我没上桥,也不知是什么品种。我潦草地拍了一张远景。除了古意绵绵,小七孔没有我的审美点。<br>有些人、有些景,很讲究眼缘,有可能一见钟情,也可能终生无视。<br><br>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网络图片</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我靠坐在路边的林荫下,无奈地吃着卤蛋喝着水。刚才问遍景区内所有店铺,除去贵州米酒出售,竟然一瓶/罐啤酒都没有!</p><p class="ql-block">小七孔作为贵州的旅游名片之一,整体景观值确实不错,可是主景小七孔桥,实在一言难尽。这就像我买了一张音乐专辑,依次听去,可圈可点,但是同名的主打歌,却怎么也喜欢不起来。</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网络图片</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三、哀</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登梵净山前,我早已心中打鼓。</p><p class="ql-block">我天生恐高,梵净山的主峰红云金顶壁立峰尖,使我望图生畏;连日的徒步,即使体力有余,脚板与凉鞋也已经摩擦出嫌隙。</p><p class="ql-block">想到不敢登顶,至多在峰脚抽烟消遣,我刹那间心绪慵懒。</p><p class="ql-block">有一种特别的哀伤,叫不可强求!</p> 在景区入口,安检意外地没收了我的打火机,我延伸想象着全程的无聊,刹那间达到了天人合一的境地——天是灰的,我的心也是灰的。 雨断断续续,在车窗外演绎着林泉奏鸣曲。狭窄的山路绵亘在茂林间,只有堪堪会车的宽度,极考验司机师傅的功力。二十多分钟后,我们到达缆车站台。<br>我一门心思地恐惧着登顶,浑然忘却了缆车的悬空。缆车徐徐上升的瞬间,我侧头往外一望,骤然感觉心跳“砰砰”作响,进入了渐快的序曲,而心脏似乎正在体内缓缓上移,往嗓子方向而去。“心到嗓子眼”这个短语我读过,写过,终于也亲身经历过了。当然,这绝不是一种好的体验。<br>妻子伸出援手,握住我无措的手。对面的重庆女孩更夸张,她双手揪着满头黄发,闭眼惊叫。我被转移了注意,想起了郭德纲关于“金发闭眼”的段子,突然舒缓许多。我忍住笑,和她同病相怜地闭眼闲聊,没几句后,缆车竟晃晃悠悠地抵达了峰脚。 木梯开始在我面前延展,曲折向上,隐入远方白茫茫的山雾。导游说木梯和石阶大概有千级,若是体力不支,可以雇滑竿上山。<br>挑夫们安坐边侧,偶尔出声招揽生意,刚好有人询价,我们得知以体重计价,一斤5元。只要山路不是悬空,我自然不存在恐高的问题。看着减肥不成的自己,我悲哀地“恭喜”身体增添了100多元的溢价。<br>我每日到四楼阳台看顾花草,楼梯走惯,即使石阶有些水滑,也如履平地。妻子勇猛,速度与我相仿。 <p class="ql-block">山风拂汗、浓雾遮目中,我顿住脚步,此处人声陡然嘈杂,滑竿挑夫也开始返程,原来,蘑菇石已在近旁。</p><p class="ql-block">自然万物最不缺象形,旨在发现、妙在命名而已。侧观蘑菇石,岩体分层,密集如书页;我移步前后,多角度端详,总觉的形状与蘑菇相去甚远,更像两叠错位堆放的书册。妻子表示赞同。这倒无妨,世事本多名不副实。</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一堆烂书的既视感)</p> <div>(能借到火,别说叫大哥,让我叫大爷也愿意。)</div><div><br></div><div><br></div>最大考验即将来临,我却相对淡然,能登顶是自我超越,不敢登反而是情理之常。<br>为了安全有序,景区设置了预约叫号制度。在等待检票的时间里,我意外地发现了几个在角落抽烟的青年人。我顿时两眼放光,赶紧凑过去,“大哥,能不能……”<br>在吞云吐雾的抽烟间隙,我心情大好,抬头仰望,突然勇气倍增,觉得攀登峰顶无非如此!<br>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网络图片</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红云金顶在迷雾中轮廓隐隐,双峰对峙,如一条倒立的长裤。</p> <p class="ql-block">沿着金刀峡的窄隙,我们攀援着道路两侧的铁索,蜿蜒而上。起步不久,山势陡转,“路极狭,才通人”。我瞥一眼下方雾蒙蒙的天地,肾上腺素再次飙升。我惊恐地跟妻子商议,“要不,我现在掉头回去算了?”妻子回望来路,“你看,这么窄,哪里回得去!”我不敢看,蜷缩着往内侧倚靠。刚巧前方有游客在做心理建设,人群行进受阻,我急忙调整呼吸,自我打气。</p> 雨点劈头盖脑地砸下来,毫无征兆。我只专注于眼前积水的石阶,无暇多想。既然后退无路,我反而咬牙切齿到再无顾忌。两旁的青草娇翠欲滴,散发出特有的土腥气,居然有提神的功效。我努力关闭所有的感官,闷头向上,再向上。登顶的最后几米路宽坡缓,两侧是瓷实的石壁,我终于卸下心负,心跳渐渐回复常态。 我站在两峰间的石桥上,极目远眺。云天苍茫,一片混沌,雾聚雾散,遮天蔽地。想着前几分钟的惊心动魄,我内心也是一片混沌。突然,阳光撕裂厚厚的云层,从罅隙中透出缕缕金光,刹那间给清泠的金顶涂上暖色。人群爆发出一阵欢呼。我抹去脸上的雨渍,第一次展开笑颜,本以为的全程阴霾,意外迎来了云开日出。只要期望压到最低,人生总有更多的惊喜在等你。 我两手撑着水泥浇筑的树状栏杆,挪动着颤栗的双腿一步步往下挨。在山顶时,我已想好了回程的对策∶只看石阶的下一级,或两三级,绝不再看其余。妻子在身后嬉笑着录着我的窘态视频,幸灾乐祸到“令人发指”。我强行挽尊,添油加醋地给她讲述韩愈登华山而哭的典故,其实,我内心想的却是徐霞客独游黄山的自在,“至人无己”,人生本就艰难。 经过红云金顶的洗礼,再上缆车时我有了大巫见小巫的坦然。<br>回到景区门口,我花3元买了个打火机,火光中,满腔的悲哀须臾间如同此际的苍穹,——烟消云散、多云转晴。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网络图片</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四、乐</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导游说,余秋雨曾经写过,“看西江知天下苗寨”。</p><p class="ql-block">我有些困惑,隐约间总觉得此语有以偏概全的嫌疑。然而,我只在各本书上零星地浏览过苗族、苗寨的杂记,不曾特别着意,因而反驳无凭。况且,其时我们只在西江千户苗寨的入口处,未见真容,不知全貌。</p> 导游是苗族人。她的讲解在我听来,十分详尽,偶见新奇。若要挑刺,就是没有明确的逻辑,几乎是随心所欲地想到哪里就讲哪里,这样不拘谋篇布局的解说,恰恰又反证了她对苗族文化的深入了解。她还着重提示,西江的过度商业化严重剥离了苗寨的原味,提请我们不要较真;同时,住宿条件可能差强人意,让我们做好心理准备。 傍晚时分,我们转车两度,终于踏上苗寨入口的风雨桥。昏暗中,雨点又随风袭来。贵州的雨总是出其不意,仿佛是欢迎远客的孩童,几分好奇、几分俏皮,时不时来刷一波存在感。<br>吊脚楼倚山而筑,炫亮的夜灯沿着山势逶迤而下,直到白水河两岸,建筑群之间你挤我挨,几乎密不透风。 匆匆办完入住,我们出发去晚餐。<br>我的理解,民族特色的最直观体现本来应该是人种和服饰,其次是语种和音乐,再然后是习俗和食物。可是,在民族大融合的背景下,许多判断的依据都渐次模糊。<br>大街上,不少身着苗绣、满身银饰的美女在招揽生意,开口却是满嘴标准的普通话。 音乐发挥了奇妙的作用。各家饭店门口,都有苗族装扮的少女们载歌载舞,那歌声节奏顿挫又音调绵长,迥异于江南风情。旁侧有芦笙在伴奏,曲调轻盈而欢悦。<br>芦笙演奏者中最出名的应该是南郭先生吧。我对芦笙唯一的记忆就是电影《芦笙恋歌》中的插曲《婚誓》,旋律中流淌的那种直率、热切和深情,深深触动过我年轻的心。 <p class="ql-block">我们走完木梯,来到酒店的二楼,在芦笙和苗歌的背景音中,爆发出游客们起哄的暄响。导游说,这是苗族独特的敬酒仪式——“高山流水”。我刚想驻足,导游带队径直前行,我不暇细看,只好尾随。</p><p class="ql-block">晚餐以长桌宴的形式进行。我们逐次入座后,导游示范了几个餐前仪式,我稀里糊涂地照做,也稀里糊涂地秒忘。</p><p class="ql-block">席间,关于“高山流水”是否收费的话题刚刚起头,芦笙的乐声就由远及近而来。姑娘们手捧长嘴酒壶,唱着嘹亮的苗歌鱼贯而入。她们一律䯼髻(妻子发现是假发)高盘,统一用银饰收尾定型;正面佩戴吸睛的粉色大花,人花相映红。米白色的右衽上衣,纽扣处绣着宽幅的条带,色彩绚丽、图案精美。其后是吹着芦笙的小伙子们。他们的穿着相对简单,只有一件对襟的短袖上衣彰显着民族特色。那衣服黑色打底,缝制着各种几何形状的缀片,缀片间隙还有纽扣状的银饰,酷似古代大户人家正门上的铜钉。</p><p class="ql-block">领头的姑娘轻声询问,“喝酒吗?”我们几个酒友早已开饮,依例是自带的高度烧。因为不曾品尝席上的贵州米酒,不知深浅,于是连连推辞。</p><p class="ql-block">不算健饮的Y老师却踊跃允诺,让我们大吃一惊之余又顿生看瓜之喜。芦笙骤然欢快,苗歌情深意长。姑娘们酒壶接龙,上壶嘴对下壶口,四只酒壶如滴漏一般,接力把酒液注入Y老师嘴边的大瓷碗里。Y老师泰然自若,鲸吸不止,酒碗敧斜,即使下有大碗接沥,始终没有酒液溢出。我们哄然鼓掌。</p><p class="ql-block">歌词在嘈杂中不够明晰,依稀有“远方的客人,……欢迎到苗寨来,……”我看着姑娘们毫无情绪的脸蛋,对应着满腔热情的歌词,本来跃跃欲试的念头瞬间不知所踪。</p> <p class="ql-block">然后是喂菜。我事后方知,姑娘搛菜到嘴边后,Y老师必须第一时间接住,否则罚酒一碗。难怪当时姑娘似乎在耍人,夹着肉片左避右让,在嘴边上下翻飞,仿佛给他涂口红。我们看着他抢菜的急迫,更加乐不可支。</p><p class="ql-block">欢乐是时间的加速器。酒饱人酣,我竟有些留恋。妻子难得兴奋,她已约好同伴,一起去询价苗族旅拍。我懒意逛街,就独自走回房间。</p> 归途灯火通明,“东风夜放花千树,更吹落,星如雨”。每隔几步,必有盛装女性在拍照,清一色佩戴着晃眼的苗族银饰。刚到民宿门口,妻子来电,她要连夜旅拍,可能迟归。 我仰在阳台的躺椅上,双脚搁着栏杆,连日徒步的腿部疲乏瞬间因血液回流而轻快。这种不雅的舒适让我沉迷。远处是夜幕下璀璨的灯火。无论灯光,还是建筑,一律五彩缤纷,恍似我30年前所见的织金洞图片,美不胜收。这也是苗族先辈不敢梦寐的盛世。<br>眼前所见,坐姿所感,都是绝顶的体验。有歌声从楼下K厅传来,都是上世纪的旧旋律,唱功纯正,很有年代感。我有些恍惚,蓦地从酒意中挣脱,淡淡的喜悦弥散开来,仿佛已一坐万年。我很想即兴胡诌几句歪诗,嘀咕再三,终不成句。 <p class="ql-block">  难得一夜好梦。晨起,雨又毫无顾忌地开始撒欢,淅淅沥沥。女士们因雨取消了余下的旅拍,和我们共同漫步在苗寨的田埂上。清新的空气里,远山洗尘,青黛连绵;身旁,稻禾列队,碧叶挂珠。我踩着润湿的青石路,避水而行,心绪竟无端穿越到遥远的童年。于是,牛粪的气息不再皱眉,溅起的泥点也不再嫌弃,那时的我物质自然穷困,精神却着实无忧无虑。</p> 离开苗寨的时刻终于到了。回程的车上,妻子分享着昨夜的苗照,眼神中藏不住孩童般清澈的欣喜。阳光透窗而入,她的笑容真灿烂! <p class="ql-block">贵州回来已两月有余,暑假天热心懒,且另有文章已开笔,我始终无暇记录这些难忘的情绪。然而,有些过往,终归是很难忘记的。</p><p class="ql-block">“一云二贵三中华”,贵烟高居榜眼,口感绵柔醇和,偶尔回味,依旧垂涎。</p><p class="ql-block">沾光D校长的朋友的宴请,初尝飞天茅台,起始不能适应的酱香,终是最美的违和感。</p><p class="ql-block">镇远城的古朴与幽静,净化了我的浮躁,那一刻,到达了身心相契的妙境。</p><p class="ql-block">遇见久仰大名的朱砂,我有见到“王谢堂前燕”的惊喜,购买欲瞬间爆棚。</p><p class="ql-block">隔江相望甲秀楼。虽未近观,也不曾登楼,但是,至少留下了贵阳游的实证。</p><p class="ql-block">独山县的晚餐,菜品美观适口,酒意恰到好处,气氛融洽自然,是我贵州忆的常客。</p><p class="ql-block">贵阳“白宫”的富丽堂皇,工程造价的天文数字,刷新了我对有钱人的极限想象。</p><p class="ql-block">……</p><p class="ql-block">很多名胜,转身之后,终生不见。然而,比起那些素未谋面,偶尔读到、看到、想到时,终究会有异样的情愫。</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right;">完笔于教师节当日</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