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字里行间,拾得先生的温柔与锋芒

安妮

<p class="ql-block">  读鲁迅的《朝花夕拾》,没有读《呐喊》时的剑拔弩张,却多了几分岁月沉淀后的温情与深刻。这部回忆性散文集,像是先生伏案写下的旧日随笔,将童年趣事、求学经历与故人往事娓娓道来,让我们看见冷峻笔锋背后,那个鲜活、细腻的鲁迅。</p><p class="ql-block"> 书中最动人的,是对童年时光的细腻描摹。《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里,不必说碧绿的菜畦、紫红的桑椹,也不必说鸣蝉在树叶里长吟,单是短短泥墙根一带,就藏着无限乐趣——翻找覆盆子、听蟋蟀弹琴、偷偷拔何首乌,这些细碎的快乐,像极了每个人记忆里的童年,质朴又鲜活。而《阿长与&lt;山海经&gt;》里,那个唠叨、睡相难看,却会悄悄为“我”买来渴求已久的《山海经》的长妈妈,更让人心头一暖。鲁迅没有刻意美化,却在字里行间流露出对普通人的理解与共情,让这些平凡的人物,成了书中最温暖的光。</p><p class="ql-block">但温情之外,《朝花夕拾》从未丢掉鲁迅的“锋芒”。《藤野先生》中,他写下留学日本时的屈辱与觉醒——匿名信事件、课堂上的幻灯片,让他看清“医学并非一件紧要事”,拯救国人的精神才是根本。这种对时代的反思、对国民性的剖析,即便时隔百年,依然振聋发聩。还有《父亲的病》里,对那些故弄玄虚、草菅人命的“名医”的批判,字里行间满是沉痛与无奈,也让我们看到先生对现实的清醒认知。</p><p class="ql-block"> 合上书页,《朝花夕拾》更像一面镜子——照见鲁迅的赤子之心,也照见我们自己的成长与反思。先生用文字将过往“拾起”,不是为了沉溺于回忆,而是为了从过往中汲取力量,直面当下的人生。这份温柔与锋芒并存的态度,或许就是这本书留给我们最珍贵的礼物。</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