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来学习中心什么样?3 个问题拆透核心 9月第二期父母共生长俱乐部共学《未来学校》由定筠妈妈主持,她率先用 “谁来学、谁来教、学什么” 三个问题打破大家对 “学校” 的固有印象:<br>1. 谁来学?—— 学习从来不是孩子的 “专属”<br>提到 “上学”,我们总觉得是小朋友的事,但书里的未来学习中心,是 “所有人的课堂”:<br>• 退休阿姨想圆画画梦,不用挤贵价老年大学,直接去学习中心找专业老师;<br>• 新媒体人想补剪辑,晚上、周末就能选课,和同需求的人一起练手;<br>• 10 岁数学好的孩子能跟 12 岁学代数,12 岁语文弱的孩子,也能回 10 岁小组补基础。<br> 这戳中了很多人的痛点:工作后想充电却找不到灵活渠道,退休后想培养兴趣又怕 “折腾”。其实学习本就该是 “终身需求”—— 不管你是孩子、职场人,还是退休长辈,只要想学,就有你的位置。<br>2. 谁来教?—— 老师不只是 “讲台前的人”<br> 以前我们觉得 “教知识的只有学校老师”,但未来学习中心里,“老师” 可能是各行各业的专家:<br> 比如孩子要做 “校园智能垃圾分类箱”,需要机械工程师教箱体设计,环保工作人员讲分类标准,隔壁学校的编程达人加感应功能 —— 这些 “老师” 不是固定的,而是按孩子需求 “按需匹配”。<br> 更重要的是角色变了:以前是 “我讲你听”,现在是 “你问我引”。孩子遇难题,老师不会直接给答案,而是问 “你觉得问题在哪?要不要查资料,或找工程师问问?”—— 这和现在推崇的 “教练式教学” 不谋而合。<br>3. 学什么?—— 知识要能 “解决生活真问题”<br> 以前学百分数,是背公式、刷习题;但未来学习中心里,孩子会用百分数算家里水电费涨幅,分析学校食堂菜品营养占比,甚至估算社区垃圾分类回收率 —— 知识和生活 “挂钩”,孩子才懂 “学了有用”。<br> 定筠妈妈举了个暖心的例子:她的小女儿学了分类知识后,主动帮家里规划衣柜:“常穿的衣服挂着,分类排好,妈妈收衣服、找衣服都方便”。书里的 “校园流浪猫关爱计划” 更典型:孩子算猫粮预算(数学)、写招募文案(语文)、设计猫窝(美术)、查猫咪健康(生物)—— 一个项目串起多门课,记住的不是孤立的知识点,而是 “怎么用知识做事”。<br><br> 一线老师的无奈:想因材施教,却被“标准” 困住 “未来学校的图景很好,但现实里,我连让孩子‘不喜欢音乐就不唱’都做不到。” 音乐老师弈佳的分享,让大家看到了一线教育者的矛盾。<br> 弈佳老师想尊重孩子的个性:有的孩子音乐课上坐不住,课下玩游戏却灵活得很,可能擅长运动;有的孩子对唱歌没兴趣,说起 93 阅兵式的武器却眼睛发亮。可现实是:<br>• 期末要考“唱歌 + 乐器 + 边唱边表演”,抽到不喜欢音乐的孩子 “不合格”,老师的教学也会被否定;<br>• 领导巡课要看“所有孩子认真跟唱跳”,可这样反而忽略了孩子的兴趣。<br> “我一边想顺着孩子的节奏,一边要完成统一目标,心里特别拧巴。” 但弈佳老师没放弃:课下找不喜欢音乐的孩子聊天,问他们是 “不喜欢内容” 还是 “不喜欢形式”;讲少数民族歌曲时,特意提阅兵式,让爱军事的孩子有机会分享 ——“就算做不到因材施教,也不能让鱼去练习爬树啊!” 真实践行:县城学校的翻转课堂,从“抵触” 到 “孩子当主角” “未来教育不是空中楼阁,我们在县城试过,真的能成!” 杨老师(火凤凰)分享的湖南石门思源学校案例,让大家看到了落地的可能。<br>2016 年,这所偏远学校推 “平板教学 + 翻转课堂”,一开始阻力重重:<br>• 老教师抵触:教了二三十年的老师,习惯“一支粉笔讲到底”,觉得平板教学增加工作量;<br>• 家长举报:怕孩子玩游戏、伤眼睛,直接把问题反映到教育局;<br>• 学校顾虑:怕改革失败,影响教学成绩。<br>但他们用细节破局:<br>• 平板设“内置锁屏”:老师不用时锁上,孩子解不开;<br>• 课堂“翻转”:学生提前用平板预习,老师看后台数据 ——80% 懂了就让学生讲,20% 不懂再重点讲,孩子成了课堂主角;<br>• 驻校培训:北京四中网校团队手把手教老师用新方法。<br><br> 三年后变化惊人:不管是考上省重点高中的学生比例还是分数线都超预期;疫情期间,孩子能自主管平板、线上学习,几乎没受影响;曾经抵触的老师,成了“翻转课堂王子或公主”,有的还被调到其他学校当校长或相关负责人。<br><br> 可惜的是,后来因领导变动,部分改革又回到了原点。但杨老师说:“至少证明,未来学校的理念能在现实里扎根,只要敢尝试、有方法。” 家长能做什么?3 个方向帮孩子接住未来 聊到最后,大家最关心的还是 “我们能为孩子做什么”。几位家长的分享,给出了接地气的答案:<br>1. 提前练 3 个能力,应对 AI 时代<br>扬扬妈说,AI 时代来了,家长要帮孩子练 “核心能力”:<br>• 选择能力:未来学习内容太多,要让孩子会“选自己需要的”;<br>• 独立思考能力:不被海量信息带偏,能判断“什么对自己有用”;<br>• 专注力:别“今天学这个、明天学那个”,专注才能把事做好。<br><br>2. 对 “没目标” 的孩子,多给点试错时间<br> 清心老师担心 “很多孩子没理想”,定筠妈妈却很释然:“我大儿子直到上班后才找到方向。” 她觉得,孩子 “没目标” 往往是暂时的,比起催他 “找理想”,不如陪他多试错 —— 一本绘本、一次对话,可能就点亮他了。<br> 春暖花开妈妈也补充:“青春期孩子‘躺平’,常是想法被压制、沟通少了。家长别催,多陪他感受生活就好。”<div><br>3. 用好科技,但别丢了 “温度”<br> “AI 能帮孩子规划学习,但替代不了人与人的连接。” 清心老师提醒大家,孩子需要的不只是知识,还有老师的引导、家长的陪伴、同伴的互动 —— 这些 “情感温度”,才是教育最珍贵的部分。<br> 杨老师(火凤凰)也建议:“家长可以多了解学校的‘理念落地情况’,比如老师是不是真的会引导孩子思考,孩子在学校开不开心。如果大环境暂时改不了,就在家庭教育里多发力,别让孩子被压力压得没了兴趣。”</div> 结语:未来教育,从“我们的小改变” 开始 朱永新老师说:“教育的本质,是让每个人都能成为更好的自己。” 未来学校不是突然出现的 “魔法城堡”,而是我们一点点做出来的:<br>• 老师多设计一个贴近生活的小项目,就是向未来靠近;<br>• 家长多听孩子说一句“我不喜欢”,就是在保护他的兴趣;<br>• 我们多关注一个创新学校的案例,就是在积累改变的力量。<br><br><div> 下一期共学,扬扬妈会接过主持棒,继续聊 “如何让学习更有温度”。如果你也有《未来学校》的感悟,或是教育里的小故事,欢迎留言分享~<br><br>愿我们都能陪孩子,走一条 “有用、有趣、有温度” 的成长路~</div>