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元朝鬼谷子下山图</p><p class="ql-block">中国瓷器是指中国制造的瓷器,中国是瓷器的故乡,瓷器是古代劳动人民的创造。中国瓷器,始于东汉,东汉晚期的瓷器使我国成为发明和最早生产瓷器的国家。</p><p class="ql-block">瓷器的前身是原始青瓷,原始青瓷是由陶器向瓷器过渡阶段的产物。中国最早的原始青瓷在山西夏县(也有说中国瓷器的发源地是中国东部浙江省的上虞县面官镇),距今约4200年。器类有罐、钵。原始青瓷在中国分布较广,主要分布在黄河、长江流域及南方地区。|</p> <p class="ql-block">东汉绿釉盘口瓶</p><p class="ql-block">东汉发明</p><p class="ql-block">中国真正的瓷器出现是在东汉时期(23-220年)。浙江绍兴是中国瓷器(青瓷)的发源地。</p> <p class="ql-block">晋朝瓷器</p><p class="ql-block">魏晋发展</p><p class="ql-block">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220-581年)南方绍兴、余杭、吳兴等地都开设了窑场,形成独自的窑系(越系)。越窑生产青瓷、黑瓷,到西晋末能生产青釉褐斑瓷(在器物上加褐色点彩),打破了青瓷的单色格调。</p><p class="ql-block">三国时,越窑的产品胎质坚硬细腻,呈浅灰色;釉汁纯净,以淡青色为主(黄/青黄色少见);器型有碗、蝶、罐、壶、洗、盆、钵、盒、盘、耳杯、香炉唾壶、水盂、泡菜坛等日用瓷。西晋时出现扁壶、鸡壶、烛台、辟邪等新产品。南朝时瓷器上多以莲瓣或莲花作为装饰。从三国到隋统一前的数百年中越窑统领瓷界大力发展,瓷器已深入到生活各领域,成为人们不可或缺的用具。除了越窑,当时南方还有婺州窑、湘阴窑、丰城窑等。</p> <p class="ql-block">北朝瓷器</p><p class="ql-block">北方瓷器出现晚于南方,是从北魏到隋朝(581-618年)统一前的几十年中发展起来的。北朝青瓷型有碗、盘、杯、罐、壶、瓶、盒等,多为日常用品,陈设品少。莲瓣罐(此罐有三、四、六系和方、圆、条系的区别,均从罐肩-罐腹堆塑成肥硕的莲瓣,有六、八瓣不等,底有圈足)是北朝的典型产品。最能代表北方青瓷水平的器物是河北景县的莲花尊(高70㎝,口-肩有三周贴花,用飞天、宝相花、兽面、蟠龙纹饰,肩有六系,下有六层上覆下仰的莲瓣纹。</p><p class="ql-block">北方瓷器结合北方的人文特点,产生了白瓷。白瓷是由青瓷发展而来的,两者的区别在于胎、釉中含铁量的不同(含铁量少则胎呈白色,含铁量多则胎色暗、灰)。从单釉瓷向彩瓷发展(褐绿彩、白地黑花、青花、釉里红、斗彩、五彩、粉彩、珐琅彩,都是以白色为衬托)。至唐代已形成“南青北白”的格局。北齐时(575年),白瓷型有碗、杯、三/四系罐、长颈瓶等。</p> <p class="ql-block">河北景县的莲花尊(搏物馆)</p><p class="ql-block">唐代时期</p><p class="ql-block">唐朝时期(618-917年)南方青瓷、湖南长沙窑的复彩瓷、北方白瓷、三彩瓷均有较大发展。其中长沙窑的复彩瓷远销亚非13个国家。出现了专销国外的胡人雕塑、椰枣、棕榈纹样及书写阿拉伯文的瓷器。</p><p class="ql-block">宋代时期</p><p class="ql-block">宋代(960-1279年)出现了定、汝、官、哥、均五大名窑:</p><p class="ql-block">1、汝窑→今河南省汝州市,汝窑以青瓷为主,“釉色天青色”“蟹爪纹”“香灰色胎”“芝麻挣钉”是鉴别汝窑的重要依据。汝窑瓷胎体薄,釉层较厚,有玉石般质感,釉面有很粗的开片,造型庄重大方。汝窑传世作品少非常珍贵。传世代表作有天青釉弦纹樽、天青釉圆洗、天青釉碗/盘(北京故宫藏)、天青无纹椭圆形水仙盆、粉青莲花式温碗(台北故宫藏)等。</p><p class="ql-block">2、钧窑→多色釉,用铜红釉着色,尤以“入窑一色,出窑万彩”著称,作为国礼赠外宾。钧窑典型特征是“蚯蚓走泥纹”,釉色/纹是烧制时自然形成的,每一件钧瓷都是独一无二的,是绝品。传世代表作有月白秞出戟尊(北京故宫藏)、丁香紫釉出戟尊(台北故宫藏)。</p> <p class="ql-block">天青釉圆洗等</p><p class="ql-block">3、官窑→北宋官窑称“旧官”瓷品厚重,南宋官窑称“新官”,瓷品轻薄。北宋官窑在宋徽宗时才开始烧制,其窑址一说在今杭州凤凰山,一说在杭州乌龟山,具体窑址不知道。</p><p class="ql-block">宋代官窑瓷器为素面,无华美雕饰、艳彩涂绘,有的使用凹凸直棱和弦纹为饰。其胎色铁黑、釉色粉青,紫口铁足,古朴典雅。官窑器型有盘、碟、洗等,有仿商、周、秦、汉古铜器中的各式瓶、炉样式。传世代表作有青釉弦纹瓶、青釉直颈瓶、青釉圆洗(北京故官藏)等。</p><p class="ql-block">4、哥窑→哥窑与官窑同类,也是紫口铁足,也有开片,并将开片的美发挥到了极致,产生了“金丝铁线”这一哥窑典型特征:由于开片大小、深浅、层次不同,胎体露出的部位因氧化或受污程度不同,致使开片纹路呈色不一。哥窑瓷器釉面大开片纹路呈铁黑色,称“铁线”,小开片纹路呈金黄色,称“金线”。“金丝铁线”使釉面产生韵律美。宋代哥密瓷器以盘、碗、瓶、洗等为主。传世代表作有青釉贯耳瓶、青釉鱼耳炉、青釉海棠式盆(故宫藏)等。</p><p class="ql-block">5、定窑→之所以能显赫天下,一是色调属于暖白色,细薄润滑的釉面白中微闪黄,给人以湿润恬静的美感,二是由于善于运用印花、刻花、划花等装饰技法,将白瓷从素白装饰推向了一个新阶段。定窑造型以盘、碗、白釉孩儿枕等。“定州花瓷瓯,颜色天下白”。传世代表作白釉刻花牡丹纹折沿盘、白釉刻花渣斗、白釉印花菊凤纹盘(北京故宫)等。</p> <p class="ql-block">元朝时期</p><p class="ql-block">元代(1279-1368年)是中国瓷器承前启后的转折时期,元世祖忽必烈至元15年(1278年)在江西景德镇设立了“浮梁瓷局”,为景德镇瓷业发展創造了有利条件,并为其明清两代成为全国制瓷业中心和饮誉世界的“瓷都”打下了坚实基础。最为突出的是青花和釉里红的烧制。</p><p class="ql-block">青花瓷是指由钴料作为呈色剂在胎上作画,然后罩以透明釉、经高温一次烧成,是白地蓝花的釉下彩瓷。青花瓷一经在景德镇出现,就以极旺的生命力迅速发展,成为生产主流达数百年,并远销国内和亚洲、非洲诸国;釉里红是用铜红料作为呈色剂,在胎上红绘以纹饰,在罩以透明釉,在高温还原气氛中烧成的呈釉下红彩的瓷器。釉里红呈色鲜艳,白地红花,极受欢迎。</p> <p class="ql-block">景德镇彩绘瓷器</p><p class="ql-block">明清时期(1368-1911年)</p><p class="ql-block">明(1368-1644年)清(1644-1911年)两代是中国瓷器生产最鼎盛时期,瓷器生产数量、质量都达到了高峰。景德镇作为“瓷都”的确立,使景德镇窑统治明清两代瓷坛数百年,直到如今。各种颜色釉瓷、彩绘瓷是景德镇制瓷水平的突出代表。</p> <p class="ql-block">原始青瓷器</p><p class="ql-block">制作工艺</p><p class="ql-block">大约在前1600年的商代中期,中国就出现了早期瓷器。但工艺粗糙,称为“原始瓷”。烧制瓷器必须同时具备三个条件:①制资瓷原料必须是富含石英、绢云母等矿物质的瓷石、瓷土、高岭土;②烧成温度须>1200ºC;③在器表施有高温下烧成的釉面。</p><p class="ql-block">原始瓷作为陶器向瓷器的过渡产物,具有胎质致密、经久耐用、便于清洗、外观华美之特点,因此发展前景广阔,后来瓷器取代了陶器,成了中国人日常生活的主要用器。</p><p class="ql-block">原始瓷器起源于3000多年前。至宋代时,名瓷名窑已遍及大半个中国,是瓷业最繁荣时期。当时有五大名窑,后来景德镇窑生产的瓷器逐渐占了统治地位,成了青花瓷的代表。青花瓷釉质透明如水、胎体质薄轻巧,洁白的瓷体上蓝色纹饰,素雅清新,充满生机。与青花瓷齐名的还有青花玲珑瓷、粉彩瓷、颜色釉瓷,合称四大名瓷。另外,雕塑瓷、薄胎瓷、五彩胎瓷等也非常精美,各有特色。多姿多彩的瓷器是中国古代的伟大发明之一。</p> <p class="ql-block">青釉水波纹四系罐</p><p class="ql-block">东汉时期北方人民南迁及厚葬之风盛行,以中国东部浙江省的上虞为中心的地区成了中国瓷器的发源地。青釉水波纹四系罐展示了当时的烧造工艺水平。唐代瓷器的制作技术、艺术创作已达高度成熟;宋代瓷业蓬勃发展,名窑涌现;明清时代从制坯、装饰、施釉、烧成,技术都超前代。中国的陶、瓷业至今不衰,江西景德镇、湖南醴陵、广东石湾和枫溪、江苏宜兴、河北唐山和邯郸、山东淄博等</p> <p class="ql-block">釉里红瓷器</p><p class="ql-block">清朝时期彩瓷种类很多,从烧造工艺区分,除青花、釉里红等釉下彩之外,可以分为釉上彩和釉下混合彩两大类:①釉上彩是先烧成白釉瓷器,在白釉上进行彩绘后再入彩炉低温二次烧成,釉上五彩、粉彩、珐琅彩都是釉上彩。②釉上釉下混合彩是先烧成釉下彩(在瓷胎上直接绘画图案,罩透明釉高温一次烧成,主要是青花),然后再在适当部位涂绘釉上彩,入彩炉低温二次烧成。青花矾红彩、斗彩、青花五彩都属于釉上釉下混合彩。青花矾红彩始于明宣德时期,主要用于墩式杯、高足杯等。</p> <p class="ql-block">彩绘瓷器</p><p class="ql-block">瓷器种类</p><p class="ql-block">中国的陶瓷发展史,一般把“陶瓷”分为陶和瓷两大类。把胎体没有致密烧结的粘土和瓷石制品,不论有无色,统称为陶器,分硬陶和釉陶。把经过高温烧成、胎体烧结程度较致密、釉色优良的粘土或瓷石制品称为“瓷器”。</p><p class="ql-block">明代以前的叫素瓷,以后的叫彩绘瓷。最早素瓷依色分为青、黑、白三种颜色。比较出名的彩瓷有信乐烧、青花瓷,生产地点不同,其名称也不同,如浙江越窑的秘色瓷、江西/河北的定瓷、近江/甲贺的信乐烧、长崎的有田烧、冈山县的备前等。</p> <p class="ql-block">唐三彩陶器</p><p class="ql-block">中外交流</p><p class="ql-block">进入汉代,“丝绸之路”沟通了中外文化交流,中世纪后期,中国瓷器外销,八世纪末,中国瓷器开始向外输出,经晚唐五代到宋初,达到了一个高潮。这一阶段输出的陶瓷品种有唐三彩(陶器)、邢窑/定窑的白瓷、越窑青瓷、长沙窑彩绘瓷/橄榄釉青瓷。第二阶段是宋元到明初,这一阶段向外输出的瓷器品种主要有龙泉青瓷、景德镇青白瓷/青花瓷/釉里红瓷/釉下黑彩瓷、吉州窑瓷、赣州窑瓷、福建及两广一些窑生产的青瓷、建窑黑瓷、浙江金华铁店窑仿钧釉瓷、磁州窑瓷、定窑瓷、耀州窑瓷等。</p><p class="ql-block">明至清初的200多年是中国瓷器外销的黄金时期。输出的瓷器有景德镇青花瓷/彩瓷、广东石湾瓷、福建德化白瓷/青花瓷、安溪青花瓷等。包括各国定烧的每年外销瓷数量20万-100万件,中国瓷器成为世界性商品。</p> <p class="ql-block">保养方法</p><p class="ql-block">要想瓷器长久保存,就要精心保养。</p><p class="ql-block">1、轻拿轻放,小心谨慎;</p><p class="ql-block">2、注意防震、防挤压、防碰撞、防摔落、不用汗手摸;</p><p class="ql-block">3、瓶、罐、尊瓷器要双手移放(一手拿住脖子,一手托住底);4、防风吹倒;</p><p class="ql-block">5、刚买回的高温釉瓷、釉下彩瓷要先放在清水中浸泡1小时,再用洗洁精洗掉外表的油污,用毛巾擦干水分后用盒子装上并四周用泡沫充垫;</p><p class="ql-block">6、出土的低温釉、釉上彩如有脱釉脱彩现象,应先在胎釉之间加少量粘合剂防彩釉大面积脱落。如果生了土锈,先用清水清洗一次,再用3%双氧水浸泡3小时,再用清水浸泡30小时,用白布清洗可除去土锈,个别地方不净,可用刷于醮上醋酸,刷在不净处,5个小时后用医用手术刀斜削除土锈,待大部分土锈去除后,再用白洁布和牙膏清洗直到干净为止。这钟方法只适用高温釉和釉下彩。</p> <p class="ql-block">清洗方法</p><p class="ql-block">1、一般污渍用碱水、肥皂、洗衣粉清洗后,再用净水冲净;</p><p class="ql-block">2、冬季洗刷瓷器,要控制好水温,以防冷热交替使瓷器发生爆裂;</p><p class="ql-block">3、有的彩色瓷器中因铅的成份较多,出现泛铅现象,可用棉签蘸上白醋擦洗,再用清水洗净;</p><p class="ql-block">4、瓷器开片或冲口裂纹,污渍易“沁”入其中,可用牙刷蘸些酸性液体刷洗(釉上彩禁用),描金彩不可用鸡毛掸子做清洁。</p><p class="ql-block">瓷器珍贵,只要管理方法得当,尽享收藏之乐。</p> <p class="ql-block">青釉褐斑瓷</p> <p class="ql-block">莲瓣罐</p> <p class="ql-block">天青釉梅瓶</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