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万象本色——中国白·德化瓷上海艺术大展</p><p class="ql-block">2025.7.18—9.19在上海中华艺术宫展出</p><p class="ql-block">9月9日在展览结束前10天赶紧前往参观</p> <p class="ql-block">中华艺术宫展出</p><p class="ql-block">“万象本色——</p><p class="ql-block">‘中国白·德化瓷’上海艺术大展”</p> <p class="ql-block">德化陶瓷是“文质彬彬,然后君子”理念的完美示现,它以精湛的工艺精妙的形象和精深的人文内涵生动诠释着中国文化的品格和德性。</p> <p class="ql-block">德化白瓷主要品种</p><p class="ql-block">德化白瓷自宋代烧制至今,纵横千载,在不同历史时期涌现了广受推崇的特色瓷种。从瓷质釉色分,主要有:象牙白、猪油白、孩儿红、葱根白、鹅绒白、建白瓷、高白瓷、羊脂玉瓷、冰种玉瓷。</p> <p class="ql-block"> 上海世博会福建馆镇馆之宝《世博和鼎》烧制技艺旷世空前:配方难、制坯难、成型难、刻划难、捏塑难、装窑难,更难的是必须经过两次1310度高温烧成。鼎的形态雄浑壮观,鼎身中国吉祥纹饰和世界和平标志性符号相映成趣,北京奥运记忆与上海世博精神完美交融;鼎内集各国国花玉兰花、梅花、牡丹花、菊花等争相开放,繁花似锦,巧夺天工,如脂似玉,一派生机勃勃的和谐景象。作品动用陈仁海大师独家秘制的原生态中国白陈泥,汇聚祖先瓷雕烧制智慧,运用世界瓷都德化中国白瓷雕烧制技艺,将中国白艺术与养生科技完美融合,经过上百次的周折,历经三年多的精雕细磨,攻克大型中国白瓷雕烧制的世界难题,全球唯一的《世博和鼎》终于横空出世。</p><p class="ql-block"> 保额5.6亿元《世博和鼎》是中国白•陈仁海的代表作,具有独特崇高的历史文物价值、艺术价值、研究价值、是世界陶瓷史上最辉煌的一页,被陶瓷界誉为“千年一宝,世界瓷王”。该限量定制的袖珍版《世博和鼎》成为最令人瞩目的标志性世博收藏品,升值潜力无限。</p> <p class="ql-block">玉玲珑梅瓶</p><p class="ql-block">作者:陈明华</p><p class="ql-block">作品以传统“梅瓶”为造型,小口短颈突出瓶身修长挺拔的特点,五国国花象征各国人民团结、友善、互爱、和平、共赢、共创美好未来的愿望。作品造型古朴典雅,主创通花手工制作,主要的装饰是刻划、堆贴、透雕、浮雕四种类型,花纹较生动,明暗精致,胎质致密,透光度十分良好。整件作品厚重大气,制作精良,既弘扬中国文化,展现中国陶瓷雕刻技法及工艺水平,同时突出主题,内涵丰富,有重要的纪念意义。</p> <p class="ql-block">《虛谷长馨》之荷花</p><p class="ql-block">作者:许丽枝</p><p class="ql-block">竹子是“四君子”之一,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其象征谦虛慎、高风亮节和君子风度。作品以竹节为主体,寓意虚心向上、节节高;竹节上方饰以荷叶荷花,取意荷之“出淤泥而不染"和“经风历雨”,代表清洁高雅、坚韧不拔。</p> <p class="ql-block">《结结》</p><p class="ql-block">它是一件极具创意的德化白瓷作品,以笔筒为造型,采用环环相扣的绳结式镂空设计,看似“剪不断,理还乱”,却又暗含规律,毫无凌乱之感。</p> <p class="ql-block">玉兰花觚</p><p class="ql-block">作者:庄晓阳</p><p class="ql-block">这件玉兰花瓶独具魅力。它以德化瓷传统的“中国白-猪油白”原矿制成质地温润细腻,色泽纯净柔和,如羊脂般迷人。瓶身的花朵皆由工匠手工精心捏制,每一片花瓣都栩栩如生,展现出超凡的技艺。</p> <p class="ql-block">这件美轮美奂的花瓶原件现藏手上海博物馆,它不仅是一件瓷器佳作,更是承载着传统工艺的文化瑰宝,吸引无数人前去欣赏其独特风采。</p> <p class="ql-block">梅园鹿语</p><p class="ql-block">作者:林灵月曾朝晖</p><p class="ql-block">作品以“梅花鹿头像”为主题,巧妙地将灵动的鹿与清雅的梅相结合,让传统陶瓷艺术绽放出独特的魅力。德化瓷以其细腻温润的质地、晶莹剔透的釉色闻名遐还,素有“中国白”的美誉。选择梅花鹿作为创作主体,是因为鹿在中华文化中一直是祥瑞、长寿与优雅的象征,常被视为仙人的坐骑,承载着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而梅花,迎霜傲雪,花瓣柔美却蕴含坚韧的生命力,象征高洁品格与不屈精神,也是文人墨客笔下的常客。将梅花与鹿结合,是一次美好寓意的叠加与升华。在造型设计上,鹿头作为核心,采用写实与艺术夸张相结合的手法。鹿眼以圆润细腻的瓷珠塑造,微微上扬的眼角与温润的釉色,让眼神透露出灵动与温和,仿佛饱含对世界的好奇与善意。鹿鼻小巧精致,微微隆起的弧度和细腻的纹理,展现出德化瓷高超的雕刻技艺。</p> <p class="ql-block">鹿耳则采用薄胎工艺,耳尖微微前倾,似在聆听周围的动静,将鹿的警觉与机敏刻画得栩栩如生。</p> <p class="ql-block">《草帽》</p><p class="ql-block">作者:林灵月,曾朝晖</p><p class="ql-block">德化白瓷</p><p class="ql-block">330×330×330mm</p><p class="ql-block">作者介绍:</p><p class="ql-block">草帽的设计亮点在于其独特的材质组合和精美的装饰。德化瓷的温润质感与草帽的粗糙质感形成鲜明的对比,这种对比不仅增加了作品的视觉冲击力,还体现了一种和谐的美感。手工陶瓷花的点缀则为草帽增添了一份浪漫和诗意。不同种类的花卉可以根据不同的设计主题进行选择,如玫瑰象征着爱情、牡丹象征着富贵、百合象征着纯洁等,使草帽不仅是一件实用的物品,更是一件富有寓意的艺术品。此外,德化瓷草帽的色彩搭配也十分巧妙。德化瓷的白色通常作为主色调,给人一种纯净、高雅的感觉。而手工陶瓷花则可以根据不同的花卉种类和设计需求,采用不同的色彩。鲜艳的花朵与洁白的德化瓷相互映衬,使整个作品更加生动、鲜活。</p> <p class="ql-block">兽耳筒瓶</p><p class="ql-block">作者:庄晓阳</p><p class="ql-block">兽耳筒瓶通常为明末清初德化窑所制的瓷器。它的瓶身呈筒状,撇口束颈,腹部细长,圈足规整。瓶身两侧置有兽耳,为其增添了一份灵动与威风,通体施釉,釉色莹润,乳白如凝脂。其造型简约大方,线条流畅自然,既体现了德化窑高超的制瓷技艺,又展现出独特的艺术魅力,是中国白瓷的杰出代表。</p> <p class="ql-block">东方之珠</p><p class="ql-block">作者:陈明华</p><p class="ql-block">作品《东方之珠》由三种不同的镂空花纹组成,分别表现在上、中、下部位,瓶身底部的双色鱼花纹图案刻画富贵和吉祥,中部的莲花纹组合象征着美好未来,为人们提供诗情、画意和美感,口部荷花顶着圆型的瓷珠向人们展现“中国白”瓷器,彰显“德化名瓷-瓷国明珠"的艺术成就,以古钱图案结构花</p><p class="ql-block">纹呈现,整体传递“团圆、喜庆、热闹”之意。</p> <p class="ql-block">《结瓶》</p><p class="ql-block">赖喜荣作</p><p class="ql-block">德化白瓷</p><p class="ql-block">200×200×350mm</p> <p class="ql-block">作品《雀羽生辉》是德化白瓷艺术大师林灵月的作品。</p><p class="ql-block">该作品以舞者为造型,将德化白瓷的精湛工艺展现得淋漓尽致。舞者舒展双臂,身姿曼妙,身后如孔雀开屏般的羽饰细节极为丰富,每一根羽毛都纤毫毕现,蓝色彩饰点缀其中,与温润的白瓷相得益彰。其运用德化白瓷国家发明专利薄纱工艺,让服饰呈现出如纱般的质感,远看似纱,近看是瓷,将传统工艺与艺术创意完美融合,展现出德化白瓷“中国白”的独特魅力。</p> <p class="ql-block">作品名称:《扬帆起航》</p><p class="ql-block">这是福建省陶瓷艺术大师李甲栈创作的德化白瓷艺术作品。作品以“中国白”瓷泥塑造一艘满载中国陶瓷、茶叶的巨船,船上装饰有中国牡丹、俄罗斯向日葵、印度荷花、南非帝王花、巴西风铃木花等金砖五国国花,还有白鹭等元素点缀其间。船帆薄如纱布,瓷花形象逼真,材质如脂似玉、洁白无瑕。</p><p class="ql-block">作品寓意伟大祖国繁荣昌盛,借海上丝绸之路的意象,象征着中国与世界各国在文化、经济领域的交流合作扬帆起航、再创辉煌。</p> <p class="ql-block">神话</p><p class="ql-block">作者:连德理</p><p class="ql-block">连德理的《神话》是一件以电影《神话》中玉漱公主为原型创作的德化白瓷雕塑作品,于 2023年8月至 11 月在中国国家博物馆展出,引发广泛关注。这件作品耗时半年完成,运用了连德理自主研发的“高韧薄胎瓷衣技艺”,将瓷衣厚度控制在 0.2毫米,呈现出薄如蝉翼、飘逸如风的视觉效果,远看似纱,近看为瓷,堪称德化白瓷工艺的突破。</p> <p class="ql-block">“远看是纱,近看是瓷”</p><p class="ql-block">这是大名鼎鼎的“玉漱公主”</p> <p class="ql-block">它最惊艳的是“薄胎瓷衣”工艺,玉漱公主身上的衣衫看似薄如蝉翼、飘逸如纱,实则为瓷质,将德化白瓷的细腻与通透发挥到极致;人物发丝纤毫毕现,面容神态细腻传神。</p> <p class="ql-block">作品被中国国家博物馆收藏,是德化白瓷在人物塑造领域的巅峰之作之一。它融合了传统德化瓷塑技艺与现代影视IP元素,通过对“薄胎”工艺的创新运用,打破了人们对瓷器厚重感的固有认知,展现出德化白瓷“远看是纱,近看为瓷”的神奇艺术效果,是传统非遗技艺与当代文化符号结合的典范,彰显了德化白瓷在当代艺术创作中的无限可能。</p> <p class="ql-block">天女散花</p><p class="ql-block">作者:许瑞峰</p><p class="ql-block">作品不仅继承明代何朝宗为代表的德化瓷塑技艺又融入许氏家传“山湖祖”精雕细刻的创作手法,艺术风格鲜明。美丽圣洁的天女,带着吉祥美好的祝福,来到大千世界,把五彩缤纷的花雨,洒向人间,S型的构图,随风飞舞的飘带的映讨,体现出敦厚雍容的东方美女特有的韵致与情调,使女性的形体美与细节的空灵感融为一体,从而使人感到神</p><p class="ql-block">朗气清、韵律畅扬,醇美的气息扑面而来,最终实现自我对某种气息的酝酿和捕捉,以此打动人、感染人。</p> <p class="ql-block">巾帼英雄一一穆桂英</p><p class="ql-block">作者:连德理</p><p class="ql-block">作品以家喻户晓的北宋女将穆桂英为原型,将传统戏曲文化与当代陶瓷雕塑语言深度结合,展现了德化白瓷工艺的极致表现力与文化传承的创新活力。</p> <p class="ql-block">昭君出塞</p><p class="ql-block">作者:李甲栈</p><p class="ql-block">这件作品本身虽然没有施釉,但优质的瓷泥、高超的雕塑技艺、精准的火侯仍将人物形象展现得淋漓尽致。昭君面容清丽,双眼炯炯有神,嘴角微微含笑,尽显温柔善良,令观者感同身受。漫天飞雪,昭君身着线衣,手抱琵琶,头巾和衣襟的纹路分明、精细,随风飘扬。骆驼的雕琢也细致入微,每根毛发都清晰可见,呈现出骆驼的真实纹理和层次。</p> <p class="ql-block">作品名称:《牡丹亭》</p><p class="ql-block"> 该作品由陶瓷艺术家杨德宝创作,以德化白瓷为材质,取材于明代汤显祖的经典戏曲《牡丹亭》。作品塑造了杜丽娘与柳梦梅的戏曲人物形象,通过细腻的瓷塑技艺,还原了戏曲中人物的服饰、头饰与身段姿态。德化白瓷的温润质地与通透釉色,将人物的典雅气质与戏曲的婉约韵味展现得淋漓尽致,尤其是头饰的花朵、衣袂的褶皱等细节,尽显工艺精湛。</p> <p class="ql-block">戏里戏外</p><p class="ql-block">作者:李璋高</p><p class="ql-block">作者把中国最经典的京剧融入作品的创作中,作品表达的是现实生活中人对所处生活环境的不确定性的生活演绎:戏里是别人,戏外是自己,也要演别人。到底是我们在演角色还是角色在雕塑我们?我们在角色中成长收获,角色因人的扮演而显得有生命。人生如戏,戏如人生。人生就是一场演绎、一场体会,成败得失看淡也就坦然了。得不到的就说明不属于自己,扮演好自己自己的角色,享受自己目前拥有的才是最快乐的追求。</p> <p class="ql-block">演自己是自我欣赏,演别人是角色需要。演绎自己不易,演别人更难,演好就更是难上加难。</p> <p class="ql-block">《何萧》</p><p class="ql-block">苏献忠作</p><p class="ql-block">德化白瓷</p><p class="ql-block">500×200×190mm</p><p class="ql-block">作品简介:</p><p class="ql-block">这是一件属于当代创新白瓷雕塑系列,作品以细腻的德化白瓷为材质,塑造了一位身着典雅服饰的女性形象,她端坐于中式座椅之上,手持器物,神态温婉沉静。</p><p class="ql-block">德化白瓷素有“中国白”之称,以胎质纯净细腻、釉色温润如玉著称。这件作品在传统德化白瓷工艺的基础上融入现代艺术审美,通过对人物服饰褶皱、神态细节的精妙塑造,展现出典雅的东方韵味与独特的艺术张力。</p> <p class="ql-block">《唐韵》</p><p class="ql-block">李璋高作</p><p class="ql-block">德化白瓷</p><p class="ql-block">200×130×440mm</p><p class="ql-block">该作品是德化白瓷仕女雕塑的典型代表,以盛唐仕女为题材,采用德化经典“象牙白”瓷土塑就。</p><p class="ql-block">作品精准把握唐代“以肥为美”的审美风尚,塑造出体态丰腴优雅的仕女形象,广袖长裙层叠垂落,通过独创的“流纱刻”技法呈现出丝绸般的流动质感。发髻造型典雅,釉面温润如凝脂,将盛唐仕女的雍容气度与温婉神韵凝驻于瓷韵之中。</p><p class="ql-block">它是当代德化瓷塑对唐代历史文化与审美风尚的传神表达,既传承了德化白瓷“白如雪、润如玉”的材质特性,又通过精湛的雕塑技艺展现出唐代仕女的风华,是传统德化瓷艺在历史题材创作上的精品之作。</p> <p class="ql-block">作品名称:《花间语》</p><p class="ql-block">该作品由德化陶瓷艺术家颜松柳创作,以德化白瓷为材质,取材于李白《宫中行乐词》的诗意。</p><p class="ql-block">作品塑造了唐代仕女在花丛中窃窃私语的场景,紧扣唐代“以肥为美”的审美风尚,将仕女的丰腴体态与宽松服饰处理得灵动自然,既避免臃肿感,又通过动态结构与烧制工艺的精准把控,呈现出仕女间天真烂漫的情趣。服饰上的花卉纹饰细腻雅致,与德化白瓷的温润质感相得益彰。</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朱熹》</p><p class="ql-block">郑志德作</p><p class="ql-block">德化白瓷</p><p class="ql-block">145×150×420mm</p><p class="ql-block">作者:郑志德</p><p class="ql-block">作品以白瓷的细腻表现和泥性自然呈现的手法,表现朱熹为选址创立书院而奔波穿行于山林之间的形象。</p> <p class="ql-block">作品**《极彩·如愿多宝佛》</p><p class="ql-block">由中国工艺美术大师连紫华创作</p><p class="ql-block">该作品以德化顶级象牙瓷为原料手工烧制,融合唐卡绘画工艺与珠宝镶嵌技艺,打破德化瓷“单一白”的固有印象。佛身采用纯天然矿物质手工彩绘,镶嵌红宝石、绿松石、朱砂、蓝宝石等数十种、数千颗天然珠宝,将白瓷烧制技艺与唐卡艺术这两项国家级非遗项目创新结合,在世界陶瓷史上尚属首创。</p> <p class="ql-block">极彩·如愿多宝佛,</p><p class="ql-block">这是一件突破性的德化白瓷艺术杰作,由中国工艺美术大师连紫华创作。它首次将德化最顶级的象牙白瓷、传承千年的唐卡矿物彩绘工艺,以及奢华精湛的珠宝镶嵌技艺三大非遗绝技融于一体,在世界陶瓷史上开创了先河。作品在艺术造型上同样大胆融合,面部汲取犍陀罗艺术的高鼻深目特征,身形借鉴古希腊雕塑的七头身比例,衣纹则化用魏晋“曹衣出水”的飘逸技法,堪称东方宗教艺术与全球美学语言的精彩对话。它不仅是一件器物,更是一场跨越千年的文化修行,让白瓷之素净与万物之绚烂和谐共舞,重新定义了德化瓷的艺术边界。</p> <p class="ql-block">佛像通体以温润凝脂的“中国白”为底,衣袂流转间铺洒着钴蓝、金红、青绿等瑰丽矿物釉彩,并以数千颗天然珠宝(如红宝石、绿松石等)点缀成“七宝璎珞”,仿佛将璀璨星河披覆于身,既保留了德化瓷通透灵动的胎骨之美,又展现出前所未有的庄严与华贵。</p> <p class="ql-block">《极彩•渡》</p><p class="ql-block">连紫华作</p><p class="ql-block">德化白瓷</p><p class="ql-block">180×150×520mm</p><p class="ql-block">连紫华在这件作品中突破了德化白瓷以“素白”见长的传统表现形式,采用“极彩”工艺,在细腻的瓷塑观音像上施以丰富绚丽的色彩,让观音的衣饰呈现出蓝绿交织的华丽纹饰,底座的蓝色海浪造型也极具动感。这种创新手法既保留了德化白瓷胎质温润、塑形精湛的特质,又通过色彩的运用赋予作品强烈的视觉冲击力与当代艺术气息。</p> <p class="ql-block">作品以“渡”为名,结合观音题材的文化内涵,传递出渡化众生、带来祥和的美好寓意。它是德化瓷塑在当代艺术语境下探索材质与工艺创新的典型之作,展现了传统陶瓷艺术在色彩表达上的新可能。</p> <p class="ql-block">底座蓝色海浪造型</p> <p class="ql-block">《悟君之道》</p><p class="ql-block">德化白瓷</p><p class="ql-block">作者:王祖掌</p><p class="ql-block">作品取意于老者悟道:子如兰,君子之交淡如水;君子性情高雅,恩薰长留,也才有兰质熏心,兰薰桂馥之赞,君子志趣高雅如兰,生于幽崖绝壑,不求间达,抱芳守节,馨香环绕;在传承德化传统瓷塑技法中,加与创意型设计理念处理。</p> <p class="ql-block">《神定达摩》</p><p class="ql-block">德化白瓷</p><p class="ql-block">280×200×400mm</p><p class="ql-block">作者:郑金士</p><p class="ql-block">作品以写实的雕塑手法,达摩容貌威严,盘坐于岩石之上,如昂的浓眉,坚挺的鼻梁,抿紧的双唇,双眼紧闭沉思的神态,因饱经沧桑而松弛的面颊,还有那最具特色的如钢丝般卷曲的鬓须,线条潇洒流畅,衣纹行云流水,增加了整件造型的飘逸感,瓷面色泽莹润,胎体滑润致密,釉面晶莹光亮,极具艺术性。</p> <p class="ql-block">《降龙》</p><p class="ql-block">李璋高作</p><p class="ql-block">德化白瓷</p><p class="ql-block">620×290×450mm</p><p class="ql-block">作品简介:</p><p class="ql-block">该作品是德化白瓷雕塑,由李璋高创作,尺寸为620×290×450mm。作品以“降龙罗汉”为题材,运用德化白瓷细腻温润的材质特性,塑造出罗汉神态威严、衣袂飘逸的形象,同时精细刻画降龙的动态与海浪礁石的纹理,将人物的力量感与场景的层次感融为一体。</p><p class="ql-block">它展现了德化白瓷在传统人物雕塑领域的精湛技艺,通过对罗汉面部表情、肢体动作以及龙与环境的细节雕琢,传递出“降龙”题材中蕴含的佛法威严与艺术张力,是当代德化瓷传承传统造像技艺、彰显工艺美学的代表作品之一。</p> <p class="ql-block">《博通古今》</p><p class="ql-block">张明贵作</p><p class="ql-block">德化白瓷</p><p class="ql-block">420×200×340mm</p><p class="ql-block">作者:张明贵</p><p class="ql-block">作品人物为我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哲学家老子。他的《道德经》博通古今,“上善若水灬道法自然”“紫气东来”金玉满堂”,这些经典的语句都是源于《道德经》。该作品所塑造的老子形象,坐在青石之上,右手食指指天,左手捧着 《道德经》竹简,雕刻细腻,衣纹流畅如水,采用两种颜色的紫砂泥创作,红泥表现皮肤,青泥表现衣服,层次分明。整体自然和谐,沉静宁谧,让人感受到天地万物生命奥秘的玄妙与博大。</p> <p class="ql-block">《文昌帝君》</p><p class="ql-block">德化白瓷</p><p class="ql-block">230×180×460mm</p><p class="ql-block">作者:林吉祥</p><p class="ql-block">文昌帝君延续了德化瓷雕“中国白”的典雅传统,融合了明清以来的精湛技艺与人文内涵。作品以德化特有的高岭士为材,胎质细腻坚致,釉色莹润如玉,呈现出"象牙白”的温润质感,光照下隐现乳白微红,彰显德化白瓷〝凝脂似玉’的独特美学。</p> <p class="ql-block">《超然自在》</p><p class="ql-block">德化白瓷</p><p class="ql-block">270×130×230mm</p><p class="ql-block">作者:郑雄彭</p><p class="ql-block">作品基座将盘根错节及错综相连的藤蔓之象自然呈现,创作者叉敏镜抓佳了弥勒佛超脱万物、怡然自得的状态。那是一种酒脱、不拘于名利,将个人得失置之度外的宽广胸怀,是一种极高的思想境界。如苏东坡“回首向來萧瑟处,谁怕,也无风兩也无情,所表达出来的超然之感。</p> <p class="ql-block">德化白瓷作品伏虎罗汗</p><p class="ql-block">它以德化优质“中国白”瓷泥为原料,通过捏、塑、雕、刻等精湛技艺塑造而成。作品中罗汉神态威严而不失慈悲,衣褶线条流畅自然、错落有致,将罗汉的神韵刻画得栩栩如生;伏虎造型生动,与罗汉形成呼应,展现出罗汉降服猛虎的不凡气度。</p><p class="ql-block">德化白瓷以其温润如玉的质地著称,这件作品不仅体现了德化瓷雕艺人高超的手工技艺,更传承了中国传统佛教文化中罗汉题材的艺术表达,是传统工艺与文化内涵融合的典范,展现出德化白瓷在塑造神佛形象上的独特魅力与深厚底蕴。</p> <p class="ql-block">《悲怜众生》</p><p class="ql-block">德化白瓷</p><p class="ql-block">330×280×500mm</p><p class="ql-block">该作品由福建省陶瓷艺术大师张南章创作,在这件作品中延续了德化白瓷擅长表现佛教题材的传统,同时融入了当代艺术的思考。</p><p class="ql-block">作品以佛头为主体,通过细腻的瓷塑技艺,塑造出富有悲悯感的神态,传递出“慈念众生乐,悲怜众生苦”的人文关怀。德化白瓷素以“中国白”著称,其质地纯净、釉色温润的特性,为这件作品的情感表达提供了绝佳载体,使观者在欣赏瓷塑工艺之美的同时,能深刻感受到作品中蕴含的对众生的怜悯与对生命的思考。</p> <p class="ql-block">《大地》</p><p class="ql-block">德化白瓷</p><p class="ql-block">360×190×280mm</p><p class="ql-block">作者:陈建阳</p><p class="ql-block">作晶塑造了一座助跌座地藏菩萨像,双手交错并托摩尼宝珠,而覆于佛座前的悬裳衣褶,吸收了何朝宗造像的手法,整尊造像从上而下是由简到繁的过程,佛像衣褶线纹疏密有致,流畅生动,如绢似绸,轻敷座台,融汇于形象所要传达的神韵,进而达到“物中有我”的浑然一体。观照的人若是观照到自性本心,也就是止欲而生定,最终由定及慧。</p> <p class="ql-block">《东方微笑佛》</p><p class="ql-block">210×130×460mm</p><p class="ql-block">作者:陈建阳</p><p class="ql-block">作品灵感源自甘肃天水麦积山石窟第八十一窟,塑造了一座跏跌座佛像,左手下垂施与愿印,右手上抬施无畏印,略去了原造像头上右水涡纹高肉髻,把结法印的双手塑造得更修长,更显纤细柔美,覆于佛座前的悬裳衣褶,吸收了何朝宗造像的手法,在处理上有意地进行深浅修整,在变化中追求舒畅</p><p class="ql-block">自然,层次更分明,把富有装饰性趣味的线条转化为轻盈、柔软的审美观感,整尊造像从上而下是由简到繁的过程,在视觉上如同一束水柱,自然流淌倾污,瞬问给予观者无上清凉的感受,内心从而平静下来。得益于佛像那细眯的双眼和浅浅的微笑,好像能超脱烦恼,唤起人们内心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憧憬。</p> <p class="ql-block">《渡海妈祖》</p><p class="ql-block">德化白瓷</p><p class="ql-block">260×160×460mm</p><p class="ql-block">作者:苏联旺</p><p class="ql-block">作品塑造的妈祖端庄慈祥,双手护着如意,立于汹涌的波涛之上,巡视着大海,衣纹飘逸流畅,浪花翻卷自如,颇富动感。以洁白如玉的瓷质,表现出妈祖的圣洁与慈悲,传递出立德、行善、大爱的妈祖精神。</p> <p class="ql-block">作品名称为**《盛世馒头》**</p><p class="ql-block">这是一件德化白瓷艺术作品,属于“万象本色——中国白·德化瓷”展览中的创意之作。作品将日常食物馒头进行艺术化呈现,通过德化白瓷精湛的工艺,把馒头的形态、纹理刻画得纤毫毕现,尤其是其中一只被掰了大半的馒头,截面的层层面皮细节极具真实感。作品以巨大的体量和日常食物的熟悉感形成有趣反差,展现了德化白瓷在当代艺术创作中对传统工艺的创新运用,体现了创作者将生活元素与陶瓷艺术融合的巧思,引发观众对日常事物艺术价值的思考,也让人们看到德化白瓷“万物皆可瓷”的无限可能性。</p> <p class="ql-block">生命系列•芳栖</p><p class="ql-block">德化白瓷</p><p class="ql-block">400×400×500mm</p><p class="ql-block">作者:张丽娇</p><p class="ql-block">本作品以1300°C高温瓷土烧制而成,借卵形为基体,暗合生命最初的浑沌形态。浮雕梅枝虬结破壳而出,展现寒冬破蕊的坚毅;雏菊薄胎透光,釉下隐现胚体温润,隐喻新生纯净。卵壳密布裂纹,勾勒出灼痕为脉络,蚂蚁沿迹攀行,构成能量流动的微观网络。高温窑变中,泥胎历经收缩、开裂与釉变,终使晶化梅菊与化蚁群共生,诠释毀灭与重生交织的永恒循环一一卵壳既是终结的茧,亦是新生的温床。</p> <p class="ql-block">生命系列•脉望</p><p class="ql-block">德化白瓷</p><p class="ql-block">320×320×500mm</p><p class="ql-block">作者:张丽娇</p><p class="ql-block">本作品以1300°C高温瓷士烧制而成,借卵形为基体,暗合生命最初的浑沌形态。浮雕梅枝虬结破壳而出,展现寒冬破蕊的坚毅;雏菊薄胎透光,釉下隐现胚体温润,隐喻新生纯净。卵壳密布裂纹,勾勒出灼痕为脉络,蚂蚁沿迹攀行,构成能量流动的微观网络。高温窑变中,泥胎历经收缩、开裂与釉变,终使晶化梅菊与化蚁群共生,诠释毁灭与重生交织的永恒循环一一卵壳既是终结的茧,亦是新生的温床。</p> <p class="ql-block">《七彩闽南》</p><p class="ql-block">德化白瓷</p><p class="ql-block">350×260×460mm</p><p class="ql-block">作者:张旖娴</p><p class="ql-block">作为中国最早的海洋文化承载地一一中国泉州,曾是世界东方海上丝绸之路的起点,千帆云集,商贾如织。生活在泉州港的蟳埔女,是福建著名的“三大渔女”之一。她们常年浸沐着温暖的亚热带海风,辛勤劳动和海的哺育,以及特有的服装的美丽的"髻花围”头饰,使其身姿曼妙,气质爽朗阳光,她们是中国国南的“缪斯”。蟳埔女有别于汉族妇女的独特“髻花国”头饰,据考证是遗留了宋元时期海外贸易和中外文化交流遗留下来的阿拉伯女性装扮。环状各色鲜花在乌黑亮丽的发间,格外鲜艳靓丽,是中国不可多得的海洋文化遗迹。</p><p class="ql-block">随着时代的变迁,蟳埔的传统风情头饰、服饰艺术有渐渐消失的趋势。作为宝贵的历史遗存和多彩的文化载体,展示国南独特的蟳埔女的风姿,热爱海洋文化,雕塑“七彩闽南”创作是一次深度的艺术探索。作品选取蟳埔少女形象,采用德化白瓷材料,用略微前倾的半身像,微闭的双眼,糅合德化的捏花技艺,试图在具象中抽取出丰富的意向内涵,营造一种“如沐春风”的气氛,霎时让人感觉头上盛开的花朵“七彩斑斓”。</p> <p class="ql-block">生命系列• 衍华</p><p class="ql-block">德化白瓷</p><p class="ql-block">400×320×500mm</p><p class="ql-block">作者:张丽娇</p><p class="ql-block">本作品以1300°C高温瓷士烧制而成,借卵形为基体,暗合生命最初的浑沌形态。浮雕梅枝虬结破壳而出,展现寒冬破蕊的坚毅;维菊薄胎透光,釉下隐现胚体温润,隐喻新生纯净。卵壳密布裂纹,勾勒出灼痕为脉络,蚂蚁沿迹攀行,构成能量流动的微观网络。高温窑变中,泥胎历经收缩、开裂与釉变,终使晶化梅菊与化蚁群共生,诠释毁灭与重生交织的永恒循环一一卵壳既是终结的茧,亦是新生的温床。</p> <p class="ql-block">纸寿千年-入定系列</p><p class="ql-block">作者:王卫</p><p class="ql-block">本作品是一个纸张揉成的意象造型,形似一人打坐,似在冥想内观,又似神游物外,浑然忘我。纸虽脆弱,却可寿达千年,人固强悍,不过百年。然而人的精神也可以穿透时空,去叩问永恒。本作品以德化白瓷烧制,试图通过材料的语言和意象造型的方法去探索精神物化的可能。</p> <p class="ql-block">纸寿千年-坐忘系列</p><p class="ql-block">作者:王卫</p><p class="ql-block">本作品是一个纸张揉成的意象造型,形似一人打坐,似在冥想内观,又似神游物外,浑然忘我。纸虽脆弱,却可寿达千年,人固强悍,不过百年。然而人的精神也可以穿透时空,去叩问永恒。本作品以德化白瓷烧制,试图通过材料的语言和意象造型的方法去探索精神物化的可能。</p> <p class="ql-block">《孕律》</p><p class="ql-block">德化白瓷</p><p class="ql-block">190×280×330mm</p><p class="ql-block">作者:王代丁</p><p class="ql-block">作品是以女性怀孕作为题材,运用德化特有的技法来描述。在不同的场景有着不同的生命孕育。生命是一场爱的延续,怀孕生产是人生魔法。让少女变妈妈,让脆弱变伟大。从怀孕那一刻起,她从一朵鲜花变成一块土地,因为她要成为孩子的大地。生命孕育的过程,既美好,又充满挑战,致敬每一位平凡而又伟大的母亲。</p> <p class="ql-block">《山鬼》</p><p class="ql-block">德化白瓷</p><p class="ql-block">460×250×550mm</p><p class="ql-block">作者:詹贻海</p><p class="ql-block">作品采用德化优质高白瓷士的材质来表现山鬼美丽诱人的身材,采用女人人体的瓷塑技法,沿用传统线条来表现山鬼的曲线美,再用手工瓷花国身,更能体现她浑身赤裸穿过百兽筷拥的林莽的情景。</p> <p class="ql-block">望月</p><p class="ql-block">作者:黄翠萍</p><p class="ql-block">作品泥片成型。</p><p class="ql-block">皓月当空、清辉满庭之夜,仕女手执书卷望月冥思。是怀远?是忧思?</p> <p class="ql-block">我也没醉</p><p class="ql-block">作者:黄翠萍</p><p class="ql-block">作品泥片成型。</p><p class="ql-block">人生不如意事十常八九,是逆旅?是无常?醉与没醉,是乐醉?是苦醉?</p> <p class="ql-block">坐忘</p><p class="ql-block">作者:黄翠萍</p><p class="ql-block">作品泥片成型。</p><p class="ql-block">表现“抛开肢体,远离聪明…..与大道相融通”的坐忘之境。</p> <p class="ql-block">作品名称:《玄·鹿》</p><p class="ql-block">作品简介:</p><p class="ql-block">该作品是2025年“万象本色——‘中国白·德化瓷’上海艺术大展”中的当代实验性德化瓷雕塑。创作者以超现实的艺术语言,将鹿的躯体(施深褐釉)与人类面部(德化白瓷)、顶部的蚕形元素融合,打破传统瓷塑的题材边界。</p><p class="ql-block">作品通过材质(黑釉瓷的厚重与白瓷的温润)、形象(动物躯体与人类面容的碰撞)的强烈反差,探讨生命形态的跨界与精神世界的隐喻,是德化瓷在当代艺术领域“未来可器”探索的典型代表,展现了古老瓷艺在观念性、实验性创作中的无限可能。</p> <p class="ql-block">作品名称:《梦·嬉》</p><p class="ql-block">作品简介:</p><p class="ql-block">这是一件来自“万象本色——‘中国白·德化瓷’上海艺术大展”的当代实验性德化瓷雕塑。作品以黑釉瓷与德化白瓷的材质对比为视觉核心,塑造出一个兼具人形与奇幻生物特征的形象:白瓷部分呈现头部(带蝴蝶发饰)、耳部、足部,黑釉部分构成躯体与四肢,整体姿态慵懒随性,充满超现实的童趣与想象力。</p><p class="ql-block">它打破了德化瓷传统的写实与工艺审美边界,通过材质反差、形象解构,探索“传统瓷艺当代转译”的可能,是年轻创作者对德化瓷“未来性”的实验表达——将古老瓷种的温润与釉色的强烈质感结合,在造型与观念上跳脱传统,传递出当代人对“梦境”“嬉戏”等精神状态的艺术化诠释,展现了德化瓷在当代艺术语境中从“技艺载体”到“观念媒介”的转型探索。</p> <p class="ql-block">作品名称:《蝶·幻》</p><p class="ql-block">作品简介:</p><p class="ql-block">该作品是“万象本色——‘中国白·德化瓷’上海艺术大展”中的当代实验性德化瓷雕塑。创作者以黑釉瓷(躯体)与德化白瓷(头部、蝴蝶装饰)的材质反差构建视觉焦点,塑造出一个融合人形与奇幻生物特征的形象:白瓷头部点缀蝴蝶,黑釉躯体线条夸张且富有张力,姿态呈现出一种介于“蛰伏”与“蜕变”之间的隐喻感。</p><p class="ql-block">它突破了德化瓷传统的工艺与题材边界,通过材质对比、形象解构,探索“传统瓷艺当代叙事”的可能。作品以“蝶”为意象,结合超现实的造型语言,传递出对“蜕变”“梦境”等精神命题的艺术化思考,是德化瓷在当代艺术语境中从“技艺传承”向“观念表达”转型的典型探索,展现了古老瓷种在年轻创作者手中的实验性与生命力。</p> <p class="ql-block">何朝宗</p><p class="ql-block">作者:黄永星</p><p class="ql-block">作品在继承何朝宗经典的瓷塑创作手法的基础上,大胆地突破传统的观音表现形式,用何朝宗的对衣纹服饰独特的处理手法把其最经典的观音造像全覆盖处理,是对当下大力提倡的继承传统、突破创新的现状的诠释,同时也对当下对传统文化流于形式的反思。</p> <p class="ql-block">神马三国系列之马超</p><p class="ql-block">作者:郑清海</p><p class="ql-block">作品以三国五虎将为题,歌领五虎将一身是胆,忠心耿耿,英勇无双。</p><p class="ql-block">该作品是其“神马三国”系列的重要组成,以德化白瓷为材质创作。灵感源于网络热词“神马都是浮云”与三国典故的融合,塑造出造型夸张的战马,马身上布满众多人物面孔,马超骑于马上,整体呈现出诙谐又具力量感的艺术风格。作品在第十一届中国陶瓷艺术大展中荣获金奖,通过对三国名将马超形象的艺术化演绎,展现了传统陶瓷工艺与现代艺术观念的碰撞,为观者呈现出别样的三国英雄风貌,是传统题材在当代艺术语境下的创新表达。</p> <p class="ql-block">神马三国系列之长坂坡</p><p class="ql-block">作者:郑清海</p><p class="ql-block">作品以三国五虎将为题,歌领五虎将一身是胆,忠心耿耿,英勇无双。</p><p class="ql-block">该作品以德化白瓷为材质,结合铁艺装置形式创作。灵感源于网络用语“神马都是浮云”与三国典故的碰撞,将三国猛将赵云在长坂坡单骑救主的英姿定格于瓷塑之上。作品中,战马造型独特,身上布满众多人物面孔,赵云身披斗篷伏于马上,细节处尽显豪迈之气。它入选第十二届全国美术作品展,还被福建省工艺美术珍品馆、景德镇陶瓷工业遗产博物馆收藏,是传统与现代艺术碰撞的典范,通过诙谐生动的艺术语言,引领观者穿越古今,感受历史典故在当代艺术中的全新演绎。</p> <p class="ql-block">船</p><p class="ql-block">作者:林晓芳</p><p class="ql-block">以革新德化薄胎技艺淬炼极简船型重塑海上丝路文明纽带,于胎薄如纸问挑战窑火极限,喻示东西方探索与共生。</p> <p class="ql-block">熊猫祖师•渡</p><p class="ql-block">作者:林似钦</p><p class="ql-block">《熊猫祖师•渡》的设计灵感取自明代瓷圣一一何朝宗《渡江达摩》造像,现藏于故宫博物院。何派万物造像原创设计,仅致敬何朝宗大师,学习再创。达摩祖师从天丝(古印度)来入广州,渡长江,终到高山,成为中国佛教初祖,熊猫祖师从中国(牛夏大地)去往日本、俄罗斯、英国、加拿大、法国、韩国、朝鲜、西班牙、德国、美国、黑西哥传播中国力量(华夏文明),他们有共同的方向:两者相互融合。</p> <p class="ql-block">生命之舞</p><p class="ql-block">德化白瓷</p><p class="ql-block">600×600×50mm</p><p class="ql-block">作者:粱双升陈碧珍</p> <p class="ql-block">生命之舞</p><p class="ql-block">作品选用洁白如玉、温润细腻的德化白瓷,以特制方型圆角瓷板为特色,以陶瓷颜色釉绘画为亮点,综合运用多元手法,充分表现出冬日白雪皑皑的素雅景象,天地纯净明亮,果实饱满鲜艳,散发着丰收的喜悦,蕴含着生命的活力。典雅素净,清新脱俗,富有诗意,美不胜收。</p> <p class="ql-block">月球甜筒系列</p><p class="ql-block">作者:张嘿瑞</p><p class="ql-block">《月球甜筒》这款作品也是当时微博热搜的爆款,蛮多明星朋友购买展示,在新浪微博发布,百家媒体大V转载。</p><p class="ql-block">作者的设计理念自述:那是几年前的中秋,想着给中秋佳节做个有意义的纪念品,大家中秋一般都会和家人聚在一起吃吃月饼看看圆月,为了庆祝这个传统的节日,又融入当下年轻人喜欢的风格,就想到了冰淇淋球,把冰淇淋球做成月球,再加上玉免,直接就变成了一件节日礼物,新颖且富有意义。</p> <p class="ql-block">阿弥陀佛雕塑</p><p class="ql-block">公公公,</p><p class="ql-block">作者:王代丁</p><p class="ql-block">在德化白瓷艺术中有着独特的表现形式,一尊阿弥陀佛佛像,静立莲台,双手合十,眉眼低垂,似在传递安宁与慈悲,于无声中诉说神意。</p> <p class="ql-block">这是一件德化白瓷作品**《自在观音》**,创作者是中国工艺美术大师、德化瓷烧制技艺国家级非遗传承人许瑞峰。</p><p class="ql-block">该作品是许氏瓷塑的创新典范,观音呈自在坐姿,面容安详,衣褶线条流畅飘逸。它融合了明代“何派”瓷塑的简洁飘逸与清代闽粤“山湖祖”的精雕细刻,采用德化优质白瓷经高温烧制而成。 </p> <p class="ql-block">作品名称为**《莎士比亚眼中的黑与白》**,创作者是张嘿瑞。</p><p class="ql-block">该作品以德化白瓷为材质,塑造出莎士比亚的头部形象,在眼部设计上采用黑白对比的几何形元素,极具现代艺术感。它是“万象本色——‘中国白·德化瓷’上海艺术大展”中的当代创新作品,通过将西方文学巨匠形象与德化传统瓷艺结合,以大胆的造型语言和色彩对比,展现了东西方文化的碰撞与融合,体现了德化白瓷在当代艺术语境下的先锋探索,是传统工艺材质与现代艺术观念创新结合的典型代表。</p> <p class="ql-block">晚安</p><p class="ql-block">作者:林似钦</p><p class="ql-block">作品《晚安》灵感源于北京故宫博物院的定窑白釉《孩儿枕》,在其基础上加入了舞狮和祥云的元素,运用德化白瓷的材料将其呈现出吉祥的状态。</p> <p class="ql-block">茧系列之二</p><p class="ql-block">德化白瓷</p><p class="ql-block">390×280×200mm</p><p class="ql-block">作者:陈威红</p><p class="ql-block">作为一名创作者,她的灵感更多的是源自生活,作为一名女性创作者则更为感性!当我的孩子哇哇落地的时候,我被他所感动。幼小的身躯,稚气的面庞,对世界懵懂的神情,每一个镜头都能牵动我心。每个孩子在刚出生的时候总是最纯真的,他们是我们生命的延续,是我们的未来,有一天希望她们能够破茧成蝶。</p> <p class="ql-block">《暖》</p><p class="ql-block">黄国銮作</p><p class="ql-block">德化白瓷</p><p class="ql-block">350×250×80mm</p> <p class="ql-block">盛夏的果实(女)</p><p class="ql-block">黄国銮作</p><p class="ql-block">德化白瓷</p><p class="ql-block">300×210×360mm</p> <p class="ql-block">盛夏的果实(男)</p><p class="ql-block">黄国銮作</p><p class="ql-block">德化白瓷</p><p class="ql-block">280×190×380mm</p> <p class="ql-block">《无相万象》</p><p class="ql-block">德化白瓷</p><p class="ql-block">这是黄渊堂的德化白瓷作品《无相万象》,尺寸为360×360×350mm。</p><p class="ql-block">作品以方正的立方体为造型基础,表面布满起伏缠绕的抽象形态,似无数肢体或轮廓交织融合。它借助德化白瓷的纯净质感,探索“无相”与“万象”的哲学关联,通过抽象的形式语言打破具象束缚,引发观者对形态、存在与感知的思考,是传统瓷艺材质与现代艺术观念结合的创新实践,展现出在瓷塑艺术中对抽象表达和哲学意蕴的独特探索。</p> <p class="ql-block">《众象禅心》</p><p class="ql-block">黄国銮作</p><p class="ql-block">德化白瓷</p><p class="ql-block">480×480×420mm</p><p class="ql-block">该作品是当代德化白瓷艺术的创新之作,以独特的艺术语言诠释禅意。作品采用纯手工捏塑技艺,塑造出富有肌理感的球形主体,表面的白色瓷塑元素如丛草般细腻,其间点缀黄色细节,形成视觉对比。球形上的黑色人物剪影似在禅修,传递出在纷繁万象中追寻内心禅定的意涵。它体现了创作者对德化瓷土捏塑技艺的深入探索,将传统禅文化与现代艺术形式融合,展现出德化白瓷在当代艺术语境下的无限可能,是对“中国白”艺术语言的创新性表达。</p> <p class="ql-block">《蓝色梦想》</p><p class="ql-block">孙源乌蒙</p><p class="ql-block">德化白瓷</p><p class="ql-block">260×260×350mm</p><p class="ql-block">该作品是德化白瓷当代艺术创作的典型代表,采用独特的手工捏塑与色彩搭配手法。作品以蓝白为主色调,上部蓝色瓷塑如海洋生物般密集且富有肌理,其间点缀白色鱼形元素,仿佛在蓝色海洋世界中游弋;下部白色瓷条交织,搭配蓝色透明底座,营造出海洋生态的奇幻感。</p><p class="ql-block">它打破了德化白瓷传统的单色与造型范式,将海洋元素与瓷艺创新结合,表达了对海洋梦想的诗意追寻,展现了德化白瓷在当代艺术语境下的多元表达可能,是传统瓷艺材质与现代艺术观念融合的创新实践。</p> <p class="ql-block">纸</p><p class="ql-block">作者:苏献忠</p><p class="ql-block">《纸》是苏献忠先生对于 《映相》 系列作品思考的延续。“离相”似乎在 《纸》中表现得更为直接。一张张洁白无暇的纸一层又一层叠压在一起,纸似乎是无限的,同时又是井然有序的。这种有序和无穷的排布,是对世界从开元的混沌发展到今日累计叠加的岁月的隐喻一一昼夜周而复始,有序轮回;岁月,却是无穷。每一张纸都是空白,保持着等待书写的状态,这仿佛在告知世人:我们眼中所有被时间确认过的历史,又都会被时问冲洗,最终化为“一场虛无”。苏献忠先生把白瓷坚硬的属性赋予在柔软又轻薄的《纸》上,这种感官的反差不仅是艺术家高超技艺的集中体现,更是对艺术家内心世界的影射一一坚硬里带着柔软,柔软就是坚硬,柔软和坚硬,如此融合,如此真实,又是如此的诗意。</p> <p class="ql-block">作品名称为:花语•云裳</p><p class="ql-block">创作者是曾巧霞</p><p class="ql-block">材质为德化白瓷</p><p class="ql-block">尺寸为300×300×480mm。</p><p class="ql-block">该作品是德化白瓷雕塑在人物与花卉题材上的精致呈现。作品塑造了一位身着华丽白瓷“云裳”的女性形象,身上点缀的绿色花饰增添了灵动与柔美。它将德化白瓷的温润质感与女性的优雅身姿、花卉的柔美意象融合,通过精湛的手工捏塑与细节刻画,展现出德化白瓷在表现人物服饰纹理和花卉形态上的高超技艺,传递出对美好、优雅意境的追求,是传统德化瓷艺与现代审美结合的艺术佳作。</p> <p class="ql-block">呈现出蕾丝般的精致纹理;</p> <p class="ql-block">衣裙采用细腻的瓷塑技艺</p> <p class="ql-block">汉字艺术•百家姓</p><p class="ql-block">德化白瓷</p><p class="ql-block">1200×1200×2500mm</p><p class="ql-block">作者:彭成雄</p><p class="ql-block">作品创意源于中国简体汉字百家姓的笔划结构,在此基础上,将汉宇标点中的括号、句号、感叹号、逗号、冒号、顿号、问号等通过变形、代用的形式套用到简体汉宇字形中。再通过将以标点符号字体代用的“笔划”(标点符号元素)有意的大小缩放,使之呈现出笔划问明显的大小、粗细、疏密有度的艺术对比效果。同时通过瓷雕,将二维的线条、结构以立体的形态表现出来,更好地展现整体顺滑圆润、饱满的视觉效果,并且从造型上呈现一种近似象形文字的趣味感,给欣赏者留下无限的想象空间。</p> <p class="ql-block">找到我家里的胡姓</p> <p class="ql-block">这是一件德化窑持经观音像。</p><p class="ql-block">德化窑位于福建省德化县,以白瓷著称,其白瓷胎釉浑然一体,温润如白玉,被称为“象牙白”“中国白”等。持经观音是“三十三观音”之一,因手持经卷而得名,象征着以经卷说法、启迪智慧。</p><p class="ql-block">该作品中,观音神态慈祥端庄,发髻高挽,衣纹流畅自然,手持经卷,或坐于岩石之上,尽显典雅宁静之态。其制作工艺精湛,将德化白瓷的细腻质感与观音造像的神韵完美结合,既体现了宗教的庄严神圣,又展现了德化瓷塑艺术的高超技艺,是德化窑佛教造像的典型代表之一,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和文化内涵。</p> <p class="ql-block">这是一件德化窑自在持莲观音瓷塑。</p><p class="ql-block">它属于德化白瓷艺术的典型代表,德化白瓷以“中国白”“象牙白”闻名,胎质细腻,釉色温润。此尊观音呈自在坐姿,头戴华丽宝冠,身后饰有火焰纹背光,手持莲枝,身旁置有净瓶等法器,衣袂飘飘,纹饰精美,姿态优雅灵动。其工艺精湛,将观音的慈悲庄严与德化白瓷的莹润质感完美融合,既展现了宗教造像的神圣意蕴,又体现了德化瓷塑在人物塑造、细节刻画上的高超技艺,是德化窑观音造像中兼具艺术价值与文化内涵的精品,反映了德化白瓷在佛教造像领域的卓越成就。</p> <p class="ql-block">文殊菩萨</p><p class="ql-block">作者:陈剑都</p><p class="ql-block">文殊菩萨是佛教四大菩萨之一,象征智慧,通常骑乘狮子(寓意“狮子吼”,象征智慧能破除烦恼愚痴)。这件作品以德化白瓷塑造,菩萨神态端庄睿智,头戴宝冠,手持如意,衣纹流畅飘逸;座下狮子造型生动,鬃毛、肢体刻画细致。</p><p class="ql-block">文殊菩萨顶结五髻,以代表大日五智,其形象通常为仗剑骑狮之像,代表着其法门的说利,以右手执金刚宝剑,表示以智慧为利剑,断一切众生的烦恼,驾狮子以表示智慧之威猛,以无畏的狮子吼震醒沉迷的众生,这是文殊菩萨的基本形象。</p> <p class="ql-block">孺童文殊</p><p class="ql-block">作者:林一豪</p><p class="ql-block">作品以德化瓷精雕而成,瓷质细腻,温润如玉。孺童文殊相貌清澈、明亮、睿智的双目微微俯视,面带微笑,神态祥和宁静。右手持剑,左手持经文,表现文殊菩萨毫无杂念的心境,如孺童一般的纯洁无瑕,也是文殊菩萨大智慧的体现。</p> <p class="ql-block">猪油白镶铜鎏金雕(兽耳筒瓶)</p><p class="ql-block">明代</p><p class="ql-block">德化白瓷</p><p class="ql-block">它以德化窑优质白瓷为瓶身,胎质细腻,釉色莹润如象牙,尽显“中国白”的典雅质感。瓶身搭配铜鎏金装饰,顶部和底部的鎏金底座与双耳的螭龙造型工艺精湛,金色璀璨夺目,与洁白瓷身形成强烈视觉对比,华贵大气。</p> <p class="ql-block">青白瓷——渔翁</p><p class="ql-block">清代</p><p class="ql-block">德化白瓷</p> <p class="ql-block">清康熙五彩人物故事盖罐</p><p class="ql-block">它是清代康熙时期五彩瓷器的典型代表,采用红、绿、黄、蓝、紫等多种釉上彩料绘制。</p> <p class="ql-block">【万象本色—中国白•德化瓷上海艺术大展】展现了德化白瓷在当代艺术创作中对传统工艺的创新运用,体现了创作者将生活元素与陶瓷艺术融合的巧思,引发观众对日常事物艺术价值的思考,也让人们看到德化白瓷“万物皆可瓷”的无限可能性。</p><p class="ql-block">“盛世鼎新·历史钩沉·未来可器”每一件瓷器都在诉说着艺术创作者的匠心与创新,让人叹为观止,浏览忘返。</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