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 第41个教师节来临。 </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 与往年一样,学生和朋友的祝福如期而至,还有鲜花。开心的同时,再次想起方明老。</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 教师节设立的提案由方明、徐伯昕、吴贻芳等17位政协委员于1981年3月联名提出,建议确定全国教师节日期及活动内容。该提案被编为第170号提案,并由全国政协转交教育部研究办理。 </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 方明是提案的主要发起人和撰稿人,叶圣陶、雷洁琼等民进中央领导人也在提案中签名。最终,全国人大通过决议将9月10日定为教师节,1985年9月10日,新中国首个教师节正式确立。</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 每年的教师节,各地都会以各种形式庆祝,40年来,教师的职业尊严和荣誉感逐渐提升,教师为教育事业所做的贡献得到认可。在尊师重教的传统延续下,全社会逐渐形成尊重知识,尊重人才的良好氛围。</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 前人栽树,后人才能乘凉。教师节的意义,价值和效益毋庸置疑。多年前,因学校工作,我和方明老有过短暂的接触。在第41个教师节来临之际,方老的音容笑貌再次浮现在脑海。仅以旧文一篇,表达我对前辈永远的崇敬和怀念。</span></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1, 1, 1); font-size:18px;"><i> </i></b><b style="color:rgb(255, 138, 0); font-size:20px;">天下谁人不识君</b></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55, 138, 0); font-size:20px;"> 可亲可敬的方明老去世了。</b></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55, 138, 0); font-size:20px;"> 消息传来,我不相信,更不愿相信,热情洋溢、激情澎湃的方老会离我们而去!春节期间,我还在电视团拜会上见过他一如往日慈祥的笑容。但确实,方老已于2008年3月2日撇下他挚爱的事业,离我们而去了。</b></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55, 138, 0); font-size:20px;"> 自上世纪30年代起,方老就追随陶行知先生,投身大众教育,协助筹备生活教育社分社,创立上海流浪儿工学团,深得陶行知先生赏识。60多年来一直是行知精神的践行者,他执著于陶行知“人民贫,非教育莫与富之;人民愚,非教育莫与智之;党见,非教育不除;精忠,非教育不出”的思想,并以此为指引,积极推动学陶、师陶、研陶,主张创建符合中国国情的教育体系,推进农村教育改革和师范教育改革,先后在山西吕梁、黑龙江呼兰、重庆渝北等地开展“农科教统筹”等系列教改实验。他还大力扶持各地打工子弟学校,关心进城务工人员子女教育,关注贫困地区农村儿童,呼吁实现“教育公平”和“教育机会平等”。</b></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55, 138, 0); font-size:20px;"> 他的贡献还远不止于此,1985年中国陶行知研究会成立,新中国第一个“教师节”的问世,1993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教师法》的颁布实施,哪一件哪一桩不凝聚着方老的心血?!耄耋之年的方老曾经说:“我觉得我自己青春焕发,因为我是一个开拓者。”</b></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55, 138, 0); font-size:20px;"> 这就是方老,一位尽心尽力在教育事业中奉献自己的人,是我尊敬和仰慕的长者。我则生也晚,比方老足足小46岁,是一名普通的教师,生活在平静的小城,从没想过有一天我能和方老像朋友般亲近的交流。但一次机会让我和方老成了他所说的“忘年交”。</b></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55, 138, 0); font-size:20px;"> 2000年11月,中国陶行知研究会、中国陶行知基金会几百人,在我工作的徽州师范学校召开年会,方老是这次会议的组织者、领导人,我担任接待任务。会议期间方老身体不适,我便同县医院的医务人员一同照顾方老,在每日的接触中我们渐渐了解而亲近。常言道君子之交淡如水。是的,我们的交往,如水般透明,水样平常,但挂念却常存于心。这种情感,亦如流水般轻轻地在心底流淌。我和方老并不经常联系,想起来了就打个电话问候一声,也没有什么重要的内容,我问他忙些什么,嘱咐他要保重身体,他则问“孩子好吗?爱人好吗?工作忙吗?”之类的家常。每期的《爱满天下》(中陶会主办的刊物)他都会按时寄给我,有什么好文章了他也会打个电话提醒我读一读。几个月前我一直想打个电话问候方老,可总因着每日繁杂的琐事一拖再拖,这时就有朋友告诉我方老去世的消息。忽的想起自己前一阵的挂念,方老身体不好也就在那段日子了。如今,一份永远难以弥补的遗憾,时时啃啮着我的心,我不知怎样才能求得如父如友般方老的原谅了。</b></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55, 138, 0); font-size:20px;"> 方老是位很具亲和力的领导,从不拿大摆架。第一次见他,一件夹克,一双布鞋,和蔼慈祥的笑容,谦逊近人。当时已是八十几岁的方老,精力充沛,会议过程中常常为一些事情亲自跑上跑下。参观农村小学时,他和小学生零距离接触,给他们讲行知名言:“人小志气大,动手又动脑”,“做小先生,从小做大事”等等。会议间隙,有许多教育界人士慕名拜访,对于来访者,无论职位高低,无论年龄老幼,他都会热情接待,与之诚恳、平等的交流。有一晚,送走一批客人后刚要休息,又有人敲门,快十点了,看到方老的疲惫,我有些不忍,就想拒绝,方老说:“小方,让客人进来吧,基层同志不容易。”等到把客人送走,我到家已是十一点了。那几天方老和我也经常谈心,他和我谈他的经历,谈工作,更多的是他对我的勉励,勉励我要以陶行知的“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作为自己的座右铭,为陶研工作,为农村师范教育改革作出自己的贡献。不长时间的接触、了解,我已在心底把这位可亲可敬的老人当做了自己的亲人,我们的交往也就多了一份温馨在其中。方老的书法很有特色,朋友在看到他给我的题词后,也托我让方老给他们留一幅墨宝,我试着说了,方老却很爽快地答应了,并说,小方,有什么要求你尽管提,尽管答应别人。“爱满天下” 是他最喜欢的陶先生的名言警语之一,他也常常书写了送给喜欢他书法的后学。我知道,他是以这样的方式在宣传陶行知,陶研事业已融入他的生命了。</b></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55, 138, 0); font-size:20px;"> 与他的平易谦和相映衬,他热情率真。记得有一次上主席台他是跳着上去的,全然不像耄耋之年的老人,我生怕他有什么闪失,责怪了他,他笑着跟我“检讨”。每次在大会上讲话,他声音洪亮,声情并茂,经常是讲着讲着就把写好的稿子丢在一旁,完全即兴演讲。结束大会前,方老特地把我喊到跟前让我参谋上台的着装,虽然并没有什么衣服,方老却一定让我说穿哪件合适,那股子认真劲就似孩子要用心地在众人面前展现自己最精神地一面。一边说,方老还不忘对我的打扮评价一番。与会的代表很多误认为我是方老的小女儿,说我们的长相还颇有几分相似之处,每当这时,方老或是笑而不答,或者就说是,种种场景令我倍感亲切。</b></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55, 138, 0); font-size:20px;"> 方老在生活上简朴洁净,饮食素淡。他的居室不大,没有高位置的富丽,多的是那浓浓的书香,但他很少在家,经常在全国各地考察学校教育教学改革和陶研工作。记得03年1月,我校被中陶会定为“中国陶行知研究会农村师范教育改革与发展学校”,他前来祝贺,勉励学校“要充分利用自身优势,要像陶先生办的晓庄师范那样,培养具有‘农夫的身手,科学的头脑,改造社会的精神’的教师”。同时,对农村师范学校目前的现状感到忧心,对师范过渡“一刀切”中出现的问题他也是直言不讳,从不隐瞒自己的观点,无私无畏,表现出一个有责任心的知识分子求真的本性。</b></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55, 138, 0); font-size:20px;"> 面对方老,我常常自惭形愧。是什么力量让他永远不知疲倦,活得这样崇高?我也是一名教育工作者,在三尺讲台上书写着我的事业,虽是平凡,但同样能耕耘出一片天地。但为何我总会有疲惫和烦心?为什么常常会懈怠?端详着方老的照片,从那慈祥如故的笑容中我找到了答案:是“爱满天下”的胸怀让他青春焕发!大爱无疆!大爱无私!</b></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55, 138, 0); font-size:20px;"> 方老去了,带着他那慈祥和蔼的笑容,带着对教育和生活的满腔热情,平静地去了。忽然想起朱自清《匆匆》中的一句,不能白来人世间走一遭啊。是的,我们走过生活,留下满腔热情;我们走过人生,留下一片爱心!这次方老的行程同样没有家人陪同,但我想他一定不会寂寞,因为一路上铺满了我们的怀念,承载了我们的祝福,因为天下谁人不识君!</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