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红楼梦》是一本前清社会和家族发展、更迭的经济大书。这已有许多材料可以辅证,有许多证据可以说明。“《红楼梦》与粤海关监督”这一条又毋庸置疑地抛开了“王家”的陈年往事,再次点明:伟大的《红楼梦》不可能成书于明末,不可能成书于清康熙朝,说它成书于乾隆中后期则是靠谱的,而且书中经济框架的史实也是前清后期才有的事。</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红楼梦》中,王夫人与王熙凤之所以能在荣国府居于“执政”地位,既是她们能力的体现,也是缘于她们显赫的家世。以王子腾为首的王家,不光是贾府的核心,也是四大家族的核心。</p> <p class="ql-block">《红楼梦》全书中共有48个“洋”字,33个与外贸商品有关,其中至少14个为(贾、史、王、薛)中的“王家”所有。 </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王家为什么这么有钱,又为什么有这么多“洋玩意”呢?书第十六回里,王熙凤和丈夫贾琏的奶妈赵嬷嬷拉呱时说:“那时我爷爷单管各国进贡朝贺的事,凡有的外国人来,都是我们家养活。粤、闽、滇、浙所有的洋船货物都是我们家的。”原来,王子腾的父亲主管清朝的外贸,由此大发横财,因此才有了那么多“洋玩意”。</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以王子腾为首的王家,在清朝历史上是有原型的,即曹雪芹的祖母家族——李氏家族。曹雪芹祖母李氏的父亲叫李月桂,李月桂堂兄李士桢在公元1681至1687年之间担任广东巡抚,而李士桢的妻子恰恰姓王(红楼梦中的李家的许多事就这么以“王家”铺排开来)。</p> <p class="ql-block">明末清初,由于倭寇和郑成功集团等海上反朝廷势力经常攻击东南沿海,朝廷长期实施“海禁”政策。公元1683年,清朝水师攻占台湾,消灭了郑成功集团,沿海各地的官民于是急不可耐地请求开放海禁。正为统一海峡两岸而兴奋的康熙皇帝欣然批准了这个请求,于是在公元1685年开放了4座外贸港口,即江苏的上海、浙江的宁波、福建的厦门和广东的广州,并在每座外贸港口各设立了一个海关,即江海关、浙海关、闽海关和粤海关。江海关、浙海关的监督都由该省巡抚兼任,闽海关的监督由福州将军兼任,只有广东外贸因为数额巨大,设立有专职的粤海关监督,直属户部,所以外国商人经常简称粤海关监督为“户部”。粤海关号称“天子南库”,收的进出口税金大多直接交给内务府,所以粤海关监督这个大肥差通常都由皇帝直接委派。这是《清史》的事实,也是曹雪芹著《红楼梦》所依据的基本史实。</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关于清朝粤海关监督宜尔格图,在《红楼梦》中演化为“邬家”,这一点,贾母几次提及,几次交代,都因为与家族有很大关系。粤海将军与贾家关系不寻常。邬家是粤海将军。贾政外放三年为学政,就是去的海南。贾母过八十大寿时,邬家“粤海建军”就送来一架玻璃炕屏寿礼。</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雍正元年,雍正以“巨额亏空”的罪名查抄李家,李家的家产全部充公,李家二百多口人除李煦一人外全变卖为奴。雍正六年(1728),曹家被撤职抄家,孙家被撤职,而李煦则被发配打牲乌拉(今吉林北部),不久便饥寒交迫而亡。而后来朝廷动伶悯之心,粤海关监督却又选了李士桢的同事——宜尔格图。</p> <p class="ql-block">公元1686年,两广总督吴兴祚、广东巡抚李士桢、粤海关监督宜尔格图经过长期的讨论,发布了影响深远的《分别住行货税》文告,规定将广东商行(公司)划分为洋货行与金丝行两种,洋货行专营对外贸易,税率较高,称为“行”税,赴海关纳税;金丝行专营国内贸易,税率较低,称为“住”税,在税课司纳税。在分设洋货行与金丝行过程中起到关键作用的广东巡抚李士桢,曾经多次表达“恤商”(体恤商人)的观点,要求合理征收商税,整顿商业秩序,改善商业环境,加强商路治安,保证商路畅通,倾听商人意见,似乎是一位中国古代官场罕见、走在时代前列的“重商主义者”。但究其原因,是由于当时广东外贸百废待兴,外国商船来得不多,以康熙皇帝为首的朝廷高层急于获得钟表、玻璃镜、葡萄酒等欧洲舶来品,而李士桢本人又极为贪婪,后遭弹劾。没过多久,李煦的二叔李国屏又在公元1710至1713年间出任粤海关监督,继续掌控清帝国的对外贸易。《红楼梦》中王家成员招摇的排场、奢华的服饰、惊人的资产,许多即来源于其原型李士桢家族,他们在广东经营外贸的灰色收入富可敌国,世人咂舌。</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